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n dài zhōng guó zuòzhělièbiǎo
liǔ Liu Yazi(xiàn dài zhōng guó)shěn yǐn Shen Yinmo(xiàn dài zhōng guó)hǎi Hai Zi(xiàn dài zhōng guó)
luò Lo Fu(xiàn dài zhōng guó)shū tíng Shu Ti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zhì Xu Zhimo(xiàn dài zhōng guó)
róng Ximuro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guāng zhōng Yu Guangzhong(xiàn dài zhōng guó)shí zhǐ Si Zhi(xiàn dài zhōng guó)
liú bàn nóng Liu Bannong(xiàn dài zhōng guó)běi dǎo Bei Dao(xiàn dài zhōng guó) chéng Gu Che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biàn zhī lín Bian Zhilin(xiàn dài zhōng guó)dài wàng shū Dai Wangshu(xiàn dài zhōng guó)duō duō Duo Duo(xiàn dài zhōng guó)
chāng yào Chang Yao(xiàn dài zhōng guó)xiàng míng Xiang Mi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shǎng Gu Yeshangyu(xiàn dài zhōng guó)
Chi Chi(xiàn dài zhōng guó)chén zhōng kūn Chen Zhongkun(xiàn dài zhōng guó)xióng yàn Xiong Yan(xiàn dài zhōng guó)
jué xiá Jue Biguxia(xiàn dài zhōng guó) bài DiBai(xiàn dài zhōng guó) hóng shēng Qi Hongshe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bēi zhōng chōng làng Wang XuShe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gāng Lu XuGa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rèn Yu Ren(xiàn dài zhōng guó)
bái lín Bai Lin(xiàn dài zhōng guó)tài yáng dǎo Tai Yangdao(xiàn dài zhōng guó)qiū Qiu She(xiàn dài zhōng guó)
míng Yi Ming(xiàn dài zhōng guó)zhōu mèng dié Zhou Mengdie(xiàn dài zhōng guó)zhèng chóu Zheng Chouyu(xiàn dài zhōng guó)
lán níng yān Lan Yuningyan(xiàn dài zhōng guó)liú huá míng Liu Huami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huá jūn Liu Huajun(xiàn dài zhōng guó)
kāi Chi Kai(xiàn dài zhōng guó)guō ruò Guo MoRuo(xiàn dài zhōng guó)lín líng Lin Li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shāng qín Shang Qin(xiàn dài zhōng guó)luó mén Luo Men(xiàn dài zhōng guó) chuān Xi Chuan(xiàn dài zhōng guó)
ōu yáng jiāng Ouyang Jianghe(xiàn dài zhōng guó) yǒng míng Di Yongming(xiàn dài zhōng guó)yáng liàn Yang Lian(xiàn dài zhōng guó)
zhāng cuò Zhang Cuo(xiàn dài zhōng guó)tián jiān Tian Jian(xiàn dài zhōng guó)ā lǒng A Long(xiàn dài zhōng guó)
xián Ji Xian(xiàn dài zhōng guó)huī Hui Wa(xiàn dài zhōng guó) huá Ma Hua(xiàn dài zhōng guó)
qín háo Qin Zihao(xiàn dài zhōng guó)lín hēng tài Lin Hengtai(xiàn dài zhōng guó)róng Rong Zi(xiàn dài zhōng guó)
xián Ya Xian(xiàn dài zhōng guó)yáng huàn Yang Huan(xiàn dài zhōng guó)yáng lìng Yang Lingye(xiàn dài zhōng guó)
lín huī yīn Lin Huiyin(xiàn dài zhōng guó)bái qiū Bai Qiu(xiàn dài zhōng guó)guǎn guǎn Guan Guan(xiàn dài zhōng guó)
péng chéng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922niánsìyuè8rì1991niánshíyuè27rì)
xìng:
míng: péng chéng
chūshēngdì: shǎn hán chéng

yuèdòu péng chéngzài小说之家dezuòpǐn!!!
 杜鹏程(1921年~1991年),陕西韩城人,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中共党员。大学毕业。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作品有《年青的朋友》、《速写集》、《杜鹏程小说选》等。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保卫延安》正是他精心创制的一部力作。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建国五十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
2019年9月23日,杜鹏程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个人简介

