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人物列錶
普希金 Pushkin佚名 Yi Ming
丘特切夫 Qiuteqiefu萊蒙托夫 Mikhail Yuryevich Lermontov
安年斯基 Annenski巴爾蒙特 Balmont
索洛古勃 Suoluogubo梅烈日柯夫斯基 Dimitrij Sergeevic Mereskovskij
安·別雷 An Bely洛赫維茨卡婭 Luoheweici Kaja
赫列勃尼科夫 He Liebo Melnikov庫茲明 Kuzmin
伊戈爾·謝維裏亞寧 伊戈尔谢维里亚 Ning馬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
亞歷山大·勃洛剋 Alexander Blok勃留索夫 Cult Bo
吉皮烏斯 Gippius蒲寧 Ivan Bunin
弗·索洛維約夫 弗索洛维约夫馬·沃洛申 马沃洛 application
霍達謝維奇 Khodasevich波普拉夫斯基 Poplavski
古米廖夫 Gumilyov阿赫瑪托娃 Anna Akhmatova
茨維塔耶娃 Marina Tsvetaeva曼德爾施塔姆 Osip Mandelstam
帕斯捷爾納剋 Boris Pasternak葉賽寧 Sergei Yesenin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維亞·伊萬諾夫 Weiyayiwan Ivanov
安德列·沃茲涅興斯基 安德列沃兹涅 Xing Ski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尤裏·加夫裏科夫 尤里加夫里科夫尤裏·葉梅利亞諾夫 Yuri Emelianov
羅伊·麥德維傑夫 罗伊麦德维 Jeff瓦列金·別列什科夫 Valery Kim Do Leshkov
米哈伊爾·雅羅斯拉維奇·霍羅布裏特 Mikhail Khorobrit鮑裏斯·米哈伊洛維奇 Boris Mihajlovic
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 Daniel尤裏·達尼洛維奇 Yuri
伊凡一世 Ivan I (the Money bag)謝苗一世 Simeon (the Proud)
伊凡二世 Ivan II (the Fair)德米特裏·頓斯科伊 Dimitri I (of the Don)
瓦西裏一世 Vasily I瓦西裏二世 Vasily II (the Blind)
伊凡三世 Ivan III of Russia (the Great)瓦西裏三世 Vasily III
伊凡四世 Ivan IV (the Terrible)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 Fyodor I Ivanovich
鮑裏斯·戈東諾夫 Boris Godunov費多爾二世 Feodor II
偽德米特裏一世 False Dmitriy I瓦西裏四世 Vasili IV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 Mikhail I Fyodorovich Romanov阿列剋謝一世 Alexis I
費奧多爾三世 Feodor III伊凡五世 Ivan V Alekseyevich Romanov
彼得大帝 Peter I葉卡捷琳娜一世 Catherine I
門捷列夫 Dmitri Mendeleev
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  (1834年二月8日1907年二月2日)
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德米特裏·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德米特裏·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俄語發音:[ˈdmʲitrʲɪj ɪˈvanəvʲɪtɕ mʲɪndʲɪˈlʲejɪf] ,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19世紀俄國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

早年生活

門捷列夫於1834年生於俄國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剋市,這個時代,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科學技術的發明、改良一日千裏,化學也同其它科學一樣,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他的祖父是特維爾地區東正教主教,父親畢業於特維爾的神學院,後擔任學校校長。13歲時,門捷列夫的父親去世,母親的工廠又被一場大火毀於一旦,傢境一落千丈,但門捷列夫考入了托博爾斯剋文科中學,也算是傢裏的安慰。1849年,門捷列夫的母親變賣傢産,帶着孩子四處求學,先後到過莫斯科柏林巴黎,最後在聖彼得堡高等師範學校為門捷列夫找到一個入讀機會,1850年,門捷列夫就讀物理數學係。同年9月,門捷列夫的母親病逝,門捷列夫决心發憤讀書,185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由於被診斷出有肺結核,不得不到黑海邊上的剋裏米亞半島休養。在此期間,門捷列夫讀完了碩士,並於兩年後回到聖彼得堡。期間先後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1857年他被聖彼得堡大學破格任命為化學講師。

