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表
蒋春霖 Jiang Chunlin(清代)朱彝尊 Zhu Yizun(清代)潘永因 Pan Yongyin(清代)
陈廷敬 Chen Tingjing(清代)仓央嘉措 Tshangs-dbyangs-rgya-mtsho(清代)普荷 Pu He(清代)
郑燮 Zheng Xie(清代)金农 Jin Nong(清代)恽寿平 Yun Shouping(清代)
汪士慎 Wang Shishen(清代)张大受 Zhang Dashou(清代)宁调元 Ning Diaoyuan(清代)
吴淇 Wu Qi(清代)李方膺 Li Fangying(清代)俞樾内子 Yu Yuenazi(清代)
俞樾 Yu Yue(清代)宋荦 Song Luo(清代)律然 Lv Ran(清代)
曹雪芹 Cao Xueqin(清代)纳兰性德 Na Lanxingde(清代)吕抚 Lv Fu(清代)
钱谦益 Qian Qianyi(清代)吴伟业 Wu Weiye(清代)顾炎武 Gu Yanwu(清代)
顾贞观 Gu Zhenguan(清代)陈维崧 Chen Weisong(清代)王士祯 Wang Shizhen(清代)
查慎行 Cha Shenhang(清代)袁枚 Yuan Mei(清代)黄景仁 Huang Jingren(清代)
龚自珍 Gong Zizhen(清代)黄遵宪 Huang Zunxian(清代)秋瑾 Qiu Jin(清代)
何文焕 He Wenhuan(清代)冯班 Feng Ban(清代)王夫之 Wang Fuzhi(清代)
孙涛 Sun Tao(清代)郭麟 Guo Lin(清代)杨夔生 Yang Kuisheng(清代)
万斯同 Mo Sitong(清代)毕沅 Bi Yuan(清代)汪楫 Wang Ji(清代)
汤球 Shang Qiu(清代)黄奭 Huang Shi(清代)黄以周 Huang Yizhou(清代)
张廷玉 Zhang Tingyu(清代)佚名 Yi Ming(清代)王秉滔 Wang Bingtao(清代)
白君琳 Bai Junlin(清代)李清馥 Li Qingfu(清代)陈芳生 Chen Fangsheng(清代)
孙星衍 Sun Xingyan(清代)朱伯庐 Zhu Balu(清代)章学诚 Zhang Xuecheng(清代)
谷应泰 Gu Yingtai(清代)高鹗 Gao E(清代)蒲松龄 Pu Songling(清代)
吴敬梓 Wu Jingzi(清代)李汝珍 Li Ruzhen(清代)醒世居士 Xing Shijushi(清代)
秋瑾
清代  (1877年1907年)

诗词《诗词选 Poetry anthology》   《诗词 Poetry》   

阅读秋瑾在诗海的作品!!!
秋瑾
  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2、活动年谱
  
  1877年
  11月8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生于福建闽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子王廷钧。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附:菩萨蛮(寄女伴)
  秋瑾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3、舞剧
  
