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
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周天遊 Zhou Tianyou(現代中國)吳則虞 Wu Zeyu(現代中國)
趙超 Zhao Chao(現代中國)王覺溟 Wang Jiaoming(現代中國)梅毅 Mei Yi(現代中國)
樊樹志 Fan Shuzhi(現代中國)柏楊 Bai Yang(現代中國)嶽南 Yue Na(現代中國)
屈維英 Qu Weiying(現代中國)茅十七 Mao Shiqi(現代中國)蔣勝男 Jiang Shengnan(現代中國)
唐博 Tang Bo(現代中國)孫傑 Sun Jie(現代中國)許志竜 Xu Zhilong(現代中國)
嚮斯 Xiang Si(現代中國)張鳴 Zhang Ming(現代中國)河邊 He Bian(現代中國)
落榜生5 La Bangsheng(現代中國)林語堂 Lin Yutang(現代中國)陳舜臣 Chin Shunshin(現代中國)
倪政興 Ni Zhengxing(現代中國)王春瑜 Wang Chunyu(現代中國)子金山 Zi Jinshan(現代中國)
朱岩 Zhu Yan(現代中國)孫立群 Sun Liqun(現代中國)趙焰 Zhao Yan(現代中國)
牛貫傑 Niu Guanjie(現代中國)張研 Zhang Yan(現代中國)郭燕紅 Guo Yangong(現代中國)
二月河 Eryuehe(現代中國)閻崇年 Yan Chongnian(現代中國)許華 Xu Hua(現代中國)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現代中國)盛和煜 Cheng Heyu(現代中國)司馬路人 Sima Luren(現代中國)
張笑天 Zhang Xiaotian(現代中國)喬鬆都 Qiao Songdou(現代中國)王瑞人 Wang Ruiren(現代中國)
陳汝衡 Chen Ruheng(現代中國)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現代中國)陸士諤 Liu Shie(現代中國)
馬敘倫 Ma Xulun(現代中國)劉紹棠 Liu Shaotang(現代中國)餘嘉錫 Yu Jiaxi(現代中國)
劉鳳舞 Liu Fengwu(現代中國)王旭川 Wang Xuchuan(現代中國)董蔭孤 Dong Yingu(現代中國)
葉洪生 She Hongsheng(現代中國)周汝昌 Zhou Ruchang(現代中國)俞平伯 Yu Pingba(現代中國)
劉心武 Liu Xinwu(現代中國)蔡義江 Cai Yijiang(現代中國)賈平凹 Gu Pingao(現代中國)
周思源 Zhou Saiyuan(現代中國)張愛玲 Zhang Ailing(現代中國)閆紅 Yan Gong(現代中國)
林亨泰
現代中國  (1924年)

詩詞《虐待 abuse》   《書籍 book》   《風景(之一) landscape gospel》   《風景(之二) Landscape Bis》   《誕生 seed》   

閱讀林亨泰在诗海的作品!!!
林亨泰
林亨泰
林亨泰
  (1924—)筆名亨人、桓太,“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詩評論傢。公元一九二四年出生於臺中州北斗郡,今彰化北斗鎮。就讀私立臺北中學(今泰北高中)時,接觸到有別於日本傳統詩歌的“新體詩”,埋下他寫詩的種籽,開始嘗試寫詩。也是在中學時期,接觸了現代文學,註意到歐美現代作傢,奠定了他日後的文藝理論及創作的基礎,也對他參與五○年代現代詩運動,産生重大影響。
  
  一九四六年,林亨泰考入師範學院博物係就讀,次年轉入教育係,因此認識了同樣來自彰化的朱實,並由他邀請加入“銀鈴會”。“銀鈴會”創立於一九四二年,原本衹是輪流傳閱同仁合訂作品的文學小團體。戰後的政治腐敗,通貨膨脹,加上二二八事件的衝擊,文學陷入低迷,但“銀鈴會”卻决定逆時代潮流而行,以振奮文學,將刊物改名《潮流》,一九四八年五月重新復刊,意謂:“潮流是時勢的趨勢與傾嚮,是臺灣青年血脈的流嚮”。《潮流》每一期都有林亨泰的作品刊出。稍後,開始嘗試以中文寫詩,分別在《新生報》的“橋”副刊、《學生世界》,以及楊逵主編的《力行報》副刊,發表作品。一九四九年春天,林亨泰把他這段期間的詩作整理自印出版,題名《靈魂的産聲》,列入“潮流叢書”之一。“銀鈴會”解散後,他也暫時停筆。
  
