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表
刘辰 Liu Chen(明代)汤显祖 Tang Xianzu(明代)陆容 Liu Rong(明代)
朱权 Zhu Quan(明代)明世宗 Ming Shizong(明代)夏完淳 Xia Wanchun(明代)
徐渭 Xu Wei(明代)唐寅 Tang Yin(明代)陈继儒 Chen Jiru(明代)
赵友同 Zhao Youtong(明代)方孝孺 Fang Xiaoru(明代)陈道复 Chen Daofu(明代)
薛暄 Xue Xuan(明代)通润 Tong Run(明代)李日华 Li Rihua(明代)
高启 Gao Qi(明代)王鏊 Wang Ao(明代)刘基 Liu Ji(明代)
陈子龙 Chen Zilong(明代)杨慎 Yang Shen(明代)王世贞 Wang Shizhen(明代)
顾起纶 Gu Qiguan(明代)谢榛 Xie Zhen(明代)瞿佑 Qu You(明代)
俞弁 Yu Bian(明代)都穆 Dou Mu(明代)李东阳 Li Dongyang(明代)
陆时雍 Liu Shiyong(明代)徐祯卿 Xu Zhenqing(明代)王世懋 Wang Shimao(明代)
朱承爵 Zhu Chengjue(明代)顾元庆 Gu Yuanqing(明代)蹇义 Jian Yi(明代)
叶向高 She Xianggao(明代)宋濂 Song Lian(明代)张大龄 Zhang Daling(明代)
马文升 Ma Wensheng(明代)焦竑 Jiao Hong(明代)董越 Dong Yue(明代)
徐宏祖 Xu Hongzu(明代)席书 Xi Shu(明代)朱家相 Zhu Guxiang(明代)
高举 Gao Ju(明代)田汝成 Tian Rucheng(明代)罗贯中 Luo Guanzhong(明代)
施耐庵 Shi Naian(明代)吴承恩 Wu Chengen(明代)兰陵笑笑生 Lan Lingxiaoxiaosheng(明代)
许仲琳 Xu Zhonglin(明代)冯梦龙 Feng Menglong(明代)凌濛初 Ling Mengchu(明代)
抱瓮老人 Bao Wenglaoren(明代)洪楩 Hong Pian(明代)周楫 Zhou Ji(明代)
陆人龙 Liu Renlong(明代)谢肇淛 Xie Zhaozhe(明代)张岱 Zhang Dai(明代)
吕坤 Lv Kun(明代)王秀楚 Wang Xiuchu(明代)佚名 Yi Ming(明代)
焦竑
明代  (1540年1620年)

人物传记 Biography《国朝献徵录》
笔记杂录 Historical writings《玉堂丛语》

阅读焦竑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阅读焦竑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祖籍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万历17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长子侍读等职。他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尤精于文史、哲学,为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
  他的著述卷目可划分为三大类:自撰类、评点类、编纂类。
  自撰类。包括:《澹园集》四十九卷、《澹园续集》二十七卷、《国史经籍志》五卷、附录一卷、《焦氏笔乘正集》六卷、《焦氏笔乘续集》八卷、《笔乘别集》六卷、《支谈》三卷、《俗书勘误》三卷、《养正图解》二卷、《墨苑序》一卷、《隐符经解》一卷、《逊国忠节录》四卷、《易荃》六卷、《熙朝名臣实录》二十七卷、《焦弱侯问答》一卷、《焦氏藏书目》二卷、《京学志》八卷、《金陵雅游编》一卷、《东宫讲义》不分卷、《金陵旧事》十卷。
  评点类。主要包括:《春秋左传钞》十四卷、《九子全书评林正书》十四卷、续集十卷、卷首一卷、《新铸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二十卷、《苏长公二妙集》二十二卷、《禹贡解》、《法华经精解评林》二卷、《园觉经精解评林》三卷、《老子翼》三卷、考翼一卷、《老子元翼》二卷、《新锲翰林标律判学详释》二卷、《楞严经精解评林》卷、《楞枷经精解评林》卷、《东坡志林》五卷、《谢东乐集》卷、《增纂评注文章规范正编续编》七卷、《道德经元翼》二卷、《庄子翼》八卷,附录一卷、《荀子品汇解评》二卷、《墨子品汇解评》一卷、《绝句衍义》四卷、《庄子品汇解评》卷、《列子品汇解评》卷、《注释列子》一卷、《注释老子》一卷、《注释庄子》五卷、《苏老泉文集》十三卷、《太上老子道德经注解评林》四卷、《老子读注评林》四卷。
  编纂类。主要包括:《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南华经余事杂录》二卷、《玉堂丛语》八卷、《历科廷试状元策》十一卷、《四书直解指南》二十七卷、《明四先生文范》四卷、《词林历官表》三卷、《皇明人物考》六卷、《明世说》、《杨升庵集》一百卷、《能文必要》四卷、《小学图注》九卷、《雨苏经解》、《释道精解》十六卷、《新锓翰林校正鳌头合并古今家诗学会海大成》十八卷、《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零六卷、《中原文献》二十四卷、《汉魏诸名家集二十二种》一百三十一卷、《考工记解》二卷、《闽忠传志》一卷、《庄子阙误》一卷、《焦氏类林》八卷、《石室秘传》十卷、《战国策玉冰壶》八卷、《两汉粹宝评林》三卷、《通鉴纪事本末前编》十二卷、《张子湖集》八卷附录一卷、《坡仙集》十六卷、《五言律细》与《七言律细》各一卷、《明文珠玑》十卷等。
  焦竑的传世著作主要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济南、南京、上海等图书馆及台湾、香港,海外日本、韩国等地。并被翻译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藏书家焦竑