编辑
杜鹏程,陕西省韩城市人,生于1921年阴历3月28日。三岁丧父。家境贫寒。 幼年上过私塾和基督教学校,后来到韩城县一家店铺当学徒。1934年到1936年,杜鹏程经人推荐转到离家二三十里远的一个乡村学校半工半读。这三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1937年抗战爆发,十六岁的杜鹏程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延安抗大、鲁迅师范学校学员。1938年初夏,在共产党员老师的介绍下,杜鹏程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从此揭开了个人生活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到了陕甘宁边区农村工作,经过整风、大生产运动后派往工厂工作,在西北野战军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新华社西北野战兵团野战分社编。
杜鹏程(中)杜鹏程(中)
解放前杜鹏程在农村、工厂、部队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素材,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与写作基础。
1949年后历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1982年,杜鹏程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他还是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
1991年10月26日下午,彭德怀传记组到医院了解情况,问彬正陪着说话的时候,杜鹏程心脏病突发,在西安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七十岁。
他从四十代开始发表作品,在长、中、短篇创作中都获得显著的成就。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爱情轶事

编辑
杜鹏程杜鹏程
1985年夏天,陕西省作家艺术家代表团赴“中国农科城”武功县杨陵镇(今杨陵农业科技示范区)采风,杜鹏程应邀为西北农学院几千名大学生即兴演讲:“三十六年前杨陵镇解放,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军代表来接管你们学校,又从这里一路打进新疆……”其实,他心底还藏着个秘密没给同学们讲,那就是,他的妻子张文彬(笔名问彬)也曾在这里读过书。
一出歌剧引来一段“战地浪漫曲”。   1949年5月,彭总指挥的我西北野战军向西节节推进解放了武功,部队文工团随即在西北农学院开展演出宣传,农学院附中十六岁的女学生张文彬和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兴高采烈地坐在舞台前第一次看解放区的秧歌、舞蹈。特别是由新华社随军记者杜鹏程创作的五幕大型歌剧《劳动人民的子弟》演出四个多小时,看得张文彬热血沸腾,一下子燃起厂她向往革命的激情:戏一完她就和大批同学报名参军。从此,她心里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杜鹏程!
问彬初到部队,由于她身材好,个头高,又是女生,就被安排到文工团,不久又调到二军四师政治部工作。她哪里知道,自己崇拜的作家杜鹏程从解放战争开始,就一直跟随这支由王震将军率领的英雄的部队转战陕北,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战地报道和二百多万字的战地日记。更让她惊喜的是,杜鹏程的组织关系就在四师政治部!一个甜蜜的渴望开始在问彬的心里酝酿着……
1949年6月,西北战场著名的扶眉战役打响了。一天下午,部队在渭河畔的宫家堡作短暂休整,问彬和女战友小马正坐在老乡的炕头上缝衣、读书。突然,一位年轻的军官喊着小马的名字急急火火就闯了进来。问彬一听小马叫“杜记者”,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这位身材适中、十分干练的小伙子,心里激动万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杜鹏程啊!她本想看清人家长什么样儿,但少女的矜持与害羞又让她装出不在乎的样子继续低头看书。忽然,杜鹏程发现窗台上放了本书,便如获至宝地顺手云拿。问彬一看,急忙去抢,但书还是落在了杜鹏程手中,他“噢”了一声:原来书里夹着本作文!问彬的心一下子提起来了:自己幼稚的习作落在名记者的手中,人家还不知咋笑话呢!因为羞涩又紧张,少女的脸上飞起了一片红晕,头埋得更低了。
没想到杜鹏程看过作文后大加赞赏,兴奋得像个诗人手舞足蹈,眼睛火热地盯着问彬连声说:“好苗子,有才气!”说完一激动军帽一甩,布鞋一脱,光脚上了炕就坐在问彬对面,兴致勃勃地给她谈起了写作。渐渐地,杜鹏程满身的热情感染了一颗少女懵懂的心,她开始红着脸抬头观察这个热情似火的军人:面容清瘦但目光如炬,那充满诗情的话语,那畅怀纵意的笑声,甚至连那不修边幅的衣着,都弥漫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致!少女十六岁的花季,就这样第一次被一个成熟的男性闪电般的激流包围、淹没……
那天从下午到晚上,这个小女兵心里一直惦着杜记者的行踪:听说他要在师部吃饭,她便“吃”了很长时间却一直不见杜记者的面,是不是他走了?她莫名地泪就流出来了;心虚地忍不住一问司号员,“杜记者没走,他在村口和老乡拉话呢!”她的眼泪又一次欢快地淌下来……连她自己也弄不明白,怎么会在一天之内为一个刚见过一面的男人流两次泪?夜深了,行军打仗累得大家一躺下就睡死过去,但有个女孩却整夜未眠:她怀春了,她爱上了一个人!
就在这年火热的六月,他们的订婚报告被部队批准了!回想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问彬谈笑风生:“后来老杜跟我开玩笑老爱讲,千里姻缘一线牵,我这台戏大概就是红线的头儿吧!” [3-4]     

