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費翔 Kris Phillips許慧欣 eVonne
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美國 冷戰開始  (1917年五月29日1963年十一月22日)
Jack Kennedy
肯尼迪
傑剋·肯尼迪
約翰·F·肯尼迪
開端終結
在位1961年1963年

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通常被稱作約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或傑剋·肯尼迪(Jack Kennedy),美國第35任總統,他的任期從1961年1月20日開始到1963年11月22日在達拉斯遇刺身亡為止。他是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肯尼迪政治傢族的一員,被視為美國自由主義的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軍船員,因而獲頒紫心勳章。肯尼迪在1946年-1960年期間曾先後任衆議員和參議員,並於1960年當選為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

在他總統任期內的主要事件包括:豬灣入侵、古巴導彈危機、柏林墻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戰爭的早期活動以及美國民權運動。

在針對美國總統功績的排名中,肯尼迪通常被歷史學家列在排名的中部偏上的位置,但他卻一直被大多數美國民衆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肯尼迪於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官方在隨後的調查報告中公佈的結果表明,李·哈維·奧斯瓦爾德是殺害總統的兇手。他的遇刺被視為對美國歷史的發展産生重大决定性影響的事件之一,因為這一事件在其後數十年中一直影響了美國政治的發展方向。

傢族的發跡

肯尼迪的曾祖父是愛爾蘭威剋斯福德人,1848年逃荒到了美國的波士頓。祖父生於1862年,他在波士頓開了一傢酒吧,兼營銀行業,還參與當地的政治活動,當過馬薩諸塞州的議員。父親老約瑟夫·P·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 Sr.)於1888年生於波士頓,1912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後從事銀行業。1914年在波士頓東區哥倫比亞信托銀行當總經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伯明翰造船公司下屬的一個分廠任副總經理。一戰結束後投資股票賺了大錢,成為百萬富翁。後到好萊塢經營電影製片業。1930年回到波士頓。1932年美國大選時,他支持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1934年他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新成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1937年又主持海事委員會,不久後出任美國駐英國大使。他對阿道夫·希特勒在歐洲的暴行雖然表示過不滿,但極力反對美國參戰。1940年11月,在一片反對聲中辭去大使職務。1960年美國《幸福》雜志把肯尼迪傢族列為美國第十二大傢族,估計擁有資産2~4億美元。
早年生活及教育歷程

約翰·肯尼迪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布魯剋萊恩,父親老約瑟夫·P·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 Sr.)和母親羅斯·菲茨傑拉德·肯尼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於1914年10月結婚,共育有子女九人,四男五女,肯尼迪是次子。

肯尼迪的一生都在與各種疾病做着鬥爭。在三歲生日前三天,他患上了惡性猩紅熱。1930年秋天開始,他患上了一種無法確診的疾病,後來確診為愛迪生氏癥(Addison's Disease)。這種疾病使得他的內分泌發生紊亂,免疫力降低。由於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影響到政治前途,所以一直以來,肯尼迪都在嚴格保密着自己的醫療史,甚至這種隱瞞在他遇刺之後還在繼續。他一直以類固醇類藥物來抵禦愛迪生氏癥帶來的身體虛弱的影響,並依賴大量的鎮靜劑、止痛藥、睾丸素、抗生素和安眠藥等來對付其他並發癥。但另一方面,他的健康問題卻一直是公衆和媒體關註的話題之一。

肯尼迪在他五歲的時候進入愛德華奉獻學校(Edward Devotion School)學習,1922-1924年期間,他在那裏; zh-ch:裏學習幼兒園到三年級的課程。1924年,七歲的肯尼迪和他九歲的哥哥小約瑟夫·P·肯尼迪(Joseph Patrick Kennedy, Jr.)被送入德剋斯特學校學習。後來肯尼迪又被送到位於康涅狄格州瓦林福德(Wallingford)的坎特伯雷寄宿學校繼續學習、生活。1935年秋季,他請求插班學習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但是遭到了該學校的拒絶。後來,他的父親經過努力,安排他於11月初入學。由於疾病纏身,他衹堅持到12月就中斷了學習。1936年7月,肯尼迪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並被順利錄取。

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他曾兩度到歐洲訪問。1937年夏季,他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法國和英國旅行。探詢羅斯福政府新政下的美國的發展和歐洲的發展的情況、納粹德國與法西斯意大利是否使人們擔憂會再次爆發歐洲戰爭等問題。1939年春季,他再次訪問了倫敦和羅馬等地,並從教皇庇護十二世那裏; zh-ch:裏領受了聖餐。在這兩次訪問的間隙,他還於1938年7月大學二年級畢業後到達倫敦,利用暑假時間在美國大使館工作,並於假期結束後返回美國,參加哈佛大學三年級課程的學習。
肯尼迪和母親羅斯·菲茨傑拉德·肯尼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在一起,1941年8月3日。

肯尼迪的歐洲之行和課程學習的主要成果,是一篇論述英國綏靖政策根源的大學四年級優等生論文。他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寫成了長達148頁的論文:《慕尼黑的綏靖政策——英國民主從裁軍政策緩慢轉化為重整軍備政策的必然後果》,《紐約時報》專欄作傢阿瑟·剋羅剋幫助他進行了風格方面的修改,並根據溫斯頓·丘吉爾的作品《英國沉睡的時候》推薦了一個標題:《英國為什麽沉睡》(Why England Slept)。肯尼迪寫成這篇論文之後,他的父親鼓勵他出版成書,這本書在美國和英國都得到了好評,銷量巨大。1940年6月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了國際關係榮譽學位。

1940年9月,肯尼迪到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學習。以便在加利福尼亞州恢復身體健康。他的研究生課程(衹學了一個學期,到1940年12月)理應為商務和國際金融,但他仍然對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十分感興趣。健康問題再次導致他於1941年初回到美國東部,忙於找人撰寫他父親的回憶錄。肯尼迪曾考慮申請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習,但他後來因陪同傢人到南美洲旅行而放棄了這一打算。他遊覽了阿根廷、巴西、智利並且在烏拉圭、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巴拿馬做了短暫停留。
軍旅生涯

