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人物列錶
歌德 Goethe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哥爾特·朗古特 哥尔特朗古特格哈德·施羅德 Gerhard Schroeder剋裏斯塔·施羅德 Christa Schroder
羅鬍斯·米施 Rochus Misch安格拉·默剋爾 Angela Merkel鬍戈·米勒-福格 Hugo Muller-Vogg
韋爾納·比爾曼 Werner Bierman佩特拉·納格爾 Petra Nagel特勞德爾·容格 Telaodeer Jung
梅麗莎·米勒 梅丽莎米勒埃米爾·路德維希 Emil Ludwig享利剋·埃伯利 Enjoy 利克埃伯利
馬蒂亞斯·烏爾 Matthias Uhl埃裏希·沙剋 埃里希沙克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布萊姆·斯托剋 Bram Stoker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雅科布·格林 Jacob Grimm
威廉·格林 Wilhelm Grimm剋勞斯·曼 Klaus Mann埃裏希·馬裏亞·雷馬剋 Erich Maria Remarque
特奧多·施托姆 Theodor Storm托馬斯·曼 Thomas Mann安妮·弗蘭剋 Anne Frank
威廉·豪夫 Wilhelm Hauff施篤姆 Theodor Storm漢斯·裏鮑 Hansilibao
孔薩利剋 Heinz G. Konsalik赫拉·琳德 Hera Lind威德爾·埃彭多夫 Wade Acres Peng Dorf
卡爾·麥 Karl May聚斯金德 Patrick Süskind馬塞爾·黑德裏希 Marcel Haedrich
安娜瑪莉·沙林格 An Namalishalinge弗莉達·勞倫斯 Frieda von Richthofen凱·赫爾曼 Kai Hermann
霍斯特·裏剋 Horst Rieck安東·約阿希姆斯塔勒 Anton 约阿希姆斯 Tale魯特·維爾納 Ruth Kuczynski
剋萊斯特 Heinrich von Kleist安娜·西格斯 Anna Seghers瑪麗安妮·韋伯 Marianne Weber
迪特裏希·朋霍費爾莉兒·布萊曼弗蘭剋·施茨廷
柯奈莉亞·芳珂唐娜·沃爾夫·剋羅斯格裏高利·大衛·羅伯茲 Gregory David Roberts
本哈德·施林剋 Bernhard Schlink
康拉德·阿登納 Konrad Adenauer
德國 西德  (1876年元月5日1967年四月19日)
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阿登納
開端終結
在位1949年九月15日1963年十月16日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阿登納(德語: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德語發音:[ˈkɔnʁaːt ˈhɛɐman ˈjoːzɛf ˈaːdənaʊɐ],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前西德總理。生於德意志帝國科隆,逝世於西德萊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戰前曾以天主教中央黨身份擔任科隆市長十幾年,二戰後在聯邦德國擔任第一任德國總理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魁,著名政治傢、法學家。

阿登納以他的工作習慣和非凡的政治本能著稱。他對以市場為基礎的自由民主和反共主義的廣阔視野表現出了極大的奉獻精神。阿登納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傢,他堅定地致力於以西方為導嚮的外交政策,並恢復了西德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他的目標是在有生之年將德國與西方緊緊聯繫在一起,使得即使是後來最平庸的繼承人也無法將德國與西方分開。

阿登納致力於將西德的經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中恢復到歐洲的中心地位,與他的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一起主持了德國經濟奇跡。自1955年以來,他一直是在西德重建國傢軍事力量(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動力。阿登納反對敵對的東德,並使他的國傢成為北約成員。

他曾是是魏瑪共和國的主要政治人物,曾擔任科隆市長(1917-1933)和普魯士國務委員會主席(1922-1933)。
 

生平

早年生活和教育

康拉德·阿登納(1896年)
學生時代的阿登納(最右側,1896/97年)

1876年1月5日,康拉德·阿登納出生於萊茵普魯士科隆。他是Johann Konrad Adenauer (1833–1906) 和他的妻子 Helene (née Scharfenberg; 1849–1919)五個孩子中的第三位。  他的兄弟姊妹有August (1872–1952)、Johannes (1873–1937)、Lilli (1879–1950)和Elisabeth,Elisabeth在1880年出生後不久死亡。對青年時期的阿登納影響深遠的是“文化鬥爭”,這與他父母有關的經歷讓他終生厭惡“普魯士主義”,並使他像十九世紀的許多其他萊茵蘭天主教徒一樣深深地恨萊茵蘭被列入普魯士。

