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錶
俞樾 Yu Yue(清代)納蘭性德 Na Lanxingde(清代)吳偉業 Wu Weiye(清代)
顧炎武 Gu Yanwu(清代)王士禎 Wang Shizhen(清代)王夫之 Wang Fuzhi(清代)
畢沅 Bi Yuan(清代)汪楫 Wang Ji(清代)湯球 Shang Qiu(清代)
黃奭 Huang Shi(清代)黃以周 Huang Yizhou(清代)張廷玉 Zhang Tingyu(清代)
佚名 Yi Ming(清代)李清馥 Li Qingfu(清代)陳芳生 Chen Fangsheng(清代)
孫星衍 Sun Xingyan(清代)章學誠 Zhang Xuecheng(清代)𠔌應泰 Gu Yingtai(清代)
汪景祺 Wang Jingqi(清代)王韜 Wang Tao(清代)黃宗羲 Huang Zongxi(清代)
鬍藴玉 Hu Yunyu(清代)丁耀亢 Ding Yaokang(清代)鈕琇 Niu Xiu(清代)
陸圻 Liu Qi(清代)彭遵泗 Peng Zunsi(清代)鄧凱 Deng Kai(清代)
汪詩儂 Wang Shinong(清代)楊捷 Yang Jie(清代)迦陵 Jia Ling(清代)
劉體仁 Liu Tiren(清代)王晫 Wang Zhuo(清代)林則徐 Lin Zexu(清代)
朱翊清 Zhu Yiqing(清代)翁洲老民 Weng Zhoulaomin(清代)歐陽兆熊 Ouyang Zhaoxiong(清代)
金安清 Jin Anqing(清代)梁章鉅 Liang Zhangju(清代)朱智 Zhu Zhi(清代)
溫睿臨 Wen Ruilin(清代)李瑤 Li Yao(清代)芍唐居士 Que Tangjushi(清代)
何剛德 He Gangde(清代)祝介 Zhou Jie(清代)邵廷采 Shao Tingcai(清代)
法式善 Fa Shishan(清代)戴笠 Dai Li(清代)吳慶坻 Wu Qingchi(清代)
昂孫 Ang Sun(清代)方瀎師 Fang Junshi(清代)沉濤 Chen Tao(清代)
景善 Jing Shan(清代)俞蛟 Yu Jiao(清代)劉獻廷 Liu Xianting(清代)
朱彭壽 Zhu Pengshou(清代)趙慎畛 Zhao Shenzhen(清代)龔煒 Gong Hui(清代)
陸以 Liu Yi(清代)史册 Shi Ce(清代)三余氏 San Yushi(清代)
趙執信
清代  (1662年1744年)

詩歌評論 poetry comment《談竜錄》

閱讀趙執信在诗海的作品!!!
  字伸符,號秋𠔌,晚號飴山老人。生於康熙元年(1662年),卒於乾隆九年(1744年),青州府益都縣顔神鎮人。趙執信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趙振業,明天啓乙醜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入清以後,作過山西、江南兩布政司參議。叔祖趙進美,明崇禎庚進士,入清以後,官至福建按察使。趙執信的祖父趙雙美,衹是一個拔貢;父親趙作肱,僅是一個增生。他的嶽父是同裏內秘書院大學士兼吏 部尚書孫廷銓的長子。他的嶽母是刑部尚書王士禎的從妹。
  
  童年的趙執信,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才。九歲寫的文章,就“以奇語驚其長老。”十四歲考中秀纔。十七歲,中山東鄉試第二名舉人。十八歲,中會試第六名,殿試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二十三歲就擔任了山西鄉試正考官;二十五歲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名躁京都。其時,名士朱彝尊、陳維崧、毛奇齡非常賞識趙執信的才華,“尤相引重,訂為忘年交”(《清史稿、趙執信傳》)。一代詩宗王漁洋也心折其纔和他相互酬答。“朝貴皆願納交,而先生性傲岸,恥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纔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黃叔琳《趙執信墓表》),“士以詩文贄者,合則投分訂交,不合則略視數行,揮手謝去,是以大得狂名於長安”(陳恭尹《觀海集序》)。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即趙執信二十八歲時,發生了“《長生殿》劇禍案”。在這個暴露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南北黨爭的案件中,趙執信成為被排陷的主要對象。這年八月中旬,趙執信被該劇的作者、友人洪升邀請觀演《長生殿》傳奇。由於這次宴飲觀劇是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舉行的,被給事中黃六鴻乘機彈劾,趙執信被以“國恤張樂大不敬”的罪名革職除名,結束了他在北京的十年仕宦生涯。當時京都有人對趙執信的才華和遭遇發出了“秋𠔌才華嚮絶儔,少年科弟盡風流,可憐一麯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的感嘆。
  
  從削職還鄉到六十三歲是趙執信的漫遊時期,期間,除斷續傢居外,大部分時間浪跡江湖。他東至黃海,西到嵩山,南到廣州,北至天津。遊歷的地區除山東外,有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特別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他前後到過五次,最後一次竟在蘇州住了四年。多次的漫遊,使他逐漸深入社會,接近人民。他由官場的黑暗逐漸認識到社會的黑暗;由個人的不幸逐漸認識到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詩篇。如:反映蟲災的《紀蝗》;反映水災的《大堤嘆》、《碧波行》;反映旱災的《紀旱》、《久旱》;反映雹災的《刈麥二十韻》。反映農民暴動的《氓入城行》則是他現實主義詩篇的頂峰。在詩歌理論上,他對王士禎的“神韻說”持不同見解,這些不同見解,主要收集在他的詩話《談竜錄》裏。
  
  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歲的趙執信結束了他的漫遊生活。返回故裏。次年,他退居因園到乾隆九年(1744年),隱居終身,以隱晦麯折的筆法繼續在反映現實。
  
  趙執信的著作已經刊行的有《飴山詩集》十九捲,《飴山文集》十二捲,《詩餘》一捲,《談竜錄》一捲,《聲調譜》一捲,《禮俗權衡》兩捲等。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