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人物列表
柳亚子 Liu Yazi(现代中国)沈尹默 Shen Yinmo(现代中国)海子 Hai Zi(现代中国)
洛夫 Lo Fu(现代中国)舒婷 Shu Ting(现代中国)徐志摩 Xu Zhimo(现代中国)
席慕容 Ximurong(现代中国)余光中 Yu Guangzhong(现代中国)食指 Si Zhi(现代中国)
刘半农 Liu Bannong(现代中国)北岛 Bei Dao(现代中国)顾城 Gu Cheng(现代中国)
卞之琳 Bian Zhilin(现代中国)戴望舒 Dai Wangshu(现代中国)多多 Duo Duo(现代中国)
昌耀 Chang Yao(现代中国)向明 Xiang Ming(现代中国)孤夜赏雨 Gu Yeshangyu(现代中国)
离离 Chi Chi(现代中国)陈忠坤 Chen Zhongkun(现代中国)熊焱 Xiong Yan(现代中国)
绝壁孤侠 Jue Biguxia(现代中国)迪拜 DiBai(现代中国)祁鸿升 Qi Hongsheng(现代中国)
杯中冲浪 Wang XuSheng(现代中国)鲁绪刚 Lu XuGang(现代中国)余刃 Yu Ren(现代中国)
白琳 Bai Lin(现代中国)太阳岛 Tai Yangdao(现代中国)秋叶 Qiu She(现代中国)
佚名 Yi Ming(现代中国)周梦蝶 Zhou Mengdie(现代中国)郑愁予 Zheng Chouyu(现代中国)
兰语凝嫣 Lan Yuningyan(现代中国)刘华明 Liu Huaming(现代中国)陆华军 Liu Huajun(现代中国)
离开 Chi Kai(现代中国)郭沫若 Guo MoRuo(现代中国)林泠 Lin Ling(现代中国)
商禽 Shang Qin(现代中国)罗门 Luo Men(现代中国)西川 Xi Chuan(现代中国)
欧阳江河 Ouyang Jianghe(现代中国)翟永明 Di Yongming(现代中国)杨炼 Yang Lian(现代中国)
张错 Zhang Cuo(现代中国)田间 Tian Jian(现代中国)阿垅 A Long(现代中国)
纪弦 Ji Xian(现代中国)灰娃 Hui Wa(现代中国)马骅 Ma Hua(现代中国)
覃子豪 Qin Zihao(现代中国)林亨泰 Lin Hengtai(现代中国)蓉子 Rong Zi(现代中国)
痖弦 Ya Xian(现代中国)杨唤 Yang Huan(现代中国)羊令野 Yang Lingye(现代中国)
林徽因 Lin Huiyin(现代中国)白萩 Bai Qiu(现代中国)管管 Guan Guan(现代中国)
刘道玉
现代中国  (1933年)
籍贯: 湖北枣阳

阅读刘道玉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阅读刘道玉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汉族。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三方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
  在教育学研究方面,他从事创造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新论》等10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 150多篇文章。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生平概览
  生平:
  1933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蔡阳乡北大刘家坡
  1953年-1958年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8年-1960年武汉大学化学系助教
  1961年-1963年先后在留苏预备部和前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生学习
  1963年-1966年武汉大学化学系讲师
  1966年-1977年先后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校党委副书记
  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1977年-1988年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1979年-1988年先后访问法国、日本、美国,与法国政府、京都大学、耶鲁大学、日本创价大学等签订交流协议。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最高荣誉勋章
  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
  1990年参加中国化学会,被选为22届理事,永久会员。
  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功勋章
  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新论》等10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150多篇文章。 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免职风云
  关于刘道玉为什么会被免职:
