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n zuòzhělièbiǎo
chuān jùn tài láng Shuntaro Tanikawa xiè jīng Yosano Akikoshí chuān zhuó Takuboku Ishikawa
dǎo téng cūn Shimazakigāng yuán fèng Yuan Feng Gangchén shùn chén Chin Shunshin
chuān kǒu cháng Kawaguchi Changrushi yuán dēng Noboru Tsujigāo qiáo Takahashi apply
jiāng jiàn sān láng Kenzaburō Ōemào měi Moro Miyashān gāng zhuāng Yamaoka Sohachi
shān běn cháng cháo Chang Korean Yamamotoshí yuán jiēshí Ishihara strongbǎn dōng zhēn Mariko Bando
qiān 1000 叶丽子 tián qiān jīng Fu 田千晶gāo qiáo měi jiā Takahashi Meijia
zhōng liú měi Nakazawa Okinawa U.S. shí yuán Tateishi member sub-jīn tián miào Jin 田妙子
cháo míng Koosōng dǎo · Song Nakajima Asia nài Taiichi Ohno
tōng kǒu tài xíng Yasuyuki Higuchihǎi yīn cháo láng Kaionji Chogorojiá tián guāng xióng A 田光雄
dōng mào yóu Tung Mau by thehēi míng Akira Kurosawatóng shān guì Kiriyama Keiichi
jǐng shàng Inoue Du Fuzhòng xiù Shuichi Shigenojiā téng zhèng xiù Kato Masahide
zàng nuò zūn Izanagi respecttiān zhào shén Amaterasushén tiān huáng Emperor Jimmu
suí jìng tiān huáng Appeasement Emperorān níng tiān huáng Annei Tennō tiān huáng Itoku-tenno
xiào zhāo tiān huáng Kosho-tennoxiào 'ān tiān huáng Koan-tennoxiào líng tiān huáng Emperor Xiao Ling
xiào yuán tiān huáng Kogen-tennokāi huà tiān huáng Civilized Emperorchóng shén tiān huáng Emperor worship God
chuí rén tiān huáng Emperor Suininjǐng xíng tiān huáng Kageyuki Emperorchéng tiān huáng Emperor into service
zhòng 'āi tiān huáng Emperor Chuaishén gōng huáng hòu Jingū Kōgōyìng shén tiān huáng God Emperor should be
rén tiān huáng Emperor Ren zhōng tiān huáng To fulfill the Emperorfǎn zhèng tiān huáng Hanzei-tennō
yǔn gōng tiān huáng Ingō-tennōān kāng tiān huáng Ankō Tennōxióng lüè tiān huáng 雄略 Emperor
qīng níng tiān huáng Qing 宁天皇xiǎn zōng tiān huáng Exoteric Emperorrén xián tiān huáng Renxian Emperor
chuān jiā kāng Tokugawa Ieyasu
běn jiāng shí dài  (1543niányuányuè31rì1616niánliùyuè1rì)
sōng píng yuán xìn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日语:徳川 家康德川 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とくがは いへやす Tokugawa Ieyasu;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以及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为日本于1598年至1616年的实际政治领袖,与其同时代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并称“战国三杰”。

本姓松平,幼名为松平家继承者通称的竹千代,通称次郎三郎或藏人佐,是松平家第九代家督。接受主君今川家第九代家督今川义元的偏讳,拜领字,初名为松平元信,后来取祖父松平清康字,改名元康,脱离今川家独立之后,舍弃今川义元字,改名家康。后将姓氏由松平改为德川

