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人物列錶
腓特烈大帝 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
德國 普魯士  (1712年元月24日1786年八月17日)
腓特烈二世
開端終結
在位1740年五月31日1786年八月17日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德語: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軍事傢政治傢作傢作麯傢。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舉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啓蒙運動”得以開展。其使普魯士在歐洲大陸取得大國地位,並在德意志內部取得霸權,嚮以普魯士為中心武力統一德意志的道路邁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歐洲“開明專製”君主的代表人物,並且為啓蒙運動時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為啓蒙運動一大重要人物。

早年生活

年輕時代的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在他的父親“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嚴格和軍事式的教育下長大。受其母親影響,其喜好文學藝術和法國文化,並一再與鄙視法國文藝的父王發生衝突。1730年,為反抗其父強加的婚姻,他嘗試和朋友漢斯·赫爾曼·馮·卡特逃往英國,但以失敗告終。他們被囚禁在現在德波邊境的小鎮昆斯特林(德語:Küstrin),然後國王殺了卡特。

隨着國王一再受到親奧勢力(如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壓力,腓特烈在其影響下,不情願地和伊麗莎白·剋莉絲汀成婚,後者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傢族皇后(查理六世皇帝的妻子)的堂妹,這次婚姻使得腓特烈與查理六世帝俄的皇儲阿列剋謝(彼得一世長子)成為連襟。婚後兩人感情不睦,並未誕下任何子女。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衹在節慶場合一同出現。但腓特烈在其父臨終前答應不會對伊麗莎白不忠。在萊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這對伉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這究竟是真的,還是衹是做給他那多疑的父親的一出戲,目前尚沒有定論。

腓特烈同時和彼得·卡爾·剋裏斯托弗·馮·剋斯(德語: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漢斯·卡爾·馮·溫特菲爾德(德語: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着親密的友誼。他對女性比較疏遠,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看到的勃勃生機。在他身後作的屍檢並未發現他患有性病畸形。因為他的醫生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腓特烈大婚之前曾感染性病。而難得的幾位受腓特烈青睞的女性,都是些所謂的“女大地主”卡羅琳葉卡捷琳娜大帝,他還給她們寫過詩,保持着書信來往。

轉變與成熟

卡特死後,腓特烈性格開始轉變。在嚮父王道歉並得到寬恕後被從監獄釋放。作為交換,其父不再干涉其愛好與研究。之後被勒令進行軍事政治學習,並於1736年派駐萊茵斯堡(Rheinsberg)任總督及駐軍的軍團長。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其父參加了奧地利一方,腓特烈則在萊茵河戰役期間被派出赴當時歐洲第一名將歐根親王身邊見習軍事。很難說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時間真就能從歐根親王那裏學到些什麽本領,但是歐根確實曾經盛贊腓特烈在戰場上的冷靜態度,而年輕的腓特烈倒是對老邁年高的歐根親王印象不深。1740年初,腓特烈寫下了其第一部著作《反馬基維利》(Anti-Macchiavell),批評了權術大師馬基維利,標志着腓特烈政治思想的成熟。

繼任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二世塑像

外交與戰爭

腓特烈在1740年6月1日(其父逝世的翌日)登基,年方28歲。受法國啓蒙哲學思想熏陶的腓特烈二世甫一繼位,就被當時人們認為將是一位善於思考、敢於打破專製統治的開明國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確,他一上臺,就解散了父親的普魯士巨人擲彈兵團(留一個中隊作儀仗護衛),而且下令禁止軍中體罰士兵(這個命令後來在戰爭中撤銷),同時采取開放言論自由、分派糧食給市民、禁止刑訊的措施。但是腓特烈擁有祖、父遺留下來的精良軍隊和充足國庫,本人對戰爭也不是生手。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現了普魯士擴張的良機——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其立即打破人們的固有印象,積極發動並參加戰爭。

1739年,奧地利帝國方纔結束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所産生的外交破綻,剛好為普魯士所利用。通過這場戰爭,自然資源匱乏的普魯士贏得了一塊極具經濟價值的西裏西亞地區,同時為普魯士賺得了一條易守難攻的邊界綫。在這次戰爭,腓特烈二世和陸軍元帥什未林的庫特·剋裏斯多夫伯爵為普魯士贏得了西裏西亞。在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中他成功保衛了這一地區。這場戰爭,普魯士沒有全程參與,衹打了一前一後兩段,全都是為了吞併奧地利的西裏西亞省,對於普魯士來說,就稱為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所以這兩場戰爭,實際都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的一部分。同時在這場戰爭中,腓特烈初次親身領軍,在幾次戰役中展露了他的軍事才華。