作品成就

编辑
毛主席接见杜鹏程毛主席接见杜鹏程
杜鹏程在长、中、短篇创作中都获得显著的成就。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尊重,1956年2月4日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主要著作

《宿营》(戏剧)1950,西北新华书店
杜鹏程文集杜鹏程文集
保卫延安》(长篇小说)1954,人民文学出版社。
《夜袭粮站》(短篇小说)1955,通俗读物出版社。
《大沙漠》(短篇小说)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和平的日子里》(中篇小说)1958,东风文艺出版社。
《速写集》(散文集)1960,作家出版社。
《年轻的朋友》(短篇小说集)1962,中国青年出版社。
《平常的女人》(短篇小说集)1963,东风文艺出版社。
《光辉的里程》(中、短篇小说集)1977,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与文学》 (文艺理论)1984,山西人民出版社。
《杜鹏程散文特写选》 1984,陕西人民出版社。
《保卫延安》(少年版)1986,四川儿童出版社。
《杜鹏程文集》1993,陕西人民出版社。
《战争日记》1998,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长篇小说

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成功的塑造了彭德怀同志的感人形象。《保卫延安》正是他精心创制的一部力作。小说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作者以解放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英雄连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以主要人物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围绕西北战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浴血拼搏,描绘了一幅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连长周大勇和团政委李诚,是浓墨重彩塑造出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王老虎、孙全厚、宁全山等战士,团参谋长卫毅、营教导员张培都写得真切生动。对彭德怀虽着墨不多,却将他身上统师与普通士兵、首长与人民的不同特点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小说具有史诗格局,构思精巧,气魄恢宏,显示出炽热的诗情与精辟的哲理相结合的特色。这部小说是新中国长篇军事小说第一部代表作,较之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战争小说,它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

中篇小说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杜鹏程联系自己的战争经历,进一步思考党和人民是怎样继续前进、怎样进行这一场新的建设和斗争的。随后又创作了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
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建国五十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小说通过铁路建设工地的一个横断面,描绘了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在和平建设事业中所经受的新的严峻的考验。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充沛的革命热情,提出了发人深思的人生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应当怎样生活?只有不畏艰险、激流勇进的人,才能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
《在和平的日子里》曾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短篇小说

杜鹏程的短篇小说作品有《工地之夜》、《夜走灵官峡》、《《第一天》、《延安人》、《年青的朋友》、《平凡的女人》、《速写集》、《杜鹏程小说选》等。
这些作品刻划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可贵的品格,塑造了一批优秀的领导、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的形象,同时揭示了生活中刚显露的一些问题。 [8-9]  小说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注意与讨论。
《夜走灵官峡》曾收入语文课本。  