1940年秋季,肯尼迪成為第一批被選定加入美國陸軍的青年。由於他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學習1940-1941年的課程,因此他要到學年結束的時候纔會被徵召。但在1941年春季,他在體檢時未能被陸軍、然後是海軍的軍官預備役學校錄取,這中間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背部、結腸和腹部的疾病問題。後來通過艾倫·柯剋上校(Alan G. Kirk)——柯剋曾經是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帕特裏剋·肯尼迪在美國駐英國大使館裏的海軍武官,當時負責華盛頓特區的海軍情報局(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ONI)——的幫助,肯尼迪於1941年10月以海軍少尉的身份到海軍情報局外國情報處工作,成為一名情報資料傳遞人員,他的工作是核對並總結來自國外情報站的報告,用於海軍情報局的資料匯編。由於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即珍珠港事件),肯尼迪所在的部門開始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他的班次是夜班,從每日22:00到次日7:00,而且沒有休息日。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裏; zh-ch:裏,他結識了英戈·阿瓦德(Inga Arvad)並開始了一段充滿浪漫的關係。但後來有情報顯示,作為《先驅晨報》記者的英戈在德國的一次新聞活動中獲得了可以接觸到包括希特勒在內的納粹高層的特權,所以英戈被懷疑是納粹間諜。當他們的關係被披露後,肯尼迪被海軍從情報局調往位於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海軍造船廠從事文職工作。後來,他與英戈的曖昧關係結束了,但仍保持了三年的通信和友情關係。

1942年7月海軍批準了肯尼迪的出海請求,安排他到芝加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一個分部的海軍學校學習。肯尼迪的願望是要指揮一艘魚雷艇(即PT艇,patrol-torpedo)。這一願望在1943年1月得以實現。他離開訓練工作,受命帶着4艘船前往佛羅裏達州的傑剋遜維爾,並在那裏; zh-ch:裏得到了新的任務,被安排到巴拿馬運河執行巡邏任務,由於他不願意“在戰爭結束前陷在巴拿馬”,便請求調到南太平洋。1943年3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國和日本政治激烈交戰的所羅門群島的徵程。成為PT-109艇(Motor Torpedo Boat PT-109)的艇長。6月,肯尼迪的船被派往新喬治亞東南的拉塞爾群島,7月被派往位於戰區中部的新喬治亞西部的隆巴裏島。8月1日,他的船前往布萊剋特海峽參與攔截一個躲過美國驅逐艦攔截的日本船隊。
肯尼迪在PT-109掃雷艇上。
肯尼迪當年刻有文字“當地人知道位置,可以引路,十一人活着,需要小船。肯尼迪。”的椰子殼,後擺放於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辦公桌上。

1943年8月2日,肯尼迪的船參加了攔截一個日本船隊的夜間攻擊任務。在戰鬥中,他的PT-109艇被日本驅逐艦天霧號(日本語:天霧,英文:Amagiri)撞成兩截後沉沒,船上兩人喪生,十一人落水,包括肯尼迪在內的六人抓住了漂在水面上的船殼,並將另外五名幸存; zh-ch:幸存者領回到漂浮的魚雷艇殘骸處。船上的工程師嚴重燒傷,因此肯尼迪不得不拽着他以抵禦強勁的水流。當日14:00,在漂浮了九個小時之後,魚雷艇殘骸開始下沉,肯尼迪用牙咬着受傷艇員的救生衣帶子,在經過5個小時之後終於遊到了一塊60多米寬的小島上。由於該島位於弗格森水道南部,是魚雷艇的常用通道,因此,肯尼迪决定立即出發,以便打信號攔截船衹等待救援。當時他已經36個小時沒有休息。由於沒有與任何船衹相遇,他衹能遊回小島。8月4日,肯尼迪與其他艇員一起遊到附近的歐拉薩納島。8月5日,他與另外一名軍官遊到剋羅斯島。8月6日,艇員們被兩名當地島民發現,肯尼迪在椰殼上刻了一段話:“當地人知道位置,可以引路,十一人活着,需要小船。肯尼迪。”托島民帶到魚雷艇基地所在地倫多瓦島。8月7日,島民帶回一封新西蘭步兵中尉的回信,信中說:“我強烈建議你們跟這些當地人到我們這裏; zh-ch:裏來,同時,我將用電臺聯繫你們在倫多瓦島的上級,然後着手設法如何去接你們剩下的艇員。”8月8日,肯尼迪到達新西蘭人的駐地。在經歷了七天艱苦逃生後,所有艇員在不到24小時裏都被送到了倫多瓦島接受治療。肯尼迪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出的勇氣和决心使他成為了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人物,並先後獲頒二戰紫心勳章、亞洲-太平洋戰役奬章、二戰勝利紀念章、海軍勳章以及海軍陸戰隊勳章等諸多奬章。後由於身體方面的原因,他於1944年初回到美國就醫,其間在邁阿密魚雷艇基地當教官。1945年3月1日,他的名字上了美國海軍退役人員名單,僅僅幾個月之後,日本就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2002年5月一個由國傢地理學會組織的探險隊在所羅門群島附近海域找到了疑似是PT-109艇的殘骸。
早期的政治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肯尼迪進入美國政壇(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哥哥小約瑟夫·肯尼迪在英國戰場上執行任務時不幸犧牲,而他哥哥是全家寄予厚望、將來要培養成美國總統的人選。這樣一來,傢人都將維護傢族名聲的重任寄托在了肯尼迪的身上)。1946年,他參加了衆議院選舉。在那一年的選舉當中,民主黨的形勢不容樂觀,自1930年以來首次失去了國會參衆兩院的控製權。但肯尼迪的表現卻依然不錯,由於馬薩諸塞州的國會衆議員詹姆士·柯利(James Michael Curley)將出任波士頓市長,在國會中留出了一個空缺,經過努力,肯尼迪在競選中獲得了勝利。
1947-1952年,衆議員

1947年1月,肯尼迪到華盛頓特區上任。當時恰逢民主黨經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全國上下開始擔心共産主義威脅的時候,而且哈裏·杜魯門總統當時也受到了猛烈的抨擊。

在衆議院裡,他反對塔夫托-哈特利勞工法(即哈特利提案),發起國傢退伍軍人住房會議。1948年11月他再次當選衆議員。此間,他提出過低房租公共住房和援助公私立學校的議案,建議削減對非洲和近東地區的浪費性援助。
1952-1960年,參議員

1952年他以“肯尼迪將為馬薩諸塞做的更多”(Kennedy Will Do More For Masschusetts)為口號參加了參議院席位的競選,並戰勝了勢頭強勁的對手亨利·洛奇(Henry Lodge)贏得了一個馬薩諸塞州參議員席位,在總計2 353 231票中領先洛奇70 737票,兩人的得票率為51.5%:48.5%。

