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禹偁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阅读王禹偁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阅读王禹偁在诗海的作品!!! |
王禹偁诗文都负盛名。做文章师法韩愈,他的古文创作成就在宋初倡导古文的作家中最为突出。诗歌则学习白居易,是宋初“白体”诗人(学习白居易风格的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王禹偁同时又开始重视并学习杜甫,艺术上因而有所提高。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白体”诗常见的内容浅薄、语言浅俗等弊病,而追求内容深警、语言精练,因此他虽是“白体”诗派的后起之秀,却被时人看作这一派的巨子。
[北宋初期诗歌的三大流派]
白居易后期的诗,在清淡的语言中流露出一种雍容闲散的心情,北宋初崇尚白体的
诗人,也常有这种情况。如曾两度拜相的李昉就是一个例子,他常用随意闲谈的笔法,
写出绝无焦灼苦闷的心境。而徐铉的情况并非是如此的。他只是努力求得平静,排遣苦
闷,内心实际是失意而灰暗的,这种心境总是会在某种触景感伤时显露出来。再则,徐
铉也是一位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他在写作那些清丽流畅的白体风
格诗篇时,对声律、字句和意象的选择,都比较讲究,这在前面举出的例子中是可以体
会到的。而有些五言诗,更有精致细巧的一面,例如《和明道人宿山寺》中“磐声深小
院,灯影迥高房”,《临石步港》中“吹浪游鳞小,黏苔碎石圆”,《寄从兄宪兼示二
弟》中“断云惊晚吹,秋色满孤城”等诗句,都于自然浅近中加入了推敲锤炼之功,并
且呈现出幽逼的意境,这又带有贾岛诗派的特点。
在宋初学白居易诗风的诗人群中,最重要而且不为白体所缚、能写出自己特色的是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
进士,当过翰林学士,三任知制诰,又三次受黜外放,晚年曾任黄州地方官,故又称
“王黄州”。
他为人刚直,怀有正直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来自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观,敢于说
话。他自称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谪居感事》),在第三次遭贬斥去黄州
时,还是很不服气地寄诗给当权者说:“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出守
黄州上史馆相公》)。有《小畜集》。
出于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良知,王禹偁写下了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如
他在京任谏官时所作《对雪》,从寒冬大雪无公务、一家团聚饮酒落笔,写到自己因此
而想起“输挽供边鄙”的“河朔民”和“荷戈御胡骑”的“边塞兵”,在此酷寒天气中
会是如何艰辛,最后归结到自责:自己身为谏官,却并未充分尽责,实是“深为苍生
蠹”。还有贬官商州时所写的《感流亡》,描述一户因旱荒而从长安流亡到商州的贫苦
人家的艰难情形,最后同样归结到自己仕宦十年,无所作为,只是“峨冠蠹黔首”,所
以不应该因被放逐而悲叹。这种构架在白居易晚期诗歌中是已经出现过的。但比起杜甫
以及白居易早期的同类诗歌,我们会感觉到这些诗的感动力要差得多。这是因为:第一,
诗人对自己表示同情的对象的心情并未有像杜甫、白居易的一些优秀作品中那样具有深
入的理解,他们在诗中的形象显得干枯;第二,诗歌的后半部分归结到自身时,在自谴
中显示出很强的自我表白意味,实际上这成了诗歌的重心;第三,这些诗在艺术上往往
有些粗糙,表达“意义”的欲望比抒发情感的要求显得更加强烈。所以说,这一类诗固
然有其可贵之处,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而上述特点,在后来的宋诗中具有一定的普
遍性。
真正能反映王禹偁诗歌艺术造诣的,还是那些描绘山水景物、抒发内在情怀的作品,
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
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又如《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
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这二首诗作于商州,王禹偁当时一方面为政治上的挫折而感到悲哀,一方面也常以
老庄哲学来宽慰自己,在大自然中忘怀个人命运的不幸。前一首中“数峰无语立斜阳”
一句,以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使之带有生动的趣味,这种写法在唐代还不多,在以后
的宋人诗词中渐渐多起来,所以值得注意。