保卫延安

编辑

孕育

保卫延安保卫延安
1947年初,杜鹏程被调到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社工作,半年后又奔赴前线,深入到王震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做了一名随军战地记者。
当时,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精锐部队20多万人,在数十架飞机的配合下,声言三天之内攻取延安,而西北野战军以装备很差的2万余人,与相差悬殊的敌军在陕北周旋、拼杀,展开了一场保卫延安的殊死搏斗。形势异常险峻,杜鹏程到达部队才几个月,西北野战军二纵即减员过半,他所在的六连竟由原来的90多人锐减为十多人。
这些感人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杜鹏程,他含泪在日记中记下那一个个难忘的战斗场面,有时将装日记的包袱放在膝盖上写,有时宿营以后趴在老乡的锅台上写,即使在硝烟弥漫、子弹横飞的阵地上,他也照写不误。
一次,旅政委杨秀山发现杜鹏程写作的“武器”竟是一根将笔尖捆扎在树枝上的东西,需要不停地蘸墨水。就关切地对他说:“笔对你来说,和枪杆子一样重要,”于是当即批条子给供给部,指示为杜鹏程配发一支好笔,很快,一支“金星牌”钢笔便到了团里,团政委将这支笔转交给杜鹏程时,郑重地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一支笔,抵得上一支劲旅。”
在行军途中和群众、部队聚会上,杜鹏程不止一次见过彭德怀,而且听到过有关这位“彭大将军”的许多战斗故事。这些在部队中广为流传的故事令随军记者杜鹏程心驰神往,很想近距离接触这位神话般的人物。
1948年秋,这样的机会来了,在黄龙山的一个窑洞里,彭总召集全体前线记者谈话,说了三四个钟头,彭德怀谈到延安保卫战的重大意义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谈到了他自己:“我这个人没有什么,要说有一点长处的话,那就是不忘本。”当时,杜鹏程亲耳听到那响如洪钟般的话,激动不已。采访中,彭总质朴谦和,平易亲切,他说甘愿当“扫帚”供人民使用,觉得他自己就是比群众和战士多吃一口野菜,也是深为惭愧的!杜鹏程深深感受到:彭总忠心耿耿,时时把人民群众和战士们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这一切,在我心里产生的不是抽象的意念,而是激动人心的巨大形象。伟大的中国革命,造就了许多光辉灿烂的巨人——我是带着广大指战员强烈的崇敬心情来描绘彭德怀将军的形象的,他来自现实斗争生活,也是来自广大指战员的心里。”
1949年他开始构思一部长篇作品,不禁萌生了要将西北战场这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诉诸笔端、昭示后人的强烈冲动,他说:“难道这些积压在我心里的东西,不说出来,我能过得去吗?……也许写不出无愧于这伟大时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生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的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做自己作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1949年底,杜鹏程到达新疆喀什葛尔城后,着手创作《保卫延安》了,他整理了战场日记,仔细回忆西北战场,构思着他的小说。他看了《战争与和平》、《铁流》、《日日夜夜》等描写战争的长篇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写得很好,特别是把小部队写得很细,他觉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应该写一部气魄大、范围广、大兵团指挥的长篇来。在新疆,他写了100万字报道文学稿子,装了两麻袋,用毛驴驮着回到内地。一位商人说:“你在新疆发财了吧,驮的是金钱吧?”一位大娘说:“你给老娘驮回两麻袋粮食吧?”杜鹏程摇头说:“不是,不是,是两麻袋书稿!”  
杜鹏程在列写作提纲时,前后反复四次,其间还到随军采访的原独四旅几个团进行深入调查。二军政委、喀什军区政委兼南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得知情况后,给予杜鹏程极大的支持和关怀,当面勉励他说“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把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这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书写出来,让它安慰死者,鼓励活者,教育后者。”  

诞生

自1950年动笔,杜鹏程经常通宵达旦,与昏暗的小煤油灯相伴15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一部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
“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杜鹏程这样回忆当时艰苦创作的情景。以至草稿完成的当天,他倒头便睡,直至两天两夜后,才从睡梦中惊醒,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他饥饿之极,便拉上几个记者一同上街吃羊肉包子,他的食量和狼吞虎咽的样子令同事们大惊失色,过后有位记者告诉杜鹏程妻子张文彬说:“你这老杜可不得了,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包子,这哪儿是吃,简直在喝油。”
四年间,这部作品先后历经9次修改,由最初的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后又变成30多万字,前后被杜鹏程涂改过的稿纸足可以拉一大马车。杜鹏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凝聚他心血的手稿,“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时序交错,似乎和我无关,调我到大城市学习,我就把稿子带到大城市;让我到草原上工作,我就把稿子驮到马背上……”
当初,这本书从初稿、定稿、审查、出版都是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负责的,1953年春,总政文化部设法将杜鹏程从新华社新疆分社借调出来,到北京住了一年,集中精力反复修改,确定以小说形式反映1947年3月至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其间还将书稿送给国防部长彭德怀征求意见。当年底书稿就完全定下来了,列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解放军文艺》1954年第1、2期分别选发了“蟠龙镇”和“沙家店’两章,后由总政文化部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杜鹏程对自己的书稿牵挂如子女,希望它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又将一份打印稿寄给了素不相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并写了信,冯连回两封信,约他到自己家里一谈,杜鹏程知道,冯雪峰不仅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革命,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文坛上地位颇高。
当得知杜鹏程只有32岁时,冯雪峰感叹地说:“还是个青年,不过,像这样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尤其是能写出描绘彭德怀将军形象的文章,真是不容易,要我写我也不一定能写出来,”冯从总体上对这部作品做了估价,说:“这是一部史诗,虽然在艺术上还比不上《铁流》、《水浒》及《战争与和平》那样的辉煌,可以说这是一部史诗的初稿,将来还可以不断修改……你自然有能力把它搞成和古典杰作争辉的作品。”当晚他们谈到凌晨三点。第二天冯雪峰又打电话给杜鹏程,约他再谈一次,并说他已经向《人民文学》编辑部做过推荐,希望他们先刊发该书的部分章节,还说,他已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位负责同志商量过了,希望作者用两周时间,将一些地方做点修改,在1954年元月十日左右交出版社,然后加快印刷,争取在三月份能与读者见面,这使杜鹏程“心里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涛”。
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达到近百万册,这部作品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争购争读的可喜景象,有评论说,作者以澎湃的激情。高昂的笔调,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解放军指战员的人物群像,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般的意志,成为鼓舞和教育中华儿女的楷模,为这部小说付出心血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撰写了两万字的长文《论(保卫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发表在当年《文艺报》第14、15期上,该文指出:“这本书的很大的成就,我觉得是无疑的。它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它的英雄史诗的基础已经确定的了。”还说“作者以战斗的精神,写出了这样的革命战争,于是作品就具有迫人的鼓舞力量。”文化部长茅盾先生也评论说:“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是用巨斧砍削出来的,粗犷而雄壮;他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尖端,构成了紧张热烈的气氛,笔力颇为挺拔。”    