在成功當選參議員後,肯尼迪的首要考慮是要建立一個辦公室,以滿足他為之服務的馬薩諸塞州的需要。而肯尼迪將進入參議院視為他獲得更高權力的一個跳板是個不爭的事實。1955年9月,在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心髒病發作,傳言他不可能競選連任的情況下,肯尼迪計劃獲得1956年副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並成為他擔任8年副總統的前奏,然後是1964年競選入主白宮,而到那時,他剛剛47歲。但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田納西州的參議員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獲得了副總統候選人的黨內提名。競爭提名失敗後,肯尼迪於1956年-1957年間製訂了一項戰略,以照顧到民主黨在民權問題上的各個派別,在1956年,圍繞陪審團庭審修正案(Jury Trial Amendment)的爭論引起了相當的關註,而肯尼迪投票表示支持陪審團庭審。

1953年9月12日,肯尼迪與傑奎琳·李·布維爾(Jacqueline Lee Bouvier)在羅德島州結婚,他們的結合被描寫為“年度名人婚姻”。從1953年7月開始,他的背部疾病開始嚴重,在1954年4月進行的一次X光檢查中顯示,他的第五節腰椎已經斷裂。10月21日,他做了一個長達3個多小時的手術,將一個金屬盤插進了腰椎以固定脊椎骨,但由於插入的金屬盤被感染,1954年2月的又一次手術將它取出。肯尼迪一直休養到當年5月纔返回參議院。在這段時間及其後的近兩年時間裏; zh-ch:裏,肯尼迪數次面臨生命危險,曾先後四次接受了天主教的臨終禱告。1956年他發表了一篇有關自己脊背外科手術的文章《我的病中體會》(What My Illness Taught Me),最後定名為《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書中講述了美國歷史上8位著名參議員的職業生涯,該書出版後成為全美暢銷書,並在1957年獲頒普利策傳記文學奬,但一直有觀點認為該書為他人代寫。
肯尼迪傢族對麥卡錫主義的支持

自從1950年之後,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與肯尼迪傢族的交往日漸頻繁,麥卡錫在成為參議院的焦點人物之前就與肯尼迪的父親老約瑟夫·帕特裏剋·肯尼迪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老約瑟夫·帕特裏剋·肯尼迪曾花費數千美元的資金支持麥卡錫,並在後來成為了他主要的支持者之一。20世紀40年代之後,老約瑟夫·帕特裏剋·肯尼迪常常在自己位於海厄尼斯港(Hyannis Port)的別墅裏; zh-ch:裏與麥卡錫共渡周末。而且麥卡錫曾經追求過肯尼迪的四妹帕特·肯尼迪(Patricia Kennedy Lawford)。在1952年的參議院競選當中,老約瑟夫·帕特裏剋·肯尼迪與麥卡錫達成了一筆交易:麥卡錫在馬薩諸塞州的投票中支持民主黨候選人,而約翰·肯尼迪則不會在國會關於譴責麥卡錫主義的表决時投票支持該决議。1953年,肯尼迪的父親又要求麥卡錫聘請約翰·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Robert Francis Kennedy)為自己的高級職員。1954年9月,在經過了9天的聽證之後,國會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建議“譴責”麥卡錫破壞參議院規則。當年12月2日,參議院以67:22的表决結果通過了這一譴責。而在民主黨中,惟一一個沒有投票反對麥卡錫的(更確切地說,沒有就此問題投票的)是約翰·肯尼迪。1960年,他在一次為自己的辯解中說:“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是個十全十美的人。我見過大多數人犯過的錯誤。麥卡錫的事情?我當時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處境。我的弟弟在為麥卡錫工作。”但肯尼迪後來十分後悔自己的决定,因為他沒有同民主黨夥伴和參議院的大多數人一起譴責麥卡錫的這一不光彩行為成了此後一個長期的政治遺留問題。事實上,在1954年7月,在陸軍聽證會結束的時候,即參議院第一次考慮公開譴責麥卡錫的時候,肯尼迪準備通票反對他。
1960年總統大選

肯尼迪相信,由於他的年輕、天主教的信仰、來自民主黨內領導人的有限支持以及自己身體方面的疑問,都表明他無法在1960年有把握地競選總統。事實上,肯尼迪覺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能力的表現。雖然在美國歷史上曾有一小批候選人在不到50歲入主白宮,但還沒有誰在43歲就登上總統寶座。在威廉·麥金萊總統遇刺後,西奧多·羅斯福繼任了總統職務,但他在1904年競選連任的時候已經46歲了。更重要的是,歷史上衹有一位天主教徒競選過總統——1928年的阿爾·史密斯(Al Smith),並且他慘敗在赫伯特·鬍佛的手下。

儘管如此,肯尼迪仍宣佈他有意在1960年大選中競選美國總統。

肯尼迪在馬薩諸塞州成功連任參議員以及自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以來在全國範圍內越來越大的知名度,使他成了許多人心目中1960年總統競選的有吸引力的候選人。他的活力被看作是應對蘇聯挑戰、經濟蕭條、種族隔離和“雜亂無章的美國生活”的優勢。1957年,全美各地邀請他進行演講的邀請函多達2500多份,而他同意在47個州做144場演說,平均兩天一場。1958年初,他每星期收到的此類邀請函平均達100份。民主黨在48個州的領導人大都表示肯尼迪是個很有可能參加競選的人物。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的1220名代表中有409人支持肯尼迪參加1960年總統競選。在對肯尼迪有所認識的所有潛在選民裏; zh-ch:裏,有64%的人相信他具有當總統的背景和經驗。

儘管肯尼迪取得了廣泛的支持,但畢竟他太年輕,國會中的民主黨人在總統候選人提名問題上將他排在第四位,列在林登·約翰遜、阿德萊·史蒂文森和密蘇裏州參議員斯圖爾特·塞明頓之後。傾嚮於讓他競選副總統。肯尼迪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他曾說過:“我沒有興趣競爭副總統,我的興趣是競選總統。如果我要當選總統,我就會在1960年成功。如果我這次不成功,那麽我可能要等上8年時間,那時會出現一些新的面孔,而我就會靠邊站。”

為了抵抗阻礙他的勢力,肯尼迪在一開始便公開否認自己是個候選人。在民主黨進行的初選中,他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和得剋薩斯州參議員林登·約翰遜 。到1959年秋季,儘管肯尼迪還沒有宣佈參加競選,但他已經啓動了緊張而疲憊的日程安排,奔波於全國各地,在形形色色的場合嚮規模不等的人群發表演講。提高肯尼迪的支持率是贏得勝利的關鍵,為此,他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放棄了在參議院的工作,擔任了競選運動的經理。並立刻於1959年10月底在海厄尼斯港別墅裏召開了17位主要人員參加的會議。
1960年3月,肯尼迪和傑奎琳在威斯康星州阿普爾頓的競選活動。