  外文名称: Qiu Jin
  类别: 传统舞剧
  剧情介绍:
  第一幕第一场解救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次年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有志之士起来反抗、惨遭镇压;百姓卖女呼救,民女遭劫;秋瑾目睹惨状,毅然援救被抢少女秀容,但遭丈夫王廷钧的阻拦,解救未成。
  爱国志士林发与伯俊出逃,和秋瑾邂逅于途中,他们志趣相投。秋瑾解囊相助,三人互勉而别。
  第一幕第二场决裂数日后王廷钧家。王廷钧借婴儿百天,请来巡抚贵祺、洋人等宾客,一派花天酒地。秋瑾不满丈夫醉生梦死的生活,思绪万千。被贵祺抢作丫头的秀容,乘机潜逃,向秋瑾求助。秋瑾掩护她逃走,再次触怒王廷钧,夫妻间发生激烈争执。秋瑾面对贵祺等人,吟《宝刀歌》怒斥群丑。王廷钧大怒,打了秋瑾,秋瑾愤然离家,夫妻决裂。
  第二幕留日结社1906年初,日本。富士山下,樱花烂漫。日本青年来到秋瑾住地,把友谊的鲜花献给中国好友,互祝花节。秋瑾与林发、伯俊等有志之士秘密结社,宣誓推翻清王朝。但清学监颁布“取缔留学生活动”令。陈天华当众剪下学监发辫,以示儆诫。
  蒋纪盗取光复会人员名单未成,当即杀死同党以灭口,并表示对清朝廷的忠诚,潜为奸细。陈天华因革命活动被监禁,愤恨跳海自尽。他的悲壮行动激起林发、秋瑾等人的决心,他们回国组织武装起义。
  第三幕联络会盟1907年,绍兴。禹陵庙前,群英乔装赶庙会人,共图反清大业。秋瑾挥笔写下光复军军歌,准备武装起义。林发率领敢死队去暗杀贵祺,蒋纪也同往。行前秋瑾与林发各执半块光复会会标,约定为起事信号。
  第四幕第一场暗杀接前场,贵祺官邸。贵祺酒后媚女寻欢,但内心恐慌不安。突然,林发等人出现,贵祺魂飞魄散,林发拔刀刺杀贵祺时,被内奸蒋纪暗害。蒋乘机取下半块会标,贵祺命蒋去诱捕秋瑾等人。伯俊赶到,发现林发牺牲,仰天痛哭……
  第四幕第二场中计紧接前场,绍兴大通学堂。起义军积极准备,秋瑾充满信心,饮酒舞剑,等待林发的起义信号。
  蒋纪持半块会标骗取秋瑾信任,煽动发兵。伯俊赶来,阻止发兵,二人发生争执,动武相拼。秋瑾一时难分真假,终于偏信会标。人马出发,进入敌包围圈中,惨遭失败。秋瑾悔恨交加,安排好战友撤退,决心除奸复仇。经过鏖战,杀死蒋纪,自己落入虎口。
  尾声次日黎明,绍兴轩亭口。秋瑾昂然站立,从容地走上刑场,慷慨就义。
  本剧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创作演出的。
  责任者
  演出单位: 浙江省歌舞团
  责任描述
  创作者编剧:王莉蓉、梁中。编导:王莉蓉(执行)、顾伟、叶德瑞、周金瑜、林国生。作曲:何直伟。配器:葛顺中、钱兆喜、谢承培、周斌、洛勤、华光勋、何直伟。舞美设计:石南海(布景),沈铣(服装),吴渭康(灯光),顾丽雅、王岚(化妆),史料顾问:沈祖安。
  演出者主要演员:顾伟、马雅云(饰中国革命同盟会浙江主盟人秋瑾A、B),李人麟(饰浙江光复军领导人林发),周金瑜(饰伯俊女友秀容),殷放(饰秋瑾助手伯俊),林国生(饰秋瑾挚友陈天华),张羽军(饰清廷户部郎中、秋瑾丈夫王廷钧),任志芳(饰清廷巡抚贵祺),章瑞鑫(饰蒋纪)。乐队:浙江省歌舞团管弦乐队。指挥:韩春牧。艺术指导:史行。
  秋瑾(1875-1907年),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她自幼习文练武,忧国忧民。婚后随官僚丈夫“混在北京”,终于不堪忍受“一地鸡毛”,遂抛家弃夫,只身前往日本,革命的干活。
  知道秋瑾的也许大都是从她那首《对酒》开始的,全诗如下: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在日本,她有时真的穿着“貂裘”,但绝不像今天的“貂裘小蜜”一族们那样,手里抱个沙皮哈巴狗。她的手里是真的拿着宝刀的,那宝刀今天存放在绍兴的纪念馆里。后来大概貂裘真的换酒了,她就穿男式和服,穿学生制服,有时又穿得像个浪人。她的穿衣不像现在大街上一些人因心灵空虚精神苍白而打扮得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与她的整个革命活动联为一体的。她发起过“共爱会”,“十人会”,加入过“光复会”,“同盟会”,而且还是“洪门天地会”横滨分舵的“白纸扇”,即大军师。
  秋瑾回国后的革命壮举和慷慨就义,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这里只说秋瑾爱穿男装,是代表了当时中国最觉醒的女性的时装潮流。当时女性觉醒的标志,就是争取有与男人一样的权利。读她的《对酒》,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爷们写的。其实中国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多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诘问:“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时闻杰出。”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女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又宣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在当今文化界,葛红兵说过一句话我深表赞同,大意是中国现在流行两种散文,一种是小女人散文,另一种老男人散文。这种状况与社会风气总不能说是毫无关联吧,现在有些小男人如果不骂秋瑾是“疯子”、“变态”的话,真是连上吊都解不开裤腰带的。这是当代中国的男人们自当引以为文字深思的。
  