  焦竑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明史·文苑·焦竑传》载:“(焦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中国藏书家考略》载:“(焦竑)藏书两楼,五楹俱满。”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它就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澹园藏书楼。藏书楼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间俗称为“焦状元楼”。
  焦竑幼年、成年家境并不富裕,使焦竑自幼形成了嗜书、集书、抄书及后来条件改善后刻板印书的习惯。集腋成裘,使他成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书家,有“北李南焦”之说(李指齐东李开先,山东章丘人,明代戏曲家)。
  焦竑的藏书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焦竑曾为自己丰富的藏书,编辑了一部两卷本的《焦氏藏书目》。
  焦竑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五车楼”,把书房命名为“欣赏斋”——焦竑对收藏到的每一部书,几乎都经过了亲自校勘,并盖有“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永保”、“弱侯读书记”等印章。
  他将读书札记和论文,汇集成为了二十卷本的《焦氏笔乘》,成为焦竑考据与焦竑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
  他的藏书曾经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区私家藏书的最高水准,具有全国性的影响。
  对于焦竑的藏书,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焦竑的切入点。
  晚清学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焦竑》中写道:“委宛羽陵方蔑如,广寒清暑殿中储。校竑但惜无臣向,《七略》于今未有书。”
  1996年12月,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的书香》里,对《焦竑的澹园藏书》给予了专门介绍。
  2000年底,由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主编、出版的3卷本《中国藏书楼》,给予了系统介绍。
  焦竑的藏书,在他谢世后,其出路为当时文人所关注。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写到“余在南中,闻焦氏书欲卖,急往讯之,不受奇零之值,二千金方得为售主……”,一方面,焦氏后人万不得已,还不想卖掉先祖焦竑珍惜了一辈子的书,所以惜售不零卖;另一方面,黄宗羲拿不出“二千金”那么多钱来整状求购,后来虽托人求购,但至“余归而不果”。
  在焦竑辞世二十多年后,在晚明的兵火动乱中,焦竑的藏书,最终还是散失了;“焦状元楼”也在1994年春的南京同仁大厦工程中不幸被拆毁。这让国内外众多有识之士人扼腕叹息!开始从诸多方面寻找、抢救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民革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南京大学著名教授徐雁,一直十分关注焦竑及其遗产遗存的保护工作,并为之奔走呼号。思想家焦竑
  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有无与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
  就个人而言: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
  就整体而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曲折中生生不息、向前发展,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个世界发展的奇迹。其奥秘核心在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兼蓄包容”性,犹如滚滚东流的长江,不断容纳百川,奔腾向前。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打破思想桎梏;在兼蓄包容中,不断积蓄能量,发展壮大。
  焦竑,他承接与发展了晚明“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运动,打破了程子朱子“理学”死守教条,把圣人看成不可企及的“圣人思想至上”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焦竑提出:“学道者当扫尽古人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刍狗”,是古人扎制的用以祭祀的泥、木偶。祭祀时,作为神圣之物,祭祀完,则弃之不用。焦竑认为,古人的学说,作用如同刍狗,那是在当时需要下杜撰出来的,随着事过境迁,而后人将这些无用之物当作宝贝,只能蔽固自己的聪明……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它所倡导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为圣人”,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维护大众利益(“百姓日用是道”说);尊重、重视人的价值,人人平等(“格物说”)……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改良运动,无不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他的呐喊,为人们的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走向了那个时代思想与文化的顶峰!
