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ó zuòzhělièbiǎo
Goethe 'ěr lín Friedrich Hölderlinhǎi niè Heinrich Heine
héng Else Lasker-Schülerài xīng duō 'ěr 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 · wēi lián · cǎi Friedrich Nietzsche
jūn · Günter Grasspéng huò fèi 'ěr Dietrich Bonhoeffer ruì Dieter M. Gräf
'ěr màn · hēi sài Hermann Hessemàn léi · Manfred Mai 'ěr · wēi Carl Weter
kāng · sài Konrad Seitzlāi nèi 'ěr · āi 'ěr lín 莱内尔埃尔林 grid 'ěr · lǎng 哥尔特朗古特
huò 'ěr · lāi Holger Reiners · ài 'ěr Ute Ehrhardtdài · ào téng Dieter Otten
yuē 'ěr · ài màn Jorge Ikmann 'ěr màn · yuē · zuǒ Hermann-Josef Zocheluò 'ěr · sài wéi Lothar J. Seiwert
· dīng Bidemading nuò · huò 'ěr 布鲁诺霍尔 Naghuā yìng hóng Flowers Yinghong
hǎdé · shī luó Gerhard Schroeder · shī luó Christa Schroderluó · shī Rochus Misch
ān · 'ěr Angela Merkel · - Hugo Muller-Voggwéi 'ěr · 'ěr màn Werner Bierman
pèi · 'ěr Petra Nagel láo 'ěr · róng Telaodeer Jungméi suō · 梅丽莎米勒
āi 'ěr · wéi Emil Ludwigxiǎng · āi Enjoy 利克埃伯利 · 'ěr Matthias Uhl
āi · shā 埃里希沙克mài 'ěr · shū Michael Schumachermài 'ěr · shū Michael Schumacher
hǎi 'ěr Heideggershū běn huá Arthur Schopenhauerhēi 'ěr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bèi tuō 'ěr · lāi Bertolt Brecht lāi · tuō Bram Stoker Friedrich von Schiller
· lín Jacob Grimmwēi lián · lín Wilhelm Grimm 'ěr · Karl Marx
láo · màn Klaus Mannāi · · léi Erich Maria Remarque 'ào duō · shī tuō Theodor Storm
tuō · màn Thomas Mannān · lán Anne Frankwēi lián · háo Wilhelm Hauff
shī Theodor Stormhàn · bào Hansilibaokǒng Heinz G. Konsalik
· lín Hera Lindwēi 'ěr · āi péng duō Wade Acres Peng Dorf 'ěr · mài Karl May
'ěr · féng · láo sài wéi Carl von Clausewitz
guó shì  (1781niánqīyuè1rì1831niánshíyīyuè16rì)
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
'ěr · fěi · · féng · láo sài wéi
fāng bīng shèng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德语: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1年7月1日-1831年11月16日),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兵圣 。

生平

克劳塞维茨出生在普鲁士马格德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2岁时就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3岁就第一次走上了战场。1803年从柏林普通军校毕业后担任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在1808年,克劳塞维茨进入到格哈德·冯·肖恩福克斯特奠基的普军总参谋部中任职。当时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军事行动使普鲁士内部也涌动着改革的潮流,这场变革与肖恩福克斯特、威廉·冯·洪堡、施泰因、哈登堡等人的名字紧紧相连,克劳塞维茨所在的普鲁士总参谋部自然成为了军事改革的先锋。克劳塞维茨在1812年发表了名为《三个信条》的日尔曼民族解放纲领,在其中表达了改革派联合俄国,抗击拿破仑的观点,和19世纪另一位大军事思想家约米尼并列为西方军事思想的两大权威。就在1812年5月克劳塞维茨来到俄国军队,在俄国抵抗拿破仑进攻的卫国战争中克劳塞维茨参加了奥斯特洛夫斯诺、斯摩棱斯克、博罗金诺等会战,担任过柏林骑兵军与乌瓦洛甫骑兵军的作战军官。1814年回到普鲁士军队,1818年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

在担任军官学校校长的12年中,克劳塞维茨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资料,遗孀玛丽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这部巨著共十卷。著名的《战争论》是其前三卷,后七卷为战史战例,包括了1566-1815年中大小130余例会战,记述了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弗里德里希大帝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俄法战争和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

战争论

克劳施维茨不但亲自参加过许多次战役,而且是第一个对于战争的调查分析感兴趣的军事理论家。他对于战争的各个方面,就他所见所学,做了认真,系统,富有哲学性的调查研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西方战争艺术的奠基石《战争论》。他对于战争的思考是如此的细致,以至于在他去世时仅仅只完成了部分的工作。即使是在他将要去世的前不久的1827年,他还在寻求修改他的作品,以便包含更多的反例和除了国与国之间战争的别的形态的战争,但是很遗憾这些修改并没有包含在已经出版的文集之中。在此之前的其他的军人也曾写过对于军事,对于战争的观点,但是不曾有一个人对于战争进行过像克劳施维茨和今天的军事家的理性的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正是由于拿破仑时代的国际大事所激发的。

克劳施维茨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研究,这恰恰证明了它在今天依然是有效的。琳蒙特洛斯在他的《历代战争》(War Through the Ages)的总述中写道:“这个结果......可以被解释为约米尼建立了军事制度,克劳施维茨建立了军事哲学,其中的一个已经因新式武器的出现而淘汰,另一个却仍然影响着武器背后的决策。”