桶狭间合战今川义元战死后,与织田信长结为“清洲同盟”,多次配合织田家击败强敌,并与武田家不断蚕食今川家的领地,壮大自己的势力。本能寺之变发生后,对在织田信长死后接掌其霸业并迅速崛起的羽柴秀吉深感威胁,于是双方不久爆发了战争,与羽柴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对峙,然而及后又迫于战局形势和外交压力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战后,丰臣秀吉消灭了北条家,统一了整个日本。而北条家的领地则转封给德川家康,虽然德川家被丰臣秀吉移封关东,失去长年的根据地,但却得到了丰臣政权下各大名中最大的领地,并且能够在远离丰臣家的情况下重新发展自己的势力。在丰臣秀吉成为太阁时,担任五大老之一。当丰臣秀吉病死后,在关原合战中率领东军战胜拥护丰臣政权的西军,确定了德川家的霸权。庆长八年(1603年)受后阳成天皇诏封为征夷大将军,并在江户开创幕府。庆长十九年至庆长二十年,经历大坂冬之阵大坂夏之阵两次大战,终于成功消灭丰臣家,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日本正式进入和平时期。

日本历史上,德川家康创建了幕藩体制,其所建立的江户幕府其后统治日本达264年,史称江户时代

德川家康在消灭丰臣氏的次年(1616年),于骏府城内逝世,被日本朝廷赐封“东照大权现”(東照大権現とうしょうだいごんげん Tōshō Dai gongen ?),成为江户幕府之神,在日光东照宫供奉

经历

今川时代(1543-1562)

1542年1月31日(天文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德川家康出生于三河国冈崎城,原名松平元康(日语:松平 元康まつだいら もとやす Matsudaira Motoyasu),幼名松平竹千代(日语:竹千代たけちよ Takechiyo

德川家康父亲为松平广忠,母亲为于大之方。松平家位于今川与织田两强大大名之间,父系家族偏今川家,母系偏织田家,此出身让竹千代幼年充满矛盾与危机。2岁时,母系家族首领水野忠政病逝,由水野信元继任,信元随后投向织田家,但其父亲松平广忠则带竹千代投向今川家,并被迫与其母亲于大之方离婚。6岁时,遭父亲继室之父户田康光出卖被织田家夺为人质。8岁时,父亲广忠遭刺杀身亡,之后今川家打败织田家,又将竹千代夺为人质用以控制冈崎城

1560年(永禄三年),今川义元为了上洛,引军进入尾张与首当其冲的织田军交战,元康参与该战役,并担任先锋,负责突袭丸根城,并且取得丸根城守将佐久间大学的首级。不过今川义元于在战役期间因为大意轻敌受到织田信长的奇袭(即桶狭间之战),遭到信长的部下毛利新助服部小平太枭首,其后元康返回冈崎城,元康原本尚未打算从今川氏从属中独立,不仅不断出兵骚扰织田氏的领土并攻打织田氏的城寨,同时频频上书给义元之子今川氏真,讨伐织田信长,为今川义元复仇雪耻。然而今川氏真的无能使得骏河国内的政情越加紊乱,不少今川氏的老臣纷纷出走或逃离,使得元康终于意识到今川氏确定走向败亡的路途。

信长时代(1562-1582)

1570年的信长包围网织德同盟的对抗

永禄五年(1562年)松平元康接受了织田信长的私下求和,在两国将军队撤离边界与厘清彼此的国界之后,信长邀请松平元康前往尾张的清洲城,畅叙旧情并缔结盟约。松平元康与织田信长缔结的军事同盟清洲同盟,又称为织德同盟、尾三同盟,为左右日后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同盟,是战国时期许多盟约中缔结双方恪守诺言最好、维持时间最长的一个盟约 。

清洲同盟后,永禄六年(1563年)又爆发遍布西三河全境的一向一揆,当时松平元康的部分家臣加入了一揆军,包括了本多正信三方原之战中慷慨赴义的夏目吉信,这是松平元康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危机,这对当时只领有三河半国的元康是动摇国本的战争。经过元康近半年的苦心征战,最终用攻心的方法将其瓦解。就这样,冈崎周边地区不安要素被扫除。从此,元康开始推动对今川氏的攻略。拉拢东三河的户田氏和西乡氏这样的豪族的同时,军队向东推进,消灭了鹈殿氏一样的敌对势力。永禄九年(1566年)平定东三河、奥三河(三河国北部),统一三河国。