  被海内外学术界称为“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江苏省委、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推出。
  该《丛书》以探求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其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为目标,遴选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文、史、哲、经、农、工、医、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和宗教等各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百余名人物。
  焦竑以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与同一时代的海瑞、黄宗羲及其后的顾炎武、蒲松龄等人当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文史哲诸领域的贡献
  焦竑一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除著作等身、藏书两楼外,在史学、金石文字学、考据学、文献目录学、印刷出版、哲学、佛教等诸多领域里颇有建树,赢得了他在这诸多领域里的历史地位。
  最突出的应是史籍文献学研究。对焦竑的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后人评说:“焦公是明代中国文献学第一大高手,博学淹贯,稀有能及”(《新语丝》1995年,第16期)。
  对古籍藏书的分类整理,又使他成为了一位目录学家。
  考据学方面,他将考证研究书籍中发现的错误,汇编成了《俗书勘误》一书。
  在印刷方面。他一生以“致用”为目标,广泛搜辑抄撰存世书刊,成为了明代著名的古籍出版家;他在为皇长子做老师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将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年少时奋发图强的故事,插入绘画,编写了文图并茂、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课外读物——《养正图解》。备受当代印刷界、出版界推崇。
  南京大学著名学者、民革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徐雁教授评价焦竑:“他是我国明代后期著名的学者,在理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文献考据学等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树,从而在中国思想学术历史上自成一家。”(《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
  徐光启的恩师
  在今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光启公园内,有一座气势恢弘、庄严肃穆的墓区建筑群——它就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著名科学家、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之墓。
  上海《徐汇区志·徐光启传》载:
  “(徐光启)36岁应顺天府(今北京)试,主考官是名儒焦竑,从落卷中发现他的才识,认为是‘名世大儒’,拔置第一。”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焦竑受皇帝之命,为国选拔人才,任会试副主考官。
  他在落选卷中得到了徐光启卷,“(焦竑)阅而奇之,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毅然决然将已名落孙山的徐光启拔至第一名。
  徐光启后来的成就,证明了焦竑的眼光与胆识。徐光启后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毕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与技术,成为学贯中西、富于远见卓识的明代科学家、政治家。他一生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总结中国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编撰了《农政全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徐光启终生不忘焦竑的知遇之恩,终生尊焦竑为恩师。这在徐光启后半生及后人的著作中、徐氏宗谱中,多次记载了这一旧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的后代人才辈出。其第十三代孙是位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
