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 人物列錶
陶淵明 Tao Yuanming(晉代)王衍 Wang Yan(晉代)潘嶽 Pan Yue(晉代)潘尼 Pan Ni(晉代)
傅玄 Fu Xuan(晉代)何劭 He Shao(晉代)張翰 Zhang Han(晉代)張華 Zhang Hua(晉代)
張協 Zhang Xie(晉代)張載 Zhang Zai(晉代)陸機 Liu Ji(晉代)陸雲 Liu Yun(晉代)
石崇 Dan Chong(晉代)孫楚 Sun Chu(晉代)曹攄 Cao Shu(晉代)郭璞 Guo Pu(晉代)
劉琨 Liu Kun(晉代)盧諶 Lu Chen(晉代)荀勗 Xun Xu(晉代)桓伊 Huan Yi(晉代)
法顯
晉代  东晋(337年422年)
姓:
籍貫: 山西省襄丘縣

釋傢類 Buddhism class《大般涅槃經》
地記 bookkeep《佛國記》

閱讀法顯在旅游地理的作品!!!
閱讀法顯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俗姓龔,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兄弟四人,
  其中三人都於幼年死亡,父母擔心他也會夭折,三歲時便把他度為沙
  彌。嗣因他在傢患重病,送到寺院裏住就好了,從此他便不大回傢。
  父母死後,便决心出傢,二十歲時受比丘戒。他常慨嘆律藏傳譯未全,
  立志前往印度尋求。晉安帝隆安三年(399),他約了慧景、道整、
  慧應、慧嵬等四人,一同從長安出發。
  
  當時河西走廊一帶,有許多民族割據建國,各自為政,行旅很受
  影響。法顯等經過了迄伏乾歸割據的範川(今甘肅省榆中縣東北)後,
  隆安四年(400)的夏天在張掖和另一批西行的僧人寶雲、智嚴、
  慧簡、僧紹、僧景等五人相遇。秋間到達敦煌,得到敦煌太守李浩的
  供給,法顯等五人先行,沿着以死人枯骨為標識的沙磧地帶走了十七
  天,到達鄯善國。大概因為前途阻梗難行,他們便轉嚮西北往溩夷,
  又遇着寶雲等。時溩夷諸寺都奉行小乘教,規則嚴肅,漢僧到此不得
  共處。法顯等(此時智嚴、慧簡、慧嵬三人返高昌,衹餘七人同行)
  得到符公孫供給,又折嚮西南行,再度在荒漠上走了一個月零五天,
  約於隆安五年(401)初到達於闐國。慧景、道整隨慧達先走,法
  顯等留在那裏等着看四月一日至十四日的行像盛會。會後,僧紹去罽
  賓,法顯等經子合國南行入蔥嶺,在於麾國過夏。山行二十五日,到
  了和印度接境的竭叉國與慧景等會合,在那裏參加了國王舉行的五年
  大施會。
  
  晉元興元年(402),法顯等度過蔥嶺,進入北印度境,到了
  陀歷國。又西南行,過新頭河,到達烏萇國,即在該地過夏。其後南
  下經宿呵多、竺剎屍羅、健陀衛到弗樓沙;寶雲、僧景隨慧達回國,
  慧應在此國佛鉢寺病故,慧景、道整和法顯三人,先後往那竭國小住。
  元興二年(403)初,南度小雪山,慧景凍死,法顯等到羅夷國過
  夏。後經過西印跋那國,再度新頭河到毗荼國。從此前進入中印摩頭
  羅國,過蒱那河東南行,於元興三年(404)到達僧伽施國,在竜
  精捨過夏。又東南行經罽饒夷等六國,到達毗捨離,度恆河,南下到
  摩竭提國巴連弗邑。又順恆河西行,經迦屍國波羅捺城,再西北行到
  達拘睒彌國,他在這些國傢,瞻禮了佛陀遺跡,並聽到了關於南印達
  嚫國的情況和大石山五層伽藍的傳說。晉義熙元年(405),他再
  回到巴連弗邑,在這裏住了三年(405—407),搜求到經律論
  六部,並學習印度語文,抄寫律本,達到他求法的素願。這時他唯一
  的同伴道整,樂居印度,法顯便獨自準備東還流通經律,東下經瞻波
  國,於義熙四年(408)到達東印多摩梨帝國,在此為了寫經和畫
  像,又住兩年(408—409)。
  