  4、秋瑾生年新考
  
  关于辛亥革命先驱秋瑾烈士的生年,长期一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1年,烈士的甥女、73岁的王慰慈向记者谈了秋瑾诞生的确切年代:光绪元年,即1875年。王慰慈说,关于秋瑾的生年,不久前她同在浙江绍兴树人中学当教师的秋瑾孙秋经武交换了意见。他们认为秋氏乃越中望族,素重谱牒。凡秋姓中人,其年庚、生辰八字都记入家谱,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浙江绍兴偏门外峡山村歪台门秋宅的客堂内,一直挂有根据秋氏家谱抄录的从秋瑾高祖秋学礼开始的忌日牌。其中明白记载:秋寿南长女,秋闰瑾(即秋瑾),字璿卿,乙亥年十月十一日生辰(即一八七五年阴历十月十一日),丁未年六月初六日讳忌,生肖属亥(即猪),而且秋氏祖龛和杭州秋社供奉的秋瑾牌位上所记生卒年月,都与秋氏家谱和忌日牌记载相同。有关文物原件已于1963年捐献给绍兴文管会保存。但我认为,秋瑾烈士生于1877年,理由如次:
  其一,秋氏家谱中不可能有秋瑾生卒年的记载,上文一说是"其甥女已从秋氏家谱中查获确切年代",又说是秋瑾的忌日牌是"根据秋氏家谱抄录的",语焉模糊。不管怎样说,都可以明白无误地理解为秋瑾的生卒年月日记载在秋氏家谱中。秋瑾烈士牺牲后,不知秋氏家族是否纂修过秋氏家谱(至今也未见谁披露过),即使有的话,在秋氏家谱中是无论如何也查获不到秋瑾出生的"确切年代",这是起码的家谱常识问题。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家谱,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是具有男性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成员参与纂修的图谱,自有家谱以来,女子是不能入谱的。已字妇女只是作为男子配偶上谱,且多是有姓无名,在女子下注生育情况,如生的是女儿,也是没有名字的,一般只书生女儿,长适某,次适某等。到了民国中、后期,有些家谱主修人员思想比较开放,也只是将"不字"(即不嫁人)的女子照男丁例提行入谱,而对"已字"妇女则没有例外,哪怕再"伟大"的女性也是不可以的,这是宗族制度的规定,任何人也不能违背。秋瑾是"已字"妇女,且有一子一女,秋氏家谱纂修者绝不可能将其收入的。
  其二,新近发现的(湖南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上有关于秋瑾生卒年、月、日的详细记载,秋瑾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初五与王廷钧(1879-1909)结婚,王廷钧,字子芳,家在湘乡荷叶塘神冲老铺子(今属双峰),离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仅3华里。前年,我在白玉堂后山一王姓农民家里发现了1916年太原堂木活字《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湖南图书馆知道后,立即派专人去借来进行了缩微拍摄)。"族谱"载:十七世裔孙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诰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在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抚一半与子麒公为嗣。女,桂芳,待字。"子麒即王廷钧的二哥,王沅德兼祧二房。"族谱"明确记载秋瑾生于光绪三年,即一八七七年,这应该是准确可信的,秋瑾与王廷钧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订婚时,双方要互换庚帖,庚帖上写有订婚者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内容,订婚是非常重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要请术家推算,双方八字是否相克,相克则不能联姻。秋星侯先生把女儿秋瑾许配给王廷钧,是决不可能把秋瑾出生的年、月、日、时弄错,而王氏家谱的记载,又无疑是根据庚帖的,另外,在"族谱"中,还有一篇张翊撰写的《子芳先生夫妇合传》,讲秋瑾随侍父湘乡差次,"得与子芳君订盟,十九岁于归。" 张翊六是王、秋的儿女亲家,王沅德的岳父,与王子芳在京共事有年,相互间是很了解的,所说"十九岁于归"当可信。1916年出版的(湖南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所记载的有关秋瑾的材料为研究秋瑾提供了最新的、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史料,可以解决一些在秋瑾研究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于秋瑾烈士的生年,与此相互印证的是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初七秋瑾与吴芝瑛义结金兰时亲笔填写的《兰谱》,《兰谱》云:"年二十八岁,十月十一日卯时生。"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秋瑾烈士生于1877年,其他各说都无直接的史料根据,多凭亲友回忆或推测臆断,年湮日久,不足以征信。
  (作者罗绍志提供,罗系原中共双峰县委党史办主任,湖南人文科技大学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蔡和森传》作者)
  
  5、电视剧
  
  片名:秋瑾
  
  地区:中国香港(TVB)
  
