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非馬 William Marr愛倫·坡 Edgar Alan Poe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惠特曼 Walt Whitman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斯蒂芬·剋蘭 Stephan Crane
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弗羅斯特 Robert Frost卡爾·桑德堡 Carl Sandberg
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龐德 Ezra Pound杜麗特爾 Hilda Doolittle
奧登 Wystan Hugh Auden卡明斯 E. E. Cummings哈特·剋萊恩 Hart Crane
羅伯特·鄧肯 Robert Duncan查爾斯·奧爾森 Charles Olson阿門斯 A. R. Ammons
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約翰·阿什伯利 John Ashbery詹姆斯·泰特 James Tate
蘭斯敦·休斯 Langston Hughes默溫 W. S. Merwin羅伯特·勃萊 Robert Bly
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羅伯特·洛威爾 Robert Lowell普拉斯 Sylvia Plath
約翰·貝裏曼 John Berryman安妮·塞剋斯頓 Anne Sexton斯諾德格拉斯 W. D. Snodgrass
弗蘭剋·奧哈拉 Frank O'Hara布洛茨基 L.D. Brodsky艾米·洛威爾 Amy Lowell
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蕾 Edna St. Vincent Millay薩拉·梯斯苔爾 Sara Teasdale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威廉·斯塔福德 William Stafford艾德裏安娜·裏奇 Adrienne Rich大衛·伊格內托 David Ignatow
金內爾 Galway Kinnell西德尼·拉尼爾 Sidney Lanier霍華德·奈莫洛夫 Howard Nemerov
瑪麗·奧利弗 Mary Oliver阿奇波德·麥剋裏許 阿奇波德麦 Kerry Xu傑弗斯詩選 Robinson Jeffers
露易絲·格麗剋 Louise Glück凱特·萊特 Kate Light施加彰 Arthur Sze
李立揚 Li Young Lee斯塔夫理阿諾斯 L. S. Stavrianos阿特 Art
費翔 Kris Phillips許慧欣 eVonne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
巴拉剋·奧巴馬 Barack Hussein Obama朱瑟琳·喬塞爾森 Josselson, R.詹姆斯·泰伯 詹姆斯泰伯
威廉·恩道爾 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馬剋·佩恩 Mark - Payne拉吉-帕特爾 Raj - Patel
陳瑞琳
美國 現代中國  (1962年)
出生地: 西安

閱讀陳瑞琳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陳瑞琳,女,1962年生於中國西安西北大學中文係文學碩士,原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教研室教師。旅美作傢,海外著名文學評論傢。

1992年赴美,在美國從事多種研究和文化工作。現任休斯頓《新華人報》社長,國際新移民筆會會長、世界華文女作傢會員、華語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等,同時兼任南昌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校客座及特聘教授,國際漢學研究員。有《中國現代雜文史》和《“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綫上》等多部作品。被譽為當代北美新移民文學研究的開拓者。

人物生平

 

國內

陳瑞琳12歲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破格考入西北大學中文係,獲文學碩士學位。

陳瑞琳雲南瀘沽湖留影

陳瑞琳雲南瀘沽湖留影

畢業後任教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十年,在西北首開臺港及海外文學研究課程,此間曾多次應邀赴西北五省講學,並以最年輕之傑出學者身份多次代表西北學界參加全國學術盛會(包括1991年北京懷仁堂紀念魯迅誕辰110周年大會)。出國前學術著作計有《中國現代雜文史》(曾獲全國優秀學術成果大奬)、《中國當代文學》、《神秘黑箱的窺視》等,學術論文從1983年《中國社會輯刊》首發“論蕭紅小說的語言風格”開始,二十年來不斷有研究論文在海內外多傢報刊刊登轉載,國內《文藝報》特闢專版介紹,並多次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收集刊載。

 