  刘道玉是武汉大学的蔡元培,是19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开创了武大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十七年前刘道玉因为改革激进,得罪了保守势力,被突然免职,并几乎被封杀。武大辉煌不再,刘道玉成了武大学子挥之不去的心结。从此,“有井水处皆咏柳词”--有珞珈学子处,皆有刘道玉话题。11月5日晚,应武大某学生社团邀请,刘道玉时隔十七年后首次重登武大讲台,就他的新作《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发表演讲。刘道玉卸职时仅有3-4岁的大学生们竟然为之沸腾了,许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掌声雷动--为这位传奇的校长,为这位最有个性的校长,为这位永远站在学生一边的校长。
  以下是选摘自刘道玉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被免职部分的内容。
  1988年1月25日至31日,国家教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直属院校工作会议,部署了新的一年工作的安排。回校后,我向中层以上的干部传达了会议的精神,要求各院系、各部处在放寒假以前,提出本单位新学期的工作计划,重点是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的措施。与此同时,我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先后到法学院、经济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管理学院、中文系、化学系进行调查研究,直到2月9日上午,我还在物理系召开教师座谈会。我的打算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寒假的时间,制订《武汉大学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纲要》,以便从寒假以后的新学期开始,掀起武汉大学教育改革的第二次高潮。
  可是,到了第二天(2月10日),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是日上午,国家教委驻汉工作组组长张文松通知我到东湖宾馆谈话,宣布免除我的党委副书记、校长的职务。当天晚上,工作组在东湖宾馆召开武汉大学校级干部会议,宣读了国家教委免除我职务的传真文件。
  时值春节前夕,消息传出,全校哗然,业内震惊。校内外为我请愿的信函纷纷寄到北京,质问这是为什么?虽然这些于事无补,但是为我鸣不平的深情,却使我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正如一位教授对我所说:“道玉同志,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改革的步伐太大了,致使那些‘九斤老太们’不能容你。”我心想,是呀,我32岁任副教务长,39岁任党委副书记,45岁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48岁任大学校长,54岁被免职。所以,有人说,我是个超前的人,不仅教育观念超前,而且任职和离退也都超前了。
  过去,有不少人曾不解地向我提过相同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辞去教育部的任职和拒绝出任武汉市的市长?要不然,你现在也能当上一个什么大官了,至少地位、物质生活条件要比你现在强多了。”在某些人看来,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有些人为了往上爬,削尖脑袋投机钻营,到处跑官、要官,甚至不惜用重金去买官。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人各有志,人各有求嘛。尽管人性中有一种迷恋权势的倾向,但我却重义轻利,重术轻权。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文人不做官,做官的非文人。”我相信这一点,我崇尚自由,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任人摆布,想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愿鹦鹉学舌。在一些高官看来,他们是主,群众是民,他们可以搞特权、耍威风,但是他们在其上司的面前,又是某种意义上的臣仆,我讨厌这种依附性的主仆关系。古时文人中有一句俗话:“不做官,不受管。”我很欣赏这句话,所以就不愿做官。
  当然,我先后多次婉拒了堪为要职的安排,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放弃,可能使我失去了本可以得到的某些东西,但是我并不后悔。其实,在我的一生中,还有过很多的放弃,如放弃了在前苏联学习研究的优越条件,放弃了获得副博士学位的机会……对此,有人就说:“刘道玉太傻,不该去响应什么‘反修’的号召,如果像其他人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门作研究’,他肯定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副博士学位,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精神,或许也评上了中科院的院士,也会名利双收。”但是,我认为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其中扮演某一个角色,有的是自己选择的,也有的是阴差阳错促成的。我认为,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管你担任何种角色,只要你尽心尽力,光明磊落地做人,那么你就问心无愧。因此,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无论是追求也好或是放弃也好,我都无怨无悔。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我很欣赏这一句话,也很敬仰这位学识渊博的学术大师的做人行事的典范。