1960年1月2日,星期六,肯尼迪在參議院秘密會議廳裏; zh-ch:裏嚮300名支持者正式宣佈競選總統。4月5日,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選中,肯尼迪獲得了56.5%、總計476 024張選票,為該州57年來候選人在初選中獲得的最多票數。而且肯尼迪在10個地區中贏得了6個地區的多數票,從而贏得了該州60%的大會代表。5月10日,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亞州取得了60.8%:39.2%的壓倒性勝利,戰勝了休伯特·漢弗萊,此後10天內,肯尼迪又在馬裏蘭州以70%:17%擊敗了韋恩·莫爾斯,在俄勒岡州同樣以51%:32%取勝。到此時,肯尼迪已經是第七次大獲全勝,打通了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道路。但形式並不就此一片樂觀。林登·約翰遜於6月5日宣佈參加總統競選,並就麥卡錫問題等話題公開抨擊肯尼迪。7月13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肯尼迪獲得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儘管林登·約翰遜在這之前對他進行過中傷,但肯尼迪仍然邀請他加入競選隊伍,成為副總統候選人。

肯尼迪的天主教徒身份一直被認為是能否公正履行總統職務的一大疑問。就這一問題,肯尼迪於1960年9月12日,在得剋薩斯州休斯頓對一群新教牧師進行的一次公開演說中作出了明確答復:“我不是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我是民主黨的候選人,衹是恰好還是個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務上我不是代表我的教派——教派也不代表我。”(I am not Catholic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I am the Democratic Party's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who happen also to be a Catholic. I do not speak for my Church on public matters—and the Church does not speak for me.)在這次演說中,他還強調,相比於宗教信仰,1960年的大選中還有很多更加關鍵的問題。因為戰爭、饑餓、愚昧和絶望是沒有宗教界限的,並且懇求用宗教的寬容心服務於國傢的安康。這次演說暫時抑製住了圍繞宗教問題的喧囂聲。
電視辯論

1960年9月26日晚,在芝加哥的CBS演播室裏; zh-ch:裏,肯尼迪與自己的競選對手,已經在艾森豪威爾內閣中當了8年副總統、與赫魯曉夫進行過廚房辯論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理查德·尼剋森面對大約7000萬電視觀衆(占當時全國成人人口的大約三分之二)進行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在電視辯論中,肯尼迪通過嚮美國民衆直接宣講自己的開場白獲得了初期優勢。尼剋森則利用介紹和總結的機會突出自己和肯尼迪的不同之處。肯尼迪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打算應對國傢最大問題的領導人,尼剋森給選民的印象則是試圖在一個政敵面前占據上風的人物。尼剋森的語言很有節制,但相比於肯尼迪卻缺乏政治傢應有的風度,進一步強化了許多人對他在過去競選衆議員、參議員和副總統時留下的負面印象。大多數通過收音機收聽辯論的民衆認為尼剋森在辯論中占據了上風,但事實恰好相反,所有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衆都看得出來,肯尼迪占據了上風,他看上去更加輕鬆,更有自製力。而鏡頭前的尼剋森卻顯出害怕的樣子,臉色陰沉憔悴,臉上的剃須粉被汗水衝出隱約的溝痕。在淺灰色的舞臺背景燈光下,身穿淺灰色西服的尼剋森淡化成了一個模糊的人影,而肯尼迪的深色西服卻在光綫反差中顯得十分歡快。此後,肯尼迪和尼剋森又進行了三次電視辯論。電視這種新的媒體在政治中首次成為了重要的宣傳工具,成為了一座里程碑。
取得最後勝利

在1960年11月8日舉行的大選中,肯尼迪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戰勝了尼剋森。當天夜裏; zh-ch:裏,雖然根據已經統計出的選票情況表明,肯尼迪可以充分肯定自己已經獲得了勝利,但由於在賓夕法尼亞州、密蘇裏州、伊利諾伊州、明尼蘇達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數字十分接近,無法做出决斷,因此他拒絶宣佈獲勝。
肯尼迪在取得選舉勝利後,與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在一起,1960年12月。

第二天上午他起床後,他獲知已經贏得了這六個州的勝利。事實上,加利福尼亞州還在混戰之中。並且最終倒嚮了尼剋森,但這已經無關大局。直到中午,最終結果傳來之後,他纔肯定取得了勝利。尼剋森的新聞秘書發表了承認失敗的聲明後,肯尼迪纔同意以當選總統的身份與媒體見面。

在總計6883.7萬張選票中,肯尼迪的優勢極其微弱,衹有118 574票。尼剋森的支持者幾乎在選舉結果揭曉的同時指責說,肯尼迪取勝的原因是伊利諾伊州和得剋薩斯州的選票欺詐行為所致。但這種指責無法得到證實。而且尼剋森公開採取高姿態,拒絶置疑選舉結果。

肯尼迪之所以能夠獲勝,是有着諸多原因的,但主要的原因在於:

* 大選年出現的經濟萎縮。
* 民衆對美國失去應對蘇聯威脅的能力的擔憂。
* 肯尼迪的個人魅力和尼剋森在電視辯論中的欠佳表現。
* 林登·約翰遜在贏得南方七個州(亞拉巴馬州、阿肯色州、佐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羅萊納州、南卡羅萊納州、得剋薩斯州)方面提供的幫助。
* 民主黨內部的團结一致和強有力的支持。
* 黑人選民的大力支持。
* 少數民族選民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天主教徒,但遠非僅限天主教徒的支持(尤其體現在紐約、布法羅、芝加哥、紐瓦剋、費城、匹茲堡等大城市)。
* 尼剋森在競選過程中提出的不明智的允諾。

總統任期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在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Earl Warren)的主持下,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
就職演說

肯尼迪於1961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他在就職演說中對國際事物給予了極大關註。他呼籲美國民衆承擔起更多的義務,做出更大的犧牲。肯尼迪的就職演說與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第一次就職演說被並稱為20世紀最令人難忘的兩次美國總統就職演說,共計1355個單詞的演說成為激勵型語言和呼籲公民義務的典範之作。

肯尼迪從當選之後就開始考慮就職演說,他不想在演說中偏激地指責當前事務,也不喜歡重新闡述有關於冷戰的陳詞濫調、論述一些有可能加劇美蘇緊張關係的有關共産主義威脅的問題。他希望用詞可以激起和平的希望,確定一個新時代的樂觀基調。