科研生涯

1859年至1861年間,門捷列夫被選拔去德國和法國留學,在海德堡進行流體毛細現象以及光譜儀製作的研究,回國後任彼得堡工業學院。1861年八月底他發表了一本關於光譜儀的著作,並贏得了很高的評價。1862年,門捷列夫結婚,第二年,成為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的教授。1865年被聖彼得堡大學授予博士學位,並且被聘為化學教授

1869年,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並就此發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按原子量的大小順序排的同時,將原子價相似的元素上下排成縱列,並據此預見了12種尚未被發現的元素。1868年至1870年,他寫成《化學原理》一書,最先用周期規律的觀點係統地闡明了無機化學的基本原理。1893年起,門捷列夫擔任度量衡局局長。1890年門捷列夫當選為英國皇傢學會外國會員,並於1905年獲得該學會的科普利奬章。1906年,諾貝爾化學奬委員會提名門捷列夫為當年的諾貝爾化學奬得主,但是在瑞典皇傢科學院的大會上,有人提出用亨利·莫瓦桑替代門捷列夫,而科學院內具影響力的化學家阿倫尼烏斯強烈反對提名門捷列夫,支持莫瓦桑,他的理由是發明元素周期表這項貢獻對於1906年的諾貝爾奬來說太老了。而同時代的人認為真實的原因是門捷列夫曾批評過阿倫尼烏斯的離解理論,阿倫尼烏斯伺機報復。最終,皇傢科學院的大多數投票支持莫瓦桑。次年(1907年)2月2日,門捷列夫因流行性感冒去世。

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研究元素周期律,前後一共花費了二十年的時間。在1863年,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56種化學元素,並且以平均每年一個新元素增加着,但是這些元素的性質顯得雜亂無章,有一些科學家試着將這些元素按照各自的化學性質整理成周期表,如:1829 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提出了“三元素組”觀點 ,把當時已知的44 種元素中的15 種,分成5 組,指出每組的三元素性質相似,而且中間元素的原子量等於較輕和較重的兩個元素原子量之和的一半。例如,性質相似,鍶的原子量大約是鈣和鋇的原子量之和的一半。以及等元素也有類似的關係。然而更進一步,就會發現其它化學元素並不能滿足這些關係,所以並沒有引起化學家們的重視。法國德尚寇特斯(B. De Chancortois,1820年-1886年)提出的關於元素性質的“蠃旋圖”德國邁爾(1830年-1895年)發表“六元素表”,以及英國約翰·紐蘭茲(1837年-1898年)發表的關於元素性質的“八音律”,但成果皆不盡理想。

門捷列夫1871年的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為了找出元素之間的規律,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獲得了一手的資料。1862年,他對巴庫油田進行考察時,重測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在1860年代初的工作中,他把一些元素列成下面樣式的表格,這是元素周期表的雛形。

Cl 35.5K 39Ca 40
Br 80Rb 85Sr 88
I 127Cs 133Ba 137

1869年3月,門捷列夫在他題為《元素性質與原子量的關係》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發表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個表包括了當時科學家已知的63種元素,表中共有67個位置,尚有4個空位衹有原子量而沒有元素名稱,門捷列夫假設,有這種原子量的未知元素存在。在表中,他還對四種元素當時公認的原子量表示質疑。比如根據碲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的前面,門捷列夫認為碲的原子量應該比碘小,而不是當時人認為的比碘大。這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最初思想。在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發表以後,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繼續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重新審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在對元素的原子量進行審定之後,於1871年12月發表了他的第二個元素周期表。與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相比,第二個元素周期表更完備、更精確、更係統。

門捷列夫第一份英文版本(建基於俄文第五版)的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在他的周期表裏為“未知元素”預留了空位,並依照這些未知元素應當具有的性質給他們起名為類硼、類鋁、類硅等等。在1869年門捷列夫首次發表元素周期律時,他的成果並不為當時的化學家們所認可。在隨後的幾年中,門捷列夫預言的類硼、類鋁、類硅等11種未知元素陸續被發現,即以後發現的。這些元素的各種性質與門捷列夫的預言驚人地吻合,特別是後來發現的又給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的惰性氣體。他的名著、伴隨着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其它重要貢獻

紀念

有許多的地名或事物的名稱和門捷列夫的名字有關。

聖彼得堡負責全國性及國際性精密量測的國傢計量研究所,是以門捷列夫的名字命名,在旁邊有門捷列夫的紀念館,其中有照片,門捷列夫坐着的雕像,以上面繪有門捷列夫周期表的墻。

