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朱瑟琳·喬塞爾森 Josselson, R.詹姆斯·泰伯 詹姆斯泰伯
威廉·恩道爾 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馬剋·佩恩 Mark - Payne
阿夫納·格雷夫 Avner Greif安德魯·B·布希 Andrew B Busch
海倫·凱勒 Helen Keller雷蒙德·拉蒙特·布朗 Raymond Lamont-Brown
邁剋爾·拉爾戈 Michael Largo哈羅德·伊羅生 Harold R.Isaacs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莎倫·羅斯 Suolunluosi
尼爾·施拉格 Neil Schlager傑裏米 Jeremy
菲利普·邁耶 Philip Meyer艾倫·韋斯曼 Alan Weisman
斯蒂夫·沃茲尼亞剋 Steve Wozniak雨果·德·加裏斯 Hugo de Garis
J·希利斯·米勒 J.Hillis Miller邁剋·宋 Mike Song
維姬·哈爾斯 Vicki Halsey奧爾森拉裏·迪安·奧爾森 奥尔森拉里迪 Anaoersen
加裏·沃爾夫 Gary Wolf約翰·阿爾伯特·梅西 John Albert Macy
斯賓塞·韋爾斯 Spencer Wells桑德拉·希斯內羅絲 Sanda Cisneros
溫·剋雷伯 K. Winn艾倫·愛爾金 Allen Elkin
亞當·喀什 Adam Cash諾曼·卡森斯 Norman Cousins
邁剋爾·羅伊森 Micheal F.Roizen劉易斯·拉普曼 Lewis Lapham
卡布瑞爾·裏剋特曼 Gabrielle Lichterman蘇珊·雷諾茲 Susan Reynolds
伊莉莎白·吉爾伯特 Elizabeth Gilbert沙倫·莫勒穆 Sharon Mole Mu
喬納森·普林斯 Jonathan Prince福瑞德·剋拉 Fred Cuell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穆罕默德·奧茲 Muhammad Oz
約翰·莫雷 John T.Molloy張一程 Zhang Cheng
馬剋·希曼 Mark Hyman吳宛竹 Wu Wan-bamboo
瑪吉·波維斯 玛吉波维斯黛比·丹 Dai Bidan
馬剋·雷納 Mark Leyner比利·戈德堡 Billy Goldberg
勞拉·多伊爾 Laura Doyle凱文·菲利普斯 Kevin Phillips
愛德華·G·馬奇歐 Edward G. Muzio德博拉·J·費雪 Deborah J. Fisher
羅格·A·阿諾德 Roger A. Arnold傑剋·米切爾 Jack Mitchell
愛麗絲·施羅德 Alice Schroeder華萊士 Wallace D. Wattles
羅伯特·柯裏爾 罗伯特柯里尔理查德·卡爾森 Richard Carlson
馬爾科姆·庫什納 马尔科姆库什 Na喬治·索羅斯 George Soros
安娜·昆德蘭 Anna Marie Quindlen
美國 現代美國 
Anna Quindlen
出生地: 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

Anna Quindlen
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 美國著名作傢,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父親是愛爾蘭人,母親則是意大利人。

 

作者經歷

編輯
18歲,她以抄寫員的身份加入《紐約郵報》,從此開始了在新聞行業的職業生涯
19歲,母親因為卵巢癌而去世,因此涉及到個人的寫作時,大多聚焦於她死去的母親
1977年,昆德蘭作為普通助理記者加入《紐約時報》。
1983年,她被任命為都市版主編。從1981年到1983年間,她一直撰寫“有關紐約”的專欄。
1985年,因為生育,昆德蘭離開《紐約時報》賦閑在傢養育自己兩個年幼的兒子,同時寫作小說。
1986年晚期,她重返該報的工作,開始寫作“三十多歲的生活”專欄。兩年之內,這個專欄開始在全國超過六十傢報紙上刊登。
1988年,她女兒的出生讓她再次辭職。
1989年,重新回到《紐約時報》。這一次,她開始寫作《紐約時報》社論對頁赫赫有名的專欄—— “公共與私人”。此時,她已經成為了該報歷史上第三位享此殊榮的女性。1993年時,這些專欄文章的集結《大聲的想》由蘭登書屋出版,隨後在三個月之中一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1992年,因為這個專欄,昆德蘭獲得了普利策評論奬
1999年,重新回到新聞界的昆德蘭選擇了以《新聞周刊》作為舞臺。而為了迎接這位新專欄作者的到來,《新聞周刊》在位於曼哈頓四季酒店舉辦了一次雞尾酒會。
在主持專欄“最後的話”接近9年之後,2009年5月18日,她辭去了這一職務。  