雖然有來自社會各界的建議和許多記者、好友、作傢、陌生人提供的草稿和衆多的資料,最終的講稿卻是由肯尼迪親自撰寫的。他想使講稿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圖,顯然他達到了這一目的。
Cquote1.png 我要讓每一個國傢,無論他們對我們抱着善意還是敵意,我們將付出所有代價、擔負所有責任、面對所有艱難、支持所有朋友,對抗所有敵人,來確保自由的生存與成功。……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衹有少數世代有幸擔負起在最危急關頭時捍衛自由的使命。我對這樣的責任毫無畏懼,當仁不讓。我不相信我們其中任何人願意與其他民族或其他世代交換處我們目前所處的地位。我們所付出的精力、信仰和忠誠將照亮我們的國傢及為國效勞的人民,而它所發出的光芒也能真正照亮全世界。 Cquote2.png

在演說中,他呼籲全人類團结起來,共同反對專製、貧睏、疾病和戰爭,他在演說中提到的:“不要問你的國傢能為你做些什麽,而要問一下你能為你的國傢做些什麽。”(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更是成為了美國總統歷次就職演說中最膾炙人口的語句之一。在演說的最後,他強調了他在國際主義上的渴望:“最後,不管你是美國的公民還是世界的公民,請以對你們自己的高標準,來要求我們。”在他的就職演說後,約有四分之三的美國民衆認可了新總統。這表明肯尼迪平穩地渡過了權力交替期。
內閣組成
約翰·肯尼迪總統內閣
內閣成員 姓名 任職期
總統 約翰·肯尼迪
(John F. Kennedy) 1961年-1963年
副總統 林登·約翰遜
(Lyndon B. Johnson) 1961年-1963年
國務卿 迪安·臘斯剋
(Dean Rusk) 1961年-1963年
財政部長 C·道格拉斯·狄竜
(C. Douglas Dillon) 1961年-1963年
國防部長 羅伯特·麥剋納馬拉
(Robert McNamara) 1961年-1963年
司法部長 羅伯特·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1961年-1964年
郵政部長 J·愛德華·戴伊
(J. Edward Day) 1961年-1963年
約翰·A·格羅諾斯基
(John A. Gronouski) 1963年
內政部長 斯圖亞特·L·尤德爾
(Stewart L. Udall) 1961年-1963年
農業部長 歐維爾·L·弗裏曼
(Orville L. Freeman) 1961年-1963年
商業部長 路德·H·霍奇斯
(Luther H. Hodges) 1961年-1963年
勞動部長 阿瑟·J·戈德堡
(Arthur J. Goldberg) 1961年-1962年
W·威拉德·沃茨
(W. Willard Wirtz) 1962年-1963年
衛生教育
及福利部長 亞伯拉罕·A·魯比科夫
(Abraham A. Ribicoff) 1961年-1962年
安東尼奧·J·切萊布雷澤
(Anthony J. Celebrezze) 1962年-1963年

由於肯尼迪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是組織和結構,而是人,所以在他的內閣組成中存在着幾個顯著的特點:

* 內閣成員的年輕化。肯尼迪內閣中的重要組成成員的平均年齡不足50歲。
* 註重選拔人才。內閣中的每一名要員都曾接受過高等教育,工作能力較強。
* 沒有濃厚的黨派色彩。在肯尼迪的內閣中,出任財政部長和國防部長這兩個重要職務的道格拉斯·狄竜和羅伯特·麥剋納馬拉都是共和黨成員。
* 大膽任命親屬擔任重要內閣職務。肯尼迪在對他的裙帶關係的一片反對聲中,仍任命自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為司法部長。

最高法院任命

肯尼迪提名以下法官至美國最高法院:

* 拜倫·拉蒙德·懷特(Byron Raymond White)-1962年
* 阿瑟·約瑟夫·戈德堡(Arthur Joseph Goldberg)-1962年

國內政策

肯尼迪在國內政策方面提出了衆多計劃,如:改善城市住房條件、發展教育事業、改革稅收制度、修改農業計劃、保護和發展天然資源、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反對種族歧視、給黑人以公平權利等。但這些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大都遭到了來自各方的重重阻礙,尤其是國會。到1963年7月,美國媒體在評論肯尼迪的內政計劃實施情況時指出:政府開支已經達到940億美圓,1963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70億美圓,黃金儲備量下降到了自1939年來的最低點。大規模減稅的議案和給予黑人公平權利的議案被拖延再三,直到肯尼迪遇刺身亡後的1964年纔獲得通過。修改農業計劃、援助公立學校法案和其他一些議案,也紛紛擱淺或被迫放棄。
經濟政策

肯尼迪在其任期內廢止了一些苛刻的財政方針,放鬆了貨幣政策以保持低利率,從而鼓勵經濟增長。這個舉措之後被當做20世紀70年代經濟問題的組成部分而受到批評,因為政府龐大的開銷助長了通貨膨脹。在1962年,肯尼迪提出了總額為1000億美圓的年度財政預算,在1961年,肯尼迪任期內的第一個年度預算導致産生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非戰爭、非經濟衰退引起的財政赤字。
聯邦與軍事死刑

作為總統,肯尼迪審查了之前針對死刑政策的聯邦决議案和軍事决議案。艾奧瓦州州長哈羅德·休斯(Harold Hughes)是一名死刑反對者,他以個人名義聯繫肯尼迪,請求他寬待維剋多·費戈爾(Victor Feguer)——一名曾經在艾奧瓦州法院被判處死刑的罪犯,但肯尼迪最終拒絶了這個請求,最後費戈爾於1963年3月15日被處以死刑。1962年2月12日,肯尼迪對一名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海軍士兵吉米·漢德森(Jimmie Henderson)予以減刑,把死刑減為無期徒刑。
民權

在美國,國傢默許的種族歧視造成的動蕩是肯尼迪時代最大的國內問題之一。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已經於1954年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規定,在公立學校實行種族隔離制度是違背憲法的。然而,在很多學校,特別是在美國南部的學校,並沒有服從最高法院的相關規定。種族隔離在公車上、餐廳裏、電影院裏、厠所裏和其他一些公共場所都在繼續着。肯尼迪支持種族融合與公民權益,在1960年的一次活動中他致電給科麗塔·斯科特·金(Coretta Scott King)——被判刑入獄的牧師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夫人,肯尼迪認為馬丁·路德·金可以為他帶來一些額外的來自於黑人的支持。肯尼迪和他的弟弟,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的介入為提前釋放馬丁·路德·金奠定好了基礎。

1962年,詹姆斯·莫瑞德斯(James Meredith)嘗試去密西西比州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上課,但白人大學生對其百般阻撓。肯尼迪之後派了400名法警以及3000名士兵以確保莫瑞德斯可以順利的去上他的第一節課。肯尼迪還派遣了一些法警去保護主張自由的人士。