  治学思想——焦竑与李贽及西学
  研究焦竑,有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那就是与焦竑同一时代的李贽。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泉州晋江(福建)人。明代卓越的思想家,官至姚安知府。一生有著作几十部,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贽与焦竑,首次会见意大利人、天主教传教士、学者利玛窦。
  焦竑与李贽开始接触西方思想——西学。
  焦竑在为著名学者管志道(号东溟,江苏太仓人)所作的《管东溟墓志》中写到:“冀以西来之意,密证六经,东鲁之矩,收摄二氏(以孔孟儒学为本吸纳佛学、道学)”(见焦竑《澹园集》续集卷十四)。
  焦竑表达了他做学问的宗旨及治学成果——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思想,又尝试用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思想为基础,来收摄各种学说。
  共同的志向、思想,使李贽与焦竑成为终生挚友。
  中外学者论焦竑
  焦竑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的“巨儒宿学,北面人宗”崇高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望,能够从史学家、其师生、朋友乃至中外学者的评价中,可窥一斑,并得到了相互印证:
  ——明末思想家、著名学者黄宗羲评价焦竑:“先生积书数万卷,览之略遍。金陵人士辐辏之地,先生主持坛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学倡率,王州(明王世贞)所不如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五)。
  ——清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三朝元老”张廷玉,在《明史》中写道:焦竑,不仅是一位阳明心学的中坚,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鸿儒,所谓“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明史》二八八卷)。
  ——明末著名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在其《尊师澹园焦先生续集序》中说:“吾师澹园先生,以道德经术表标海内,巨儒宿学,北面人宗”,其著述“无不视为冠冕舟航。”
  ——好友、进士顾起元在焦竑的墓志铭中写道:“先生之宦绩在金马玉堂,先生之道阶在儒林文苑,先生之大业在名山大河,先生之风致在九州四海,先生之遗思在稷丘槐市。”
  ——明代户部尚书耿定向(焦竑恩师)之弟、兵部右侍郎耿定力在《焦太史澹园集序》中说:由于焦竑“识弥高,养弥邃,综万方之略,究六艺之归。”“海内人士得其片言,莫不叹以为难得。”
  ——明书法家、进士、江西布政司参议、好友黄汝亨在《祭焦弱侯先生文》中说:四方学者、士人无不以得见弱侯为荣,所谓“天下人无问识不识,被先生容接,如登龙门。而官留都者自六官以下,有大议大疑,无不俯躬而奉教焉。”
  ——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年)在回忆焦竑的回忆录中写道:
  “当时,在南京城里住着一位显贵的公民,他原来得过学位中的最高级别(按:指焦竑曾中状元),中国人认为这本身就是很高的荣誉……这个人素有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中国三教领袖的声誉。他在教中威信很高。”(《利玛窦中国札记》358-359页)。
  焦竑成为了晚明程朱之孔孟与佛、老(子)二氏、西方学术兼容并蓄之集大成者。
  他以学者立身,融会各种学术思想而不陷于偏激,既冲破了改良主义“公安派”保守束缚,又没有走向李贽的“极左”偏激。对西方学术,虽然没有他的门生徐光启的步子跨得大,但以其倾向,他是大度容纳新知的有卓见的学者。
  焦竑,是一位站在了晚明思想——能够“与时俱进”的晚明思想的一个顶峰上的人。