  类型:历史人物
  
  集数:20集
  
  首播:1984年
  
  主要演员:汪明荃 谢贤 任达华
  
  剧情介绍
  
  革命的豪情与浪漫的爱情,交织出清末革命女先烈秋瑾传奇的一生。
  
  秋瑾﹝汪明荃﹞出身官宦,冰雪聪明,思想开放,她力倡女权、率先破除传统进学堂读书,还暗地习武。
  
  偶然机会,瑾与金逸之﹝刘江﹞狭道相逢,两人互不相让,遂起争执,瑾不满其玩世不恭的态度,出言相讽,金不以为意,反以「夫人」戏称,瑾怒打狂徒,却为金制服,大出洋相。日后,两人纵有相遇,总是斗气收场。
  
  后瑾邂逅翩翩风度的王廷钧﹝谢贤﹞,一见钟情,经自由恋爱而结合。出嫁前夕,瑾母透露瑾与金曾指腹为婚,瑾追忆初遇情景,不禁怅然。婚后,两人赴港蜜月,因而认识孙逸仙、陈少白﹝任达华﹞等革命先驱者,接受革命启蒙。不久,再与金不期而遇,且发现他为孙等至交,瑾惊讶不已。
  
  王往北京捐官,瑾随夫居北京,又遇金,亦结识徐锡麟等反清义士,备受影响,开始对满人深恶痛绝。王急功近利,思想、作风与正直纯良的瑾逐渐拉远,后来更与另一女子闹出不寻常关系,瑾忍无可忍,婚姻破裂。
  
  瑾逃情往日本留学,金遽失瑾,始顿悟爱瑾已深,乃抛却一切,赴日寻瑾,两人共堕爱河。及后,瑾发现金乃满州贵族后裔,内心痛苦万分,后终毅然舍弃,回国革命。
  
  瑾返国后,以办学为名,实则积极进行地下革命,受到清廷密切注意。及后徐锡麟等被捕,瑾被牵连下狱。金闻讯,返中国冒死相救,未果。瑾终被判枪决,临终受审,慷慨陈词,且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为口供,然后从容就义。
  
  6、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就义百年祭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今年7月15日,是秋瑾就义百年忌日。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发生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秋瑾为了追求祖国富强,而赴汤蹈火的大无畏精神,她那种大义凛然,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唤醒民众的革命意志,依然在支撑着我们民族的灵魂。
    秋瑾的身世,大家已十分熟悉。只是她牺牲前的情景,正如卢森堡所描绘的。那是1907年春,她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同徐锡麟秘密组织“光复军”,准备相继在安庆与绍兴举行武装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中失败牺牲,其弟徐伟供出秋瑾。10日秋瑾得知消息,明白清政府马上要来追捕,众人劝她速离绍兴,但她却把所有同志安排撤离,唯自己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堂。她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用行动实现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7月13日下午,政府军把大通学堂围得水泄不通。但正如卢森堡所言,大通学堂“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果然是女性,她就是秋瑾。被捕后经三次过堂审讯,她未作任何口供,仅挥毫书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这七个字,是秋瑾引用清代诗人陶澹如的诗句。全诗为:“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响遍武昌城头。连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成历史。秋瑾一生还留下许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诗,38首词。她以天下为己任,大义凛然,气势豪迈,文词朗丽高亢,音节嘹亮。为了普及革命,她还写过白话文,谱歌曲,甚至编弹词,来向广大群众传播革命的道理。这些皆收于《秋瑾集》中。
    秋瑾牺牲后,遗体被草埋于绍兴卧龙山下。后来他哥哥雇人,把灵柩寄存在严家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白华及吴芝瑛等,将灵柩运至杭州,于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桥畔,并做了墓碑,写了墓表。这是因为当年秋瑾与友人游西湖,在凭吊岳飞墓时,曾感言自己生后,若能埋于此地,将终身无憾。人们就是为了实现她“愿埋骨西泠”的遗言。
    这件事又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勒令把墓迁走。烈士灵柩又被运到绍兴,后又送回湖南湘潭。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后,才把秋瑾灵柩由湖南运送到上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然后用火车护送到杭州,重新安葬于西泠桥下。1931年孙中山到杭州,亲自赴秋瑾墓致祭,并题写“巾帼英雄”之匾额。荒唐的是“文革”除“四旧”时,居然又把烈士遗骸当作“四旧”,迁至杭州鸡笼山中。直到1981年,才复葬于原址。如今在岳飞墓旁,西泠印社前,人们可看到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定会涌起欣慰的波澜。
    秋瑾就义已经百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首先,她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就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同样充满困难与风险,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今,我们同样仍需不断解放思想。因此我们要学习秋瑾,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她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当前,我们同样要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现实社会中,仍存在阳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恶势力和腐败现象仍在滋长。我们就应学习秋瑾这种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为弘扬社会正义,勇于斗争,敢于献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7、电影
  秋瑾
  