作品

編輯
暢銷小說:《主題課程》(Object Lessons)《親情無價》(One True Thing)(曾改編為電影)以及《黑與藍》(Black and Blue
她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開闢的「公評與私情」(Public and Private)專欄贏得了1992年普利茲奬(Pulitzer Prize),後來又集結為《大聲地想》(Thinking Out Loud)。
另有介紹當代思想的《閱讀如何改變了我的生活》(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以及兩本童書:《大樹留下來》(The Tree That Came to Stay)與《永遠幸福快樂》(Happy Ever After)。
目前她在新聞周刊(Newsweek)上有一個隔周刊登的專欄。  

作品介紹

編輯
《真情無價》(1998年的時候改編成了電影,由梅瑞爾.斯特裏普主演)處理的題材,是一個人死亡的權利。有關於自己母親的死亡,昆德蘭說,“它從未遠離過我的腦海。”“我把自己的時間投註到那些身體正在隕滅的人的身上,他們正在疾病和死亡之間搖擺。我討厭在治愈或者說讓人感到舒適已經沒有希望的前提下,醫生們還覺得自己應該繼續去捅、去測試、去治療。對於人,你就必須去做所有的事情。對於動物的話,你就能夠有衹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的奢侈的權利。”  

話語

編輯
論在紐約作為一個女性:
“我認為,一件並沒有經常被提到的事情是:這裏是作為一個女性的很好的地方。我的意思是說,這裏是事業性女孩的傢。這裏經常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對於那些敢於從全世界的其他地方來到紐約城的女孩們來說。在很多方面來說,紐約是個如此另類的地方。你能夠變成一個投票領導人,一個工會組織者或者一個政治力量或者每天外出工作的女孩。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這個城市對於女性來說尤為友好。這裏擁有為你自己的未來設計航嚮的可能性,沒有人會註意到或者說是過分的大驚小怪。這是對於一整個性別的巨大的解放,之前在她們的運動中圍繞的是小心的觀察和設限。因此,我認為,這裏有一種充滿機遇的感覺,在紐約,匿名性已經歷史性的被給予了女性,在很多方式上來說,這跟給與男性的不同。而且,這裏也給與了女性很多的機會,在其他的地方,我們可能都沒有辦法得到。”
論是什麽造就了一個優秀的紐約政客:
“因為紐約客們是一種非常理想主義的人,所以,在紐約政界中有很大的空間能夠給與理想主義。在這個城市中,理想主義跟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一樣重要。它的理想是作為一個大熔爐,作為一個把迥然有別的事物彙聚在一起,作為一個富人和窮人共同的理想。所以,這裏能夠擁有那種理想主義的政客。但是,在一種現實的水平綫上,你們必須讓地鐵們及時的工作。”
“擁有生活”
“擁有生活。一種真正的生活,而不是焦躁不安的想要獲得下一次的升職、更大數額的支票、更大的房子。假如,有一天下午,你發現自己得了動脈瘤,或者是在乳房上發現陰影的話,你真的還認為自己對於這些事情會如此關心嗎?”
關於自己母親的死亡
“它從未遠離過我的腦海。”“我把自己的時間投註到那些身體正在隕滅的人的身上,他們正在疾病和死亡之間搖擺。我討厭在治愈或者說讓人感到舒適已經沒有希望的前提下,醫生們還覺得自己應該繼續去捅、去測試、去治療。對於人,你就必須去做所有的事情。對於動物的話,你就能夠有衹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的奢侈的權利。” 


Anna Marie Quindlen (born July 8, 1952) is an American author, journalist, and opinion columnist.

Her New York Times column, Public and Privat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Commentary in 1992. She began her journalism career in 1974 as a reporter for the New York Post. Between 1977 and 1994 she held several posts at The New York Times. Her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One True Thing (1994) served as the basis for the 1998 film starring Meryl Streep and Renée Zellweger.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