元代 人物列錶
程端禮 Cheng Duanli(元代)釋念常 Shi Nianchang(元代)釋覺岸 Shi Jiaoan(元代)
滑壽 Hua Shou(元代)陸友 Liu You(元代)莊肅 Zhuang Su(元代)
朱世傑 Zhu Shijie(元代)吳亮 Wu Liang(元代)李翀 Li Chong(元代)
陳世隆 Chen Shilong(元代)郭居敬 Guo Jujing(元代)蘇天爵 Su Tianjue(元代)
鬍炳文 Hu Bingwen(元代)李鵬飛 Li Pengfei(元代)許名奎 Xu Mingkui(元代)
王結 Wang Jie(元代)雷思齊(元代)黃澤 Huang Ze(元代)
吳澄 Wu Cheng(元代)李道純(元代)陳少微 Chen Shaowei(元代)
徐道齡 Xu Daoling(元代)牛道純 Niu Daochun(元代)杜道堅 Du Daojian(元代)
鄧錡 Deng Qi(元代)林志堅(元代)張嗣成(元代)
薜緻玄 Bizhixuan(元代)王守正 Wang Shouzheng(元代)劉惟永 Liu Weiyong(元代)
朱象先 Zhu Xiangxian(元代)劉道明 Liu Daoming(元代)羅霆震 Luo Tingzhen(元代)
徐世隆 Xu Shilong(元代)李道謙 Li Daoqian(元代)張天雨 Zhang Tianyu(元代)
金月岩 Jin Yueyan(元代)張暉齊 Zhang Huiqi(元代)傅飛 Fu Fei(元代)
華陽復 Hua Yangfu(元代)陳性定(元代)曾堅 Zeng Jian(元代)
王惟一 Wang Weiyi(元代)牛道淳 Niu Daochun(元代)王志謹 Wang Zhijin(元代)
蕭廷芝(元代)林轅(元代)陳衝素 Chen Chongsu(元代)
陳緻虛 Chen Zhixu(元代)衛琪 Wei Qi(元代)戴起宗 Dai Qizong(元代)
胥元一 Xu Yuanyi(元代)祿昭聞 Lu Zhaowen(元代)趙道一 Zhao Daoyi(元代)
張轄 Zhang Xia(元代)苗善時(元代)劉大彬 Liu Dabin(元代)
耶律楚纔(元代)劉志玄(元代)秦志安(元代)
張柔
元代  (1190年1268年)
字: 德剛
籍貫: 易州定興

  張柔(1190~1268)
  蒙古時期中國中原地方武裝首領之一。蒙古汗國將領,字德剛。易州定興(今河北定興河內村)人。1213年蒙古軍南下中原,河北大亂。張柔聚集鄉鄰親族數千傢結寨自保,金當局任為定興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府事。1218年與蒙古軍戰於狼牙嶺,兵敗被俘,降於蒙古。任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1232年,奉調伐金,隨速不臺圍汴京(今河南開封)。汴京守將降,張柔獨至史館運走《金實錄》和秘府圖書;又訪耆舊望族,護送北歸。1234年,張柔入覲窩闊臺汗,升萬戶,兼管軍民,成為獨據一方的漢軍首領之一。1243年,大帥察罕調張柔鎮杞縣。1254年,移鎮亳州。1259年從忽必烈攻鄂州。忽必烈北還,令張柔領蒙古漢軍留駐白鹿磯待命。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詔班師。二年,張柔獻《金實錄》於朝廷,以年老致仕,受封為安肅公。至元三年(1266),又起用為判行工部事,營建大都。四年進封蔡國公,明年卒,子十一人。子弘略襲父職,任順天路管民總管、行軍萬戶,李璮叛亂後被解除兵權;九子弘範,領益都淄萊萬戶,伐宋有功,官至蒙古漢軍都元帥。
  張柔生平簡介
  張柔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物呢?