1894年,他開始在弗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1896年20歲時,他被徵入了德國軍隊,但由於他從小經歷過的慢性呼吸問題沒有通過體格檢查。他在波恩是K.St.V. Arminia Bonn之下的幾個羅馬天主教學生協會的成員。他於1900年畢業, 之後在科隆的法庭擔任律師。

據他所認識和結識的法國著名草藥傢Maurice Mességué表示,他對草藥的使用非常感興趣。阿登納將晚年的健康狀況歸功於晚上攝入大麥水,還有玉米柱頭、錦葵、鼠尾草和黃玫瑰,他用來治療咳嗽。根據Mességué的說法,這些是他最喜歡的藥用植物,雖然他對各種植物有廣泛的知識。他同意Mességué的觀點,即植物必須沒被噴灑,也不能人為過度生長。他告訴Mességué,他將自己的健康歸功於“植物、自然”。

阿登納在意大利的硬地滾球比賽中找到了放鬆和享受的樂趣,並在他的漫長政治生涯中玩這個遊戲。他最喜歡的度假地點是在意大利的Cadenabbia,一座俯瞰科莫湖(Lake Como)的租賃別墅,後來這裏成為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會議中心,由阿登納的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建立的政治基金會。

1904年1月與第一任妻子Emma Weyer結婚,這段婚姻直到1916年Emma Weyer過世。1919年阿登納再婚。

科隆的領導者

在1928年的威廉港,當新巡洋艦被用他的家乡城市名字命名“科隆號”時,,阿登納(在中心,在他的旁邊從左手可見為) 威廉·格勒納古斯塔夫·諾斯剋中將。

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阿登納於1906年加入天主教保守政黨中央黨,3月獲得中央黨提名成為科隆市議員,同年父親逝世。1909年10月,阿登納被中央黨提名當選成為科隆市第一議員暨副市長,一個人口數為635,000的工業大都市,在1914年時。為了避免在他那時代具吸引力的極端政治活動,阿登納致力於資産階級的禮儀、勤奮、秩序、基督教的道德和價值觀,致力於消除混亂、無效率、非理性和政治上的不道德行為。1917年9月18日科隆市議會選舉阿登納出任一任12年的科隆市長,10月18日就職,阿登納以當時41歲年齡成為德國最年輕的市長。之後阿登納連任。從1917年到1933年,他出任科隆市市長,並在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徵召阿登納普魯士貴族院的成員。

阿登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領導科隆,與軍隊緊密合作,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西部前綫後方供應和運輸基地的作用。他特別關註民用食品供應,使居民能夠避免1918-1919年期間睏擾大多數德國城市的食物嚴重短缺。 面對舊政權的崩潰和1918年底革命和廣泛混亂的威脅,阿登納利用他與社會民主黨的良好合作關係在科隆保持控製。在1919年2月1日的一次演講中,阿登納呼籲解除普魯士,並讓普魯士萊茵蘭州成為“帝國”中一個新的自治“土地”(國傢)。 阿登納聲稱這是防止法國吞併萊茵蘭地區的唯一辦法。 “帝國”和普魯士政府都完全反對阿登納打散普魯士的計劃。在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提交給德國時,阿登納再次嚮柏林建議他的萊茵蘭自治州的計劃,他的計劃又被“帝國”政府拒絶。

在戰後的英國占領期間,他是市長。他與英國軍事當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用他們來中和在該城市已經成為左翼權力基礎的工人和軍人委員會。 在魏瑪共和國期間,他從1921年至1933年擔任普魯士國務委員會主席(Preußischer Staatsrat), 這是普魯士各省在其立法會中的代表。自1906年以來,中央黨內部的一場重大辯論涉及中央黨是否應該“離開塔樓”(即允許新教徒加入成為一個多信仰政黨)或“留在塔樓” (即繼續是一個天主教徒黨)。阿登納是“離開塔樓”的主要倡導者之一,這導致了他在1922年的天主教徒日中與樞機主教Michael von Faulhaber之間的戲劇性衝突,樞機主教公開譴責阿登納希望將中央黨“帶出塔樓”。

