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ó zuòzhělièbiǎo
Goethe 'ěr lín Friedrich Hölderlinhǎi niè Heinrich Heine
héng Else Lasker-Schülerài xīng duō 'ěr 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 · wēi lián · cǎi Friedrich Nietzsche
jūn · Günter Grasspéng huò fèi 'ěr Dietrich Bonhoeffer ruì Dieter M. Gräf
'ěr màn · hēi sài Hermann Hessemàn léi · Manfred Mai 'ěr · wēi Carl Weter
kāng · sài Konrad Seitzlāi nèi 'ěr · āi 'ěr lín 莱内尔埃尔林 grid 'ěr · lǎng 哥尔特朗古特
huò 'ěr · lāi Holger Reiners · ài 'ěr Ute Ehrhardtdài · ào téng Dieter Otten
yuē 'ěr · ài màn Jorge Ikmann 'ěr màn · yuē · zuǒ Hermann-Josef Zocheluò 'ěr · sài wéi Lothar J. Seiwert
· dīng Bidemading nuò · huò 'ěr 布鲁诺霍尔 Naghuā yìng hóng Flowers Yinghong
hǎdé · shī luó Gerhard Schroeder · shī luó Christa Schroderluó · shī Rochus Misch
ān · 'ěr Angela Merkel · - Hugo Muller-Voggwéi 'ěr · 'ěr màn Werner Bierman
pèi · 'ěr Petra Nagel láo 'ěr · róng Telaodeer Jungméi suō · 梅丽莎米勒
āi 'ěr · wéi Emil Ludwigxiǎng · āi Enjoy 利克埃伯利 · 'ěr Matthias Uhl
āi · shā 埃里希沙克mài 'ěr · shū Michael Schumachermài 'ěr · shū Michael Schumacher
hǎi 'ěr Heideggershū běn huá Arthur Schopenhauerhēi 'ěr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bèi tuō 'ěr · lāi Bertolt Brecht lāi · tuō Bram Stoker Friedrich von Schiller
· lín Jacob Grimmwēi lián · lín Wilhelm Grimm 'ěr · Karl Marx
láo · màn Klaus Mannāi · · léi Erich Maria Remarque 'ào duō · shī tuō Theodor Storm
tuō · màn Thomas Mannān · lán Anne Frankwēi lián · háo Wilhelm Hauff
shī Theodor Stormhàn · bào Hansilibaokǒng Heinz G. Konsalik
· lín Hera Lindwēi 'ěr · āi péng duō Wade Acres Peng Dorf 'ěr · mài Karl May
féi liè shì
guó shì  (1657niánqīyuè11rì1713niánèryuè25rì)
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
féi liè · wēi lián · féng · huò hēng suǒ lún
kāiduānzhōngjié
zàiwèi1701niányuányuè18rì1713niánèryuè25rì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657年7月11日-1713年2月25日),全名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1701年至1713年在位),得到国王的称号前为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公爵

早年生活

腓特烈一世是勃兰登堡大选侯腓特烈·威廉与第一任妻子奥兰治-拿骚的路易丝·亨利埃特之子,1657年7月11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路易丝·亨利埃特是联省共和国执政奥兰治亲王腓特烈·亨利的大女儿。1688年,大选侯去世,腓特烈继承了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之位,称腓特烈三世。


成功称王

1701年前,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土分为勃兰登堡普鲁士两部分,勃兰登堡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选侯国,普鲁士是波兰的一个公国。而腓特烈一生的精力在于寻求成为国王,但是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神圣罗马帝国内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罗马人民的国王波希米亚国王以外不能有别的国王。

腓特烈一世为了实现升级为国王的愿望,建立了庞大而精良的军队和宫廷机构。他加入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联合奥地利英国荷兰等国对抗法国路易十四。在反法的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中,普鲁士军队表现出色;他还在1688年力挺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西征英国,把自己出名的军队总司令绍姆贝格调拨在威廉帐下(位列第二指挥),全力援助威廉三世发动“光荣革命”。

1701年,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陷入孤立的境地,腓特烈一世第一个与皇帝结盟并派出援军。作为回报,皇帝在一份秘密协约中答应授予其国王的称号。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加冕为王,称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的称号是“在”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而不是勃兰登堡国王,也不是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因为第一:神圣罗马帝国内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罗马人民的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以外不能有别的国王,而勃兰登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第二:普鲁士仍有一部分(西普鲁士)是波兰领土。

称王之后,腓特烈一世积极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继续扩大领土。他相继获得林根默尔斯上盖尔登诺伊堡等地,此外还买得泰克伦堡奎德林堡,为普鲁士争夺欧洲霸权打下基础。

用人治国

埃伯哈德·唐克尔曼,他是腓特烈一世的家庭教师兼前期宰相,也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此图为1690年画