儘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到1748年纔正式結束,腓特烈的普魯士王國卻是從1745年就退出戰爭,作壁上觀。從此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腓特烈贏得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期。西裏西亞是紡織工業中心,德意志最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稅收要占整個普魯士稅入的1/4。在這十年裏,腓特烈整軍經武,發展經濟,為後來的七年戰爭作好準備。

17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越來越嚴峻。首先腓特烈與英國交好,締結《白廳條約》,保證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傢”,大大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而奧地利女皇瑪麗婭·特蕾西婭和她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成功地聯合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史學家將法奧結盟稱為外交革命),漸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絞索,積極準備收復西裏西亞。1756年,腓特烈看到形勢日益嚴重,决定與其坐等戰爭降臨,不如對奧地利發動先發製人的打擊。七年戰爭由此展開。他的部隊首先打進了在這場紛爭中與奧地利結盟的薩剋森王國。之後普魯士同時和三個鄰邦大國作戰,就是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帝國,(這三國在奧地利外相柯尼次的發起下組成了聯盟)。當時普魯士和聯盟的軍隊人數比為1:3,人口數之比更達1:20。經過7年大戰,幾次面臨亡國邊緣,腓特烈終於因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跡,保住了西裏西亞;他個人也獲得軍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贏得了“大帝”的稱號,更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普魯士亦一躍成為歐洲五巨頭(其餘四國為奧地利、法國、英國和俄國)之一。在伏爾泰米拉波等人的見證下,他在這群雄爭霸的年代創建了當時最現代化的國傢。

1772年,在他的倡導下,波蘭被第一次瓜分。當時奧地利和1764年新近與普魯士結盟的俄羅斯處於武裝衝突邊緣。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蘭的土地去滿足兩國對土地的欲望。普魯士武力兼併了所謂的波蘭-普魯士,即是西普魯士。從此他自稱為腓特烈二世,普魯士之國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兩屆前任,稱自己為普魯士裏的國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發動過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使得了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一世的企圖沒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時去換取巴伐利亞的大部分。奧地利的這個計劃導致了普魯士組成君主聯盟(1785年)。

內政與改革

在內政方面,他推行了農業改革(馬鈴薯)、軍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實施排水工程,廢除了刑訊還建立了廉潔高效的公務員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這個國傢的第一公僕。”他對法律的發展貢獻良多。另外,當時普魯士的人民可以通過上書或求見的方式嚮國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準則“國王是國傢的第一公僕”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對此他對自己手下的官員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級觀念會作祟。

腓特烈二世“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是他當政時期的特色。他對移民和小宗教信徒(如鬍格諾教徒,天主教徒)采取寬容開放政策,鼓勵宗教自由,也是他內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裏德裏剋花園(Forum Fridericianum)裏,一座新教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並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紀獨一無二的景緻。腓特烈甚至說過如果土耳其人柏林定居,可為他們修建清真寺,後來還說:“縱然各行各路,但人人都有機會升上天國!”(“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但是對猶太人,腓特烈二世卻是一字不漏的繼承了其前任各君王的政策,一面歧視,一面利用,一方面歡迎猶太人移居普魯士,甚至建立了猶太區安置他們,並資助“猶太啓蒙運動”代表人物摩西·門德爾鬆活動;另一方面又頒布種種嚴格法令規管,如1750年修訂後的總特權條例(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1750), 1763年的猶太瓷器法規(Judenporzellanverordnung,1763)。普魯士是歐洲第一個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國。在這位國王的統治下,同性戀者並不會受到迫害。

腓特烈二世希望徹底廢除農奴製,但在地主的強烈反對下失敗,僅在國王的屬地上逐步實行,腓特烈二世在新開闢的地區裏建立小鎮和農村,讓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入住。當出於國務原因而需要延長農奴合同的時候,這些幫工,雇農和女僕會被問情況及待遇,腓特烈二世會把受到不公待遇的雇農,改屬到管理有方的雇主。

在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延續其父的教育政策,普魯士興建了數以百計的學校。但鄉村學校為普魯士軍事擴張服務,其師資來源多為退伍軍人,素質良莠不齊,衹能培養出具有讀寫能力的國民。但無論如何,腓特烈二世掃除文盲有極大的成就,普魯士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普及全民教育的國傢(1763年)。