1923年10月中旬,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宣佈柏林將停止對萊茵蘭的所有財政支付,並且取代現在毫無價值的“馬剋”的“地産抵押馬剋”將不會在萊茵蘭流通。為了輓救萊茵蘭經濟,阿登納在1923年10月底與法國高級專員Paul Tirard開了一次會議,讓萊茵河共和邦與法國進行經濟聯盟,實現法德和解,阿登納稱其為“大計劃”。 與此同時,阿登納堅持希望地産抵押馬剋仍然可以在萊茵蘭流通。施特雷澤曼使阿登納的計劃化為泡影,他堅决反對阿登納的“大計劃”, 認為這接近叛國。

1926年,中央黨建議阿登納出任總理,這是他感興趣的一個提議,但在德國人民黨堅持要求在阿登納領導下加入聯盟的條件之一是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繼續擔任外交部長時,他最終拒絶了這一提議。 阿登納不喜歡施特雷澤曼的“太普魯士人”,拒絶了這一條件,這表示他結束了在1926年成為總理的機會。

納粹黨統治下

納粹黨崛起後,阿登納拒絶與納粹合作,包括在市長任內下令撤除懸挂科隆市內的納粹黨旗。並且在1933年2月希特勒當選總理後來到科隆時拒絶去機場迎接他。1933年3月被解除職務,成為被納粹黨最先撤除職務的七個市長之一。甚至在1934年和1944年兩度被捕入獄。1934年長刀之夜事件,遭到短暫拘捕後,阿登納開始了逃亡生活,1944年7月20日發生密謀刺殺希特勒事件後,阿登納被質疑參加其中又遭到逮捕。後來他時任中尉的兒子親自去柏林嚮蓋世太保申辯他父親與7月20日爆炸無關後,阿登納終於在1944年11月26日被釋放,結束60多天的牢獄之災。由於敢於反對納粹希特勒的作為,有別於與希特勒時期合作的大部分官員,二戰後在西德初始領導人的規劃選擇上,因不與希特勒合作而受同盟國青睞,支持他出任之後首任西德總理。

德國總理

1949年大選時阿登納的競選海報
攝於1957年4月1日,時任西德總理 康拉德·阿登納、德國學者華特·荷爾斯泰因和時任意大利總理 安東尼奧·塞尼,在意大利羅馬簽署歐盟關稅同盟(European Union Customs Union,EUCU)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相關文件。

戰後1945年再度出任科隆市長。但沒多久就被英國占領軍解除職務。

阿登納於1946年起任英國占領區新的政黨基民盟主席,1950年至1966年任基民盟聯邦主席。

1949年8月15日,73歲的阿登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參加戰後西德聯邦議院第一次大選,選後基民盟拿下31.0%選票成為最大黨,隨後在聯邦總理的選舉中,阿登納在自己投自己情況下以一票之差,以73歲高齡當選聯邦總理,組成基民盟基社盟自民黨的聯合政府,並主張西德倒嚮西方的同時盡量獨立和與夥伴國的平等。

柏林的德法關係修復紀念碑,右為阿登納、左為戴高樂

外交方面,1951年占領條例修正後,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外交部,阿登納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長任內與法國同盟國和解,並得到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羅貝爾·舒曼善意回應,提出舒曼計劃。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稅,並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1955年與同盟國締結巴黎條約,回覆主權。對法國方面,阿登納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係,並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德法的友好關係導致1963年簽訂了德法合作條約Élysée Treaty)。而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傢除蘇聯外予以斷交,並先後與南斯拉夫也門斷交。

阿登納在1949年、1953年、1957年、1961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四度出任德國總理,擔任長達14年,直至1998年纔被同為基民盟的科爾(1982-1998)打破。

下臺

從1959年左右,阿登納的威信開始低下。1961年基民盟/基社盟聯邦議院選舉中,雖然仍為最大黨,但成績不理想,年事已高的阿登納衹好答應衹當兩年總理,於期中辭去總理職務。同年東德興建柏林墻,阿登納又因沒在第一時間趕到西柏林,引起包括市長勃蘭特在內的批評。最後於1963年10月15日任期中辭去總理職務,由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接任。1966年阿登納辭去基民盟主席一職。

