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 | |||||||
腓特烈·威廉·馮·霍亨索倫 | |||||||
|
早年生活
腓特烈一世是勃蘭登堡大選侯腓特烈·威廉與第一任妻子奧蘭治-拿騷的路易絲·亨利埃特之子,1657年7月11日生於柯尼斯堡(今俄羅斯的加裏寧格勒)。路易絲·亨利埃特是聯省共和國執政奧蘭治親王腓特烈·亨利的大女兒。1688年,大選侯去世,腓特烈繼承了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之位,稱腓特烈三世。
成功稱王
1701年前,霍亨索倫傢族的領土分為勃蘭登堡和普魯士兩部分,勃蘭登堡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選侯國,普魯士是波蘭的一個公國。而腓特烈一生的精力在於尋求成為國王,但是根據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神聖羅馬帝國內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羅馬人民的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以外不能有別的國王。
腓特烈一世為了實現升級為國王的願望,建立了龐大而精良的軍隊和宮廷機構。他加入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聯合奧地利、英國、荷蘭等國對抗法國的路易十四。在反法的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中,普魯士軍隊表現出色;他還在1688年力挺荷蘭執政威廉三世西徵英國,把自己出名的軍隊總司令紹姆貝格調撥在威廉帳下(位列第二指揮),全力援助威廉三世發動“光榮革命”。
1701年,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陷入孤立的境地,腓特烈一世第一個與皇帝結盟並派出援軍。作為回報,皇帝在一份秘密協約中答應授予其國王的稱號。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加冕為王,稱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的稱號是“在”普魯士的國王(König in Preußen)而不是勃蘭登堡國王,也不是普魯士“之”國王(König von Preußen),因為第一:神聖羅馬帝國內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羅馬人民的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以外不能有別的國王,而勃蘭登堡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第二:普魯士仍有一部分(西普魯士)是波蘭領土。
稱王之後,腓特烈一世積極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繼續擴大領土。他相繼獲得林根、默爾斯、上蓋爾登、諾伊堡等地,此外還買得泰剋倫堡和奎德林堡,為普魯士爭奪歐洲霸權打下基礎。
用人治國
腓特烈一世即位之初,在宰相埃伯哈德·唐剋爾曼(Eberhard Danckelmann)幫助下,領地逐漸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控製。唐剋爾曼精明能幹、勵精圖治,在掌政期間(1688-1697年)大力促進貿易、工業、藝術、科學的進步,並增設重要的學院與大學。但是唐剋爾曼勤儉治國、不苟言笑的喀爾文派作風,卻日漸受到腓特烈一世的厭惡,加上唐剋爾曼不但和選侯夫人夏洛特發生衝突,據說他還反對腓特烈一世獲取普魯士國王的稱號;於是在腓特烈一世把他當作1697年裏斯維剋和約的代罪羔羊(和約結束了大同盟戰爭,但是勃蘭登堡卻一無所獲,引來埋怨聲浪),在同年解除他的首相職位。
之後腓特烈一世的作風轉嚮奢華揮霍與王室排場,更不利的是在1702-1710年重用爭議極高的“三W”大臣:Wartenberg、Wittgenstein和Wartensleben,這三位大臣壟斷國政,替國王奢華的開銷尋找財源,因此開徵各種新式苛稅;同時卻屢次傳出三人的貪腐事件與金融醜聞,引起公衆強烈的不滿。到1710年因為破産危機已迫在眉睫,國王表示自己被三人欺瞞,纔讓儉樸的王儲腓特烈·威廉一世以民意為後盾,把三人趕下政壇、代父理政。從此腓特烈·威廉一世以父親為戒,勵行儉樸吝嗇的財政措施,並在1713年腓特烈一世死後繼位,成為著名的“士兵王”、“乞丐王”。
評價
因為腓特烈一世晚年的失政,後代有些人因此認為他是個優柔寡斷、愛慕虛榮的愚者,並把他死後遺留的龐大債務與財政管理不善,歸咎於此。但事實上腓特烈的奢華揮霍,纔是財務問題的主因;而且他負面的愚者形象,是在其孫腓特烈大帝極為刻薄的主觀立場之下,刻意塑造的結果。譬如腓特烈大帝稱祖父為“貪財王”(也作“傭兵王”the mercenary King)、“處理小事時精明、處理大事時愚笨”;但事實上,腓特烈一世以國王稱號和王者風範,收取民心、團结領地,對霍亨索倫傢族有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其他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1702年英王兼奧蘭治親王的威廉三世無嗣過世後,雖然其遺囑把奧蘭治親王傳給同族的侄輩兼教子——約翰·威廉·弗裏索,但腓特烈一世身為威廉三世的表弟,認為依據荷蘭的繼承慣例,自己纔是威廉的合法繼承人,加上他一直是威廉三世的忠實支持者,於是在1702年宣佈繼承表哥威廉,自稱“奧蘭治親王”,並出兵占領奧蘭治親王的封建領地。之後在1713年他雖然把這些領地和法王路易十四的部分領土作交換,但是獲得路易十四對他“奧蘭治親王”的承認,他並分割自己其他領地,作為新“奧蘭治親王”的封地。從此普魯士王一直享有“新教領袖”奧蘭治親王的英雄頭銜。(參見威廉三世條目)
在王後漢諾威公主索菲·夏洛特的影響下,腓特烈一世對藝術表現出強烈興趣,任命知名的施呂特爾建築師,建造夏洛滕堡宮等王宮、軍械庫。他鼓勵發展科學和藝術,在位時,柏林創建了哈雷大學(1694年)、藝術學校(1696年)和柏林科學院(1701年)等機構。普魯士的經濟文化得到長足進步,逐步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影響。這些文藝建設讓柏林被譽為“施普雷河畔的雅典”。
腓特烈一世跟隨流行,模仿路易十四而生活奢侈,節儉的王太子經常反對他的浪費,繼位後將其父的奢華作風稱作“世上最瘋狂的排場”。
腓特烈一世於1713年2月25日在柏林去世,終年55歲,安葬於柏林大教堂。
婚姻和子女
腓特烈一世一生共結婚三次,有二子一女:
- 長子腓特烈·奧古斯特(Friedrich August,1685年10月6日—1686年1月31日),早夭。
- 次子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88年8月14日—1740年5月31日),“在”普魯士的國王、勃蘭登堡選侯。
- 1708年11月28日在柏林與梅剋倫堡-什未林公爵弗裏德裏希一世的長女索菲·路易絲(Sophie Luise,1685年—1735年)結婚,沒有子嗣。
註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德)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著,周全譯.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左岸文化. 2012. ISBN 978-986-6723-65-0.
- (英)佩裏·安德森著,劉北成、龔曉莊譯,《絶對主義國傢的係譜》
- (英)瑪格麗特·謝南著、王瓊淑譯,《普魯士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