  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
  
  剧情:
  清末,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 后,秋瑾随丈夫王子芳进京上任。她 沿途目睹受八国联军践踏的凄凉景象 ,心情极为沉重。王子芳混迹于清王 府内,与一班宦家子弟觥筹交错,过 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秋瑾不堪忍受, 展读陈天华的《警世钟》,赋诗抒怀 ,遭到王子芳的责骂。秋瑾决心步章 太炎、邹容、陈天华等志士的后尘, 忍痛抛下一子一女,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秋瑾与徐锡麟、陈天华结为 同志,誓为革命抛洒热血。日本政府 宣布“取缔不法留学生规则”后,中 国留学生提出强烈抗议,但留学生中 也有人主张妥协。陈天华为此忧愤填 膺,蹈海殉国。秋瑾为实现陈天华未 竟的事业,决定回国。临行前,她拜 会了孙中山。孙中山委托她回国后挑 起浙江主盟人重任。秋瑾回国后,创 办《中国女报》,并接替徐锡麟出任 大通学堂督办。徐锡麟为打开安徽的 局面,前去安庆。秋瑾机智地聘请知 府贵福担任学堂的名誉董事,暗中购 置武器,组织武装,同光复会骨干王 金发等人联络各地会党,准备配合徐 锡麟在浙皖两省同时举行起义。此时 ,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巡抚恩铭,不 幸壮烈牺牲。浙江官府接到密电,立 即下令捉拿同党秋瑾。秋瑾面对危局 ,拒绝撤离,决心一死以醒国人。被 捕后,贵福百般逼供,秋瑾威武不屈 ,挥笔在供词上写下“秋风秋雨愁煞 人”的诗句,神色自若地在轩亭口就 义。本片于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于是之)、最 佳道具奖(徐国梁)。 编剧:黄宗江、谢晋(根据柯灵改编 自夏衍的舞台剧《秋瑾传》的同名电 影剧本改编)
  