二首诗的结句,虽着眼点不同,但都是试图把苦闷加以淡化,也已表现出宋诗的理
智倾向。这二首诗的写法很有白居易诗的特点,语言浅切,叙述从容连贯,层次清楚,
没有突兀惊人的意象,也没有跳荡的表现,色彩鲜明但并不浓腻。诗中的对句,虽工整
却颇为自然,让人感到亲切而不吃力。王禹偁诗常是这样浅易流畅、娓娓道来,而颇有
情味的,像《初入山闻提壶鸟》中“商州未是无人境,一路山村有酒沽”,《寄毗陵刘
博士》中“下岸且寻甘露寺,到城先问惠山泉”等等,可举的例子很多。他在《冯氏家
集前序》中所赞扬的“词丽而不冶,气直而不讦,意远而不泥”即中正平和、自然流畅
的风格,亦即是他所追求的风格。
另一方面,王禹偁也吸收杜甫诗的某些特点。据说,他儿子说他的诗与杜诗相似,
他便喜不自胜,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赋村居杂兴诗二首……
聊以自贺》),他还说过“子美集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咸》),对杜甫备加推崇。
因此,在王禹偁诗中常可以看到杜诗的痕迹,如《新秋即事》三首之一:
露莎烟竹冷凄凄,秋吹无端入客衣。鉴里鬓毛衰飒尽,日边京国信音稀。风蝉历历
和枝响,雨燕差差掠地飞。系滞不如商岭叶,解随流水向东归。
诗写羁旅中的孤独凄凉之感和对京城的思念,透露着在政治上不甘沉落的心情。不
但内涵与杜甫的诗近似,那种严谨的、开合变化的结构,起伏顿挫的格律、工整的对仗、
情与景的相互衬托,都与杜诗相近。只是它不像典型的杜诗那样沉郁有力,气象壮阔。
而比起率意浅切、舒缓流畅的白体诗来,它显得结构紧密多变化,语言上经过更多的锤
炼。其实,就是前面所举出的《村行》和《寒食》,虽说学杜诗的痕迹没有《新秋即事》
这样明显,但也是写得比较细致而又曲折和含蓄的,并不是一味的流滑。此外像七律
《再泛吴江》、《今冬》,七绝《杏花》、《春居杂兴》等,也是如此。因此,清人贺
裳说他“虽学乐天,然得其清,不堕其俗”(《载酒园诗话》)。
如果深究到人格方面,那么可以说:王禹偁虽羡慕白居易的放达,却学不到白居易
后期那种闲适自在,内心总有拂不去的苦恼;虽敬仰杜甫的为人,却也学不到杜甫的执
着与激情,故其诗风亦依违于两人之间。
北宋初年,白体是许多人喜爱的诗歌风格,但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它浅近易学、流利
爽滑,所以不免写成顺口溜似的缺乏诗味的作品。欧阳修曾举“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
民”为例,讥笑达官贵人“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六一诗话》),徐
铉与王禹偁则在学白居易的同时,汲取了其他因素,形成自己的特点。尤其王禹偁,对
北宋下一代诗歌风气,在多方面具有开启的意义。
[北宋初期的词]
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经过晚唐五代以来许多文人的努力,在题材和语言风格上,
大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其间李煜虽有所突破,但只是一个特例,总的看来变化不大。
到了北宋初期,词继续受到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统治者的喜爱,据说宋太宗“酷爱宫词
中十小调子,……命近臣十人各探一词撰一词”(《续湘山野录》)。不过词的地位并
未因此而提高,它仍然只是文人在樽前花间一觞一咏之际的娱乐性创作,而不是正面向
社会表现自己人格、情操、抱负的文学形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突破。
北宋初的词作者大都是诗人,如王禹偁、潘阆、寇准、钱惟演、林逋等都写有词作。
也许,他们的精力主要是放在诗歌上,所以留下的词作数量较少。而词的风格,往往和
各人的诗歌风格有些近似。如钱惟演的词,也像西昆体诗一样辞采华丽,注重于外表的
雕饰,如《玉楼春》以“锦箨参差朱槛曲,露濯文犀和粉绿。未容浓翠伴桃红,已许纤
枝留凤宿”写新竹,真是金碧辉煌,却实在毫无意趣。而寇准的《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
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结构很精致,视线从春天的远景拉回到画堂的中景,再拉到妆台的近景,然后又从
倚楼人的极目长眺拓开去,构成一个回环往复的变化,写出女子相思中的惆怅苦闷。
在这批作者中,王禹偁可以说是胸襟比较开阔的一个,他的《点绛唇》虽说篇幅小,
境界却颇为远大,是北宋初期词中的佳作: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
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写登高临远,视界广大,以此衬托出末句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而林逋的小词《相
思令》,则是语言朴素,多少保存了民间曲子的生活气息: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但有一点仍可以注意到,即晚唐五代词