腓特烈二世和伏爾泰有書信來往並且曾在波茨坦會面過。他自己寫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紀影響很大的一位作傢。他1740年寫下的《反馬基維利》在歐洲非常有名。在書中,他用批評,進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馬基維利的國傢政治觀點。廣為流傳的無憂宮磨坊主傳說被視為腓特烈二世對法律的一次較量。事實上,磨坊主Vogel確實因此起訴國王,國王給予其權利並從1781年豁免了他的租金。但此後該磨坊因倒塌而被拆除,而今天所謂歷史上的無憂宮磨坊其實是由荷蘭移民家庭van der Bosch修建的一座三層的頂樓荷蘭式風磨。在威廉一世(1871年成為德國皇帝)1861年成為普魯士國王時,他宣佈該磨坊成為紀念物,並且作為免費參觀的博物館。1883年一個機翼出現損壞,結果整個風車被更換一新。

腓特烈當政時期,普魯士各方面人才開始陸續出現,如洪堡兄弟、施泰因、哈登堡等,為普魯士19世紀初的改革奠定人才基礎。

在腓特烈二世的晚年,雖然內政與經濟都因為他的勤奮治理而蒸蒸日上,但是人民卻失去對國王的愛戴。人民雖然畏懼這位戰場英雄,卻背地裏嘲笑他是個“終日磨麥”的老頭。人民承受極端的沉重稅負而苦悶不已(連賣藝討生活的街頭藝人也被課稅),重稅讓腓特烈二世保有強大的常備軍(16萬人),同時也使他大失民心。一位英國大使曾對腓特烈晚年的新稅製評論說:“新的抽稅方法不衹抽走了人民的金錢,實際上更抽走了人民對國王的感情”。

逝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於無憂宮中在他的沙發椅上安詳辭世,享壽七十四歲。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這時距離法國大革命僅有3年。他的意願是在無憂宮露臺他的愛犬旁下葬,但他的繼任,也是他的侄子卻將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Potsdam Garrison Church)的地下墓室裏。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馬堡伊麗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纔在路易·斐迪南的發起下被遷到霍亨索倫城堡 。但直到兩德統一1991年8月17日,這位國王纔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話:“吾到彼處,方能無憂。”(“Quand je suis là, je suis sans souci.”)這位思想自由的共濟會員在教堂裏尋不得安寧。他願意離自己的愛犬更近一些。

人們在瓦爾哈拉神殿為他塑半身像以作紀念。在他過身後人們樹立很多紀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腓特烈大帝騎馬像。二戰時塑像幸存,並在東德時期重建。

評價

軍事天才

Antoine Pesne - Friedrich II. als Feldherr (1745).jpg

即使忽略他作為政治傢的作為和他對立法所做的貢獻,單憑他在軍事上的表現,就足以使他在歷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歷代名將中的地位,可能等同於亞歷山大大帝凱撒漢尼拔拿破侖這四大偉人。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腓特烈初次綻放光芒。索爾戰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試圖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綫式戰術付諸實施。戰後腓特烈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原理》(有譯為軍事教令,德語: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這本書集中體現腓特烈對自己早期戰爭經驗的總結和思考,不僅僅是形而上的戰爭理論,而且貼近實際,是當時最好的戰爭實踐指南。腓特烈其實是用法文寫成此書的,後來纔譯成德文,僅僅下發給普魯士的將級軍官,不得外傳。但是他沒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為這一章寫的是腓特烈本人駕馭部下的經驗,當然不願意讓部下看見。後來在七年戰爭中的1760年2月,奧地利從一位被俘虜的普魯士少將那裏得到這本書,這纔流傳於世,1762年這本書傳到倫敦,在那裏公開刻印出版。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強,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強悍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相媲美。羅斯巴赫會戰更是腓特烈斜綫陣勢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以大模型重現在它的軍事博物館陳列中。軍事史傢亦把此戰與洛伊滕會戰許為腓特烈大帝軍事藝術的巔峰之作,就像拿破侖的奧斯特裏茨會戰一樣。僅憑這兩場會戰,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古今最偉大名將之一的地位,普魯士的一個永遠的軍事神話,從此誕生。 後世拿破侖評價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說:“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說的最高的贊譽之詞”。

1785年西裏西亞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習中,英國王弟弗雷德裏剋王子 (約剋公爵)美國獨立戰爭中出名的康沃裏斯將軍,拉法葉特侯爵都來參觀,並嚮腓特烈致敬。當時腓特烈指揮的普魯士軍隊的操演方法,成為全歐洲軍界競相模仿的樣板,老國王在訓練場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矣”。

