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is George Steiner | |
出生地: | 法國巴黎 |
|
喬治 · 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年-2020年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以德語、法語、英語為母語,先後在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文學批評傢,當代最傑出的知識分子之一,不列顛學會會員。
2020年2月3日,喬治·斯坦納在英國劍橋的傢中去世。
人物生平
喬治·斯坦納
1944年,喬治·斯坦納又從法國前往紐約,成為了美國公民。
1959年,喬治·斯坦納被任命為普林斯頓大學的講師。
1967年,喬治·斯坦納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語言與沉默》。
1969年,喬治·斯坦納成為了劍橋大學的特別研究員。
1974年,喬治·斯坦納接受了日內瓦大學提供的比較文學與英語文學教授的職位,他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20年,用四種語言教學,直到1994年退休。
在退休後,喬治·斯坦納還繼續在媒體上撰稿,發表文章。
在30年的時間裏,喬治·斯坦納為《紐約客》撰寫了200多篇評論。
2008年的時候,斯坦納還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發表文章《畢希納繼續存在》。
曾任《經濟學人》雜志編輯,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日內瓦大學等知名學府,教授比較文學課程。研究領域涉及文學理論、比較文學,並提出了重要的“翻譯四步驟”理論。
2020年2月3日,喬治·斯坦納在英國劍橋的傢中去世。
主要作品
包括:《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劇之死》、《巴別塔之後》、《馬丁·海德格爾》、《何謂比較文學》等。
獲奬記錄
2007年,獲得阿方索·雷耶斯國際奬。
人物評價
對支持斯坦納的人來說,他被譽為“當今知識界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英國小說傢A.S.Byatt曾把他描述為“一位來的太晚的文藝復興巨人……一位歐洲玄學家,卻有着瞭解我們時代主流思想的直覺。”
英國文化委員會前文學主任Haariet Harvey-Wood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講師,具有先見之明和悲劇情愫,他可以在半頁紙上草草寫滿文字,而且不作任何引用。”
參考資料
- 1. 喬治·斯坦納去世|反對漠不關己的精英主義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0-02-04]
Among his admirers, Steiner is ranked "among the great minds in today's literary world". English novelist A. S. Byatt described him as a "late, late, late Renaissance man... a European metaphysician with an instinct for the driving ideas of our time". Harriet Harvey-Wood, a former literature director of the British Council, described him as a "magnificent lecturer – prophetic and doom-laden [who would] turn up with half a page of scribbled notes, and never refer to them".
Steiner was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Geneva (1974–94),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1994–95), Professor of Poetry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1–02), and an Extraordinary Fellow at 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 (since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