内容简介

《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首先,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作品不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为誓死保卫党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着充分而精彩的描绘;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作品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主要形象

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对于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的意志,勇猛、机智、沉着、灵活的战斗作风,作品有着淋漓酣畅的描绘。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现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过程,使得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可信。

艺术风格

《保卫延安》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结合;在严酷的典型环境中刻画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气势恢宏,笔调豪放、粗犷;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但就“史诗”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的要求而言,《保卫延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还不够广阔,对敌人的刻画显得单薄,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也不够丰富多彩,节奏上略嫌单调。作品的这些不足,带有一定时代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局限,然而,这只是白璧微瑕,《保卫延安》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达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1978年12月,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1979年这部书第4次重新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杜鹏程将冯雪峰的2万字长文《论(保卫延安)》放在小说卷首,以表达对这位文学前辈的深切怀念。《保卫延安》的声誉一路飙升:“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的艺术形象”、“建国初期第一部讴歌人民解放战争的名著”、“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的里程碑”。 [12-13] 

个人评价

编辑
杜鹏程杜鹏程
作家路遥在《杜鹏程:燃烧的烈火》一文中高度评价杜鹏程的一生:
“在人类所有的不幸中,最不忍目睹的就是死亡引起的悲痛,尤其是对一个你所熟识而敬重的人。”
“我不愿目睹没有气息的杜鹏程。我愿意他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一个用严峻的神色审视这个世界的哲学家,一个气势磅礴的叙事诗人。”
“老杜的价值不可能在某种仪式上体现。他在半个世纪中构成的巨大内容需要一代人乃至未来的历史给予详尽诠释。”
“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杜鹏程是少数属于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并敢在文学的荒原上树起自己标帜的人物。他是我们行业的斯巴达克斯。这一切首先体现在他的史诗《保卫延安》之中。这部书使他声名远播,也给他带来过无穷的灾难。而属于巨人的灾难不也是另是一种勋章吗?”
“杜鹏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几乎是赤手空拳走进生活和战争的暴风雨。不久,他就拥有枪和笔两种武器。其中的枪和敌对的势力作战,而笔主要和自己作战。对他来说,后一种作战更为艰难。从《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和自己作过多么无情的斗争。以后,这部书先使他荣耀接着便让他忍气吞声地生活。从未来得及完成的大书《太平年月》的题旨就完全使我们意识到,作家已经进入了思想和艺术的大境界,可是,没等这座宏大的工程竣工,他就逝世了。正如他最后所言,这是一个‘悲剧’。”
“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过他,默默地学习过他。…… ”
“杜鹏程远离我们而去,但他劳动者繁忙的身影却永远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对于这样一个毕生出尽了力气的人,我们现在真正出于内心的真诚对他说一声:安息吧!”  

