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柳亞子 Liu Yazi(現代中國)瀋尹默 Shen Yinmo(現代中國)海子 Hai Zi(現代中國)
洛夫 Lo Fu(現代中國)舒婷 Shu Ting(現代中國)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
席慕容 Ximurong(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食指 Si Zhi(現代中國)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北島 Bei Dao(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
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戴望舒 Dai Wangshu(現代中國)多多 Duo Duo(現代中國)
昌耀 Chang Yao(現代中國)嚮明 Xiang Ming(現代中國)孤夜賞雨 Gu Yeshangyu(現代中國)
離離 Chi Chi(現代中國)陳忠坤 Chen Zhongkun(現代中國)熊焱 Xiong Yan(現代中國)
絶壁孤俠 Jue Biguxia(現代中國)迪拜 DiBai(現代中國)祁鴻升 Qi Hongsheng(現代中國)
杯中衝浪 Wang XuSheng(現代中國)魯緒剛 Lu XuGang(現代中國)餘刃 Yu Ren(現代中國)
白琳 Bai Lin(現代中國)太陽島 Tai Yangdao(現代中國)秋葉 Qiu She(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周夢蝶 Zhou Mengdie(現代中國)鄭愁予 Zheng Chouyu(現代中國)
蘭語凝嫣 Lan Yuningyan(現代中國)劉華明 Liu Huaming(現代中國)陸華軍 Liu Huajun(現代中國)
離開 Chi Kai(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林泠 Lin Ling(現代中國)
商禽 Shang Qin(現代中國)羅門 Luo Men(現代中國)西川 Xi Chuan(現代中國)
歐陽江河 Ouyang Jianghe(現代中國)翟永明 Di Yongming(現代中國)楊煉 Yang Lian(現代中國)
張錯 Zhang Cuo(現代中國)田間 Tian Jian(現代中國)阿壠 A Long(現代中國)
紀弦 Ji Xian(現代中國)灰娃 Hui Wa(現代中國)馬驊 Ma Hua(現代中國)
覃子豪 Qin Zihao(現代中國)林亨泰 Lin Hengtai(現代中國)蓉子 Rong Zi(現代中國)
瘂弦 Ya Xian(現代中國)楊喚 Yang Huan(現代中國)羊令野 Yang Lingye(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現代中國)白萩 Bai Qiu(現代中國)管管 Guan Guan(現代中國)
杜鵬程
現代中國  (1922年四月8日1991年十月27日)
姓:
名: 鵬程
出生地: 陝西韓城

閱讀杜鵬程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杜鵬程(1921年~1991年),陝西韓城人,原名杜紅喜,曾用筆名司馬君,現代作傢。中共黨員。大學畢業。著有長篇小說保衛延安》、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裏》,短篇小說作品有《年青的朋友》、《速寫集》、《杜鵬程小說選》等。杜鵬程的小說多為重大題材,從嚴峻的鬥爭與考驗中,描寫人物精神面貌。《保衛延安》正是他精心創製的一部力作。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裏》,是建國五十年來工業題材創作中的優秀之作。
2019年9月23日,杜鵬程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個人簡介

編輯
杜鵬程,陝西省韓城市人,生於1921年陰歷3月28日。三歲喪父。傢境貧寒。 幼年上過私塾和基督教學校,後來到韓城縣一傢店鋪當學徒。1934年到1936年,杜鵬程經人推薦轉到離傢二三十裏遠的一個鄉村學校半工半讀。這三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1937年抗戰爆發,十六歲的杜鵬程參加了共産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任延安抗大、魯迅師範學校學員。1938年初夏,在共産黨員老師的介紹下,杜鵬程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從此揭開了個人生活歷史上嶄新的一頁。到了陝甘寧邊區農村工作,經過整風、大生産運動後派往工廠工作,在西北野戰軍任新華社隨軍記者,新華社西北野戰兵團野戰分社編。
杜鵬程(中)杜鵬程(中)
解放前杜鵬程在農村、工廠、部隊的生活經歷,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素材,奠定了紮實的思想基礎與寫作基礎。
1949年後歷任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陝西作傢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文聯副主席,專業作傢,195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中國作傢協會第二、三、四屆理事,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1982年,杜鵬程當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他還是全國第二、三屆政協委員。
1991年10月26日下午,彭德懷傳記組到醫院瞭解情況,問彬正陪着說話的時候,杜鵬程心髒病突發,在西安省人民醫院不幸逝世,享年七十歲。
他從四十代開始發表作品,在長、中、短篇創作中都獲得顯著的成就。195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的、史詩般的長篇小說。  