同年,自朝廷得到从五位下、三河守的任命。不久,松平元康自称松平氏是清和源氏族新田氏的支流得川氏之末裔,并把“得川”改为“德川”,并于永禄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67年2月18日)得敕许,改姓德川。又把从今川义元拜领到的“元”字改为“家”字。这就是后世熟知的德川家康名字的由来。

传说三方原战役后德川家康要求部下绘下的画像,已证实为长篠之战中的家康。

永禄十一年(1568年),甲斐国的武田信玄开始侵略骏河今川的领地(骏河侵攻),武田信玄遣使至冈崎拜会家康,协议两家出兵消灭今川氏,并约定战后以大井川为界,以西归松平氏,往东属武田家,史称大井川会盟。酒井忠次代表家康要求以割让远江国今川旧领为条件而与武田氏结成同盟,呼应骏河侵攻。同年年底,在武田大破骏府城后家康军攻克今川领远江国的曳马城。 永禄十二年(1569年)骏府城失守后,今川氏的新居城挂川城又遭到包围。氏真本固守城池,在笼城战的最后,家康进行开城劝告的呼吁,氏真终于投降。自此家康开始支配远江国。今川氏遭到覆灭的命运,今川氏真也被放逐。从此家康又多获得了廿多万石的领地,同时提高三河在诸大名眼中的地位。元龟元年(1570年),家康公将治所迁往曳马城,改名滨松。

家康东进的同时,信长也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永禄十一年(1568年),织田信长奉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的弟弟义昭行上京之途,家康也向信长派遣了援军。当足利义昭信长包围网的外交及战略包围织田信长时,企图以副将军一职来说服家康,然而家康拒绝足利义昭并继续协助织田信长。元龟元年(1570年)织田氏和德川氏联军在姊川(今滋贺县长滨市野村町附近)与浅井氏、朝仓氏对垒,史称“姊川合战”(日语:姊川の戦い)。此战,德川军以少胜多击败朝仓军,又配合织田军击败浅井军,立下大功。

元龟三年(1572年)10月,信长包围网的参与者之一武田信玄动员两万五千人意图进军京都(上洛),途经家康的远江国。当时的家康无论是兵力、战略以及实力也比不上信玄。起初信玄刚刚入侵远江国时家康向信长求救,但由于忙于对付近畿一带的反信长势力,信长没有派遣援兵并写信建议家康放弃远江退回三河。但是家康并没有采纳信长的建议,也没有立刻出兵与武田对决。随着远江北部的城池一座座被信玄占领(一部分被攻破,另一部分投降),二俣城成为信玄的下一个目标。家康由于等待信长的援军而没有救援二俣城,但是当佐久间信盛率领的织田家援军到达时二俣城已经陷落,家康的居城浜松城暴露在武田家的面前。当武田军行军至浜松城北面时突然掉转方向北上三方原,德川军亦尾随至三方原,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两军已经在三方原完成布阵。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两军交战至下午六时时德川、织田联军大败,织田援将平手泛秀战死。此战德川家死伤一千六百余人,众多家臣战死,家康曾一度想要切腹。其部下分四批陆续扮成德川家康吸引了信玄军兵力,家康本人最终在家臣的拼命保护下突围逃回浜松城。史称三方原会战。传说家康遭武田军山县昌景追击时,曾吓到拉裤子。他让人当场绘下自己愁苦的样子,作为日后激励之用。该画像称为“颦像”。至于武田信玄则继续西征,但攻下野田城后突然折返,原因是信玄病重不久病逝。武田信玄死后,织田信长同年先后消灭了室町幕府以及朝仓义景和浅井久政,浅井长政父子。整体上威胁织田和德川的势力暂时结束。战国大势趋于统一,而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领内建设。

