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李叔同 Li Shutong(現代中國)
趙超 Zhao Chao(現代中國)錢穆 Qian Mu(現代中國)柏楊 Bai Yang(現代中國)
嶽南 Yue Na(現代中國)易中天 Yi Zhongtian(現代中國)林語堂 Lin Yutang(現代中國)
趙柏田 Zhao Baitian(現代中國)陳舜臣 Chin Shunshin(現代中國)子金山 Zi Jinshan(現代中國)
王利器 Wang Liqi(現代中國)馬非百 Ma Feibai(現代中國)落花散人 La Huasanren(現代中國)
朱謙之 Zhu Qianzhi(現代中國)王明 Wang Ming(現代中國)馬敘倫 Ma Xulun(現代中國)
劉武 Liu Wu(現代中國)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現代中國)道源法師 Dao Yuanfashi(現代中國)
廣化法師 An Huafashi(現代中國)袁閭琨 Yuan Lvkun(現代中國)岑仲勉 Cen Zhongmian(現代中國)
夏嵐馨 Xia Lanxin(現代中國)鬍適 Hu Shi(現代中國)王蒙 Wang Meng(現代中國)
梅朝榮 Mei Chaorong(現代中國)李勇 Li Yong(現代中國)成君憶 Cheng Junyi(現代中國)
劉緒義 Liu Xuyi(現代中國)張海鷗 Zhang Haiou(現代中國)餘秋雨 Yu Qiuyu(現代中國)
曾仕強 Ceng Shijiang(現代中國)張曉傑 Zhang Xiaojie(現代中國)於丹 Yu Dan(現代中國)
孔健 Kong Jian(現代中國)王立群 Wang Liqun(現代中國)李零 Li Ling(現代中國)
徐晉如 Xu Jinru(現代中國)楊昊鷗 Yang Haoou(現代中國)馬駿 Ma Jun(現代中國)
趙林 Zhao Lin(現代中國)孔慶東 Kong Qingdong(現代中國)方爾加 Fang Erjia(現代中國)
錢文忠 Qian Wenzhong(現代中國)姚淦銘 Yao Ganming(現代中國)李剛田 Li Gangtian(現代中國)
馬明達 Ma Mingda(現代中國)楊泓 Yang Hong(現代中國)錢紹武 Qian Shaowu(現代中國)
崔樂泉 Cui Lequan(現代中國)趙世民 Zhao Shimin(現代中國)黃樸民 Huang Piaomin(現代中國)
顔世安 Yan Shian(現代中國)止庵 Zhi An(現代中國)馮時 Feng Shi(現代中國)
白雲翔 Bai Yunxiang(現代中國)南懷瑾 Na Huaijin(現代中國)劉德江 Liu Dejiang(現代中國)
陳樺
現代中國  (1956年)
籍貫: 北京

史論史評 a historical treatise historiography《破解百年懸疑:光緒之死大揭秘》

閱讀陳樺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男,1956年7月出生,北京人。
  198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9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
  清史,清代經濟史。
  主要社會兼職
  中國史學會理事,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歷史)成員,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等。
  主要著作有:
  《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清史編年·道光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經濟捲》(遼海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救災與濟貧――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救助活動(1750-1911)》(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清代戶口統計制度的演變》,《清史研究集》第7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客觀估價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經濟成就》、(《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
  《關於中日近代棉織品貿易的考察》(《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清代防災減災的政策與措施》(《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清代財政與社會經濟發展》,《康乾盛世歷史報告》(言實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
  目前主持的科研項目為:
  教育部“211”項目,“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
  教育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康乾盛世研究”。
  在清代經濟史的研究中,陳樺認為:就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而言,清代具有極其特殊的位置。它即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峰期,同時也是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嚮現代的工業社會過渡的時期。封建經濟的的高度發展主要體現在18世紀,它所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突出地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人口數量的猛增。在生産水平不高,物質生活不富裕的農業社會,人口數量的增減,既直接反映了社會生産能力的盛衰,同時也是衡量社會經濟總量的指標。第二,耕地面積的擴大。在以簡單擴大再生産為經濟增長模式的封建社會,增加農耕面積成為了發展經濟的主要手段。與此同時,商品經濟的進步,工商業的繁榮,在18世紀也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
  然而不平衡性是該時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由於各地自然條件不同,民族風俗、社會生活以及歷史傳承的差異,特別是封建經濟的地區封閉性,導致了地區間經濟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就生産佈局來講,當時出現了農業區、牧業區、農牧混合區。每個經濟區的生産能力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大體上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的格局。以長江三角洲為代表的人口稠密、商品經濟活躍區,成為當時全國生産力最發達的地區。而西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區,人口稀疏,農業技術落後,處於這一經濟發展階梯的最底層。
  當中國封建經濟再度輝煌的時候,世界資本主義經濟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開始了意義深遠的工業革命。由此帶來的生産技術的革新,機器的推廣使用,促使勞動生産率大幅度提高,生産力的發展産生了實質性的飛躍。其結果,東西方經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碰撞與融合。在西方大炮與商品的衝擊和壓力下,中國傳統經濟的基礎開始瓦解,被輸入的新的生産方式迅速擴展,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原來在社會中占有主導地位的農業生産逐漸退居次要位置,機器工業生産和商業貿易在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新的生産領域不斷增加,除重工業、輕工業而外,現代的機器加工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保險業、城市公用事業等,勞動生産率提高,社會生産規模成倍增長。社會經濟出現了本質性變化,進入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型期。然而由於這種轉變的被動性,整個經濟帶有濃厚的殖民性色彩。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