作為一名總統,肯尼迪最初認為民權的草根運動衹會激怒那些南部的白人,從而使得民權法案更難在國會通過,因為國會主要被南部民主黨人士占據,所以肯尼迪自己也對他們和這件事敬而遠之。最後的結果就是,許多民權領袖認為肯尼迪不支持他們以及他們所作的努力。
站在亞拉巴馬大學福斯特禮堂門口,以阻止非洲裔學生瓊斯和霍德上課的亞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左穿西服者)與副總檢察長尼古拉斯·卡岑巴赫(右)對峙。

在1963年11月6日,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堵住了亞拉巴馬大學教室的門以阻止兩個非洲裔學生,薇薇安·馬竜·瓊斯(Vivian Malone Jones)和詹姆斯·霍德(James Hood)去上課,肯尼迪總統對此進行了幹預。喬治·華萊士在法警、副總檢察長尼古拉斯·卡岑巴赫(Nicholas Katzenbach)和亞拉巴馬州國民警衛隊到來之後站到了一旁。在那一晚肯尼迪通過國傢電視及廣播作了著名的講話。肯尼迪的倡導最後變成了1964年公民權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1961年,肯尼迪簽署了行政命令,建立了婦女地位總統委員會(Presidential 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委員會統計顯示婦女仍然在經受着歧視。該委員會有關指出法律和文化障礙的最終報告於1963年10月,肯尼迪被暗殺前的一個月發表。
公民自由

面對質疑馬丁·路德·金是共産主義者的指控,肯尼迪政府同意讓聯邦調查局對一些人實行竊聽,其中包括馬丁·路德·金。提出原始指控的除了J·埃德加·鬍佛之外別無他人,他十分憎恨金,因為他認為金是個“經常製造麻煩的暴發戶”。儘管羅伯特·肯尼迪作為司法部長,衹書面允許有限度的竊聽,但是在鬍佛勢力控製下的聯邦調查局,將權力擴大到可以監控任何和金的生活有關的事,他們認為有必要這樣做。林登·約翰遜1967年在國傢聯盟(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上的演說中,引用了“窺視”和“竊聽”來形容肯尼迪政府,而其實約翰遜自己還繼續默許對金和其他人的竊聽。

肯尼迪還使用了聯邦機構的權力去阻止美國鋼鐵的價格升勢。《華爾街日報》撰文寫到:政府利用“赤裸裸的權力、威脅和國傢安全警察”控製了鋼鐵的價格。耶魯大學法學教授查爾斯·瑞剋(Charles Reich)在《新共和》刊物上寫到:“行政當局利用大陪審團非常快的控製了美國鋼鐵,這個行為已經侵犯了公民自由。”
移民問題

約翰·肯尼迪最初提出了一個全面的美國移民政策,後來成為了《1965年美國移民和國籍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由肯尼迪的參議員兄弟愛德華·肯尼迪發起。這個政策戲劇性地指出,移民的來源地從北歐和西歐國傢轉移到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傢,並且把挑選移民的條件轉移到“促進家庭團聚”。肯尼迪希望可以突破原先以移民原居住國傢為重點的挑選條件,他也把這項政策看做對民權政策的延伸。
對外政策

肯尼迪總統的對外政策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不對有可能會傷害美國的那些國傢的武裝力量進行支持和幫助,不提供武器給共産主義國傢,不提供核武器給中東國傢。”
古巴問題和豬灣事件

在肯尼迪當選總統之前,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內閣建立了一個關於推翻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政權的計劃。這個計劃是由中央情報局和一小部分政府官員負責起草的,目的在於為古巴的反卡斯特羅反革命抵抗者提供武器,然後讓這些受過美國訓練的抵抗者入侵古巴,並煽動古巴民衆,從而削弱菲德爾·卡斯特羅在古巴的力量。

1961年4月17日,肯尼迪命令這些先前被訓練的抵抗者開始入侵古巴。在這次被稱為“豬灣事件”的入侵古巴行動中,在中央情報局的支援下,1500名來自美國訓練營的古巴反動軍“2506突擊旅”,帶着推翻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夢想,回到了那片土地。然而,肯尼迪在下命令的時候,要求“2506突擊旅”在沒有美軍的空軍支援情況下對古巴進行襲擊。1961年4月19日,古巴政府就已經逮捕或者擊斃了這群反動者,肯尼迪也被迫要去為釋放被俘的1189名生還者而進行談判。

這次計劃的失敗被歸咎於軍方高層之間缺乏溝通,其中所導致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讓反動軍在登陸時完全沒有得到海上的任何支援,使得他們在登陸之時就已經潰不成軍。20個月之後,古巴以價值五千三百萬美元的食品和藥品為交換條件,釋放了被捕的反動者。更嚴重的是,這次行動讓菲德爾·卡斯特羅開始提防美國,並且堅信類似的攻擊會再一次發生。
古巴導彈危機

古巴導彈危機始於1962年10月14日,美軍U-2間諜偵查機拍到了正在古巴建設中的蘇聯製中程導彈發射井的照片。這張照片在1962年10月16日被提交給肯尼迪。照片預示美國很快就會被陷於嚴峻的核彈威脅中,肯尼迪也因此陷於進退兩難:如果美國攻擊這個導彈發射井,可能會直接導致與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核戰爭;但是如果美國不采取任何行動,則要一直忍受近距離的核彈威脅。由於距離太過接近,如果對方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發射核彈,美國很可能會在未還擊之前就被擊垮。另一個方面的考慮則是,美國會在它所在的西半球內成為弱者。

許多軍事專傢和內閣成員希望對核彈發射井進行空襲,但肯尼迪則派遣海軍監視所有抵達古巴的船衹並做好封港準備。他開始與蘇聯談判並要求蘇方撤回一切在古巴的防禦武器及器械。如果不這麽做的話,蘇聯和古巴人民則要面臨封港。

一周後,他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達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一個長期的協議。赫魯曉夫同意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撤出導彈,衹要美國保證永遠不會攻擊古巴並且悄悄的移除美國在土耳其境內的導彈發射井。在這次把整個世界嚮核戰爭拉近的危機之後,肯尼迪更加加強了其對蘇聯的警惕。
拉丁美洲和共産主義

伴隨着“那些讓和平革命變成不可能的人,終究會讓暴力革命變成必然”的爭論,肯尼迪决定采取“進步結盟”的方式來處理拉丁美洲的共産主義,其中包括對睏難國傢所在的地區進行外交援助以及在該地區建立更強大的人權體製。