  我信奉孟子的“性本善”的观点,在教育实践中也一贯倡导博爱精神。因此,对于我来说,不存在“ 有过许多敌人”,更不可能“有一个私敌”。但是,我崇尚教育改革,身体力行地实践教育改革,在改革中两种观念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于是,那些抱着极“左 ”路线不放的少数几个人,对我妒忌,左右都看不顺眼,把我当作“敌人”,总是欲除之而后快。我突然被免职以及以后所遭受的打击,就是他们这一思想的表现,是对我的报复。其中的一个人,在他整我的目的达到以后,曾洋洋得意地对人说:“我把刘道玉整倒了,真是痛快得很,我毫不手软,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还是这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指使一个青年教师进京告我的状,并说如果没有路费,可以到他那里去报销。本来,这个教师是我的学生,他原在外省的一所普通大学任教,但是他工作了十多年后还没有提升为讲师,他感到受压。于是,他写信给我,希望调回母校,报效母校。我觉得那所学校的做法太过分了,出于保护学生的思想,我把他和他妻子(本无对口工作)一起调入了武大。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很快解决了他的讲师职称,我还亲自为他的一本书写了序言。但是,他并不满足,紧接着他又要求提升副教授,我未予同意。就这样,他反目成仇,并立即投靠了那个搞“左”倾的人,充当了反刘的急先锋。
  但是,这个教师恩将仇报的做法暴露以后,很快遭人不齿。他无法在学校呆下去了,于是要求调走,再次改换门庭。不知是出于良心自责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在离校前居然来向我告别,并征求我对他的意见。我接待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中国知识分子十分重视道德文章,我认为你缺少的就是品德修养。尽管你做出了对不起我的事,但是作为你的老师,我还是不忘传道之责,至于听不听由你。怎样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呢?我赠送给你三句话:不以胜败论英雄,不以好恶判是非,不以得失分亲疏。”接着我解释说,这三句话是我的信条,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总是要争取胜利而避免失败,但是对胜利与失败也必须作具体的分析,那种靠整人起家,踏着别人身子而爬到高位的胜利,是“胜”而可耻;而那些因为说了真话而受到打击或因改革而遭受的失败,虽败犹荣。是非是有客观标准的,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的。亲与疏也应当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之上,不能因为得到了某人的好处就亲近他,或者反过来就憎恨他,如果这样,那岂不是把人降为普通动物一样了吗?
  类似的情况,在我的经历中还有很多很多,真是不胜枚举。有的人,受到我的培养而成才,但他却忘恩负义;有的人受到我的器重而擢升,但他又背弃我;还有的人,因犯错误受到我的保护而摆脱困境,但他却又写书恶毒地诽谤我。更多的人是,在你得势时,他紧跟你,但是一旦气候变幻,他们马上变脸,或揭发批判,或划清界线,对此,一些好心的人问我:“你对那些无情无义的人怎么看,是否后悔过?”人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从个人总结识别人的教训来看是应当的,但后悔却是不必要的。我的信条是:宁可人负我,而我决不负于人。我还认为,爱是奉献,是以不求回报为前提的,如果你要求索取,那就是把爱心当作了商品,这是对伟大爱的亵渎。因此,我对任何人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自觉自愿的,是无怨无悔的。
  1988年7月中旬,我的学生田安邀请我到通山县九宫山去避暑,正好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在那里写书,于是我同意了。说实在的,我太累了,在任副校长、校长和高教司司长的15年间,没有过一个寒暑假,没有游览过名山大川,甚至连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分批到庐山夏游,我也未能享受。被免职以后,我真正品尝到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时所发出的“无官一身轻”感叹的滋味!
  一天,我携带一箱图书和文献资料只身上山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避暑胜地过暑假,一切费用完全自理。那时,旅游条件比较差,道路还是碎石路,坑洼不平,汽车颠簸得很厉害,沿着崎岖的山路,到午后1 时才攀上海拔1500多米的九宫山的天池,在一个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的普通招待所住了下来。
  8月5日,学校派车把高伟送到九宫山我住的招待所,她的突然出现使我惊愕不已。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问:“你怎么来了,出了什么事?”她说:“几天前,学校党办打电话找你,说教育部要你到北京去一趟。我告诉他们你出差去了,没有写信回来,现在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我对他们说,刘道玉已经免职了,还找他干什么,没有什么好谈的。可是,昨天他们又来电话说是李铁映要找你谈话,好像很急迫似的。所以,我们商量一下,看去还是不去?”