中那种对男女之情的热烈大胆、有时很直露的表现,在北宋初期词中已经看不到了,这
终究还是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变迁。
[北宋初期的散文理论与创作]
北宋作为一个新兴的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便显得必不
可少。这种需要反映于文学,首先在最具有实用性的散文领域表现出来,因此在北宋初
就出现古文运动的复兴。只不过,这里也存在两种略有分歧的派别。一派以柳开、穆修
为代表,是纯粹把复兴古文作为复兴儒道的手段,而另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虽强调
“道”的至高地位,但对于“文”仍有相当的重视。
王禹偁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当时有一个叫张扶的秀才携文三十篇向他请教,他读后
感觉“茫然难得其句,昧然难见其义”,于是在《答张扶书》和《再答张扶书》中谈了
一通自己对文章的看法。他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但他提出:“夫文,传道而明心也。”
“传道”与“明心”并论,实际上就是不把道当作纯粹是外在的教条理念,而是与自己
内在的追求、个人的性情联系在一起,这样,文的应用范围就比柳开他们所主张的广泛。
同时,他又提出,文既然是传道义明心迹的,就不应该“语皆迂而艰也,义皆昧而奥
也”,而应该“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
在散文写作方面,王禹偁也作了有益的尝试。骈偶之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爱好,有
其内在的原因,所以机械地反对骈文,在写作上一切与之背道而驰,实际上不会有什么
效果。
因此,他的散文,便有意吸收了骈文整齐而容易上口、具有声韵之美的优点,形成
既自由流畅又有一定音乐节奏的新风格,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如此描绘: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
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
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这一节文字亦骈亦散,音节和谐又有变化,具有流畅跌宕的风致。在说理性的文字
中,由于王禹偁提倡的是“传道而明心”,不只是以“道”即固有的儒学教条来教训人,
而是在阐述“道”的同时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好恶喜怒,所以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如
《待漏院记》为了说明天下安危系于宰相的道德修养这一政治见解,把两种宰相在漏院
等候上朝时完全不同的心思,用前后对应的排比句式加以描述,写出“贤相”与“奸相”
的形象,虽说难免简单化,但确实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念(道)和个人爱憎(心),所
以尚能使人多少受到感染。而无论说理文还是记叙文,王禹偁通常避免生僻晦涩的词句,
文笔显得清丽流畅,这一特点在前面所引的一节文字中可以看出,再举《录海人书》的
一节为例:
垣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有曝背而偃者,有濯足而坐者,有男子网钓
鱼鳖者,有妇人采撷药草者,熙熙然殆非人世之所能及也。
文章是借传闻描绘理想的社会模式,笔调颇类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如叶适
《习学记言》所说,王禹偁的散文有“简雅古淡”之长。
关于柳开、穆修及王禹偁对后来散文的影响,有一种有趣的现象:从实际创作来说,
后来的散文主要是沿着王禹偁的方向发展的;他的文章中既重视表现理念又具有抒情性
的特点,和化骈入散、清晓流畅而又具有韵律感的文字风格,在欧阳修、苏轼等散文家
那里都得到继承,从而形成了与唐代古文不同的宋文流派。但是,在理论上,后人似乎
很少提到他的作用与影响,却把柳开、穆修的地位提得很高,尊之为宋初文风改革的开
山人物。如范仲淹《尹师鲁河南集序》在论及五代文体薄弱后便说:“柳仲涂起而麾之,
髦俊率从焉,仲涂门人能师经探道有文于天下者多矣。”邵伯温《闻见前录》也说:
“本朝古文,柳开仲涂、穆修伯长首为之倡。”这是因为:在宋代文学尤其散文中,道
统文学观具有压倒性的势力,而柳开、穆修的创作虽无所成就,甚至谈不上是文学家,
但他们对于“道统”的鼓吹却远比王禹偁积极有力。后代作家在追溯其文学渊源时,首
先不是从散文艺术,而是从“道统”的意义上去寻找一个连结韩愈、柳宗元与自己的中
介环节。创作现象常常是复杂的,而理论的归纳往往会被简单化,这是文学史上反复出
现的情况。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youth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