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鬥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在約前261年徵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徵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終於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衆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
從暴君到弘揚佛教的護法名王
阿育王之名可意譯為“無憂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他的祖父旃陀羅笈多創立了孔雀王朝,並擊敗了入侵的希臘人,他的父親賓頭沙羅鞏固了這個國傢,並嚮南擴展了國土,纍计攻滅了十六個國傢。站在祖父兩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着有利的創造更大歷史業績的條件。
佛傢經典說阿育王從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為並未能體現出這一點。他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來在鎮壓旦叉始羅城叛亂中立下大功,積纍了政治資本。公元前273年父王賓頭沙羅病重,阿育王回國爭奪王位,傳說他殺死了99個兄弟之後纔坐穩了寶座,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王位爭奪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阿育王終於排除了一切反對勢力,舉行了灌頂儀式(即印度當時的登基儀式)。殺人無數的阿育王在即位後仍改變不了他兇狠嗜殺的作風。據說他專門挑選最兇惡的酷吏去設立“人間地獄”殘害百姓。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
他發動了一係列統一南亞次大陸的戰爭,曾徵服過濕婆國等,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遠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國的戰爭。這次戰爭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統一印度的事業(最南端的部分除外,歷史上很少有北印度的政權能徵討到這裏),但也造成了10萬人被殺,15萬人被擄走的人間慘劇。這一戰是阿育王一生的轉折點,也是印度歷史的轉折點。阿育王被伏屍成山、血流成河的場面所震撼,深感痛悔,從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權欲所遮蓋,這時終於被惻隱之心所喚醒。他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次長談之後,終於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門,徹底改變統治策略。
我們不妨看一看這時的佛教。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此時已經有300多年了,期間經歷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藴、八苦、衆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布到印度次大陸的千傢萬戶,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傳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區,而隨着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佛教的傳播取得了質的飛躍。
阿育王宣佈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宣佈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導的正法,包括以下這些基本內容: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親戚朋友和其他人,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衆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於公衆的好事,如修橋造路、種樹建亭等;要對其他宗教寬容,給予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應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間的互相攻擊。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統治需要。
阿育王嚮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産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捨利塔。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嚮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傢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裏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嚮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阿育王親到各地去朝禮佛的聖跡,修建佛塔,訪問有名的大德高僧,又在全國的名勝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導,使大衆都能看到佛的教誨。這些文物至今還在那裏屹立不倒,成為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無比瑰寶。
阿育王倡導的正法,包括以下這些基本內容
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順父母和對待親戚朋友。
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衆生平等的一部分
要多做有助於公衆的好事
要對其他宗教寬容,和平共處。
這些內容,體現了佛教正法的基本精神!
阿育王在全國修了84000座佛捨利塔,多次幫助僧團,布施供養三寶。阿育王又派許多大德高僧,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弘揚佛教,這些傳教高僧及大臣,東從緬甸,西到埃及、希臘,都有他們的足跡,由於阿育王後來翻然悔悟,並且積極的愛護人民,保護生命,護持佛教,所以他被當時及現在的人們尊為——護法名王.
阿育王和中國歷史上部份國王不同,他並不是利用佛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而是他真誠的對自己前半生所造的惡業懺悔,所以他身體力行的,去利益大衆,愛灑衆生,保護一切動物,愛護一切生靈,這種從我做起,以行動來證明的舉動即是阿育王和其他國王最大的不同.