  我突然被免去校长已6个多月了,事前事后均没有任何领导人给我做工作,为什么现在要找我去谈话呢?我们分析意图有二:一是对我免职的做法不民主、不公平、不公正,因而引起了校内外的强烈的反响,以至于教育部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他们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出来约我谈话,目的可能是安抚,变被动为主动。二是可能重新安排我的工作,因为我被免职以后,教育部一再放出了风声。我们认为,我被免职与李铁映同志无关,因此无论从组织原则抑或从礼貌上说,我还是应当去。于是,我和高伟乘火车于8月8日到了北京。
  9日上午,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安排我与教育部的主要负责人见面,当我得知其中有实际上的一把手参加时,我提出不愿与他见面,如果他出席我就不参加,因为免我的职就是他一手包办的,而且是借机发泄对我进行改革的不满。关系弄得很僵,一个想参加,另一方不要他参加,相持不下。怎么办呢?最后,朱开轩副主任多次给我打电话,说明那位负责人是诚恳的,是专程从北戴河赶回来见我的,希望我消除误会,有话当面说清就是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再坚持,还算是顾全大局的了。
  谈话的场面十分尴尬,似乎谁也不想首先发言。沉静片刻之后,还是那位一把手先开了口,他说:“ 道玉同志,我们之间有太多的误会。其实,我们对武大的改革一直是肯定的,对你的工作也是肯定的……”我插话说:“不是什么误会,而是你对武大的改革成见太深,你不是说:‘学分制在美国失败了,苏联不搞学分制也出了优秀的人才嘛!’这怎么能说你对武大的改革是肯定的呢?你既然对我的工作是肯定的,又为什么不明不白地免除了我的职务呢?校长可以不当,是非必须澄清。还有,1986年12月15日,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作了一个《关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可是,会后你派人搜集我发言的录音带,其用意何在?这是极不光明正大的,这篇发言在《高等教育学报》和《上海高等教育研究》都发表了,还用得着你去搜集吗?这是违法行为,粗暴地践踏了学术研究政策。”
  那位负责人辩解说:“我不是对着你的。听说武大有个教授在会上发言时很激动,宁肯被开除党籍也要批评国家教委。我以为这一个教授是对我有意见,因此想找到录音带听听,以便检查自己的工作。”
  “不,绝对是冲着我来的,后来的一系列的事实均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在改革中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决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打击报复持不同意见者。”
  谈话当然没有结果,最后不欢而散。下午,人事司负责人陪同我们到了北戴河,住在全国教师休假活动中心。
  按照约定,8月10日上午去接受李铁映同志的会见。那是一栋两层楼的别墅,隐藏在参天青松翠柏之中,四周是绿茵茵的草地和盛开的鲜花。教委人事司的负责人陪同我,穿过了戒备森严的层层守卫,最后来到了接待大厅。谈话是在我与李铁映同志之间进行的,他的秘书和人事司的负责人均没有参加。
  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彼此寒暄了几句。他首先打开话题说:“这一次请你来是个人间谈谈心,主要是想听听你对教育形势的看法,特别是希望你谈谈教育改革的建议,对国家教委工作的意见。同时,也想就你的工作安排问题交换一下看法。”
  既然已经出了题目,我就本着实话实说的态度讲了以下的意见:
  首先,我介绍了武汉大学8年以来的教学改革的情况。总的说来,我们思想解放,改革步子迈得比较大,紧紧围绕着教学制度改革这个重点,创建了6种新的教学与管理制度,使教学质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了,毕业生深受社会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的欢迎。此外,还进行了科学研究体制、人事制度、后勤工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学校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因而,武汉大学被誉为“高教战线上的深圳”。
  其次,对全国教育改革形势也谈了我的看法。我认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1985年通过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基本上没有落实,教育经费不仅没有增加,而且绝对值的比例下降了。教学领域的改革根本没有列入国家教委的工作日程,以至于旧的教育观念、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占着统治的地位。不客气地说,教育战线在全国是最保守的,其原因就在于国家教委保守,主要负责人不放权、不改革、不深入基层。这种情况正如维新变法先驱者梁启超所说:“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形势正是如此,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其前景则是令人忧虑的。
  再次,关于武大的所谓领导班子调整问题。我认为,这次班子调整是不民主、不公正、不分是非的。工作组在长达21天中,不仅没有进行广泛的民主测验,而且只找了6个教授个别谈话,置全校95%以上师生员工的意见于不顾。所谓正常换届,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的任命本无任期,如果一定要4年换届的话,那也没有到期,而且与我同时任职的一位61岁的女副校长仍保留职位,却要免去一个励志改革、年方54 岁的校长职务。对此,我口不服心亦不服,校长我可以不当,但我要求说明原因,分清是非。