海外

新聞寫作

1992年赴美,先從事新聞寫作,曾任《華商報》采訪部主任,繼任《自由

陳瑞琳女士

陳瑞琳女士

人報》社長兼總編。現任休斯頓王朝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大型文學刊物《華人世界》常務主編、美南作傢協會理事、亞洲之聲華語電臺節目主持人等職。

散文創作及文學評論

在美期間開始散文創作及文學評論,作品發表於北美《世界日報》《明報》《僑報》《國際日報》《美中時報》《美南新聞》《自由人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外論壇》《北美行》《華人世界》《人間指南》《德州月刊》、國內《文藝報》《文學報》《文匯報》《北京日報》《世界華文文學》《臺港文學選刊》《散文》海外版等海內外各大報刊。

出版有域外散文三部麯《走天涯》、《“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綫上》、《傢住墨西哥灣》。2000年散文《他鄉望月》榮獲《世界日報》暨洛杉磯

陳瑞琳

陳瑞琳

協聯合徵文首奬。散文《巴黎尋夢》榮獲2005年“全球華人旅遊文學徵文大賽”優異奬。《傢住墨西哥灣》2009年榮獲首屆“中山杯”華僑文學散文奬,同年榮獲第一屆《世界華人周刊》傑出作傢奬。散文《“井岡”杜鵑》榮獲2011年全國散文作傢論壇徵文大賽一等奬。  早期遊記作品曾被收入《二十世紀名傢旅遊經典》一書,早期主要散文作品收錄在1998年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域外散文集《走天涯》一書中。作品集錦已經編輯在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綫上》新書中。 陳瑞琳散文創作風格感性抒情,藴積深厚,作品被收入《二十世紀名傢經典》一書。2010年榮獲臺灣僑聯“海外華文著述奬”小說類第一名。

在文學評論方面,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全面展開對海外文壇的俯瞰,更藉其近水樓臺之得天獨厚,以其獨特視角關註海外新移民文學的創作,被譽為是當代北美新移民文學研究的開拓者,不少有關學術文章在海內外引起極大反響,並牽動着國內外關於當前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

陳瑞琳在美國密西根湖畔留影

陳瑞琳在美國密西根湖畔留影

動嚮。其主要篇章收集在2006年由成都時代出版社推出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海外新移民文學散論》一書中,並編著有北美新移民作傢首部 專輯《一代飛鴻》,2005年曾榮獲中國《文藝報》評選海外“理論創新奬”。

陳瑞琳把海外文學當作中國文學的一個分支來研究,尤其關註新移民作傢的作品。近年來北美的華文文壇越來越成為海外文學的重地,作傢層出不窮,尤其是新移民作傢。與臺灣綿長的留學生文學相比,大陸的留學生文學僅僅出現過很短暫的時期,緊接着就是波瀾壯闊的新移民文學。在研究北美作傢時,陳瑞琳發現,雖然他們多來自深厚的文化背景,職業不同,身份各異,背

與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在一起

與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在一起

景紛雜,貧富不均,但執筆者卻是一樣的一往情深,所以創作的成就也就格外地引起讀者和評論傢的關註。從加州海岸老僑作傢血淚的記述;到60年代留學生文學的蒼涼;再到80、90年代大陸新移民作傢的昂然崛起,整個北美文壇風起雲涌,各領風騷。如果從80年代初北美大陸新移民文學的算起,已經20個春秋。這樣的歷程不能說短了,陳瑞琳激動地對在座的聽衆們說,轟轟烈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也不過纔30年,而中國當代新時期文學的主題切換更是以5年計,再看臺灣60年代的留學生文學的浪潮也僅僅滾動了10年。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呼喚着海外文學研究的成熟期的到來。

 

自我評價

作為一個評論傢,陳瑞琳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她尖銳而痛心地指出,當代文壇的

《“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綫上》

《“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綫上》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從1979年首刊白先勇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豔》開始,20多年過去了,“世界華文文學”雖已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但有關北美文壇重地的研究,卻如同一個原地打轉的陀蠃,很多人都在抽打,卻始終拘泥在早期港、臺文學的研究格局之中,不僅研究的作傢循還往復,研究的方式及關註的主題也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進展。儘管每一屆有關海外文學研究的國際研討會打出的口號都是“期望超越”,可當我們看到一篇一篇、一本一本的研究文字時,卻不能不扼腕嘆息:一個越滾越大的陀蠃仍在原地旋轉。

