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非馬 William Marr愛倫·坡 Edgar Alan Poe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惠特曼 Walt Whitman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斯蒂芬·剋蘭 Stephan Crane
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弗羅斯特 Robert Frost卡爾·桑德堡 Carl Sandberg
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龐德 Ezra Pound杜麗特爾 Hilda Doolittle
奧登 Wystan Hugh Auden卡明斯 E. E. Cummings哈特·剋萊恩 Hart Crane
羅伯特·鄧肯 Robert Duncan查爾斯·奧爾森 Charles Olson阿門斯 A. R. Ammons
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約翰·阿什伯利 John Ashbery詹姆斯·泰特 James Tate
蘭斯敦·休斯 Langston Hughes默溫 W. S. Merwin羅伯特·勃萊 Robert Bly
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羅伯特·洛威爾 Robert Lowell普拉斯 Sylvia Plath
約翰·貝裏曼 John Berryman安妮·塞剋斯頓 Anne Sexton斯諾德格拉斯 W. D. Snodgrass
弗蘭剋·奧哈拉 Frank O'Hara布洛茨基 L.D. Brodsky艾米·洛威爾 Amy Lowell
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蕾 Edna St. Vincent Millay薩拉·梯斯苔爾 Sara Teasdale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威廉·斯塔福德 William Stafford艾德裏安娜·裏奇 Adrienne Rich大衛·伊格內托 David Ignatow
金內爾 Galway Kinnell西德尼·拉尼爾 Sidney Lanier霍華德·奈莫洛夫 Howard Nemerov
瑪麗·奧利弗 Mary Oliver阿奇波德·麥剋裏許 阿奇波德麦 Kerry Xu傑弗斯詩選 Robinson Jeffers
露易絲·格麗剋 Louise Glück凱特·萊特 Kate Light施加彰 Arthur Sze
李立揚 Li Young Lee斯塔夫理阿諾斯 L. S. Stavrianos阿特 Art
費翔 Kris Phillips許慧欣 eVonne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
巴拉剋·奧巴馬 Barack Hussein Obama朱瑟琳·喬塞爾森 Josselson, R.詹姆斯·泰伯 詹姆斯泰伯
威廉·恩道爾 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馬剋·佩恩 Mark - Payne拉吉-帕特爾 Raj - Patel
馬剋·羅斯科 Marks Rothko
美國 冷戰中的美國  (1903年九月25日1970年二月25日)
Markus Yakovlevich Rothkowitz
馬庫斯·雅科夫列維奇·羅特科維奇
羅斯科
出生地: 拉脫維亞


馬剋·羅斯科拉脫維亞語:Marks Rothko,1903年9月25日-1970年2月25日),出生名馬庫斯·雅科夫列維奇·羅特科維奇(俄語:Ма́ркус Я́ковлевич Ротко́вич,拉脫維亞語:Markuss Rotkovičs)生於沙俄時代的拉脫維亞,1910 移民美國。年青時以兼職賺取費用求學,當過演員、場記、畫傢、侍者。1929年成為一所猶太教會的兼職教師,也是表現主義時的創始成員。後因患病、沮喪、憂鬱、酗酒及服用過量鎮定劑和抗憂鬱藥物,導致於1970年切斷靜脈自殺身亡。儘管他本人排斥被打上流派分類的標簽,但他的作品和畫風依然被認為是抽象表現主義的典範之作。

生平

童年

1903年9月馬剋·羅斯科生於沙俄時期的陶格夫匹爾斯,今屬拉脫維亞。其父佳柯比是一位藥劑師和知識分子。和沙俄時代其他城市猶太裔的境遇不同,羅斯科一傢並未遭受排猶主義的直接暴力影響,但是猶太人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依然被視為邪惡的化身,羅斯科的童年正是在這種充滿排猶情緒的環境下度過。

移民美國

由於雅各·羅斯科維茨擔心兒子要進入俄羅斯帝國軍隊服役,於是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馬庫斯·羅斯科維茨留在俄羅斯,與母親、姐姐索尼婭同居。他們於1913年年底抵達埃利斯島,之後在俄勒岡州波特蘭與雅各及哥哥們會合。雅各·羅斯科維茨在幾個月後因結腸癌去世。馬剋·羅斯科在叔叔的倉庫工作,嚮員工出售報紙。雅各·羅斯科維茨的死亡導致羅斯科與宗教的關係斷絶。一年後,馬剋·羅斯科在猶太會堂哀悼父親,之後他發誓再也不會踏進猶太會堂。

馬剋·羅斯科在1913年在開始上學,很快從三年級升到五年級。1921年6月,他在波士頓林肯高中畢業。他學習英語,並成為猶太社區的中心成員。馬剋·羅斯科熱衷於工人權利、婦女避孕權等問題。當時,波特蘭是美國革命活動中心,而世界産業工人(IWW)很活躍。

馬剋·羅斯科參加世界産業工人的會議,認識比爾·海伍德和艾瑪·戈德曼等無政府主義者。他聽到艾瑪·戈德曼在西海岸活動的消息。隨着俄羅斯革命開始,馬剋·羅斯科組織相關辯論。

馬剋·羅斯科之後獲得耶魯大學奬學金。他在大二那一年退學,四十六年後他被授予榮譽學位。

早期

在1923年秋天,馬剋·羅斯科在紐約服裝區找到工作。他後來就讀帕森斯新設計學院,認識阿希爾·戈爾基。同年秋天,他參加立體主義藝術傢馬剋斯·韋伯(Max Weber)教授的藝術課程。馬剋斯·韋伯曾經是法國前衛運動的一部分,對於渴望瞭解現代主義的學生來說,韋伯被視為“現代藝術史的活化石”。在韋伯的指導下,羅斯科開始將藝術視為情緒和宗教表達的工具。

德國表現主義作品對羅斯科早期産生重要影響,包含保羅·剋利超現實主義藝術以及喬治·魯昂的畫作。1928年,馬剋·羅斯科與一群其他年輕藝術傢,在機會畫廊展出作品。他的畫包括黑暗,喜怒無常,表現主義以及城市場景,受到評論傢和同行普遍贊賞。馬剋·羅斯科在1929年開始在布魯剋林猶太中心教授繪畫和粘土雕塑課程。

在1930年代初期,馬剋·羅斯科認識Adolph Gottlieb,他和巴尼特·紐曼、Joseph Solman、Louis Schanker、John Graham與米爾頓·艾弗利(Milton Avery)關係密切。米爾頓·艾弗利對於馬剋·羅斯科産生巨大影響。

作品

2012年5月7日代表作《橙、紅、黃》,以8,690萬美元(6.75億港元)成交,打破愛爾蘭畫傢培根名作《三聯畫,1976》的拍賣價紀錄,成為歷來拍賣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品。


Mark Rothko (/ˈrɒθk/), born Markus Yakovlevich Rothkowitz (Russian: Ма́ркус Я́ковлевич Ротко́вич, Latvian: Markuss Rotkovičs; September 25, 1903 – February 25, 1970), was an American painter of Latvian Jewish descent. Rothko did not personally subscribe to any art movement, but he is generally identified as an abstract expressionist.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