愛情軼事

編輯
杜鵬程杜鵬程
1985年夏天,陝西省作傢藝術傢代表團赴“中國農科城”武功縣楊陵鎮(今楊陵農業科技示範區)採風,杜鵬程應邀為西北農學院幾千名大學生即興演講:“三十六年前楊陵鎮解放,我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的軍代表來接管你們學校,又從這裏一路打進新疆……”其實,他心底還藏着個秘密沒給同學們講,那就是,他的妻子張文彬(筆名問彬)也曾在這裏讀過書。
一出歌劇引來一段“戰地浪漫麯”。   1949年5月,彭總指揮的我西北野戰軍嚮西節節推進解放了武功,部隊文工團隨即在西北農學院開展演出宣傳,農學院附中十六歲的女學生張文彬和大哥哥大姐姐一樣,興高采烈地坐在舞臺前第一次看解放區的秧歌、舞蹈。特別是由新華社隨軍記者杜鵬程創作的五幕大型歌劇《勞動人民的子弟》演出四個多小時,看得張文彬熱血沸騰,一下子燃起廠她嚮往革命的激情:戲一完她就和大批同學報名參軍。從此,她心裏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杜鵬程!
問彬初到部隊,由於她身材好,個頭高,又是女生,就被安排到文工團,不久又調到二軍四師政治部工作。她哪裏知道,自己崇拜的作傢杜鵬程從解放戰爭開始,就一直跟隨這支由王震將軍率領的英雄的部隊轉戰陝北,寫下了不少有影響的戰地報道和二百多萬字的戰地日記。更讓她驚喜的是,杜鵬程的組織關係就在四師政治部!一個甜蜜的渴望開始在問彬的心裏醖釀着……
1949年6月,西北戰場著名的扶眉戰役打響了。一天下午,部隊在渭河畔的宮傢堡作短暫休整,問彬和女戰友小馬正坐在老鄉的炕頭上縫衣、讀書。突然,一位年輕的軍官喊着小馬的名字急急火火就闖了進來。問彬一聽小馬叫“杜記者”,下意識地看了一眼這位身材適中、十分幹練的小夥子,心裏激動萬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杜鵬程啊!她本想看清人傢長什麽樣兒,但少女的矜持與害羞又讓她裝出不在乎的樣子繼續低頭看書。忽然,杜鵬程發現窗臺上放了本書,便如獲至寶地順手雲拿。問彬一看,急忙去搶,但書還是落在了杜鵬程手中,他“噢”了一聲:原來書裏夾着本作文!問彬的心一下子提起來了:自己幼稚的習作落在名記者的手中,人傢還不知咋笑話呢!因為羞澀又緊張,少女的臉上飛起了一片紅暈,頭埋得更低了。
沒想到杜鵬程看過作文後大加贊賞,興奮得像個詩人手舞足蹈,眼睛火熱地盯着問彬連聲說:“好苗子,有才氣!”說完一激動軍帽一甩,布鞋一脫,光腳上了炕就坐在問彬對面,興致勃勃地給她談起了寫作。漸漸地,杜鵬程滿身的熱情感染了一顆少女懵懂的心,她開始紅着臉擡頭觀察這個熱情似火的軍人:面容清瘦但目光如炬,那充滿詩情的話語,那暢懷縱意的笑聲,甚至連那不修邊幅的衣着,都彌漫出一種與衆不同的風緻!少女十六歲的花季,就這樣第一次被一個成熟的男性閃電般的激流包圍、淹沒……
那天從下午到晚上,這個小女兵心裏一直惦着杜記者的行蹤:聽說他要在師部吃飯,她便“吃”了很長時間卻一直不見杜記者的面,是不是他走了?她莫名地淚就流出來了;心虛地忍不住一問司號員,“杜記者沒走,他在村口和老鄉拉話呢!”她的眼淚又一次歡快地淌下來……連她自己也弄不明白,怎麽會在一天之內為一個剛見過一面的男人流兩次淚?夜深了,行軍打仗纍得大傢一躺下就睡死過去,但有個女孩卻整夜未眠:她懷春了,她愛上了一個人!
就在這年火熱的六月,他們的訂婚報告被部隊批準了!回想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問彬談笑風生:“後來老杜跟我開玩笑老愛講,千裏姻緣一綫牽,我這臺戲大概就是紅綫的頭兒吧!” [3-4]     