她感到令人驚訝的是,大陸當年在各大學興起的“港臺文學”課所建立的作傢框架,竟然一直延伸,竟然還是以臺灣50、60年代的“現代”作傢為主,“鄉土作傢”為輔,報刊、雜志依然以發表他們的作品作為海外文學的代表。以此主導着海外文壇的研究方向,顯然隱藏着極大的偏頗和誤區。因為很多來自臺灣的“現代”作傢,在海外並無大的創作成就,10年來幾乎沒有真正意義的作品問世,如白先勇聶華苓陳若曦等(於梨華等雖一直未歇筆,但已不在文壇主流),顯然,他們已不能再作為當今海外文學的主要代表。而像《白雪紅塵》這樣的優秀留學生作品,竟在很長時間內國內的許多研究者根本就沒有讀到。由於使命感的趨使,陳瑞琳以一篇篇擲地有聲的文章引起大陸評論界的註意,並被邀請回國巡回演講,造成不小的轟動。

一個衹願意讀作品而不親近作傢的評論傢,不會成為出色的評論傢。陳瑞琳說,“我愛作傢,非常珍惜與他們之間的友誼,正如一首歌中說唱,人世間百媚千種,我獨愛你那一種。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關係,同學、朋友、情人……最令我感動、珍惜的是文字與人的這種關係,在這種關係中,所有人間世俗的東西都蕩然無存了。我在北美這麽多年,結交

《傢住墨西哥灣》

《傢住墨西哥灣》

很多朋友都是從文字的神交開始。”

誠如陳瑞琳所言,我們的研究者多年來衹註重作傢作品的個體研究,卻沒有宏觀把握的恢宏氣勢,而更少能夠從人類生態文化演進的角度來考察文學意義的演變,譬如我們對網絡作傢的學術上的判斷,還有如何從地域文化來把握文學的走嚮,從性別角度來分析文風繼承的異同,更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挖掘作傢內心真正的創作源泉等等,都是我們十分匱乏的留白。陳瑞琳是個非常認真負責的評論傢,每寫一篇評論,她不僅要熟讀作傢的作品,還要盡最大的努力與對方見面傾談,甚至連作傢身邊的朋友都細心留意。再加上她有一支寫優美散文的筆,難怪評論文章獨樹一幟,親切、優美,又不失尖銳、深刻、厚重。陳瑞琳研究過的新移民作傢有嚴歌苓閔安琪少君王鼎鈞程寶林劉荒田瀋寧孫博、李彥、陳謙、夏小舟、宋曉亮、張翎。

 

海外報道

《描繪華人他鄉生活的女作傢》

2009年,看見陳瑞琳在中國陝西西安主持第三屆海外新移民作

《橫看成嶺側成峰—海外新移民文學散論》

《橫看成嶺側成峰—海外新移民文學散論》

傢國際筆會。之後,又看見她在河北教育出版社主辦的《傢住墨西哥灣》首發式上發表演講並簽名售書。緊接着她又趕赴廣東中山,走在“首屆華僑文學奬”頒奬大廳的紅地毯上……

陳瑞琳在這一年忙碌的身影,讓我想到了一個人生命的能量。

我們常常用物理的方法,繪出宇宙間存在物的位置和速度,從而可以計算出物體未來某個時間點的運動位置。陳瑞琳是當今海外知名的作傢和評論傢,她的人生經歷,她的5歲,她的15歲,她的25歲,她的35歲,她的45歲……一個節奏一個節奏地跟隨着她的身影,在時光的燧道裏穿越,以尋找在這10年一頓的時間點上,她的存在形式以及隨之而展伸出去的、流光般的運動軌跡,或許能找到這之中發生過的某些微妙的東西,即套用“物理的方法”,繪出她存在的位置、狀態和她的抱負,她的未來。