在戰術層次,腓特烈可以說是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傢,比拿破侖毫不遜色。尤其是在戰役層次上:當時歐洲在戰略和戰術之間,沒有戰役學這個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戰術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就是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歐洲軍事學從古斯塔夫開始走入近代化,經過杜倫尼馬爾博羅歐根薩剋森等歷代名將的探索與嘗試,到腓特烈手中,不僅從實踐上,而且從理論上給以總結。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我們註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侖。可以說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是拿破侖的啓蒙老師。

拿破侖於之後擊敗普魯士時,曾經站在腓特烈大帝的墓旁說到:“假如他還活着的話,我們就不可能在這裏。”從此可看出腓特烈大帝軍事能力的地位。

瑣事

腓特烈二世在無憂宮舉辦長笛音樂會

他對所有藝術都感興趣,他自己起草設計了波茨坦的無憂宮,並聘請建築師剋諾伯斯多夫興建。他收有很多名畫,吹得一口好長笛(長笛教師 Johann Joachim Quantz)還作麯。他於1747年在無憂宮與作麯傢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會面。

除了母語德語,腓特烈二世還能說法語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他也能聽懂拉丁語古希臘語希臘語,還有希伯來語。他晚年的時候,還去學習了斯拉夫語巴斯剋語

性傾嚮

大多數現代傳記作傢認為腓特烈從根本上來說是同性戀,且他的性傾嚮對其生活和性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紀念

2012年是腓特烈二世誕辰300周年。無憂宮、德意志歷史博物館等地將舉辦一係列展覽以紀念。同時,其生日的1月24日晚,柏林舉辦腓特烈主題音樂會,現任德國總統沃爾夫將出席並緻辭。出版業界也推出一係列有關腓特烈的書籍,其中,有關於所有有關其生平的《腓特烈辭典》。

在2003年舉辦的最偉大的德國人票選中,他排名第42。

傢譜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選帝侯
 
奧蘭治-拿騷的路易絲·亨利埃特
 
 
恩斯特·奧古斯特
漢諾威選帝侯
 
索菲婭
漢諾威選帝侯夫人
 
 
布朗斯維剋呂內堡公爵喬治·威廉
 
伊利諾伊·達美婭·杜布斯
 
 
 
 
 
 
 
 
 
 
 
 
 
 
 
 
 
 
 
 
 
 
 
 
 
 
 
 
 
 
 
 
 
 
 
 
 
 
 
 
 
 
 
 
腓特烈一世
普魯士國王
 
 
 
索菲亞·夏洛特
普魯士王後
 
 
 
喬治一世
大不列顛國王
 
 
 
索菲亞·多魯西亞
 
 
 
 
 
 
 
 
 
 
 
 
 
 
 
 
 
 
 
 
 
 
 
 
 
 
 
 
 
 
 
 
 
 
腓特烈·威廉一世
普魯士國王
 
 
 
 
 
 
 
 
 
索菲亞·多蘿西婭
普魯士王後
 
 
 
 
 
 
 
 
 
 
 
 
 
 
 
 
 
 
 
 
 
腓特烈二世

參見

註釋

  1. ^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十捲‧盧梭與大革命》(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頁447
  2. ^ Reinhard Alings, "Don't ask – don't tell: War Friedrich schwul?" In Friederisiko: Friedrich der Große: Die Ausstellung (Munich: Hirmer, 2012), pp. 238-247.
  3. ^ Blanning 2016, pp. 55–56, 77.
  4. ^ Wolfgang Burgdorf, Friedrich der Große (Freiburg: Herder 2011), pp. 67ff.
  5. ^ Peter-Michael Hahn, 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Feldherr, Autokrat und Selbstdarsteller (Stuttgart: W. Kohlhammer 2013), chapter 2.
  6. ^ Susan W. Henderson, "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 A Homophile Perspective", Gai Saber 1, no. 1 (1977), pp. 46-54.