天正二年(1574年),武田信玄死后继承了武田家的武田胜赖率25,000大军攻打高天神城,家康等待织田军的增援,不过在增援到达前,高天神城已经被攻下。天正3年(1575年),武田胜赖率一万五千人再次攻击德川的领地长篠城,守方奥平信昌仅用500兵死守一段时间。同年5月,德川氏联合意欲一口气扫平武田氏的织田氏于长篠设乐原大破武田胜赖。织田信长命令士兵一人带一把木柴,扎成一道栅栏,用3000火枪兵轮番出击,射死上千武田氏骑兵。虽然两军死伤甚多,不过武田军损失了多名大将,间接使武田家衰退,是为长篠之战。

天正七年(1579年),有谣言说德川家康正妻筑山殿(本名叫濑名姬,出生于骏河庵原郡濑名乡,关口亲永之女,母亲是今川义元的妹妹,血缘上即是今川义元的甥女)联合儿子信康(德川家康嫡长子)欲倒向武田家,以及筑山殿和信康对待其妻德姬(织田信长次女)态度恶劣。因此信长下令家康立刻处决筑山殿以及信康,最后筑山在流放途中被家臣刺杀,信康则是切腹谢罪。

天正十年(1582年),织田和德川攻打武田领地,首先是木曾义昌背叛武田家,接着信长和家康和后北条氏政分三路攻击武田的根据地,武田家臣则开始大量倒戈,导致织田、德川、北条三方联军只花了一个月就歼灭了武田家。胜赖在天目山将武田家第二十代家督的身份传给嫡子武田信胜以完成信玄的遗愿,完成信玄的遗愿后,与妻子切腹自尽。家康因其战功,被信长增封家康骏河一国。信长颁布武田狩猎令,即任何与武田有关的人都要扑杀(武田氏家臣穴山梅雪因投降信长免遭处罚),家康则暗中命令井伊直政招降并藏匿武田家的遗臣(此即后来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大放异彩的井伊赤备队),与织田信长杀害遗臣有所分别,而江户时代的武田氏族几乎是家康在此时所藏匿的。

秀吉时代(1582-1598)

天正10年6月2日(1582年6月21日),消灭武田氏的势力后,信长招待家康到安土城,部下嫌料理难吃(大多说法是信长嫌主办人明智光秀招待不周,鱼虾有腥臭),信长当场惩处光秀。6月2日,光秀谋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京都本能寺,信长失踪,史称本能寺之变。信长一死,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争夺政权。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又称“堺港”,现位于大阪府中部),因急取近道需经伊贺返回三河,期间由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本多忠胜榊原康政井伊直政服部正成茶屋四郎次郎(清延)等人护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难,后称“神君伊贺穿越”。此时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战(又称天王山之战)击败明智光秀。明智光秀逃亡至时小栗栖被专门猎杀落魄武士的农民擒擭。

天正10年,家康在平安回到冈崎后,乘机发兵进攻统治空窗期的武田旧领,与同时窥伺武田旧领的北条氏发生激烈冲突,期间依田信蕃、真田昌幸的奇袭作战成功的截断北条军的补给线,北条军在将上野与佐久郡仅有的军力投入后亦无法挽回颓势,尤其关东平原的佐竹义重此时又开始蠢蠢欲动,使北条终于决定与德川讲和。10月29日缔结和议,内容如下:一、氏直迎娶家康之女督姬。二、甲斐、信浓归家康所有,上野则放任北条侵吞,互不干涉。战争至此告一段落。