腓特烈一世即位之初,在宰相埃伯哈德·唐克尔曼(Eberhard Danckelmann)帮助下,领地逐渐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唐克尔曼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在掌政期间(1688-1697年)大力促进贸易、工业、艺术、科学的进步,并增设重要的学院与大学。但是唐克尔曼勤俭治国、不苟言笑的喀尔文派作风,却日渐受到腓特烈一世的厌恶,加上唐克尔曼不但和选侯夫人夏洛特发生冲突,据说他还反对腓特烈一世获取普鲁士国王的称号;于是在腓特烈一世把他当作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的代罪羔羊(和约结束了大同盟战争,但是勃兰登堡却一无所获,引来埋怨声浪),在同年解除他的首相职位。

之后腓特烈一世的作风转向奢华挥霍与王室排场,更不利的是在1702-1710年重用争议极高的“三W”大臣:Wartenberg、Wittgenstein和Wartensleben,这三位大臣垄断国政,替国王奢华的开销寻找财源,因此开征各种新式苛税;同时却屡次传出三人的贪腐事件与金融丑闻,引起公众强烈的不满。到1710年因为破产危机已迫在眉睫,国王表示自己被三人欺瞒,才让俭朴的王储腓特烈·威廉一世以民意为后盾,把三人赶下政坛、代父理政。从此腓特烈·威廉一世以父亲为戒,励行俭朴吝啬的财政措施,并在1713年腓特烈一世死后继位,成为著名的“士兵王”、“乞丐王”。

评价

因为腓特烈一世晚年的失政,后代有些人因此认为他是个优柔寡断、爱慕虚荣的愚者,并把他死后遗留的庞大债务与财政管理不善,归咎于此。但事实上腓特烈的奢华挥霍,才是财务问题的主因;而且他负面的愚者形象,是在其孙腓特烈大帝极为刻薄的主观立场之下,刻意塑造的结果。譬如腓特烈大帝称祖父为“贪财王”(也作“佣兵王”the mercenary King)、“处理小事时精明、处理大事时愚笨”;但事实上,腓特烈一世以国王称号和王者风范,收取民心、团结领地,对霍亨索伦家族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其他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1702年英王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无嗣过世后,虽然其遗嘱把奥兰治亲王传给同族的侄辈兼教子——约翰·威廉·弗里索,但腓特烈一世身为威廉三世的表弟,认为依据荷兰的继承惯例,自己才是威廉的合法继承人,加上他一直是威廉三世的忠实支持者,于是在1702年宣布继承表哥威廉,自称“奥兰治亲王”,并出兵占领奥兰治亲王的封建领地。之后在1713年他虽然把这些领地和法王路易十四的部分领土作交换,但是获得路易十四对他“奥兰治亲王”的承认,他并分割自己其他领地,作为新“奥兰治亲王”的封地。从此普鲁士王一直享有“新教领袖”奥兰治亲王的英雄头衔。(参见威廉三世条目)

在王后汉诺威公主索菲·夏洛特的影响下,腓特烈一世对艺术表现出强烈兴趣,任命知名的施吕特尔建筑师,建造夏洛滕堡宫等王宫、军械库。他鼓励发展科学和艺术,在位时,柏林创建了哈雷大学(1694年)、艺术学校(1696年)和柏林科学院(1701年)等机构。普鲁士的经济文化得到长足进步,逐步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影响。这些文艺建设让柏林被誉为“施普雷河畔的雅典”。

腓特烈一世跟随流行,模仿路易十四而生活奢侈,节俭的王太子经常反对他的浪费,继位后将其父的奢华作风称作“世上最疯狂的排场”。

腓特烈一世于1713年2月25日在柏林去世,终年55岁,安葬于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中腓特烈一世的金棺

婚姻和子女

腓特烈一世一生共结婚三次,有二子一女:

  • 长子腓特烈·奥古斯特Friedrich August,1685年10月6日—1686年1月31日),早夭。
  • 次子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88年8月14日—1740年5月31日),“在”普鲁士的国王、勃兰登堡选侯。

注释

  1. ^ 腓特烈大帝认为祖父追求国王头衔并展现王室奢华的行为,是虚荣心造成的愚行,“国王的名号只是个没有实质意义的荣衔”……;但现代学者开始反驳这种论调,如赛巴斯提夫·哈夫纳就认为腓特烈大帝的批判流于肤浅。哈夫纳赞扬国王名号的积极作用,并对腓特烈一世做出许多正面评价,譬如强调国王的名号,让霍亨索伦各领地的人民欢欣鼓舞而团结起来,所谓“在1700年前后,国王头衔是一个宛如魔咒的字眼(其情况正类似今日‘民主’这个用语一般)”;他也批评过往学者对腓特烈一世的评价不公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德)赛巴斯提安·哈夫纳著,周全译.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左岸文化. 2012. ISBN 978-986-6723-65-0.
  • (英)佩里·安德森著,刘北成、龚晓庄译,《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 (英)玛格丽特·谢南著、王琼淑译,《普鲁士的兴起》

shìféi liè shì
(1701nián1713nián)
hòuyījūnzhù >>: féi liè · wēi lián shì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