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 现代中国
泰德·阿兰今年六十三岁,他与白求恩相识后即结成战友,都是*员,他们一起到过西班牙,并肩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曾一度担任过白求恩所在部队的政委。阿兰曾先后三次应邀到我国访问。一九七五年他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他与白求恩的第一次见面。当时他是一个年青的记者,报上发表了他写的一篇关于同情穷人街悲惨生活的报道。没想到,当天晚上,他意外地收到白求恩的电话,请他周末到他家一坐。在他一走进白求恩的房门时,就接受了一篇热情的欢迎词。还没等坐下,白求恩迫不及待地把他带到卫生间去,这个举动使他大为诧异。白求恩指了指一个盛着颜料的盘子,让他张开右手的五指,往盘子里蘸上颜色,然后向卫生间的墙壁上按去,一个深深的手印留在墙上。白求恩高兴地告诉他:“这是我对知己朋友的特殊待遇。请你把你的大名签在手印掌心的空白处,以留作纪念。”当他抬头往墙上一看,发现已印上了许多知名人士的手印,同时他还看到白求恩把自己的学历文凭和各种学位、学会证书也贴在这里。这些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啊!阿兰十分惊讶地喊了一声。白求恩笑着说:“如果那些头衔不能造福人民,它们又有什么用呢?对名利不能痴情,那些东西只配摆在这里……”。
阿兰是做为白求恩相知甚深、共尝苦难的战友来为当代世界英雄白求恩树碑立传的。这本传记的材料是他付出千辛万苦,到过许多国家,用了十一年的
功夫,广为搜集而来的,许多材料是第一手的,十分珍贵的。作者的笔触生动、热情、深刻,叙述犹如行云,议论颇显警策,评价不失分寸。全书的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从白求恩的死写起,最后又归结到死。由第二次“死”引出第一次“死”,而后写“生”。白求恩的“敌人”是谁?作者认为,第一次是“肺结核”;第二次是“法西斯主义”;第三次是“制造创伤的人们”。这样的回答是十分坚定而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