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1674年)
原名韫玉,又名晋,字令昭,一字凫公,号箨庵,又号幔亭、白宾、吉衣主人,吴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年在七十岁以外。明末为生员。居苏州因果庵,因恋一妓女,为革去学籍。清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吴地豪绅挽于令草降表进呈。因功,授荆州太守,十余年未有升迁。某日,监司谓于令云:“闻君署中有三声,弈棋声,唱曲声,和骰子声”。于令遽答云:“闻公署中亦有三声,天秤声,算盘声,和板子声”。监司大怒,立免其官。年逾七十,尚勉为少年态,喜谈闺闱事。晚年,寓居会稽,忽染异疾,不食二十余日而死。于令工曲,师叶宪祖,所作有杂剧双莺传,传奇西楼记、金锁记、玉符记、珍珠记、肃霜裘、(以上五种合称剑啸阁传奇)长生乐及瑞玉记。(均曲录)其中以西楼记最著名,筠廊偶笔云:一日出饮,归,月下肩舆过一大姓门,其家方燕宾,演霸王夜宴。舆人曰:“如此良夜,何不唱‘绣户传娇’语,乃演
千金记!箨庵狂喜,几堕舆”。可见在当时流行之盛,亦作通俗小说,有隋史遗文十二卷六十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作于崇祯时。
可能袁于令是中国小说思想史上唯一挤进了亚里士多德命题的人:
文不幻不文,文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
看来这段是中国古代小说评家对小说本质的最高理解,它没有直接向史书压力挑战,所以只是一个声明,而不是一个哲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