本能寺之变后,羽柴秀吉迅速赶回并成功打败明智光秀和政敌柴田胜家之后,成为织田家家臣中,最具威望和实力之人。而此时,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亦日益感受到秀吉对他的极大威胁。于天正十一年(1583年),与德川家康联合,对抗羽柴秀吉。天正十二年(1584年)3月,秀吉挟其在山崎、贱岳两战皆胜之余威号称约12万5千余名大军准备开战。当时德川军加上信雄兵力,总数约6万余人,处于劣势。于是家康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采用策略是:取内线集中优势兵力以主动攻势为原则,且视时机而动。3月28日德川家康急行军抵达小牧山和自长岛赶来的织田信雄军一起集结布阵。秀吉军远道而来,师劳兵疲,兵力虽多,但德川军防守严密,不敢贸然进攻,于是采用池田恒兴所建议之迂回战术(另一说为其养子三好秀次所建议),派2万大军意图直接攻击德川居城三河冈崎城,使德川军军心动摇,不战而败;且小牧山地势孤立,如果军队绕至小牧山后,来个前后夹攻,德川军必败无疑。而家康早已得到情报,并在必经之路长久手谷地设伏,池田军大败。当秀吉赶来救援为时已晚,战争于是陷入僵持阶段,由于长期交战军兵疲惫,再加上德川家康又迟迟不与秀吉就此一战,迫使羽柴秀吉与织田信雄单方面进行和谈。自此之后,德川家康即在战略上陷入孤立态势。12月,德川家康基于政治及战略考量下将次子于义丸(即后来的结城秀康)送与秀吉作养子,臣服于羽柴秀吉。

天正十三年(1585年)德川氏和北条氏双方达成分割武田家遗领的协议。可当德川家康要求当地领主真田昌幸归还沼田城给北条氏时,真田以此地为我故有支配而拒绝,并与敌对关系的上杉氏友好。同年7月,回到滨松城的家康得知真田昌幸谋反,立即于8月派7千兵力开赴上田城,而真田军兵力只有1千5百人。8月2日德川军进攻二丸遭受猛力反击而撤退,在撤退期间同时遭到上田城城兵的追击和来自户石城的侧面攻击,德川军因而陷入混乱,在追击战中矢泽城的士兵同时出击。结果在神川,德川军多数的士兵溺死。真田军凭借的地形之利使德川军战死达1千3百人,而己方只损失40人。不久真田方得知上杉军派出增援部队,28日德川军开始撤退。大久保忠世诸将还留在城内打算奋力一拼。但是11月德川的谱代重臣石川数正出奔到丰臣家,至此德川军完全放弃,全军退出。此战在《真田军记》和《三河物语》都有记录。真田昌幸因此被评为拥有优秀智谋的武将,也因此家康对真田氏评价颇高,故改采怀柔政策,将本多忠胜女儿本多小松嫁给昌幸长子信之。

天正17年(1589年)后北条氏拒绝臣服丰臣家,于是丰臣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讨伐北条。家康在支援战线上有不少功劳,以家康为主力的军队从东海道向小田原进发,最终北条氏在小田原城被包围一段时间后投降。关白丰臣秀吉就此统一日本。战后家康转封关东,领有相模国、伊豆国、武藏国、上野国大部、下野国小部、下总国、上总国(至关原之战时,约为二百五十五万七千石),修建江户城为主城。家康移封关东之事一宣布,内藤修理亮清成便奉家康令,率领大谷庄兵卫、村田右卫门等人,正式接受城池。天正18年八月初一,德川家康踏上了决定他后半生命运的江户土地。

夺取霸权、关原之战(1598-1600)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继承人是只有六岁的独子丰臣秀赖。丰臣秀吉于病逝前设立五大老五奉行,家康为五大老首席。家康在秀吉病逝前,安排与部分大名进行婚姻,又在秀吉死后,私自分封领地;因此开始造成其他中老和奉行的不满,尤以石田三成最为不满,三成的行动惹来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人袭击(文治、武斗派斗争)。在家康安排下,三成在佐和山城隐居。家康继续在伏见城及大坂城执行政务。

庆长四年(1599年)在大阪城祝贺秀赖时,家康公察觉了对自己的暗杀计划,主谋者是前田利长浅野长政大野治长土方雄久。大坂城内要求讨伐前田利长的声势高昂。家康在准备出兵之际,前田利长将他的生母芳春院送往江户城成为人质,事件得以平息。

