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朱自清 Zhu Ziqing(現代中國)
柏楊 Bai Yang(現代中國)易中天 Yi Zhongtian(現代中國)林語堂 Lin Yutang(現代中國)
劉心武 Liu Xinwu(現代中國)賈平凹 Gu Pingao(現代中國)王蒙 Wang Meng(現代中國)
餘秋雨 Yu Qiuyu(現代中國)李零 Li Ling(現代中國)孔慶東 Kong Qingdong(現代中國)
王毅 Wang Yi(現代中國)趙大年 Zhao Danian(現代中國)孫玉石 Sun Yudan(現代中國)
季羨林 Ji Xianlin(現代中國)伊能靜 Annie(現代中國)楊剛 Yang Gang(現代中國)
梁實秋 Liang Shiqiu(現代中國)錢理群 Qian Liqun(現代中國)萬安培 Mo Anpei(現代中國)
周國平 Zhou Guoping(現代中國)柯雲路 Ke Yunlu(現代中國)蔣子竜 Jiang Zilong(現代中國)
吳寬林 Wu Kuanlin(現代中國)錢弘道 Qian Hongdao(現代中國)啓功 Qi Gong(現代中國)
許知遠 Xu Zhiyuan(現代中國)王曉峰 Wang Xiaofeng(現代中國)李燕傑 Li Yanjie(現代中國)
陳丹青 Chen Danqing(現代中國)陸小曼 Liu Xiaoman(現代中國)古清生 Gu Qingsheng(現代中國)
苗發勇 Miao Fayong(現代中國)袁媛 Yuan Yuan(現代中國)潦寒 Lao Han(現代中國)
史鐵生 Shi Tiesheng(現代中國)吳虹飛 Wu Hongfei(現代中國)莊秋水 Zhuang Qiushui(現代中國)
蕭乾 Xiao Qian(現代中國)王躍文 Wang Yuewen(現代中國)侯永祿 Hou Yonglu(現代中國)
楊昊 Yang Hao(現代中國)梁曉聲 Liang Xiaosheng(現代中國)劉紹銘 Liu Shaoming(現代中國)
嘿嘿爸 Hei Heiba(現代中國)嘿嘿 Hei Hei(現代中國)張曉梅 Zhang Xiaomei(現代中國)
李書銘 Li Shuming(現代中國)絶望滄海 Jue Wangcanghai(現代中國)譚一平 Tan Yiping(現代中國)
蔡康永 Cai Kangyong(現代中國)姚雪垠 Yao Xueyin(現代中國)吳曉波 Wu Xiaobo(現代中國)
張清 Zhang Qing(現代中國)鬍洪俠 Hu Hongxia(現代中國)翁帆 Weng Fan(現代中國)
劉和平
現代中國 

雜史 Miscellaneous History《大明王朝1566》

閱讀劉和平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內斂、謙和、煙不離手,這是我對劉和平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看似尋常的湖南書生,以一部《雍正王朝》掀起“帝王戲”的熱潮。而今,他擔任編劇和製片人的電視劇《大明王朝》再度引起各界高度關註。
  
  不少人評價該劇其精彩程度是衆多歷史劇中特別難得的。在見劉和平之前,我已是《大明王朝》的忠實觀衆。劇中詭譎多變的政治風雲、頗具張力的人物衝突吸引了很多不大喜愛電視劇,尤其是歷史題材電視劇的人。
  
  對於《大明王朝》,歷史學家馮爾康的評價是“厚道”,這也是劉和平本人特別認可的一個評語。的確,劉和平賦予了劇中每個人物以人性的溫暖。無論是海瑞還是嘉靖,高翰文或者瀋一石,甚至“姦相”嚴嵩都無一不具有人性的厚度。一生耿介,與權貴、皇帝叫板的海瑞為何得以善終?“嚴黨”傾覆,嘉靖為何仍待嚴嵩不薄?這些歷史上的迷局,劉和平皆用一個“情”字來破譯。他說:“小情小我纔是永恆。”而“大情大我”不過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産物。比如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在當時可能是成立的“大情大我”,但時代一變就顯得可笑了。而一個人的敬畏心和感恩心則是人性中亙古不變的東西。
  
  劉和平顯然是一個非常有感恩心的人。他出生於一個戲劇家庭。他的父親是劇作傢,母親是著名湘劇演員,懷着他的時候還堅持在舞臺上。他從小在劇場裏長大,13歲休學,從父讀書,15歲和父親一起被下放到湖南農村,生活非常艱苦。白天出工,晚上和父親對坐讀書。他說,是父親的教誨讓他有了今天,所以他在《大明王朝1566》一書的前面題寫“獻給父親”。
  
  十多年前,劉和平編的一個舞臺劇在成都演出。落幕後,著名劇作傢徐棻夫婦專程到後臺看望劉和平,對他的才華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十多年後,劉和平到成都,仍不忘徐棻當年的鼓勵,一定要與她見面,並引為上賓。在與劉和平交談中,他於“感恩”二字感慨頗多。他說,我們現在的人太容易遺忘了,記不得歷史上那些做出過貢獻和犧牲的人,不懂得要感恩。其實,感恩之心,正是理解劉和平創作《大明王朝》意圖的關鍵,也是《大明王朝》何以如此牽扯人心的關鍵。
  
  在觀看《大明王朝》時,我不時又覺得劉和平“用情太深”了。在談話中,作為南開大學的客座歷史教授,劉和平談到了《百傢講壇》。他說,他支持這種普及文化的形式,但是他有時候難免擔心,怕講課的人誤解了莊子、老子的思想。在談到自己的歷史觀時,他所講的“知彰、知微、知陰、知陽”是從《易經》中化來。談到歷史上的睏局、苦局,他又援引佛傢之“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求不得)一說作解。可見,劉和平是一個對佛老之學相當有體味的人。這樣的人,本應做到“太上忘情”,卻為何對歷史中的種種人物寄予深情呢?
  
  劉和平對《大明王朝》中的人物“用情太深”,會不會讓有些人在其中為自己的各種行徑尋找“歷史合理性”呢?這個問題我沒有正面地嚮劉和平提出,但一直是我的疑惑。
  
  不過,劉和平也很佩服諸葛武侯一生“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的偉大哲學。他說,自己是一個“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始終堅信“發大願心得大願力”。希望《大明王朝》的觀衆們不僅能理解劇中身陷睏局的歷史人物們,更能理解劉和平筆下那種“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海瑞精神。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