他與波多黎各官員劉易斯·莫諾茲·馬瑞林(Luis Muñoz Marín)進行了緊密的合作以致力於發展“進步結盟”,對波多黎各聯邦自治區內發展的支持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項目。
和平部隊

作為肯尼迪早期的幾個行動之一,他請求國會建立一支和平部隊(Peace Corps)。在這個計劃中,美國志願者將在教育,農業,醫療和建設幾個方面對不發達國傢進行幫助。
越南

肯尼迪在越南方面所涉及的內容一直都被歸為機密檔案,直到“五角文件”(Pentagon Papers)在1971年被公開後纔被解密。在東南亞,肯尼迪早在1961年就受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影響開始在越南利用有限的武力對付當地由鬍志明為首的共産黨力量。在宣佈要與蔓延的共産主義做鬥爭之後,肯尼迪製定了一係列政策。 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對尚不穩定的南越政府給予扶持,其中包括運送16000名軍事顧問以及美軍特種部隊至該區域。肯尼迪還默許使用凝固汽油彈、枯葉劑、噴氣式飛機對所有區域進行攻擊。美國持續對這一地區進行各種干涉,直到之後直接參與到越南戰爭當中。

1963年7月,肯尼迪在越南面臨了一個危機。當時行政部門的决定是去幫助推翻南越天主教會教主吳廷琰的政權。在1963年,南越軍官們推翻了吳廷琰的政權,逮捕並最終殺害了吳廷琰(他的具體死因尚且不明)。肯尼迪肯定了對吳廷琰政權的推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擔心吳廷琰可能會和中立政府(包括共産主義者在內)談判,類似的事曾經在1962年在老撾發生過。國務卿迪安·臘斯剋曾經說過,“對中立的妥協……就等於投降。”

肯尼迪把美軍在越南的數量從800人增加至16300人。很多歷史學家在此處有一個爭論點,那就是肯尼迪是否想通過這次在越南的軍事行動來謀求在1964年選舉中的連任。肯尼迪的以及後來林登·約翰遜總統的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剋納馬拉陳述過,肯尼迪曾經非常想在1964年的選舉後從越南抽身出來。在電影《戰爭迷霧》(The Fog of War)中,不僅是羅伯特·麥剋納馬拉提到過這個,一盤由林登·約翰遜錄製的磁帶也證實了肯尼迪確實計劃過從越南撤軍——一個約翰遜並不贊成的計劃。還有另一個證據就是在肯尼迪的國傢安全措施備忘錄(Kennedy's National Security Action Memorandum,NSAM)第263號文件(1963年10月11日)中下達了在1963年年底前撤軍1000人的命令。不過,由於需要推翻吳廷琰的政權,可能實際發生的事情正好相反,但是,自從肯尼迪在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做了關於世界和平的演說後(1963年6月10日),他在冷戰中總體上確實走了弱鷹派的路綫。

在肯尼迪遇刺之後,新任總統林登·約翰遜在1963年11月26日立即用他自己的NASM第273號文件推翻了肯尼迪之前關於在1963年年底前撤軍1000人的决定。
西柏林演講

二戰之後,在蘇聯和盟軍同時施加的壓力之下,德國被分裂成立兩部分——柏林墻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而前者在蘇聯的控製之下。在1963年6月26日,肯尼迪訪問了西柏林並做了一次公開批評共産主義的演講。肯尼迪把柏林墻的建成當成了一個共産主義失敗的例子:“自由十分不易,民主也並不完美,但是我們從沒有把我們的人民用墻圍起來。”這次演講因為用到了一句非常有名的短語“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而傢喻戶曉。在肯尼迪說出這句話時有將近六分之五的西柏林市民站在街上聆聽。他在日後還補充到:“我們再也不會有像那天的一天了。”
禁止核試驗條約

由於長時間受到放射性污染和核武器擴散的威脅,肯尼迪推動了一項“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條約中禁止在地面、大氣層以及水下進行核試驗,但是並不禁止在地下進行試驗。美國,英國和蘇聯是最初的簽約國。肯尼迪於1963年將這份條約寫入法案。
愛爾蘭
1963年6月27日,肯尼迪總統乘車在愛爾蘭訪問。

1963年,在肯尼迪到訪愛爾蘭時,他與愛爾蘭總統埃蒙·德·瓦萊拉(Éamon de Valera)建立了美愛基金會。這個組織的任務是促進美籍愛爾蘭人與他們祖國愛爾蘭之間的聯繫。活在1963年的愛爾蘭市民通常都對肯尼迪的造訪有很深的印象。他還參觀了他原本在靠近新羅斯(New Ross)的頓甘斯頓(Dunganstown)的小房子,那是肯尼迪傢族在移民美國前的住所,他在那說道:“一切由此起始……”。在2006年12月22日,愛爾蘭司法部解密了警署的一些文件,文件中指出在肯尼迪的訪問中曾有3起針對他的死亡威脅。雖然這些威脅後來被發現是惡作劇和玩笑,但當局在當時還是提高了警戒程度。
伊拉剋

在1963年,肯尼迪管理處支持了一場由阿比德·阿爾·卡裏姆·卡希姆(Abd al-Karim Qasim)將軍領導的針對伊拉剋政府的政變,他曾經在5年前推翻了伊拉剋的君主制度。中央情報局幫助新的阿卜杜勒·薩拉姆·阿裏夫復興黨政府鏟除左派及共産主義人士。在薩達姆·侯賽因統治時期復興黨的屠殺中,伊拉剋政府使用了由中情局提供的左派及共産主義人士清單,係統性的暗殺了無數知識分子,其中包括上百名的醫生,教師,技術人員,律師和其他專業人員。美國和英國的石油公司,包括美孚,貝剋特爾,英國石油在這之後開始在伊拉剋得到發展壯大。
支持太空計劃

肯尼迪急切的希望美國在太空競賽中保持領先。謝爾蓋·赫魯曉夫回憶說肯尼迪分別在1961年6月和1963年秋兩度與他父親尼基塔·赫魯曉夫商討在太空計劃方面的合資事宜。在早先,蘇聯在太空探索方面遙遙領先於美國。肯尼迪於1961年5月25日在議會發表了演說:

“首先,我深信我們的國傢將在這個十年結束前完成一個目標,即讓宇航員登陸月球並安全反回。沒有任何單一的航天計劃會比這個更能使人類振奮,也沒有任何計劃比此對遠程宇宙探索更重要。也沒有任何計劃像登月一樣昂貴且充滿挑戰。”

