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表
贺铸 He Zhu(宋代)蔡伸 Cai Shen(宋代)欧阳修 Ouyang Xiu(宋代)
杨万里 Yang Wanli(宋代)姜夔 Jiang Kui(宋代)晏殊 Yan Shu(宋代)
秦观 Qin Guan(宋代)朱淑贞 Zhu Shuzhen(宋代)吕本中 Lv Benzhong(宋代)
王观 Wang Guan(宋代)胡铨 Hu Quan(宋代)李从周 Li Congzhou(宋代)
刘辰翁 Liu Chenweng(宋代)辛弃疾 Xin Qiji(宋代)王雱 Wang Pang(宋代)
潘阆 Pan Lang(宋代)张林 Zhang Lin(宋代)蒋捷 Jiang Jie(宋代)
张先 Zhang Xian(宋代)宋祁 Song Qi(宋代)柳永 Liu Yong(宋代)
王之望 Wang Zhiwang(宋代)朱藻 Zhu Zao(宋代)晏几道 Yan Jidao(宋代)
周邦彦 Zhou Bangyan(宋代)贺铸 He Zhu(宋代)马庄父 Ma Zhuangfu(宋代)
俞国宝 Yu Guobao(宋代)无名氏 Mo Mingshi(宋代)李元膺 Li Yuanying(宋代)
陈亮 Chen Liang(宋代)高观国 Gao Guanguo(宋代)史达祖 Shi Dazu(宋代)
张炎 Zhang Yan(宋代)王安石 Wang Anshi(宋代)王沂孙 Wang Yisun(宋代)
刘克庄 Liu Kezhuang(宋代)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宋代)仇远 Chou Yuan(宋代)
彭泰翁 Peng Taiweng(宋代)赵彦端 Zhao Yanduan(宋代)艾申 Ai Shen(宋代)
张抡 Zhang Lun(宋代)李曾伯 Li Cengba(宋代)赵功可 Zhao Gongke(宋代)
吕南公 Lv Nagong(宋代)王之道 Wang Zhidao(宋代)方千里 Fang Qianli(宋代)
卢祖皋 Lu Zugao(宋代)葛立方 Ge Lifang(宋代)徐伸 Xu Shen(宋代)
毛滂 Mao Pang(宋代)孙光宪 Sun Guangxian(宋代)韩缜 Han Zhen(宋代)
杨无咎 Yang Mojiu(宋代)晁补之 Chao Buzhi(宋代)晁端礼 Chao Duanli(宋代)
许棐 Xu Fei(宋代)韩元吉 Han Yuanji(宋代)赵鼎 Zhao Ding(宋代)
刘恕
宋代  (1032年1078年)
姓:
名:
字: 道原
籍贯: 筠州
今属: 江西高安
阅读刘恕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刘恕 (liú shù)[公元1032-1078],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生于宋仁宗明元年,卒于神宗元丰年,年47岁。《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刘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钧山人。父亲刘涣为人志洁高尚,刚廉不挠,有文词,精于史学。刘恕以后的成才及为人无不受其父的影响。
刘恕从小就十分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八岁时,家有客人说孔子没兄弟,他立刻举《论语》“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对,一座皆惊,可见他幼时即已熟读经书。十三岁时,他想应制科考试,一次他去拜谒宰相晏殊,向他请教,反复诘难,连这位著名的词人也被问住了。皇元年(1049),十八岁的刘恕登进士第。当时皇帝有诏,能讲经义的考生另外奏名,应诏的只几十名。主考官赵周翰向刘恕提了二十几个关于《春秋》和《礼记》的问题,他对答如流,先谈注疏,再列举先儒们各种不同的看法,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考官大为惊异,遂擢他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为高等,但廷试却没有考中,便再让他到国子监试讲经书,又列为第一,一时名动望洋兴京师。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马光始修《资治通鉴》,英宗命他自选馆阁英才当助手,刘恕首先入选,迁为著作佐郎,专在史局修书。后司马光因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刘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师难留,便请求到南康(今星子)监酒税,归养自己的父母。熙宁末年,刘恕改任秘书丞,赐五品服色,诏他在家修书。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刘恕以风挛疾病逝,享年四十七岁。其父刘涣将他葬于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将他迁葬于江州德化县(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龙泉。