Twelve Collegia建築物在門捷列夫的時代是師範學院,現在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中心,有一個門捷列夫紀念博物館,前面的街也因此命名為門捷列夫街。

在莫斯科有門捷列夫化工大學

原子序101號的合成化學元素,也依門捷列夫的名稱命名,其英文名稱為mendelevium,縮寫是Md(曾經用Mv),中文名稱為,是一個金屬性的錒係超鈾元素,一般是由α粒子撞擊原子來製備。

月球上在背對地球的一側有一個撞擊坑,命名為門捷列夫環形山

俄羅斯科學院自1998年起頒發門捷列夫金奬,表揚在科學及技術上的成就,之前是由蘇聯科學院從1962年開始頒發。

Google在2016年2月8日的多國首頁上放置紀念Doodle,以紀念門捷列夫誕辰182周年

參見

門捷列夫奬章

參考來源

  1. ^ Mendeleev - 門得列夫. terms.naer.edu.tw.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2. ^ Dmitriy Mendeleev: A Short CV, and A Story of Lif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endcomm.org
  3. ^ Rustest.spb.ru. Rustest.spb.ru. [13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9月22日) (俄語).
  4. ^ 化學地圖師:門捷列夫、莫斯萊[2009-07-27].[永久失效鏈接]
  5. ^ 德米特裏·門捷列夫[2009-07-27].[失效鏈接]
  6. 跳轉至:6.0 6.1 董騰元. 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 Ⅱ. 國科會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臺. 2008-07-23 [2014-01-29] (中文).
  7. ^ Johann Wolfgang Dobereiner[2008-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3).
  8. ^ A Historic Overview: Mendeleev and the Periodic Table (PDF)[2008-03-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3-07).
  9. ^ 元素. 延陵科學綜合室. [2014-01-28].
  10. ^ 門捷列夫 (PDF).[失效鏈接]
  11.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iod table. Western Oregon University. [201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3) (英語).
  12. ^ Mendeleev and the Periodic Tabl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9-12., chemsheets.co.uk
  13. 跳轉至:13.0 13.1 王波. 門捷列夫:激情一生,悲情一世. 中國青年報. [2009-07-28].[永久失效鏈接]
  14. ^ 蔡永彬. 化學元素解析/原子量不固定 科學界新共識. 新聞中的科學 (聯合新聞網). 2011-01-10 [2014-01-28].
  15. ^ 鐘樊文. 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律的發現[2009-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3).
  16. ^ ВНИИМ Дизайн Груп. D.I.Mendeleyev Institute for Metrology. Vniim.ru. 2011-04-13 [201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30).
  17. ^ Saint-PetersburgState University. Museum-Archives n. a. Dmitry Mendeleev - Museums - Culture and Sport - University - Saint-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Eng.spbu.ru. [201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18. ^ University homepage in English[201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9).
  19. ^ Dmitri Mendeleev’s 182nd BirthdayGoogle Doodle. 2016-02-08 [2018-02-09] (英語).

延伸閱讀

  • Gordin, Michael. A Well-Ordered Thing: Dmitrii Mendeleev and the Shadow of the Periodic Table.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4. ISBN 0-465-02775-X.
  • Mendeleyev, Dmitry Ivanovich; Jensen, William B. Mendeleev on the Periodic Law: Selected Writings, 1869–1905. Mineola,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2005. ISBN 0-486-44571-2.
  • Strathern, Paul. Mendeleyev's Dream: The Quest For the Elemen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1. ISBN 0-241-14065-X.
  • Mendeleev, Dmitrii Ivanovich.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New York: Collier. 1901.

外部鏈接


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often romanized as Mendeleyev or Mendeleef) (English: /ˌmɛndəlˈəf/ MEN-dəl-AY-əf; Russian: 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note 1] tr. Dmitriy Ivanovich MendeleyevIPA: [ˈdmʲitrʲɪj ɪˈvanəvʲɪtɕ mʲɪnʲdʲɪˈlʲejɪf] (About this soundlisten); 8 February 1834 – 2 February 1907 [OS 27 January 1834 – 20 January 1907]) was a Russian chemist and inventor. He is best remembered for formulating the Periodic Law and creating a farsighted version of 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He used the Periodic Law not only to correct the then-accepted properties of some known elements, such as the valence and atomic weight of uranium, but also to predict the properties of eight elements that were yet to be discovered.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