克劳施维茨将哲学的系统思维模式引入到了西方军事理论研究之中,它的巨大的意义不仅仅是是对历史和对其分析的记录,对于实用的策略的制定,军队的指挥系统的建立和可操作性的军事计划的制定均十分重要。他的理论主要依靠于自己的实战经历,当时的关于拿破仑的记述和相对较少的历史资料。他在历史上的明显的贡献是在他25岁时,对于三十年战争的长期研究。他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对于战争的观点,亦即只把战争当做是一场动乱而不考虑其旷日持久的战争背后的那个时代的经济与科技因素,军队在于社会中的角色,指挥官的策略和艺术。从那时起,他才将这些哲学因素考虑在内。在《战争论》中,克劳施维茨将全部的战争视作为一个决策,行动和在不确定的,危险的环境的表现的总和,而且他也将战争视作政治的一部分。他对于战争有好几种定义,这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Der Krieg ist eine bloße Fortsetzung der Politik unter Einbeziehung anderer Mittel)。他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本性中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和社会运行和国家政策的重要性。

克劳施维茨将一场战争看做是一个被卷入国家的全部人口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的总和较量。策略(strategy)一词是现代欧洲语言的一个常用词,而克劳施维茨将它狭义的定义为:为了赢得战争的所有的可能的途径。克劳施维茨批判性的将军事力量看作是一种在两个辩证对立的,亦即实现一方的目标的同时另一方将会成为敌人的政治斗争无法解决问题时的工具。

《战争论》书中要点: 1.对军事性行动的辩证分析 2.批判性的研究手段 3.力量均衡原理和性质 4.战争中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的关系 5.进攻与防守的不对称的关系 6.军事天才的性质 7.战争的三位一体(fascinating trinity) 8.理想战争与实际战争的距离 9.真实战争中的两个奇怪现象: a有限战争 b使敌人无奈的战争 10.战争的基础是社会的现状而不是科技或是艺术的现状 11.战略决策是一门艺术,而战术指挥则是一门科学 12.士气对于可量化的物理因素的重要性 13.对于职业化军队的荣誉感 14.从量变到质变 15.战争的不可预见性 16.战争迷雾 17.摩擦的艺术 18.策略与行动的重心 19.总攻时刻 20.胜利之时

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基础

通论

克劳塞维茨并非一个系统理论建构者,他的观点并非建立一个一般通论。他想从历史战役中撷取一些逻辑原则而已。他认为战争中有太多不可计算的因素,是事前无法规划的,因此他认为军事领袖必须要有应对能力,在不完全知悉、有时间压力条件下做出决断。

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定义

在1812年所做的手稿中他认为,战争最高形式就是民族自觉(höchste Form der Selbstbehauptung eines Volkes),他以法国大革命来看,认为这是时代精神。这样的国民武装与内战,展现战争是为了生存而奋斗。

在之后几年,克劳塞维茨更精确定义了他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手段。他在战争论第一卷第一章里面提到,“战争就是一种强制性的行动,让对手屈从为我们的意志服务。”(Der Krieg ist also ein Akt der Gewalt, um den Gegner zur Erfüllung unseres Willens zu zwingen)

意图、目的与手段的轴线

克劳塞维茨分析他那时代关于意图、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轴线。根据他的观点每场战争都是以暴力体现其意图的行动。战争的“意图”(Zweck)也就是其意志之实现,更根源应该是政治的动机。战争的目的(Ziel)也就出自于使对手在无防卫下实现我们的目的。这个目的需依据“战略”而达成,而达成的战略可以有不同方式,比如以暴力为手段(Mittel),或者以非军事措施(切断外援)。而达成特定目的的手段,就是依据一定理由的协助性工具,也就是一个国家道德上或心理上的力量。

从这个主轴来思考,也就可以导引出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仅是政治伴以另一个手段的延伸。”(Der Krieg ist eine bloße Fortsetzung der Politik mit anderen Mitteln)。更正式一点的诠释,那就是军事行动是政治进一步的作为,战争要达成的是政治上的意图。这一点比如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参谋本部,就是实现军事从属于政治的原则。

对战术与战略的定义

克劳塞维茨认为最基本的战争元素,就是战术(Taktik)与战略(Strategie)。战术他认为是:“从交战中累积的经验”(Die Lehre vom Gebrauch der Streitkräfte im Gefecht),战略相对地则是:“从个别战争目的中衍生出来的原则”(Lehre vom Gebrauch der einzelnen Gefechte zum Zweck des Krieges)。

对于战术的架构,也是克劳塞维茨看待内战的理论之一。他以西班牙1808-1814年间的反拿破仑的内战为例来探讨。这种反抗的形式,克劳塞维茨认为是小战争,虽然并非全新的战争形式,但可以发展出叛军类的战争方式。 


Carl Philipp Gottfried (or Gottliebvon Clausewitz[note 1] (/ˈklzəvɪts/; 1 June 1780 – 16 November 1831) was a Prussian general and military theorist who stressed the "moral" (meaning, in modern terms,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war. His most notable work, Vom Kriege (On War), was unfinished at his death. Clausewitz was a realist in many different senses and, while in some respects a romantic, also drew heavily on the rationalist ideas of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Clausewitz's thinking is often described as Hegelian because of his dialectical method; but, although he was probably personally acquainted with Hegel, there remains debate as to whether or not Clausewitz was in fact influenced by him.:183–232 He stressed the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of diverse factors, noting how unexpected developments unfolding under the "fog of war" (i.e., in the face of incomplete, dubious, and often completely erroneous information and high levels of fear, doubt, and excitement) call for rapid decisions by alert commanders. He saw history as a vital check on erudite abstractions that did not accord with experience. In contrast to the early work of Antoine-Henri Jomini, he argued that war could not be quantified or reduced to mapwork, geometry, and graphs. Clausewitz had many aphorisms, of which the most famous is "War is the continuation of politics by other means."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