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s Albert Maurice Victor Bataille | |
qiáo zhì · ā 'ěr bèi · mò lǐ sī · wéi duō · bā dài yī | |
bā tǎ yé | |
yuèdòuqiáo zhì · bā tǎ yé Georges Bataillezài百家争鸣dezuòpǐn!!! |
乔治·巴代伊(法语:Georges Bataille,1897年9月10日-1962年7月9日),全名乔治·阿尔贝·莫里斯·维多·巴代伊(Georges Albert Maurice Victor Bataille),又译巴塔耶,法国哲学家,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先驱之誉。
生平
巴代伊出生于法国多姆山省比隆,出生前其父即身染梅毒,导致双眼失明、全身瘫痪。1914年一战期间,巴代伊皈依天主教,一度立志成为神职人员。战时,他应召入伍,后因肺结核而除役。隔年与母亲躲避战乱,不得已抛下卧病在床的父亲。
1918年,巴代伊抵达巴黎,就读于巴黎文献学院(l’École des chartes),1922年毕业。同年进入法国国家图书馆任职,直至1942年因病离职。
1922至25年间,巴代伊结识流亡的俄籍哲学家列夫·舍斯托夫,在舍斯托夫引介下阅读尼采与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并且可能在此时期抛弃天主教信仰,生活开始放荡,留连妓院,曾以俄罗斯轮盘赌上自己的性命。1924年巴代伊结识安德烈·布勒东等超现实主义者,1926年初次接触萨德的作品,1928年3月他与席薇雅(Silvia Maklès)结婚,同年以笔名奥克勋爵(Lord Auch,意为“天主拉屎/滚蛋”)推出小说《眼睛的故事》,书中表现出他的性虐狂、被虐狂、恋尸癖及屎尿癖倾向,也从此与重视道德的超现实主义分歧。1930年巴代伊的母亲逝世于巴黎,他曾自言他于守灵夜时在母亲尸体面前自慰。
1933年巴代伊研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并受马瑟·牟斯《论礼物》的影响。1934年他与太太席薇雅分居,结识情妇克莱特·佩尼奥。1935年他与布勒东暂弃前嫌,共同合作对抗法西斯主义,提出道德革命的诉求。1938年克莱特·佩尼奥过世。1940年德军进入巴黎,他开始四处逃难。隔年结识莫里斯·布朗肖,两人成为至交。
1943年巴代伊认识有夫之妇狄安娜·德·博阿尔内(Diane de Beauharnais),从1945年两人定居开始,狄安娜陪伴了巴代伊的后半生。1951年巴代伊前往奥尔良担任图书馆馆长。1954年被诊断出晚期大脑动脉硬化,身体逐渐衰弱,1962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