不过,不满家康的声音并没有减退,户泽正盛汇报东北地方大名上杉景胜积极进行军备,行动极不寻常,家康派遣使者要求景胜汇报甚至迫使上洛。上杉景胜没有理会警告,其家臣直江兼续写了《直江状》指责家康,家康看过后大怒,终在5月3日发表讨伐上杉的宣言。虽然五奉行中的前田玄以长束正家增田长盛以及三中老中村一氏生驹亲正要求中止出征,但家康决意行动,6月16日由大坂城出发,7月2日到达江户城。

7月中旬,石田三成与部分支持丰臣家的大名开始有所行动,以打倒家康为目的,7月18日包围伏见城,并开始进行攻击。8月1日西军攻下了伏见城。7月24日家康在小山的时候,斥候汇报了石田三成起兵的举动。家康在7月25日进行小山评定,大部分的随行大名支持德川家康的行动,并立即折返到江户城。

8月家康回到江户城,并派遣先锋部队在东海地方及东近畿地方交战。家康在9月1日出发,9月14日到达美浓。9月15日双方在关原交战,最初的形势对东军不利,西军逐步进迫到本阵;不过到了中午左右,保持中立的小早川秀秋受到德川军恐吓射击后叛变支持东军,形势得以扭转(也有论点认为小早川秀秋早就已经暗地和德川家康勾结,射击不过只是反水的信号而已)。最后东军在此场战争取胜,自此权力落在德川家手中。

就任将军、成立幕府(1600-1614)

战后,家康积极处理政务,调配大名间的领土,而且经常在京都活动。为了成为将军,他尝试将德川氏的系谱改变(其实从“松平”改为“德川”时就早已改变了)。1603年(庆长八年),朝廷中的使者到达伏见城,德川家康正式被天皇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并创立江户幕府,也称为德川幕府,同年将千姬嫁给丰臣秀赖以示友好。

庆长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把将军之位交给三男秀忠,被称为大御所。家康表面上在骏府城隐居,但实际上仍然在幕后操持一切政务,在冈本大八事件大久保长安事件之中均由家康作主导。

征伐大坂、消灭丰臣(1614-1615)

主条目:大坂之役

庆长十九年(1614年)的方广寺钟铭事件中,家康凭借钟铭内文“国家安康”,将“家康”之名讳分离,似乎有将德川家康斩首分尸之意,有对自己不利的等文句,尝试迫使秀赖完全臣服;但是丰臣方摆出备战的姿态:丰臣军积极招募浪人,加强军备,但却没有大名加入大阪方(除了阿波的蜂须贺家政但被家督至镇劝说,放弃举兵),致使德川家康下令各诸侯准备攻击大坂城。德川军在11月15日开始进行攻击,并步步进迫,迫使丰臣的军队撤回大坂城内,12月4日前田军和松平军擅自攻击真田丸,遭到真田幸村的猛烈反抗,结果大败。家康最终利用大筒直接攻击大坂城,迫使淀殿(丰臣秀赖的母亲淀夫人)提出交涉,双方达成协议,丰臣方面要求德川不得处分秀赖等参战诸将,秀赖、淀殿不用前往江户作人质,家康看似宽大的爽快答应,唯一的条件是:将大坂方面除了本丸外所有外城及城防一并拆除并且填平护城沟(这样为了更好攻陷大坂城,而做出的举动。)。至此大坂城成了一座裸城,战事暂告停止,称大坂冬之阵