遲些時候肯尼迪於1962年9月12日在萊斯大學發表了演說: “沒有一個期望成為其他國傢領跑者的國傢會在太空競賽上甘於落後。” “我們現在選擇登月或做任何別的事情不是因為他們容易,而是因為他們充滿挑戰。”

在與尼基塔·赫魯曉夫的第二次會談中,他勸說蘇聯人進行成本分攤是有益的,美國人在太空項目上穩步前進。美國發射了一顆同步地球衛星並在議會通過了超過250億的預算給阿波羅計劃。

尼基塔·赫魯曉夫在1963年晚期同意了合作,但肯尼迪在協定付諸實施前遇刺。1969年7月20日,肯尼迪遇刺差不多六年後,美國人最終登上了月球。
遭到暗殺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副總統約翰遜陪同下到得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訪問。12時30分,肯尼迪乘坐一輛敞蓬汽車遊街拜會市民,行至一個拐彎處時(美茵街,Main Street),埋伏的槍手嚮他開了槍,子彈命中頭部,他的妻子很驚慌的抱住他,全身都沾滿鮮血,送往醫院後很快不治而亡。數小時後,李·奧斯瓦爾德被警方抓獲,初步認定為刺殺總統的嫌疑犯;但此人僅兩天後亦被槍殺,使案情趨於復雜化。林登·約翰遜宣誓就任總統後下令組成以最高法院院長沃倫為首的調查組。一年後,調查組提交報告(即著名的《沃倫報告》)認為整個事件全是李·奧斯瓦爾德一人作案。美國民衆普遍表示不相信這個結論。此後數年,民間有很多人士嘗試調查此案,並出版了相當數量的暢銷書。在層出不窮的結論中,古巴政府、中央情報局甚至副總統約翰遜都曾被列為主要懷疑對象。按照當局的說法,《沃倫報告》將會保密至公元2014年。當局表示要待所有當事人也過世後纔公開。
形象、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

肯尼迪與他的妻子傑姬相比其他的總統和第一夫人都更加年輕,而且他們廣受歡迎。他們的影響方式與歌星、影星更加類似,照片經常登上時尚雜志的封面。第一夫人傑奎琳購置了許多傢具和藝術品,並把白宮所有房間翻修一新。

在白宮草坪之外肯尼迪添置了幼兒園、遊泳池和樹屋。傑奎琳很少允許為孩子們照照片但當她不在時總統會允許白宮攝影師塞西爾·斯托頓去拍攝孩子們的照片。最受歡迎的照片包括一張小約翰在總統辦公桌底下嬉戲的照片。

總統十分喜歡流行文化。

緋聞

傳聞肯尼迪與瑪莉蓮·夢露發生關係,及傳聞因瑪莉蓮曾觀看機密的太空外星生物檔案而被肯尼迪的官員發現及謀殺,而非外界所說服食安眠藥自殺。
遺産及紀念物
肯尼迪墓及肯尼迪紀念館
遺産
命名紀念物

在肯尼迪遇刺後,人們為了紀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許多地方:

* 紐約艾德威爾德國際機場(New York Idlewild International airport)在1963年12月24日被正式更名為約翰·F·肯尼迪國際機場,大多數人都習慣把那裏; zh-ch:裏簡稱為“JFK”(該機場的三字母代碼)。
* 美國國防部將一艘於1964年10月22日下水服役的航空母艦命名為肯尼迪號航空母艦(USS John F. Kennedy)。
* 196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普利斯坦特山(Pleasant Hill)開設的一所成人教育高等學校被定名為約翰·F·肯尼迪大學(John F. Kennedy University)。
* 為紀念肯尼迪,位於華盛頓特區,還在興建中,並於1971年正式嚮公衆開放的的美國全國文化中心被更名為約翰·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 位於佛羅裏達州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在1963年底被更名為肯尼迪角(Cape Kennedy),但是在1973年,那裏; zh-ch:裏又被恢復了原有的名稱。
* 1963年11月,位於卡納維拉爾角的發射操作中心(Launch Operations Center)被更名為約翰·F·肯尼迪航天中心。
* 美國財政部發行了五千萬枚鑄造有肯尼迪頭像的50美分硬幣,但因為民衆要把它作為紀念品珍藏起來而致使其無法在市面上保持經常流通。
* 加拿大將一座羅伯特·肯尼迪曾經攀登過的山峰命名為肯尼迪山(Mount Kennedy)。
* 英國在倫尼米德地方簽訂大憲章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片草地中劃出三英畝來作為肯尼迪聖壇。
* 美國世界復康基金將其捐款興建,於1967年啓用,位於香港南區沙灣的一所肢體傷殘學校學校命名為甘乃迪中心(The John F.Kennendy Centre)。
* 全美各地的各種委員會都一致通過改變地名的方法來表示對肯尼迪總統的敬意,致使有不計其數的“肯尼迪公路”、“肯尼迪機場”、“肯尼迪中學”、“肯尼迪大街”等地名出現。

媒體影音
* JFK,導演奧利佛·史東的電影“誰殺了肯尼迪”


John Fitzgerald "Jack" Kennedy (May 29, 1917 – November 22, 1963), often referred to by his initials JFK, was the 35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erving from 1961 until his assassination in 1963.

After Kennedy's military service as commander of the Motor Torpedo Boat PT-109 during World War II in the South Pacific, his aspirations turned political. With the encouragement and grooming of his father, Joseph P. Kennedy, Sr., Kennedy represented Massachusetts's 11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 in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from 1947 to 1953 as a Democrat, and served in the U.S. Senate from 1953 until 1960. Kennedy defeated then Vice President and Republican candidate Richard Nixon in the 196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one of the closest in American history. He was the second-youngest President (after Theodore Roosevelt), the first President born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youngest elected to the office, at the age of 43. Kennedy is the first and only Catholic president, and is the only president to have won a Pulitzer Prize. Events during his administration include the Bay of Pigs Invasio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the building of the Berlin Wall, the Space Race, the African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early events of the Vietnam War.

Kennedy was assassinated on November 22, 1963, in Dallas, Texas. Lee Harvey Oswald was charged with the crime but was shot and killed two days later by Jack Ruby before he could be put on trial. The FBI, the Warren Commission, and the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Assassinations concluded that Oswald was the assassin, with the HSCA allowing for the probability of conspiracy based on disputed acoustic evidence. The event proved to be an important moment in U.S. history because of its impact on the nation and the ensuing political repercussions. Today, Kennedy continues to rank highly in public opinion ratings of former U.S. presidents.
<< 前一君主: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冷戰開始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1961年1963年)
後一君主 >>: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