  最后,关于工作安排问题。我说,既然已经免职了,我希望就不要再安排了。同时,我国的干部仍然是终身制,只能上不能下,只能高不能低,只能官不能民,这种情况,迟早是要废除的。我既然励志改革,那么也就决心从我做起,我愿意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再说,干领导工作就像吃大肉一样,也有吃腻的时候。我现在腻厌了,太累了,我需要休息,尝试另一类的生活。
  李铁映同志耐心地听完了我的介绍,中间基本上没有打断我的讲话。待我讲完以后,他针对我的讲话,一一作了表态。他说:
  “关于武汉大学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教育界的反映也是好的。你富有改革精神,事业心强,工作作风踏实,密切联系群众,这些都是必须肯定的。至于武汉大学领导班子的调整,我完全不知道情况,因此我说不清当中有什么问题。不过,既然已经调了就要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我希望你向前看,改革的成绩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是非将来自有公论,现在就不必再提了。我觉得重要的是把你的工作安排好,继续在改革中发挥作用,工作实践将说明一切。
  至于你的工作,你自己可以选择,来北京也可以,去沿海城市也可以,到国外大使馆当参赞也可以。不过,我希望你到北京来,最近准备成立一个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工作,建议你来抓这项工作。怎么样?如果你现在定不下来,回去考虑后再作决定也可以。”
  时针已指向12点了,谈话进行了3个小时,似乎应该结束了。于是,我说:“铁映同志工作很忙,感谢你拨冗接见。至于你谈到的工作安排建议,我还需要认真考虑再作答复。”
  “好吧!今天就谈到这里,以后有事再联系。”
  实际上,这些都是客套话。我所说的“认真考虑”,只不过是礼貌性地、婉转地回绝了他的建议;他说的“再联系”,也是客套话,以后我们彼此再也没有联系了。
  
  自传沉浮
  刘道玉自传:
  这是一个书生的官场记录。作为书生,本分是做好自己的专业也许就足够了。但是,书生却喜欢忧国忧民。刘校长曾经被人赏识,获得一展其抱负的机会。但他不能忍辱负重,终于中道而废。这是中国这种官场体制下的必然结局。
  【作者简介】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1977年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对恢复高考起了推动作用。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国内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校长。在任期间,他在武汉大学率先推行了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取消辅导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曾出版《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等10多部著作。 1985年获得法国总统密特朗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
  【内容提要】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最大驱动力。”正是他的这种 “说话不留余地,办事不留后路”的个性,使他成为八十年代大学中的风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汉大学一度的辉煌。他首创并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等,都为全国所瞩目,从而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甚至一度再现“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说法。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于种种原因,锐意改革的刘道玉被突然免职,他像一个谜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本书是刘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后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揭开了许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将唤醒他们武大学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重回武大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对弥漫在他们心中的“刘道玉情结”的最完满的注解。作者毕生从事教育改革事业,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思索,如大学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学校长遴选等等,对于问题重重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塑造灵魂的故土
  一 8岁开始私塾蒙胧教育
  二 小小的牛倌
  三 栖人“檐”下的小学生活
  四 冒名顶替的初考
  五 《三人行》的风波
  六 “假文凭”进高中
  第二章 读书到苦方觉甜
  一 “乱点鸳鸯谱”——珞珈山之恋
  二 “梦想剧场”——我的诺贝尔梦
  三 “耐温将军”
  四 “三点式”读书法
  五 通过俄语自学英语
  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学习
  七 政治运动中的角色行为
  八 诺贝尔奖牌挡不住丘比特神箭
  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