  朱元璋为焦竑高祖赐名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烈火燃烧到齐鲁大地。焦竑高祖焦朔,走出日照县观兰乡花崖里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参加了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队,跟随大军南征北战。他作战英勇,在追随大将军徐达的北伐战争中,与元军大战于白河(今河北境内),明军大胜,焦朔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编入朱元璋的亲军,屯守京畿南京,并被授予世袭旗手卫副千户的军职。从此落户江南。
  在军队,焦朔克服文化基础低的困难,勤奋向学,钻研兵书,被到军队里巡视的朱元璋发现。
  朱元璋询问了焦朔的姓名、祖籍、家庭及战功等情况,随后说:“我给你改个名字吧。”
  焦朔就有了明太祖赐予他的新名字:焦庸。
  “庸”,有功勋的意思,既有酬赏、铭记军功的意思,又有不惰好学、继立战功的鼓励。
  这对于一个中下级禁卫军军官来说,确实是一个莫大的荣耀,也是焦氏家族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荣光之事。
  明代著作家周晖,在《续金陵琐事》记载:“太祖与亲近大臣改名,固为异典。御奉天门,召旗手卫焦朔,赐名为庸,此更是异典之异也。今旗手卫皇册首载此事。(焦朔)即太史澹园先生之始祖”。
  正因为焦竑高祖原籍日照,祖父辈占籍南京,焦竑称呼自己的乡贯时,又有自己的另外一个名字“琅琊焦竑”。
  情系桑梓
  万历17年(1589年)春天,是明神宗己丑科的会考之年。焦竑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应考。殿试下来,他被万历皇帝御笔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明开科252年来的第72位状元。同榜士子还有陶望龄、祝世禄(文学家、书法家)、马经纶(御史)、董其昌(书法家)、冯从吾(工部尚书)等,皆一代名士。
  喜讯传来,家乡金陵上元县、祖籍山东日照县,因为本地出了这么一位新科状元,都感到莫大的光荣。依照旧例,府县分别拨出专款来为他建立纪念牌坊。
  时江南与山东地区都在闹灾荒,灾民流离失所。焦竑得到两地准备各要给自己建造牌坊的消息后,即刻带信给两地县令,加以劝阻,并建议将建造牌坊之款转用作救灾之费,救济当地灾民。
  焦竑在信中写道:
  “前两得手书,具感垂念。周公建仿事,虽托张簿辞之,还烦吾丈一行,盖他人不能言其曲折耳。仆虽不肖,然不能益于乡人,亦岂敢累乡人乎?此不敢当一也;地方旱荒之余,有一金可活一人,乃以此不赀,费之无用,此不敢当二也;古人不朽,自有所在,仆能勉强树立,异日或能彰一时相成之美,敢徒以建造顿烦民力,此不敢当三也。幸以此离言之,纵工作已兴,必求罢免为望。”(见焦竑《澹园集》卷十三)
  焦竑坚辞了两地的状元坊。
  面对家乡官员上奏朝廷的赈灾奏折,和主管衙门拖延敷衍,焦竑力向司农官员陈情,终于为桑梓争取了5000两银子的款项。
  对故乡日照,他在《与日照宗人书》中,袒露了眷恋家乡,和千山万水阻隔,不能尽孝的歉疚(见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第97页、《日照市志》第814页)。
  在焦竑的请求下,故乡日照县将状元坊银一部分转用作救灾,另一部分,为焦竑修缮了祖林,建设了护林花墙,购置了祭田,除供岁祀外,周济同族贫困兄弟。
  古寺古树故乡行
  在大花崖村东南,隔河相望,原有一座花岩寺。
  据传,花岩寺为唐代所建造,距今约有1380年的历史。
  古寺院中,现存一棵同为唐代所植的古银杏树。古树现胸径2.15米、枝下高6米,树冠22米×28米。在日照的现存古树名录中,按树龄、胸径,其为名列莒县浮来山定林寺中银杏树之后的第二大古银杏树。
  面对现状,笔者已经无法想象这座古寺庙的模样,只能从四百多年前焦竑留给我们的诗作及其史料,去寻找那个古寺的影子了。
  明万历17年(1589年),焦竑中状元后,便在北京担任翰林院修撰。
  明万历18年(1590年),焦竑的“试用期”满,被获准省亲。
  他在从北京到南京的路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回故乡日照省亲,告祭先祖(上喜坟)。
  当他久住他乡,踏上故乡的土地,面对大花崖村,认祖归宗回来的状元郎焦竑激动不已。
  他走在故乡的土地上,徜徉在花岩寺下,唐杏树下,挥毫填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花岩寺》:
  “一上花岩寺,回瞻紫气遥。”
  焦竑回头看到的,是他先祖们世代生养的土地,和他们永远长眠的地方。
  一幅三国周郎意气风发、潇洒倜傥又踌躇满志的饱学新科状元郎形象,和在家乡母亲怀里对故土无限眷恋之情,跃然纸上。正如他在《与日照宗人书》中所说,他把自己取得的一切成就,归功于先世祖宗之积德,父母之教督,还归功于家乡的好风水……
  面对家乡群山环绕、山花簇拥、山清水秀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位新科状元抒发了对家乡日照由衷的热爱!