  義熙五年(409)鼕,法顯從多摩梨帝國海口搭商人大船西南
  行,離印度往獅子國。義熙六年(410),他在獅子國都城觀看了
  三月出佛牙的盛會,並為繼續搜求經律在此住了兩年(410—41
  1),抄得四部,乃準備歸國。義熙七年(411)秋,他搭了載客
  二百餘人的大商船泛海東行歸國,途遇大風,在海上漂流了九十天,
  到了南海的耶提婆,在此住了五個月。義熙八年(412)夏初,他
  再搭乘大商船,預計五十天航達廣州,即在船上安居。不料航行一個
  多月,又遇暴風雨,船上諸婆羅門認為載沙門不利,商量將法顯留在
  海島邊,幸虧法顯從前的施主仗義反對,得免於難。經過了兩個多月
  的漂流,終於航抵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省即墨縣境)南岸。法顯
  前從長安出發,途經六年,纔到印度的中部,在那裏逗留了六年,歸
  程經獅子國等地,又三年纔回到青州,前後經過了十五年,遊歷所經
  將近三十國,這是以往求法僧人所沒有過的經歷。法顯到達青州的消
  息,被太守李嶷聽到了,便迎法顯到郡城住了一鼕一夏。義熙九年
  (413)秋間,法顯南下赴晉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他在道
  場寺會同佛馱跋陀羅及寶雲等從事翻譯。從前和法顯一同西行求法的,
  先後有十人,或半途折回,或病死異國,或久留不還,衹有法顯一人,
  孜孜不倦,終於完滿夙願,求得經律,又冒了海行的危險回到祖國,
  翻譯流通,這種勇猛精進為法忘身的精神,真足為後人所取法。他在
  建康約住了四、五年,於譯事告一段落之後,又轉往荊州辛寺,後在
  那裏逝世。
  
  法顯西行的目的原在尋求戒律,當時北印度佛教律藏的傳授,全
  憑師師口傳,無本可寫。他到了中印巴連弗邑摩訶衍僧伽藍纔抄得最
  完備的《摩訶僧祇衆律》(其本傳自祇洹精捨);又抄得《薩婆多衆
  鈔律》一部(即《十誦律》)約七千偈,這都是當時所通行的本子。
  此外還得着《雜阿毗曇心》約六千偈,《方等般泥洹經》約五千偈及
  《摩訶僧祇阿毗曇》等。法顯後來又在獅子國(斯裏蘭卡)抄得《彌
  沙塞律》,又得着《長阿含》、《雜阿含》和《雜藏經》,都帶了回
  來。這些都是中土舊日所無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其《涅槃》
  一經,首唱佛性(即如來藏)之說,而又不許闡提成佛,保存經本原
  來面目,更為可貴。他在建康道場寺和佛馱跋陀羅共同譯出的有下列
  五部:《摩訶僧祇律》四十捲、《僧祇比丘戒本》一捲、《僧祇尼戒
  本》一捲、《大般泥洹經》六捲、《雜藏經》(勘同《鬼問目連經》
  一捲)。
  
  這些譯本,由法顯在場共同斟酌,譯文都很樸素而傳真,別成一
  格。此外,舊傳他還共佛馱跋陀羅譯出《雜阿毗曇心論》十三捲,其
  本早佚,確否待考。至於他帶回的《彌沙塞律》,後於劉宋景平元年
  (423)由罽賓律師佛陀什譯出;《雜阿含經》亦於劉宋元嘉十二
  年(435)由求那跋陀羅譯出。又元嘉十年(433)印度三藏僧
  伽跋摩補譯《雜心論》(原經求那跋摩翻譯未畢),他所依據的也許
  就是法顯從印度抄寫帶回的梵本。《長阿含經》在法顯回國的次年
  (413)由罽賓婆沙師佛馱耶捨在長安依另一底本譯出,法顯的抄
  本埋沒未傳。
  
  此外,法顯還詳述西行求法的經歷,留下了《歷遊天竺記傳》一
  捲。此書成於義熙十二年(416),為中國古代以親身經歷介紹印
  度和斯裏蘭卡等國情況的第一部旅行記。它對於後來去印度求法的人,
  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同時在他的記載裏,還保存了有關西域諸國的
  許多可貴的古代史地資料。因此,近代有英、法文等譯本,極為各國
  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