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人物列錶
歌德 Goethe荷爾德林 Friedrich Hölderlin海涅 Heinrich Heine
拉斯剋—許勒 Else Lasker-Schüler艾興多爾夫 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朋霍費爾 Dietrich Bonhoeffer葛瑞夫 Dieter M. Gräf
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曼弗雷德·馬伊 Manfred Mai卡爾·威特 Carl Weter
康拉特·賽茨 Konrad Seitz萊內爾·埃爾林格 莱内尔埃尔林 grid哥爾特·朗古特 哥尔特朗古特
霍爾格·萊納斯 Holger Reiners烏特·艾爾哈特 Ute Ehrhardt戴特·奧藤 Dieter Otten
約爾格·艾剋曼 Jorge Ikmann赫爾曼·約瑟夫·左赫 Hermann-Josef Zoche洛塔爾·賽韋特 Lothar J. Seiwert
彼得·馬丁 Bidemading布魯諾·霍爾納格 布鲁诺霍尔 Nag花映紅 Flowers Yinghong
格哈德·施羅德 Gerhard Schroeder剋裏斯塔·施羅德 Christa Schroder羅鬍斯·米施 Rochus Misch
安格拉·默剋爾 Angela Merkel鬍戈·米勒-福格 Hugo Muller-Vogg韋爾納·比爾曼 Werner Bierman
佩特拉·納格爾 Petra Nagel特勞德爾·容格 Telaodeer Jung梅麗莎·米勒 梅丽莎米勒
埃米爾·路德維希 Emil Ludwig享利剋·埃伯利 Enjoy 利克埃伯利馬蒂亞斯·烏爾 Matthias Uhl
埃裏希·沙剋 埃里希沙克邁剋爾·舒馬赫 Michael Schumacher邁剋爾·舒馬赫 Michael Schumacher
海德格爾 Heidegger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布萊姆·斯托剋 Bram Stoker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
雅科布·格林 Jacob Grimm威廉·格林 Wilhelm Grimm卡爾·馬剋思 Karl Marx
剋勞斯·曼 Klaus Mann埃裏希·馬裏亞·雷馬剋 Erich Maria Remarque特奧多·施托姆 Theodor Storm
托馬斯·曼 Thomas Mann安妮·弗蘭剋 Anne Frank威廉·豪夫 Wilhelm Hauff
施篤姆 Theodor Storm漢斯·裏鮑 Hansilibao孔薩利剋 Heinz G. Konsalik
赫拉·琳德 Hera Lind威德爾·埃彭多夫 Wade Acres Peng Dorf卡爾·麥 Karl May
赫塔·米勒 Herta Müller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953年八月17日)
出生地: 羅馬尼亞

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德語:Herta 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於羅馬尼亞德國小說傢詩人散文傢,2009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她以寫作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俄時的遭遇著稱,從記憶、夢與內心出發。諾貝爾文學奬評審委員會稱其“以詩的凝煉,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

生平介紹

赫塔·米勒出生於羅馬尼亞蒂米什縣尼茨基多爾夫鄉,其父母都是羅馬尼亞施瓦本德國裔)農民。她的父親曾在二戰中參加了德國黨衛軍羅馬尼亞共産黨在1945年以後把她的母親驅逐到了蘇聯的勞工營。1973年至1976年,米勒在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學專修德國研究羅馬尼亞文學。1976年,開始進入一傢工程公司當翻譯員,但1979年時因不願與當時羅馬尼亞共産黨政權的秘密警察合作而被開除。此後曾以當幼教老師及經營德語私塾為生。當時在羅馬尼亞,幾乎所有作品都必須經審查刪選後才能出版。1982年,她的第一本書《低地》也因批判現實而衹能以刪節版發表。

由於她多次對羅馬尼亞政府提出批評,並且擔心秘密警察的侵擾,1987年,米勒與她當時的丈夫、小說傢理查德·瓦格納離開羅馬尼亞移居德國。之後,作為一位曾經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德國作傢,她得到了一係列國內外大學講學的機會。2005年,米勒成為柏林自由大學的客座教授,現居柏林

2009年,通過羅伯特-博世基金會的奬學金資助,米勒的小說《呼吸鞦韆》獲德國書籍奬提名,並入選最後的6本最佳小說。該小說描述了一個年輕人被流放到俄羅斯的旅程和生活,這也映射了二戰後德國人在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命運。作為小說的原型,米勒曾采訪並記錄下奧斯卡-帕斯蒂爾的一些親身經歷。帕斯蒂爾是一名詞作者,詩人,曾獲布什耐文學奬,死於2006年。