研究评论

编辑
最早对杜鹏程的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研究的,当是冯雪峰写的两万字长文《论(保卫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发表在1954年《文艺报》第14、15期上。确如冯雪峰所说,杜鹏程的作品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元素,随着《保卫延安》的发表,研究杜鹏程开始多起来了。下面再例举一小部分(不含参考文献部分),以时间为顺:
姚虹.写和读,都是为了战斗!——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人民文学,1958.1.
陈坚,陈桂芳,王仲鑫等. 谈杜鹏程短篇小说人物的创造,杭州大学学报,1959.6.
在《和平的日子里》提出一个极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读书,1960.1.
范伯群.杜鹏程小说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上海文学,1963.3.
陈纾,余水清.杜鹏程同志谈《保卫延安》的创作问题,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7.
陈纾.杜杜鹏程的生活与创作道,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0.
潘旭澜.论杜鹏程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1980.3.
孙光萱,曾文渊.努力塑造社会主义创业者的光辉形象——读杜鹏程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1980.3.
思基.论杜鹏程的艺术独创性,社会科学战线,1980.4.
孙光萱,曾文渊.努力塑造社会主义创业者的光辉形象——读杜鹏程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1980.3.
康继贤.杜鹏程蒋子龙工业小说初探,人文杂志,1983.1.
潘旭澜.《论杜鹏程小说》引言,文艺理论研究,1983.5.
潘旭澜.《杜鹏程的生活和创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汪名凡.论杜鹏程创作的艺术特点,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赵俊贤.论杜鹏程作品审美价值与局限,人文杂志,1984.3.
张捷.浅谈杜鹏程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成,求是学刊,1984.4.
赵俊贤.杜鹏程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9.
潘旭澜.杜鹏程短篇小说片论,当代作家评论,1984.12.
赵俊贤.杜鹏程作品审美特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0.
费秉勋.杜鹏程风格新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杜鹏程.杜鹏程致潘旭澜——书信十一封,小说评论,1987.12.
段国超.杜鹏程与鲁迅,武汉教育学报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赵俊贤.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1.
杜鹏程. 在“杜鹏程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新文学史料,1992.2.
赵俊贤.执着探求的小说艺术家——为杜鹏程创作学术讲座会作,小说评论,1992.3.
小雨. 悼念杜鹏程 研究杜鹏程 学习杜鹏程——陕西省作协召开杜鹏程创作学术讲座会,小说评论,1992.3.
田心季.杜鹏程研究四十年评述,唐都学刊,1996.1.
李汉雄.雄壮 豪放 崇高 宏大——杜鹏程《保卫延安》,语文天地,2001.8.
杨常闻.我心中的杜鹏程,中华魂,2002.1
牛振华.五见杜鹏程,延安文学,2002.4.
郭楚伟;历史与人生的交响——杜鹏程《战争日记》简评,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4.
陈继礼,我与杜鹏程的书信往来,文史春秋,2009.4.
杜尚儒,梁林森.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新西部,2010.9.
陈继礼. 我没齿不忘杜鹏程, 世纪,2010.11.
参考资料
  • 1.  《平凡的世界》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10-08]
  • 2.  吉春.杜鹏程传奇.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pp.1-69.
  • 3.  问彬.作家杜鹏程夫人深情忆初恋,西安日报,2000.9.4.
  • 4.  白麟.杜鹏程的爱情与创作,报刊荟萃,2003.1.
  • 5.  白麟.爱情是生命里一件最耐用的东西——杜鹏程夫人问彬追忆与丈夫的悲欢离合,金秋,2003.5.
  • 6.  问彬.作家杜鹏程夫人深情忆初恋,现代妇女,1998.6.
  • 7.  黄尘:远去的背影 怀念著名作家杜鹏程  .文化艺术报.2012-10-24[引用日期2013-08-10]
  • 8.  雷敢,吕世民.论杜鹏程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人文杂志,1983.8.
  • 9.  范伯群.杜鹏程小说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上海文学,1963.4.
  • 10.  韩文辉.杜鹏程在新疆,新疆新闻界,1992.4.
  • 11.  王乐飞.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后的悲喜人生,档案天地,2012.5.
  • 12.  杨克现.杜鹏程在新疆,新文学史料,1992.2.
  • 13.  费秉勋.杜鹏程创作特质论,小说评论,1992.3.
  • 14.  路遥.杜鹏程:燃烧的烈火,延河,1992.1.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