  下面是《中國通史》中關於張柔的記載,是我在查找張柔相關資料時找到的,文字篇幅較多,可以略過。但是,其中對張柔的描述極其生動傳神,推薦一讀。
  張柔,字德剛,金末元初易州定興河內人,世代務農。《元史·張柔傳》中記載,張柔“少倜儻不羈,讀書略通大義,工騎射,尚氣節,喜遊俠”。
  1211年蒙古代金後,特別是1214年五月金帝自中都(今北京)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河北在戰亂中盜寇蜂起,張柔聚族黨數千傢,結集在西山東流寨,選壯士進行自衛,從此形成一股遠近聞名的地方勢力。
  金朝為了抵禦蒙古,竭力籠絡河北地方武裝。金中都經略使苗道潤先授張柔為定興令,後升他為清州防御使,後又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又兼雄州管內觀察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
  1218年六月,苗道潤為賈瑀所殺,張柔檄召苗氏部麯於易州軍市川集會,决意復仇,得到擁戴。金廷聞知,即任張柔為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本路經略使,行元帥事。
  正當張柔集緒軍隊討伐賈瑀時,蒙古大軍已進入紫荊關。八月,張柔率軍迎戰於狼牙嶺,馬蹶被執,遂以衆降,仍受任舊職。
  接着,張柔作為蒙古的部將,攻下易州(今河北易縣)、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縣)。賈瑀盤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斷,終於投降,張柔遂剖賈瑀之心以祭苗道潤。
  這年鼕天,張柔徙治滿城。金真定帥武仙會兵數萬來攻,張柔大軍不在,帳下僅數百人,竟以老弱婦女登城虛張聲勢,親率壯士出敵後大破攻城金軍,並乘勝攻剋完州(今河北完縣)。
  第二年春天,張柔進而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國)、麯陽和定州(今河北定縣)。攻打定州時,張柔與武仙之將葛鐵槍戰於新樂(今河北新樂東北)。他臨陣頷中流矢,擊落二齒,仍拔矢而奮戰獲勝。武仙遣藁城令劉成進攻,張柔生擒劉成而後釋放。武仙又會兵攻滿城,張柔親自登城拒戰,再中流矢,但仍帶傷擊敗攻城敵軍。
  到這年八月,張柔再次大舉進攻,控製了深冀以北、真定以東三十餘城以及許多山寨,於是“威名震河朔”。在滿城,張柔“定列數條,勸民修治耒耜,樹藝桑麻”,恢復了這裏的農業生産,將這裏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盤。在他的治下,數千驅口被釋為良民。
  1232年張柔參加伐金,升任漢軍萬戶。張柔對部衆說:“吾用兵,殺人多矣,寧無冤者。自今以往,非與敵戰,誓不殺也。”圍攻汴京,張柔軍在城西北,金兵屢出接戰,他橫戈單騎陷陣,所嚮披靡。當金帝渡河企圖進圍衛州時,張柔等在漚麻岡(長垣西北)擊敗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黃河以南。
  1233年正月,金帝奔歸德(今河南商丘),崔立以汴京降,張柔入城,於金帛一無所取,唯獨進入史館,取走《金實錄》並秘府圖書,並訪求耆德及燕趙故族十餘人衛送北歸。接着,他參與進攻歸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攻破蔡州城時他的軍隊率先攻入。
  金亡後,張柔入朝,窩闊臺大汗表彰了他的戰功,授以金虎符。
  1235年春,蒙古大舉伐宋,兵分中、東、西三路南下。這年十月,窩闊臺第三子闊出(又作麯出)所領中路軍攻下棗陽時,張柔奪外城並繞出敵後立功。
  1239年,張柔奉命以本官節制河南諸翼兵馬徵行事,河南三十餘城均屬他管轄。在此後近二十年間,他為蒙古守衛河南南部與安徽西北部的防綫,並不時出擊威脅宋軍。
  1240年,詔令張柔等八萬戶伐宋,攻占壽州(今安徽鳳臺)。
  1241年,保州升為順天府,但張柔率軍駐於杞縣(今河南杞縣之南)。1240至1242年間,張柔不止一次從淮河中遊渡河進略安豐(今安徽壽春)、和州(今安徽和縣)、滁州、揚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強戰略要地安豐的守備。
  1244年,宋軍收復壽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與張柔的軍隊奪回。攻下壽州後,張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從。在泗州(在今江蘇盱眙隔淮河之北)戰勝宋軍後,其部下夾𠔌顯祖得罪反誣,張柔一度被執留北方,但得到大臣們的辯白保護而度過危難。此後,張柔仍駐杞縣,不斷進擾淮西與淮東一些州縣,對南宋的東綫構成威脅。
  1251年,蒙哥即汗位後,張柔仍為軍民萬戶。
  1254年,他奉命移鎮亳州(今安徽亳縣)。亳州四面皆水,他在這裏“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為橋梁,以通歸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車往來,如承平時”。他還在這裏修復孔子廟,設學授徒。
  1259年,蒙古大舉伐宋,張柔列於中軍,從忽必烈渡江,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張柔奉詔班師。但1262年忽必烈討伐李璮之變時,仍召張柔與弘略率軍出徵。
  至元三年(1266),加張柔榮祿大夫,判行工部事,主持大都的城建,張弘略也佐其父為築宮城總管。
  四年,張柔進封蔡國公,第二年去世。
  元元初漢人勳臣中,張柔與史天澤一樣,都被稱為“拔都”(英雄)。據載,後來忽必烈曾說:“史徒以籌議,不如張氏百戰之立功也。”後贈太師,謚武康。延祐五年(1318),加封汝南王,謚忠武。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