1615年,填平了一切壕沟,拆毁了二丸、三丸的大坂城形同裸城一般,家康见时机成熟再次出兵,而丰臣军在这次战役虽然积极迎击,但是只剩本丸的大坂城比山砦还不如,德川军在多处地方相继捷报,最终迫近大坂城。但在天王寺冈山之战中,家康一度陷入危机,真田幸村击溃松平忠直带领的一万五千越后兵压进家康本阵,导致家康旗本众大崩溃,本阵倒退数里后才稳下阵脚,这也是家康一生除了三方原之战外最狼狈的一战,甚至一度被真田军势逼得差点自尽,本阵部队竟然死伤溃散到只剩近卫小栗正忠一人在德川家康身边 ,最后勉强逃出一命;同时德川秀忠在冈山战斗,亦因为过于突出,遭到大野军的突击陷入混乱,当众将听闻家康有危险而作出救援,在兵力悬殊的优势下,德川军最终取得胜利。家康为了斩草除根彻底灭掉丰臣家血脉,丰臣秀赖被逼切腹自尽,遗儿国松在战后不久被掳获而处死,丰臣家宣布正式灭亡,是为大坂夏之阵

晚年(1615-1616)

日光东照宫德川家康墓

元和元年(1615年)大坂之役后,家康公实行一国一城令武家诸法度等政策,维持国家稳定。元和二年(1616年)正月,在一次出外猎鹰时突然腹痛倒下,从此卧病不起。3月17日受朝廷任命为太政大臣。四月十七日(公历6月1日)巳时(约上午10时),德川家康公病逝于骏府城内,享寿七十四岁。


同年,二代将军德川秀忠遵照父亲的遗嘱,将德川家康的灵柩从骏府城移灵至久能山东照宫静冈县静冈市)停灵一年后,元和三年(1617年)三月十五日,再从久能山东照宫移灵至日光东照宫(今栃木县日光市山上)。四月十七日(6月1日)举行下葬仪式,牌位入大殿供奉。死后尊称神君追赠正一位,并赐予神号东照大权现,法名安国院。

官位

德川家家纹
  • 1566年12月29日:从五位下三河守。
  • 1568年1月11日:从五位下左京大夫。
  • 1571年1月11日:从五位上待从
  • 1574年1月5日:正五位下。
  • 1577年12月10日:从四位下。
  • 1577年12月29日:右近卫权少将
  • 1580年1月5日:从四位上。
  • 1583年10月5日:正四位下。
  • 1583年10月7日:左近卫权中将。
  • 1584年2月27日:从三位参议。
  • 1586年10月4日:权中纳言
  • 1586年11月5日:正三位。
  • 1587年8月8日:从二位权大纳言
  • 1596年5月8日:正二位内大臣
  • 1602年6月1日:从一位。
  • 1603年2月12日:右大臣。征夷大将军。
  • 1603年10月16日:辞任右大臣。
  • 1605年4月16日:辞任征夷大将军,幕后掌政。
  • 1615年:消灭丰臣氏,统一天下。
  • 1616年3月17日:任太政大臣
  • 1616年6月1日:去世,追赠正一位

家族

先祖
妻妾
  • 松平信康(1559年—1579年,母:筑山殿)
  • 结城秀康(1574年—1607年,母:小督局)
  • 德川秀忠(1579年—1632年,母:西乡局)
  • 松平忠吉(1580年—1607年,母:西乡局)
  • 武田信吉(1583年—1603年,母:于都摩)
  • 松平忠辉(1592年—1683年,母:茶阿局)
  • 松千代(1594年—1599年,母:茶阿局)
  • 仙千代(1595年—1600年,母:阿龟)
  • 德川义直(1600年—1650年,母:阿龟)
  • 德川赖宣(1602年—1671年,母:阿万)
  • 德川赖房(1603年—1661年,母:阿万)
  • 私生子(?):铃木一藏(1565年 - ?)
  • 私生子:永见贞爱(1574年—1605年,母:阿万)
  • 私生子:松平民部(1582年—1616年,母:法光院)
  • 私生子:小笠原权之丞(?—1615年,母:三条氏)
养子
养女