作品

  • 低地》(德文Niederungen),短篇故事集,米勒的處女作。1982年在布加勒斯特出版的版本受到羅馬尼亞共産黨政權的審查。1984年,未刪減版本在德國發行。1999年,英文版以“Nadirs”為書名出版。
  • 《暴虐的探戈》(德文:Drückender Tango),故事集,布加勒斯特,1984年。
  • 人是世上的大野雞Der Mensch ist ein großer Fasan auf der Welt,柏林,1986年。
  • 《赤腳二月》Barfüßiger Februar 柏林,1987年。
  • 《獨腿旅行》 Reisende auf einem Bein,柏林,1989年。
  • 《作為感知的自我重塑》Wie Wahrnehmung sich erfindet1990年。
  • 鏡中惡魔Der Teufel sitzt im Spiegel 柏林,1991年。
  • 狐狸那時已是獵人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äger1992年。
  • 一顆熱土豆是一張溫暖的床Eine warme Kartoffel ist ein warmes Bett 1992年。
  • 《警衛的梳子》Der Wächter nimmt seinen Kamm,1993年。
  • 《無法到達》Angekommen wie nicht da ,1994年。
  • 《風中緑李》(另譯為《心獸》)(德文:Herztier)。
  • 《饑餓與絲綢》Hunger und Seide 散文集,1995年。
  • 《在陷阱裏》In der Falle ,1996年。
  • 今天我無法面對自己》 Heute wär ich mir lieber nicht begegnet1997年。
  • 《在燈籠裏奇怪地生活是個屁》Der fremde Blick oder das Leben ist ein Furz in der Laterne 1999年。
  • 《活在發髻裏的貴婦》Im Haarknoten wohnt eine Dame 詩歌2000年。
  • 《家庭,說的是什麽》Heimat ist das, was gesprochen wird Blieskastel,2001年。
  • 國王鞠躬,國王殺人》(德文: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散文集,2003年。
  • 《托着摩卡杯的蒼白男人》(德文:Die blassen Herren mit den Mokkatassen)2005年。
  • 呼吸鞦韆》(德文:Atemschaukel)慕尼黑,2009年。
  • 《剋裏斯蒂娜和她的假鏡片或(不)在秘密機構的文件》(德文:Cristina und ihre Attrappe oder Was (nicht) in den Akten der Securitate steht)散文。哥廷根,2009年。
  • 《不變的雪與不變的叔叔》(德文:Immer derselbe Schnee und immer derselbe Onkel)演講。慕尼黑,2011年。

米勒作品已翻譯成24種語言出版發行。

所獲奬項

  • 1981年 Adam-Müller-Guttenbrunn Sponsored Prize the Temeswar Literature Circle
  • 1984年 阿斯貝剋特文學奬
  • 1985年 勞裏斯文學奬
  • 1985年 不萊梅文學鼓勵奬
  • 1987年 達姆施塔特裏卡達-鬍赫奬
  • 1989年 Marieluise-Fleißer Prize of Ingolstadt
  • 1989年 德國語言奬
  • 1990年 羅斯維塔勳章
  • 1991年 柯拉尼施泰內爾文學奬
  • 1993年 批判文學奬
  • 1994年 剋萊斯特文學奬
  • 1995年 亞裏斯提奬
  • 1995/96年 City-writer of Frankfurt-Bergen-Enkheim
  • 1997年 格拉茨文學奬
  • 1998年 Ida-Dehmel Literature Priz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for Herztier / The Land of Green Plums
  • 1999年 弗蘭茨-卡夫卡奬
  • 2001年 CICERO Speaker Prize
  • 2002年 萊茵蘭-普法爾茨的卡爾-楚剋邁爾奬章
  • 2003年 約瑟夫-布賴特巴赫奬(與剋裏斯托弗·梅剋爾哈拉爾德·魏因裏希分享)
  • 2004年 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文學奬
  • 2005年 柏林文學奬
  • 2006年 維特歐洲文學奬、沃爾特-哈森剋勒費爾文學奬
  • 2009年 諾貝爾文學奬
  • 2009年 弗朗茲-威弗爾人權奬
  • 2010年 霍夫曼·馮·法勒斯雷奬
  • 2011年 塞繆爾·博古米爾·林德奬
  • 2011年 莫妮斯馬尼亞奬
  • 2012年 巴伐利亞·馬剋西米利科學藝術奬
  • 2014年 謝漢內洛爾·格雷夫文學奬

註釋

  1. ^ 2009年諾貝爾文學奬,Nobelprize.org.,2009年10月9日查閱。原文:“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2. ^ 譯名來源:荷塔·慕勒詩作中譯/作品:503號,譯者:貝嶺,《聯合副刊》。2009年10月23日。2009年10月25日查閱。
 


Herta Müller (German: [ˈhɛʁ.ta ˈmʏ.lɐ] (About this soundlisten); born 17 August 1953) is a Romanian-born German novelist, poet, essayist and recipient of the 2009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Born in NițchidorfTimiș County in Romania, her native language is German. Since the early 1990s, she has been internationally established, and her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twenty languages.

Müller is noted for her works depicting the effects of violence, cruelty and terror, usually in the setting of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Romania under the repressive Nicolae Ceaușescu regime which she has experienced herself. Many of her works are tol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German minority in Romania and are also a depiction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Germans in the Banat and Transylvania. Her much acclaimed 2009 novel The Hunger Angel (Atemschaukel) portrays the deportation of Romania's German minority to Soviet Gulags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Romania for use as German forced labor.

Müller has received more than twenty awards to date, including the Kleist Prize (1994), the Aristeion Prize (1995), the International Dublin Literary Award (1998) and the Franz Werfel Human Rights Award (2009). On 8 October 2009, the Swedish Academy announced that she had been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describing her as a woman "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