參考文獻

  • 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 des Preußenkönigs.ISBN 3-88851-167-4
  • Theodor Schieder: Friedrich der Große – Ein Königtum der Widersprüche. ISBN 3-548-26534-0
  • Karl Otmar von Aretin (Mitverf.): Friedrich der Große. Herrscher zwischen Tradition und Fortschritt. ISBN 3-570-05104-8
  • Oswald Hauser (Hrsg.): Friedrich der Große in seiner ZeitISBN 3-412-08186-8
  • Johannes Kunisch: Friedrich der Große. Der König und seine Zeit. Beck, München 2004, 624 S., ISBN 3-406-52209-2
  • Ingrid Mittenzwei: 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Berlin, 1979
  • Dieter Wunderlich: Vernetzte Karrieren. Friedrich der Große, Maria Theresia und Katharina die Große.ISBN 3-7917-1720-0
  • S. Fischer-Fabian: Preußens Gloria
  • Peter Lill: Friedrich der Große, Anekdoten. Ullstein Verlag 1991, ISBN 3-548-34865-3
  • Christian Graf von Krockow: Friedrich der Grosse. Ein Lebensbild. Verlag :Bastei Lübbe, ISBN 3-404-61460-7.
  • Wolfgang Venohr: Der große König Verlag Gustav Lübbe 1995, ISBN 3-7857-0681-2
  • Wolfgang Venohr: Fridericus Rex, Friedrich der Große-Porträt einer Doppelnatur Verlag Gustav Lübbe 1985 und 2000, ISBN 3-7857-2026-2
  • 顧劍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 Dennis Showalter "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 1996年英文版
    • Christopher Duffy "Frederick the Great: A Military Life" 1985年英文版
    • Theodore Dodge "Great Captains" 1889年英文版
    • 富勒 《西洋世界軍事史》 1981年中文版
 


Frederick II (GermanFriedrich II.; 24 January 1712 – 17 August 1786) ruled the Kingdom of Prussia from 1740 until 1786, the longest reign of any Hohenzollern king at 46 years.[a] His most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s during his reign included his reorganization of Prussian armies, his military victories, his success in the Silesian wars and 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and his patronage of the arts and the Enlightenment. Frederick was the last Hohenzollern monarch titled King in Prussia and declared himself King of Prussia after achieving sovereignty over historically Prussian lands of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in 1772. Prussia greatly increased its territories and became a leading military power in Europe under his rule. He became known as Frederick the Great (GermanFriedrich der Große) and was nicknamed Der Alte Fritz ("The Old Fritz") by the Prussian people and eventually the rest of Germany.

In his youth, Frederick was more interested in music and philosophy than the art of war. Nonetheless, upon ascending to the Prussian throne he attacked Austria and claimed Silesia during the Silesian Wars, winning military acclaim for himself and Prussia. Toward the end of his reign, Frederick physically connected most of his realm by acquiring Polish territories in the First Partition of Poland. He was an influential military theorist whose analysis emerged from his extensive personal battlefield experience and covered issues of strategy, tactics, mobility and logistics.

Considering himself "the first servant of the state", Frederick was a proponent of enlightened absolutism. He modernized the Prussian bureaucracy and civil service and pursued religious policies throughout his realm that ranged from tolerance to segregation. He reformed the judicial system and made it possible for men not of noble status to become judges and senior bureaucrats. Frederick also encouraged immigrant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nd faiths to come to Prussia, although he enacted oppressive measures against Polish Catholic subjects in West Prussia. Frederick supported arts and philosophers he favored as well as allowing complete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literature. Most modern biographers agree that Frederick was primarily homosexual. Frederick is buried at his favorite residence, Sanssouci in Potsdam. Because he died childless, Frederick was succeeded by his nephew Frederick William II.

Nearly all 19th-century German historians made Frederick into a romantic model of a glorified warrior, praising his leadership,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devotion to duty and success in building up Prussia to a great power in Europe. Historian Leopold von Ranke was unstinting in his praise of Frederick's "heroic life, inspired by great ideas, filled with feats of arms ... immortalized by the raising of the Prussian state to the rank of a power". Johann Gustav Droysen was even more extolling. Frederick remained an admired historical figure through Germany's defeat in World War I. The Nazis glorified him as a great German leader pre-figuring Adolf Hitler, who personally idolized him.

Associations with him became far less favorable after the fall of the Nazis, largely due to his status as one of their symbols. However, historians in the 21st century now again view Frederick as one of the finest generals of the 18th century, one of the most enlightened monarchs of his age and a highly successful and capable leader who built the foundation for the Kingdom of Prussia to become a great power that would contest the Austrian Habsburgs for leadership among the German states.


<< 前一君主: 腓特烈·威廉一世普魯士腓特烈大帝 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
(1740年1786年)
後一君主 >>: 腓特烈·威廉二世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