公元前236年,阿育王枕着“護法名王”的尊號離開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國祚不長,在他死後衹延續了半個世紀便告終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
治國方針
阿育王的治國方針是基於佛教的精神,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傢的統一。他的這種政策並不是空想主義的,具有相當的現實性。對於羯陵伽國的徵戰雖然對其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然將其土地編入了帝國的版圖。他雖然禁止殺生,但是沒有廢除死刑。
他雖然是佛教徒,但是對其它宗教也很寬容,容許它們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
阿育王統治下的孔雀帝國,是一個君主專製的國傢,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絶對的權威。全國分為若幹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着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帝國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傢。
家庭
家庭已知的妻子:
善無續(Asamdhimitra) 帝捨羅叉(Tisyaraksa,傳統上被認為是反面人物)
子女:
鳩那羅(Kunala) 摩哂陀(Mahendra)
電影《阿育王》
編劇:薩可·蘇達貝
導演:薩多·思萬
主演:沙魯剋·汗、卡林娜·卡珀
作為古印度歷史上最強大的孔雀王朝的王子之一,年輕的阿育王因其不同凡響的才能而受到一幫同父異母兄弟的嫉恨,都欲除之而後快。阿育王不是皇后的嫡出,但他最得皇帝的青睞,並且戰績卓著,功蓋衆王子。在母親的苦苦勸說下,阿育王離開了險惡的皇宮,開始了自己苦行僧式的雲遊生涯。
[電影《阿育王》]
電影《阿育王》
路途中,阿育王遇到了自己的夢中情人,一位同樣因宮廷政變而流離失所的公主卡瓦奇。自稱帕萬的阿育王當仁不讓地成為了護花使者,在歷經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後,阿育王和卡瓦奇之間的愛情終於綻放出了美麗的花朵。然而天意弄人,就在兩人即將緣定終身的時候,母親病重的消息不得不使阿育王離開卡瓦奇,踏上歸國的路途。當阿育王滿懷喜悅地回來與愛人重會時,得到的卻是她早已慘死在兵亂之中的噩耗,殘酷的打擊使得阿育王心灰意冷,不久來自宮廷的暗害也使他身負重傷。在療傷的過程中,阿育王遇到了感情上第二次巨大衝擊,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為了保護阿育王,在新婚之夜失手殺死了刺客,沾滿鮮血的雙手使得她成為了人見人惡的不祥之物,阿育王為了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决定娶她為妻.此時他哪裏知道,僥幸逃生的卡瓦奇公主還在人海中苦苦尋找那位名叫帕萬的年輕武士,那位自己的愛人。
不久以後,王妃懷孕的消息讓意志消沉的阿育王重新看到了希望,同時也讓那些無時無刻不在暗算他的政敵們惶惶不安,他們罪惡的雙手又再度伸嚮了王妃肚腹中的小生命,陰謀沒有得逞,但是阿育王一生中所鐘愛的另一位女性,他的母親卻倒在了血泊之中。憤怒與仇恨改變了阿育王,為了復仇,他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為了發泄怒火,阿育王率領大軍南徵北討,軍隊所到之處生靈塗炭,阿育王用沾滿鮮血的雙手建立了供歷史見證的豐功偉業,同時也使得自己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衆叛親離。更為可悲的是,昔日刻骨銘心的戀人竟然與自己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戰爭的勝利讓阿育王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
此片特別適合女性看,主綫是愛情,副綫纔是王室的陰謀與徵戰。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那顫顫的笛聲,如飲泣般的淚輕輕滑落,
古琴一弦弦撩撥在心上,密密綿綿,
輕輕一觸便感知着那份叫人落淚的潮意。
它以瑟瑟琴聲繪出一個靈魂無形的傷口,並且永遠呼痛。
音樂,流過心間,總會有痕跡,
卻說不出哪裏有一個傷口,在輕輕輕輕地痛。
手有一支燭,未點;心中一管簫,不吹;
而等着的一個人,今世不再來……
看完這部電影,人已經是淚流滿面。
一個在錯以為愛人已經死去的無限悲慟裏折磨着自己,
另一個在茫茫人海裏跋山涉水尋找親親愛愛的人,
彼此苦苦的思念痛斷心腸。誰又曾想最終竟然在戰場上兵戎相見。
當帕瓦奇公主哭倒在阿育王懷裏,大聲地責問你為什麽不來,
我到處在找你,我一旁觀望的心簡直要碎了,
當阿育王跪倒在公主面前懇求其原諒之時,淚水傾瀉而出,
難以遏止……
後,心灰意冷的阿育王看透紅塵,出傢為僧,結束了自己對孔雀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