  他在《花岩寺》中续写道:幽深临绝壑,突兀碍层宵……。
  焦竑对日照文化的贡献
  万历十八年(1590年),日照县由知县杜一岸主持,创修了日照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日照县志》。
  四百多年来,日照历遭兵燹,这首部县志至今还没有下落,但所幸焦竑为这部县志所作的序言,在清“康乾盛世”中所修撰的康熙版及光绪版的《日照县志》中保存了下来。
  焦竑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
  焦竑考中状元后,与家乡保持了密切的联系。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帮助家乡外,对家乡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清代《日照县志》在《乡贤·焦竑》篇中记载:
  “公笃维桑,遥遥花崖里族党亲,问讯不绝,邑士员笈从游者,甚众。安公重、李公蕃执经最久,用登甲第,得公甄陶之力居多云,余详儒林。”(见康熙版《日照县志》第39页)
  明代,日照县共有含焦竑在内的进士9人。其中有焦竑的学生2人:安重,今两城镇安家岭人,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李蕃,今后村镇后马庄人,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
  在《日照县志》中,保存了焦竑的两篇关于记载、论述日照教育发展的文章。
  一篇是《日照县重修庙学记》。他对日照县儒学的发展,尤其晚明日照县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记载,并描绘了大力兴办日照教育,推动日照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景。他期望有一天,“余还故乡”,看到日照文化繁荣发展的景象。
  另一篇是《日照县修尊经阁记》。写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是焦竑晚年应日照的另两位学生申劝、牟国华的请求而作。他赞扬了明代李文星、陈如锦等开明知县领导日照人民,通过修尊经阁、伦明堂等教育设施,兴办教育、教化民众、抵御倭寇等政绩,记载了日照文化发展的脉络,同时也高屋建瓴指出了日照文化发展的浮躁与陋习之处。
  焦竑的《新修火神庙记》,写于万历36年(1608年),它一方面记载了这一年日照火灾严重,损失惨重的史实。另一方面,颂扬了莫逆好友、仁人申公修庙、筑路,救民于水火的一系列善举。字里行间,充满对善事善举社会风尚的颂扬与倡导。由于明代《日照县志》的散佚,它成为人们了解明代风土人情、气候、价值取向等不可多得的一篇史料。
  对状元故里开发的建议
  1、将状元故里遗存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争取日后列为全省乃至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聘请有关专家,结合旅游等规划,兼顾生活生产,进行总体规划,使林、寺、祠、树、碑、路等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文物体系。
  2、建成日照市首个融儒、佛、道、西“四合一”的文化纪念地。一是恢复佛教遗存花岩寺;二是在花岩寺建设日照古代儒学教育蜡像馆,再现日照旧时教育特点与日照旧时风俗;三是建设东西学成就展览馆。筹建焦竑著名门生——西学先驱徐光启成就展、明清两代东西方学科学交流成果展、日照肖派艺术(肖九成)、邢派艺术(江苏太仓邢少兰)等书画艺术展馆;四是将道教遗存——西湖回龙观道观修复一并纳入规划。
  3、建设焦竑纪念馆。展览其生平与成就(包括先辈);迎取焦竑他乡黄土归里,在先祖墓后建状元冢。建设名副其实的“状元林”;设计建设焦竑半身汉白玉或花岗石雕像。由公助民办,参照北京文天祥纪念馆建设模式,社会与海内外焦氏后人募资修建。
  4、建立焦竑著作陈列室。将焦竑一生散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南京、上海、济南、台湾及日本、韩国等海外的著作搜集起来,回日照陈列。
  5、编修山东首部状元志——《焦竑志》。并争取纳入《山东诸子百家志》。成为继各地孔子、孟子、王羲之、颜真卿、刘勰、蒲松龄、戚继光、郑玄……研究后,日照推出的一位山东杰出人物。
  6、适时将焦竑生平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市场化运作,邀请国内艺术家,再现焦竑一生的思想、成就。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