  主创:
  导演:谢晋
  摄影:许琦、张永正
  美术: 丁辰、 梅坤平
  作曲: 葛炎、王兴昌
  主 演:李秀明 李志舆 陈希光 于是之 王馥荔
  
  8、关于秋瑾与婆家双峰
  秋瑾烈士是从双峰(原属湘乡)荷塘出发,走出大山,走出湖南,走出中国,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回浙江闹革命。她与湘乡荷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瑾的父亲秋星侯(名寿南,字益三)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字广钧),经曾重伯的介绍,湘潭义源当铺老板王黻臣又结识了秋星侯。秋星侯照媒妁之言,将女儿秋瑾许配给了王黻臣季子昭兰(1879~1909),册名廷钧,字子芳,号纯馨。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抚一半子麒为嗣。女,桂芳。"子麒即王廷钧的二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五,王廷钧与秋瑾在湘潭十八总顺泰栈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王廷钧的老家在湘乡荷叶神冲老铺子,离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仅三华里。秋瑾在婆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还有诗词唱和。婚后第二年,秋瑾生了第一个孩子源德,因为是男孩,王家十分钟爱,专门请了一个保姆吴妈来照顾秋瑾母子。秋瑾在一潭死水的荷塘,心中是异常苦闷的,"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杞人忧》诗),"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闲深闺莫奈何"。后来,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京官,光绪二十六年,秋瑾带着源德随夫到北京上任,避庚子之乱返回湘乡荷叶神冲。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携妻挈女第二次去北京复任。在北京,秋瑾目睹外国侵略军的野蛮暴行,义愤难已,决心以实际行动挽救祖国的危亡。次年离开北京经上海去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三年初,秋瑾又来到荷叶,向婆家索银办大通学堂。民国24年(1935)谭日峰所著《湘乡史地常识》记载了这一往事: “秋瑾这次从日本回国,向王黻臣家索取二千金,办大通学校。曾一度回神冲故里,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骨肉关系。当时乡里亲友,莫不骇怪,认为疯癫,而加以唾骂,实则女士服侍翁姑、对待丈夫、儿女,感情极好。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这样一位智仁兼备的女子,历史上能找出几个呢?”
  王蕴琏在《回忆婶母秋瑾》一文中说:"我家原住湘乡荷叶神冲。我四五岁时,看见秋瑾婶母来我家,她每天在我母亲房里看书,不出大门。她在湘乡住了一个月,便回湘潭去了。 听我母亲说,秋瑾婶母曾向她家娘要钱,家娘不理她。秋瑾婶母就把刀子向桌上一砸,扬言要杀一个人,她家娘家爷见她这样凶猛,就要管家的拿了四千元给她。"(《湘潭文史资料》第一辑第43页)
  是年农历六月六日,秋瑾就义,其兄弟"慑于淫威,不敢前往收尸,但由善堂草草成殓,藁葬于府山之麓。"(秋宗章《六六私乘》)越明年,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徐寄尘女士集资迁葬于杭州西泠。有御史常徽奏清平墓,经多人斡旋仍不能幸免,又"间关万里,遄返浙中,仍移厝严家潭丙舍"。宣统元年(1909),秋瑾灵榇由王廷钧以其子沅德名义,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5月,经湘、浙两省商定,烈士遗骨又复葬杭州外西湖西泠桥畔。其时,湖南部分同盟会会员和烈士遗属不同意迁葬杭州,主张改葬岳麓山,终未果。湖南妇女界及同盟会呈准都督府拨长沙市黄泥塅陈湜祠改建秋女烈士祠,经费则全部由王家负担。《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中,有一篇王沅德的岳父张翊六写的《子芳先生夫妇合传》:
  子芳先生夫妇合传
  子芳先生,湘乡王黻臣公季子也。讳昭兰,册名廷钧。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读书善悟,不耐吟诵。作文写大意,不喜锤炼。不临摩碑帖而书法秀丽。志远大急于仕进,两应童子试,一赴乡闱不与选,遂弃帖括,于清光绪二十七年,以报效秦晋,账款议叙工部主事,供职两年。转荐度支部郎中,覃恩诰封中宪大夫。未几,封翁病笃,告终养旋里。奉汤药数月,遭大故,哀伤过度,体渐消瘦,读礼家居兼养病,拟服阕起,复改外任,以摅夙抱。乃造物忌才,病延两载,遂不起,年三十岁,葬潭邑三都四甲叶子塘巳山亥向。
  德配秋女士,讳瑾,字璿卿,号竞雄,浙江山阴世家子也。好读书,工词赋,发言每多感慨。其父星侯先生,宦湘有年,女士随侍湘乡差次,得与子芳君订盟,十九岁于归,笃伉俪。二十八年,子芳君赴部供职,女士偕行都门侨寓。手不释卷,口不废吟哦,同乡郭桐白、李翰屏诸君,慕其诗词,索题索和,辄应之。家居久,见清政府腐败,受外潮刺激,愤然谓子芳君曰:"日本为我国学士荟萃之场,其中必多豪杰,吾意欲往该处一游。"遂质簪珥东渡,入日本实践女学校,研求女子教育,工艺诸学。暇则吮笔缀文,拾俚语编《白话报》月刊一册,开导闺闱,其毅然以女界先觉自任。自日本取缔留学生规程出,愤不能忍,决计回国。是时,其父星侯公已故,便轮往浙,省其母。旋返湘,省舅姑于湘潭。检点旧日服饰,分给奴婢及戚邻之贫乏者。任侠施与,固其素性也。电京约子芳君归筹学费,候数日不至,请于舅姑,得二千金。赴浙创办《中国女报》于上海,发起女子体育会于绍兴。所著学说诗歌,见诸报纸者甚多,无一不寓革命之意。光绪三十三年,徐烈士锡麟起义皖垣,事未就被害。女士与徐君本属中表,闻徐见凶耗,即在校中开会追悼,是以党祸牵及,女士竟于是年六月六日成仁于浙江省轩亭口。徐寄尘、吴芝瑛诸士为葬于西湖。旋因清廷逼令改迁,其子扶柩返湘,葬昭山。反正后,湘浙两省人士,念女士为革命巨子,导光复先河,开会追悼,以慰英魂。湘都督谭,谕葬岳麓;浙省学界,争葬西湖,为树墓表,立秋社,建悲秋亭,以为纪念。女士虽死足千古矣。子一,名沅德,翊六馆甥。女一,名灿芝,待字。翊六与亲家夫妇揖别京都,无缘再晤,抚今思昔,感叹良深。籍案牍馀闲,纪其大节,寄刊王氏家乘,用备史馆之采览焉。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