1967年4月19日下午13時21分,阿登納因心髒病發作病逝於自宅,於科隆大教堂舉行國葬,葬在自傢附近的墓地。

主要政績

1955年9月,尼基塔·赫魯曉夫和其他蘇聯領導人在莫斯科嚮阿登納致敬。
由於阿登納訪問莫斯科,阿登納與一名於1955年從蘇聯帶回傢的德國戰俘的母親。

1949年阿登納說服同盟國不要大量拆除德國原有的工業設施,保護了戰後西德近30年高速的工業成長的潛力。

1951年阿登納與勞工階層達成企業委員會協議,給與工人較大的决策權,保證了西德戰後勞資關係的相對和諧。

阿登納推動西德1954年加入了北約

1955年在蘇聯訪問時,他促成了蘇聯釋放德國戰俘回德國,和蘇聯西德的建交。

阿登納和戴高樂促成了德法這兩個徵戰數百年及兩次世界大戰的宿敵的和解,1963年簽署的德法條約奠定歐共體合作的基礎。

身後評價

科隆大教堂中為阿登納舉行的國葬
阿登納在巴特洪內夫的墳墓。

阿登納於1967年4月19日在他在巴特洪內夫(Rhöndorf)的傢中去世。 據他的女兒說,他的遺言是“ Da jitt et nix zo kriesche!”,科隆方言中“沒什麽可哭的!”。

康拉德·阿登納在科隆大教堂國葬有衆多國際賓客出席。 有一百個國傢的代表參加 。

  • 91歲的阿登納去世後,很多西德民間團體表示:感謝他“為德國人民所做的一切”和他“勤奮、剛直”的品格和求實態度,他的政敵也贊賞他的“真正領導者的素質”。
  • 西方評論界普遍贊譽他“以他的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
  • 2003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臺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阿登納當選第一。

阿登納基金會

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Konrad-Adenauer-Stiftung)1962年成立,是有基民盟背景的政治性基金會,宗旨之一是嚮德國內外的優秀青年提供奬學金,培養學術人才和領導人才,並設立有“優秀人才培養研究所”(Institut für Begabtenförderung),負責管理奬學金。

著作

  • 阿登納四捲回憶錄在1965至1968年出版。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跳轉至:1.0 1.1 David W. Del Testa (編). Adenauer, Konrad. Government Leaders, Military Rulers, and Political Activists. Westport, CT: Oryx Press. 2001: 4 [2018-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3). – via Questia 需要付費訂閱
  2. ^ 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 81
  3. ^ Lebenslauf - Ein kurzer Überblick. Konrad Adenauer Stiftung. [28 December 2017] (德語).
  4. ^ Schwarz Vol.1 1995, p. 94.
  5. ^ Schwarz Vol.1 1995, pp. 97-99.
  6. 跳轉至:6.0 6.1 Epstein 1967, p. 539.
  7. ^ Epstein 1967, pp. 539-540.
  8. ^ Epstein 1967, pp. 540-541.
  9. ^ Schwarz Vol.1 1995, pp. 128-131.
  10. ^ Mitchell 2012, p. 20.
  11. ^ Epstein 1967, pp. 541-542.
  12. 跳轉至:12.0 12.1 Epstein 1967, p. 542.
  13. ^ 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age 88
  14. ^ 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ages 81 & 88
  15. ^ Foreign Guests.

 


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 (German: [ˈkɔnʁaːt ˈʔaːdənaʊɐ] (About this soundlisten); 5 January 1876 – 19 April 1967) was a German statesman who served as the first Chancellor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West Germany) from 1949 to 1963. He was co-founder and first leader of the 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CDU) (until 1966), a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 that under his leadership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arties in the countr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he switched focus from denazification to recovery and led his country from the ruins of World War II to becoming a productive and prosperous nation that forged close relations with Franc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his years in power, West Germany achieved democracy, stability, international respect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Wirtschaftswunder", German for "economic miracle").

Adenauer belied his age by his intense work habits and his uncanny political instinct. He displayed a strong dedication to a broad vision of market-based liberal democracy and anti-communism. A shrewd politician, Adenauer was deeply committed to a Western-oriented foreign policy and restoring the position of West Germany on the world stage. He worked to restore the West German economy from the destruction of World War II to a central position in Europe, presiding over the German Economic Miracle together with his Minister of Economics, Ludwig Erhard. He was a driving force in re-establishing national military forces (the Bundeswehr) in West Germany since 1955. Adenauer opposed rival East Germany and made his nation a member of NATO and a member of the Western Alliance.

Adenauer, who was Chancellor until age 87, was dubbed "Der Alte" ("the elder"). British politician and historian Roy Jenkins says he was "the oldest statesman ever to function in elected office." He remains the oldest head of government for a major country.

A devout Roman Catholic and member of the Catholic Centre Party, he was a leading politician in the Weimar Republic, serving as Mayor of Cologne (1917–1933) and as president of the Prussian State Council (1922–1933).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