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刘和平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
不少人评价该剧其精彩程度是众多历史剧中特别难得的。在见刘和平之前,我已是《大明王朝》的忠实观众。剧中诡谲多变的政治风云、颇具张力的人物冲突吸引了很多不大喜爱电视剧,尤其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人。
对于《大明王朝》,历史学家冯尔康的评价是“厚道”,这也是刘和平本人特别认可的一个评语。的确,刘和平赋予了剧中每个人物以人性的温暖。无论是海瑞还是嘉靖,高翰文或者沈一石,甚至“奸相”严嵩都无一不具有人性的厚度。一生耿介,与权贵、皇帝叫板的海瑞为何得以善终?“严党”倾覆,嘉靖为何仍待严嵩不薄?这些历史上的迷局,刘和平皆用一个“情”字来破译。他说:“小情小我才是永恒。”而“大情大我”不过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比如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在当时可能是成立的“大情大我”,但时代一变就显得可笑了。而一个人的敬畏心和感恩心则是人性中亘古不变的东西。
刘和平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感恩心的人。他出生于一个戏剧家庭。他的父亲是剧作家,母亲是著名湘剧演员,怀着他的时候还坚持在舞台上。他从小在剧场里长大,13岁休学,从父读书,15岁和父亲一起被下放到湖南农村,生活非常艰苦。白天出工,晚上和父亲对坐读书。他说,是父亲的教诲让他有了今天,所以他在《大明王朝1566》一书的前面题写“献给父亲”。
十多年前,刘和平编的一个舞台剧在成都演出。落幕后,著名剧作家徐棻夫妇专程到后台看望刘和平,对他的才华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十多年后,刘和平到成都,仍不忘徐棻当年的鼓励,一定要与她见面,并引为上宾。在与刘和平交谈中,他于“感恩”二字感慨颇多。他说,我们现在的人太容易遗忘了,记不得历史上那些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人,不懂得要感恩。其实,感恩之心,正是理解刘和平创作《大明王朝》意图的关键,也是《大明王朝》何以如此牵扯人心的关键。
在观看《大明王朝》时,我不时又觉得刘和平“用情太深”了。在谈话中,作为南开大学的客座历史教授,刘和平谈到了《百家讲坛》。他说,他支持这种普及文化的形式,但是他有时候难免担心,怕讲课的人误解了庄子、老子的思想。在谈到自己的历史观时,他所讲的“知彰、知微、知阴、知阳”是从《易经》中化来。谈到历史上的困局、苦局,他又援引佛家之“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一说作解。可见,刘和平是一个对佛老之学相当有体味的人。这样的人,本应做到“太上忘情”,却为何对历史中的种种人物寄予深情呢?
刘和平对《大明王朝》中的人物“用情太深”,会不会让有些人在其中为自己的各种行径寻找“历史合理性”呢?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地向刘和平提出,但一直是我的疑惑。
不过,刘和平也很佩服诸葛武侯一生“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的伟大哲学。他说,自己是一个“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始终坚信“发大愿心得大愿力”。希望《大明王朝》的观众们不仅能理解剧中身陷困局的历史人物们,更能理解刘和平笔下那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海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