刘恕为人廉洁刚直,是是非非,未尝以语假人,很有其父的遗风。他曾当过巨鹿主簿和和川县令,史书说他“严簿书,束胥吏,抚鳏寡,绳豪猾,纤细曲直,可为后世法”。因此,一时能吏都自以为不如。在政治上,虽然他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并不象某些人那样,当面表示赞成,背后进行诋毁,口是心非。他总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议其得失无所隐”。对质朴厚道者,他会亲之如兄弟;而对那些奸佞谄谀之徒则疾之如仇(雠)。他家非常贫困,可他为官清正,一毫也不妄取于人,与“不持一石砚”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称。有次他从洛阳南归,时令已届初冬,可还没有有御寒的衣物。临行之时,司马光送给他几套衣袜和一床旧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辞谢,但司马光执意要送,只好勉强收下,可他下次到颖州时,将司马光所赠全数奉还。司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点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见其廉洁之甚了。
他的自我批评精神是极佳了。他曾著书自讼,称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自攻其短,不舍秋毫”。他这种坦荡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刘恕不仅廉洁奉公,勤于政事,而且博览群书,深明史法。当时史书非科举所急,学者多不读。独刘恕能笃好史学,并对上下几千年间的史事,不论巨细,了如指掌。请看当时人张耒的概括:“其学自书契以来,于今国家治乱、君臣世,广至于郡国山河之名物,详至于岁月日时之先后,问焉必知,考焉必信,疑焉必决。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里闾室堂事。”这样博闻强识的人才汉色是难得的。难怪司马光对刘恕这个比自己小十三岁的晚辈推崇备至,他曾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惟刘恕耳。”在《资治通鉴》的编修过程中,刘恕也最受倚重。司马光遇到纷杂难治的史实,多由刘恕处理。比如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群雄竞逐,九土分裂,传记讹谬,简编缺落,岁月交互,事迹差舛”。司马光认为“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因此五代的编写任务就交给了他。至于编书的通部义例、编次安排、编修断限等问题,司马光都和他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实系全局副手”。所以,同修刘等人都共推刘恕为先,认为刘恕”功力最多。”
刘恕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哈史学,献给了《资治通鉴》。熙宁三年(1070年)冬,司马光出守京兆,第二年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一直退居洛阳,仍以书局自随。已告归南康的刘恕遥隶局中。为了与司马光面商修书事宜,于熙宁九年(1076年)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前往洛阳。在南归途中,刘恕不幸遭母丧,悲痛欲绝,兼之一路风寒,不久就得了风挛疾,右手足偏瘫。可病魔并不能夺去他著作史书的坚强意志。虽卧病在床,仍然“苦学如故,少闲,辄修书,病亟乃止。”除负责所编的《通鉴》长编未完稿外,原计划撰写的《通鉴后记》也没完成,便赍志而殁了。对于他的死,司马光感到非常痛惜,在为刘恕《通鉴外纪》定的序中,他叹道“嗟乎!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于人、龃龉以没固宜,天何为复病而夭之耶?此益使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
刘恕还非常好学爱书。他自己虽藏书不少,“百楹书万卷”,但犹嫌不足,往往求书不远数百里,亲自去抄、读。毫州(今安徽亳县)知州宋次道家有不少藏书,刘恕便亲自绕道到毫州借阅。宋次道每天设馔款待,以尽主人之谊,他却辞谢说:“此非吾所为而来也,殊废吾事。”是把自己关在藏书阁里,“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平时在家读书也总是废寝忘食。“家人呼之食,到羹冷而不顾;夜则卧思古今,或不寐达旦。“到病情恶化的时候,还在借别人的书来参校自己所著之书的是非得失。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