逸事

  • 以节俭闻名,当看到加装饰的便器时立刻叫人砸烂。在三河时夏天就吃麦饭,有时叫部下也吃掺了麦的米饭,说是农民夏天最劳苦,怎么能自己一个吃饱饭。有一次马厩坏了,他说这样能养出更顽强的马,于是不加修理。还叫人反复发掘骏河旧铸钱所遗迹,掘出了相当金千两的铜。

登场作品

书籍
小说
影视剧
动漫画
游戏
模型玩具
  • 真空路守 NO.1 家康张斩
  • Doyusha童友社1/3名刀二刀丰臣秀吉
  • Doyusha童友社1/3日本名刀系列SW6~德川家康所用-葵纹太刀拵~日光东照宫藏
  • Doyusha童友社 兜kabuto 德川家康
  • Doyusha童友社 1/4 德川家康 南蛮钵齿朵之兜
  • bb战士 NO.355 SD战国传 武神降临篇 德川家康顽駄无
其他

注释

  1. 参考资料^ 梁生郑; 国立编译馆. 日本通史. 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3 [13 February 2013].
  2. 跳转至:2.0 2.1 杨永良.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的光与影. 语桥文化事业. 1999: 4– [13 February 2013]ISBN 978-957-98216-3-6.
  3. ^ 日光东照宫. 德川家光公傳. 东照宫社务所. 1961 [13 February 2013].
  4. ^ 山冈庄八; 何黎莉; 丁小艾; 廖俊臣, 柏杨. 德川家康全傳: 26卷. 远流出版公司. 1988 [13 February 2013].
  5. ^ Ryōtarō Shiba. 德川家康: 矮小痴肥好色貪財的一代名將. 武出版有限公司. 1992 [13 February 2013].
  6. ^ 藤井让治織豊期主要人物居所集成. 思文阁出版. June 2011: 96– [13 February 2013]ISBN 978-4-7842-1579-9.
  7. ^ 林陆朗. 日本史総合辞典. 东京书籍. 1991 [13 February 2013].
  8. ^ 佐佐克明. 德川家康的大謀略: 日本經濟奇蹟的智慧泉源. 台视文化公司. 1984 [13 February 2013].
  9. ^ 王金林. 简明日本古代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13 February 2013].
  10. ^ 郑学稼. 日本史.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7 [13 February 2013].
  11. ^ ‘明良洪范’


Tokugawa Ieyasu (德川家康, January 31, 1543 – June 1, 1616) was the founder and first shōgun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of Japan, which ruled Japan from the Battle of Sekigahara in 1600 until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1868. He was one of the three "Great Unifiers" of Japan, along with his former lord Oda Nobunaga and Toyotomi Hideyoshi.

Son of a minor daimyo, Tokugawa once lived as a hostage, on behalf of his father, under another Daimyo. He later succeeded as daimyo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serving as vassal and general under Oda Nobunaga, building up his strength. After Oda's death, Tokugawa was briefly a rival of fellow Oda subordinate Toyotomi Hideyoshi, before declaring allegiance to Toyotomi and fighting on his behalf. Under Toyotomi, Tokugawa was relocated to the Kanto plains in eastern Japan, away from the Toyotomi power base in Osaka. He built his castle in the fishing village of Edo (now Tokyo). He was to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daimyo and the most senior officer under the Toyotomi regime.

Tokugawa preserved his strength in Toyotomi's failed attempt to conquer Korea. After Toyotomi's death, Ieyasu seized power in 1600, after the Battle of Sekigahara. He received appointment as shōgun in 1603, and voluntarily abdicated from office in 1605, but remained in power until his death in 1616. He implemented a set of careful rules known as the bakuhan system, designed to keep the daimyos and samurai in check under the Tokugawa Shogunate.

His given name is sometimes spelled Iyeyasu,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pronunciation of the kana character we. Ieyasu was posthumously enshrined at Nikkō Tōshō-gū with the name Tōshō Daigongen (東照大權現).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