  《靈魂的産聲》可以視為林亨泰四○年代詩作的總結,絶大多數是日文詩,衹有少數幾首是中文詩。這些詩顯示他涉獵了不少哲學的書籍,不僅利用這些生吞活剝的“知識”,試圖去解釋人生的某些因惑,甚至在些像《黑格爾辯證法》、《形而上學者》、《哲學家》,直接在詩題上就賣弄了起來。但這些詩也特別凸顯了作者有不斷往生命深層探索的衝動,另一方面,則對情感的抒發顯得刻意的節制,表示它的冷靜、自製。似乎就在這裏奠定了他日後主要的詩風格。林亨泰自稱他們這一代的作傢為“跨越語言的一代”,因為戰後面臨喪失已純熟的語言工具,重新學習中文,對年紀已超過青少年時期的人來說,是一條鴻溝。
  
  一九五二年三月一日,紀弦創辦了現代詩社,發行《現代詩》季刊。一九五六年宣佈成立現代派,以文學革命傢的姿態推行現代詩運動。桓夫(陳武雄)說:“這運動得力於臺灣詩人林亨泰幫忙很大,也才能達到其主旨提倡的六大信條……采取全盤西化的詩的技法,追求知性的純粹詩。”紀弦對臺灣詩的過往全無瞭解,卻完全抹殺了臺灣詩已往的成就,誇口說自己“給臺灣帶來了詩的火種”,忘了與他合力推動現代派運動的林亨泰,不僅受過日本近代詩運動的熏陶,對日本現代詩的演變、詩風十分瞭解,而且早已寫過不少前衛性的詩篇。桓夫還說,林亨泰的詩作本身,就對詩壇流行的詩作了嚴厲的批判。
  
  林亨泰的詩創作因為參與現代派而復活,但現代派詩人似乎衹看到他在詩的形式革命期作出的實驗詩的詩型,感到驚奇與騷動,似乎看不到林亨泰詩從日治時期臺灣詩所繼承的根球。所以,五○年代的林亨泰雖然走在時代的最尖端寫前衛的詩,但他和後來組成《笠》的本土詩人立場一致,同樣把追求現代與現實的融合,視為現代詩的基本創作精神。這也是林亨泰固然曾經和現代派並肩作戰,卻無力引渡那些現代派的信徒,放下統治者的優越感,走到地面上來。
  
  五○年代出版的詩集《長的咽喉》,是與《靈魂的産聲》性質相近的作品,代表林亨泰早期受到日本初期現代主義思潮影響,所寫的具有短詩風格的作品。他在“現代派”的最大貢獻就是他所發表的評論,提供了現代派的現代詩理論基礎,這固然因為“現代派”的詩革命理想,缺少落地生根的實踐而備受質疑,卻無損於這些詩運動主導理論的完好,林亨泰在走進“現代派”之前,本來因有感於“戰鬥文藝”、“反共文藝”、“本來打算就此折筆不再寫詩”,所以,在他開始把“怪詩”寄給紀弦時,“現代派”的詩革命還沒有發動。他說,這次運動使得原“主知的現代主義”。
  
  六○年代詩壇最重大的事,應是刊名具有本土味的《笠》詩刊的創刊,它為臺灣詩壇開啓了嶄新的一頁。《笠》的創始人中,有不少都與現代派頗有淵源,現在他們卻要與現代派分道揚鑣。《笠》的刊名是林亨泰取的,他也被推舉為首任主編。《笠》的創刊啓事中,宣佈了五四已成過去式,雖然衹從正面強調:這個世代終於有了屬於這個時代的詩,這是比任何事情都值得慶賀的。卻仍然對過往的詩運動産生了批判。此外,他為《笠》定下的規模,是深具推展詩運動的價值的,“笠下影”介紹詩人,“詩史數據”搜集、整理詩數據,“作品合評”以座談方式評論作品。都是着眼於將臺灣詩由個人創作推嚮團隊運動的有效措施。桓夫說,很可惜的是林亨泰主編幾期之後,因病請辭,“致使無法從事更深入精神核心的創作,也使依靠他的現代派詩人們,無法更深入較實質的詩想境域,這是詩壇的損失。”
  
  陸續出版的作品集有《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一九六八)、《林亨泰詩集》(一九八四)、《爪痕集》(一九八六)、《跨不過的歷史》(一九九○)、《見者之言》(一九九三)。他是臺灣詩由現代走入本土的引路人。
貢獻者: 杯中冲浪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