在故鄉經歷文革的歲月

1967年,5歲的陳瑞琳被參加文化革命大串聯的爸爸媽媽丟在鄉下姥姥傢

陳瑞琳在達拉斯華人活動中心舉辦講座

陳瑞琳在達拉斯華人活動中心舉辦講座

。儘管多病的姥姥百般呵護着,但在孩子的心靈裏,肅殺的鄉村階級鬥爭環境還是讓她充滿恐懼。小瑞琳穿着那種城裏孩子纔有的“布拉吉”裙子,不時遭受到村子裏一幫該子們的嘲弄和追打,自己衹好躲在豬圈裏與豬說話,給豬捉蚤子,挨過一天,又一天……傍晚,小瑞琳將身子靠在豬圈墻上,看西下的陽婆一寸一寸落在山後,心裏想着、盼着,媽媽定會來接她回傢。霞光中映着一串挂在臉蛋兒上的淚珠……

是的,小瑞琳甚至想過,讓大水把自己衝走,讓火車從身上攆過……但這並不意味着孩子要結朿自己的生命,而是想離開這個地方,想盡快地擺脫這種難耐的孤獨和寂寞。

1977年底,15歲的陳瑞琳破格被西北大學錄取,成為一名當年為數極少的少年大學生。小瑞琳大人似地辦完入學註册的手續,走進宿舍,“阿姨,我的床鋪是哪一個?”聲音發出後,她纔意識到,錯了,叫錯了,多不好意思。七七屆的同班同學,不是叔叔阿姨,也是她的大哥大姐。大學畢業那年,誰也未曾料到,這位係裏年紀最小的大學生撰寫的《論廬隱》,竟榮獲了文科畢業論文的優秀奬。1982年,不

與《延河》副主編張豔茜合影

與《延河》副主編張豔茜合影

滿20歲的陳瑞琳走上了大學的講堂,聽課的學生有的都比老師的年齡大。一學期下來,校長告訴她:“决定派你去大連參加全國現代文學研討會的暑期培訓班。”在大連,陳瑞琳生平頭一次看見大海,呵,那是何等的壯闊,何等的浩瀭呀!她心裏在想,大海的盡頭,定會有更多的奇妙存在。更為讓她振奮的是,講習班的這些日子,她幾乎見到了當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的所有泰鬥,集中領略了他們的學術思想丰采。那是一串多麽響亮的名字喲:唐弢、王瑤、錢𠔌融、林非、馬良春、樊駿、嚴傢炎……在這個衆星燦爛的“舞臺”上,散文研究專傢林非先生的出場,則格外地讓她專註。一個彩霓般的願景在瑞琳的眼前由漫漶而逐漸明確起來一一她要研究魯迅,要研究散文!乘着大連的暖風,帶着無限的憧憬,陳瑞琳又一次投師在西北大學張華教授的名下,攻讀魯迅研究的碩士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歲月,在導師的帶領下,陳瑞琳參予了《中國現代雜文》的寫作。此書曾榮獲當年的學術大奬。碩士畢業後,她移師到陝西師範大學任教。1991年,被學校推薦出席了北京召開的魯迅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了中央領導的接見。這次北京之行,卻是堅定了她考魯迅研究博士的信心。

但1992年的夏天,對陳瑞琳來說,面臨的並不僅僅是博考,

陳瑞琳與虹影在一起

陳瑞琳與虹影在一起

而是人生道路上前所未有的煎熬和選擇。就在她考博士的同時,先生獲得了赴美國留學的簽證。事業、家庭忽然間站在一個交叉點上讓她萬般糾結。最終的她則是服膺了理性與生活的邏輯,選擇了遠處的那條迷迷蒙蒙的路。