  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
  一 留苏顶备部
  二 第一列宁大街30A号
  三 中将克努扬茨院士
  四 玛莉娅老太太
  五 紧张有序的留学生活
  六 我在莫斯科惟一的夏天
  七 “反修”战士
  八 “不受欢迎的人”
  九 周总理的接见
  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
  一 发奋著书立说
  二 暴风雨的前夜
  三 李达“三家村”
  四 神秘的使命
  五 提心吊胆的北京大学联络组组长
  六 “不识时务”的“保皇兵团”司令
  七 炮灯中央文革的“黑炮手”
  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
  九 虎口余生
  十 接受教育
  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
  第六章 改革大潮涛头立
  第七章 生不愿封万户侯
  第八章 不了的化学情结
  第九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
  第十章 梦魂萦绕系教育
  跋
  附录:刘道玉生平要事年表
  【前言】
  自序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叙述那些“远去的事”的传记,是拥有相当数量的一类典籍,它们是传承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传记是兼有文学和历史特点的作品,就人与事的生动描写来说,无疑是指文学;论事实真相的记述,那当属历史。这正如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所说,回忆录是要“通过一个偶然进入历史道路的人来反映历史”。传记是人们比较喜爱阅读的一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长知识和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少年——他们希望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和获得前进的动力。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从一个人所喜爱阅读的书,便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一般来说,爱读传记的人,好奇心特别强;怀有远大的理想,富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重视人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我很喜欢阅读各类传记,而且读过国内外的许多名人的传记。在我已阅读过的传记中,我比较喜欢的有两本:一本是美国人哈格写的《鲍林》,另一本是英国传记作家克拉克写的《罗素传》。前者传主是著名的化学家,两度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科学怪杰,揭示物质奥秘的巨擘,百折不挠的和平战士;后者传主是著名的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方文化巨匠,被誉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这两本传记其传主形象都能活生生地立体地呈现于我的脑际,我既为他们非凡的成就所折服,同时又为他们坎坷的经历和不幸的遭遇而扼腕叹息。在一般人看来,作传似乎只是名人们的事。这是无疑的,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家、企业家们来说,为他们立传确有必要。但是,现在毕竟思想解放了,在文艺作品中,陆续出现了“百姓故事”、“庶民轶闻”和普通人的成功之道的记叙。这也是一类传记,虽然它们不像名人传记那样光彩熠熠,但也无不折射出传主的人生的光辉。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虽业未有成,但经历却倒有一些曲折。我早先从来没有写自传的打算,也许是人老了,总免不了回忆往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同时,我想保持积极的心态,想找一点事做,练练手笔,防止大脑退化,于是就萌发了写这本自传的想法。自传是人生经历的再现,做人要讲真话,写自传也必须秉笔写实,以“我手写我口”,否则就不具有历史的价值了。美国学者乔治·赫伯·米特,有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人的自身是由我相当于英语中的Me和自我用英语字母I表示这两部分表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由他的自身角色I——独立行为和扮演的角色Me——角色行为所组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角色行为的我,而掩盖了真实的独立行为的我。我在着手写这本传记时,就确立了写作宗旨:要写一个完整的我,既写角色行为的我又要写独立行为的我,既写成功的我也要写失败的我,以还原自己本来的面目。我已属于老年队伍中的一员了,但我不想以长者自居,仍然想以一个曾是青年人朋友的身份,向他们敞开心扉,述说自己所经历的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一切关注我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刘道玉。如果你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请求你以独立思考的态度对待它,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永远需要培植和发扬的可贵的精神!
  
  诗咏评价
  咏刘道玉
  学政改革勇争先,
  书生意气耻为官。
  一朝散发划扁舟,
  江湖任游天地宽!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