陳瑞琳出版的部分作品。

在他鄉寫旅美華人的故事

《走天涯——我在美國的日子》出版,林非作序,寫了衆多旅美華人的故事,也寫了自己最初的奮鬥和掙紮。作者以情真意切的文筆,書寫了華人新移民跨境域、跨文化生命移植的艱難旅程。為此,休斯頓市長李布朗特別為她頒發了“榮譽市民”和“文化親善大使”證書。這一年,她35歲。

1992年的鼕天,陳瑞琳毅然告別了西安,告別了北京,告別了親人

《一代飛鴻》

《一代飛鴻》

、同學、同事,告別了恩師和朋友,當然,也告別了生養她的這塊土地,飄洋過海,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

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的陳瑞琳,先是毅然地告別了剛剛團聚的丈夫,告別了北方的冰雪,搭乘“大灰狗”,衹身來到休斯敦,拿丈夫從奬學金中節省出的1千美元打底,開始了勇敢的闖蕩。最開始她包了些水餃拿到一所大學門口去叫賣,但是失敗了,她的水餃未經賣出早已化作一團。接着她又去應聘當嬰兒媬姆,不到一個月,笨手笨腳的她就露了馬腳,被解顧了。不管怎樣,1千美元的基本金有所擴大。機遇來臨:一位臺灣留學生返鄉,願意把車賤賣。條件是她必須隨車送他到機場,然後自己把車開回來。陳瑞琳拿着自己馬馬虎虎考來的駕照,把這得手的車萬般驚險地開上了高速公路。終於有了車的她隨即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到中餐館洗碗。

夜晚,透過天窗,望着滿天星鬥,陳瑞琳胸中涌動着一股激情,她要把自己身處的這座城市裏的華人奮鬥故事寫出來,寫成一本書,寫給母親,寫給家乡父老。1998年,她的《走天涯——我在美國的日子》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書中寫道:“痛苦也是生活,體驗就是財富!我要寫,寫下異域的衝擊,寫出新一代移民的甘

陳瑞琳仰望休斯頓的天空

陳瑞琳仰望休斯頓的天空

苦!”

2000年,陳瑞琳的散文《他鄉望月》,在洛杉磯作協全球徵文中獲得頭奬。這是她定居美國後第一次在海外獲得文學大奬。

《他鄉望月》無愧是新世紀以來海外華文散文創作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作者把情緒凝鑄在異邦的“他鄉”,以靜夜的“望月”寄托自己的情思。在清淡如水的月光下,癡癡地將一腔濃得化不開的鄉愁,由內心深處汩汩流出,自然而親切,純樸而纏綿,看不出絲毫的文化挫敗感。堪為當代海外遊子的一首牽腸挂肚、清雅幽邃的文學“思鄉麯”。裏面所描繪出的一幅幅深情浮漾的原鄉風俗畫,相信定會牽動着每一個遊子漂泊生涯中的故土情愫,引出對傢園往事的無盡懷想。

陳瑞琳出版的部分作品

陳瑞琳出版的部分作品

2003年,先是 “英倫秋遊”選入北京《世界華文文學》雜志,第二部散文集《“蜜月”巴黎一一走在地球徑緯綫上》在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從加拿大到墨西哥,從西歐到北歐……”作者視野的擴大,直接帶來思想、感情、認知、判斷以及文字修煉方面的深刻變化。

她决心要一直寫下去。不僅自己寫,還要為所有的新移民作傢吶喊。她太理解他們的甘苦了。她的抱負是把每一位華文作傢,把華文作傢的方陣,整體地推到世界文學舞臺的燈光下。從《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新移民作傢散論》到《一代飛鴻——北美新移民小說精選與點評》、《當代海外作傢精品選讀》,是陳瑞琳為華文文學史留下的重彩之筆。

 

新作

蔡維忠的散文世界(海外華文作傢研究)  

陳瑞琳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1月23日 第 07 版)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册更多圖册

詞條圖片

詞條圖片(15)

參考資料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