作品成就

編輯
毛主席接見杜鵬程毛主席接見杜鵬程
杜鵬程在長、中、短篇創作中都獲得顯著的成就。杜鵬程的小說多為重大題材,從嚴峻的鬥爭與考驗中,描寫人物精神面貌。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傑出成就贏得了廣泛的尊重,1956年2月4日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  

主要著作

《宿營》(戲劇)1950,西北新華書店
杜鵬程文集杜鵬程文集
保衛延安》(長篇小說)1954,人民文學出版社。
《夜襲糧站》(短篇小說)1955,通俗讀物出版社。
《大沙漠》(短篇小說)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和平的日子裏》(中篇小說)1958,東風文藝出版社。
《速寫集》(散文集)1960,作傢出版社。
《年輕的朋友》(短篇小說集)1962,中國青年出版社。
《平常的女人》(短篇小說集)1963,東風文藝出版社。
《光輝的里程》(中、短篇小說集)1977,人民文學出版社。
《我與文學》 (文藝理論)1984,山西人民出版社。
《杜鵬程散文特寫選》 1984,陝西人民出版社。
《保衛延安》(少年版)1986,四川兒童出版社。
《杜鵬程文集》1993,陝西人民出版社。
《戰爭日記》1998,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長篇小說

195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是我國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小說,成功的塑造了彭德懷同志的感人形象。《保衛延安》正是他精心創製的一部力作。小說出色地反映瞭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延安保衛戰。作者以解放軍主力縱隊的一個英雄連參加青化砭、蟠竜鎮、榆林、沙傢店等戰役為主綫,以主要人物周大勇的英雄事跡為中心,圍繞西北戰場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浴血拼搏,描繪了一幅人民戰爭的歷史畫捲。 連長周大勇和團政委李誠,是濃墨重彩塑造出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王老虎、孫全厚、寧全山等戰士,團參謀長衛毅、營教導員張培都寫得真切生動。對彭德懷雖着墨不多,卻將他身上統師與普通士兵、首長與人民的不同特點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小說具有史詩格局,構思精巧,氣魄恢宏,顯示出熾熱的詩情與精闢的哲理相結合的特色。這部小說是新中國長篇軍事小說第一部代表作,較之新文學運動以來的戰爭小說,它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

中篇小說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時期,杜鵬程聯繫自己的戰爭經歷,進一步思考黨和人民是怎樣繼續前進、怎樣進行這一場新的建設和鬥爭的。隨後又創作了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裏》,《歷史的腳步聲》。
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裏》,是建國五十年來工業題材創作中的優秀之作。小說通過鐵路建設工地的一個橫斷面,描繪了經過戰爭洗禮的人們在和平建設事業中所經受的新的嚴峻的考驗。作者站在時代的前列,以充沛的革命熱情,提出了發人深思的人生課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人應當怎樣生活?衹有不畏艱險、激流勇進的人,才能跟上歷史前進的步伐。
《在和平的日子裏》曾收入高中語文課本。  

短篇小說

杜鵬程的短篇小說作品有《工地之夜》、《夜走靈官峽》、《《第一天》、《延安人》、《年青的朋友》、《平凡的女人》、《速寫集》、《杜鵬程小說選》等。
這些作品刻劃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可貴的品格,塑造了一批優秀的領導、知識分子和工人群衆的形象,同時揭示了生活中剛顯露的一些問題。 [8-9]  小說在反映人民內部矛盾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引起了文藝界的廣泛註意與討論。
《夜走靈官峽》曾收入語文課本。  

保衛延安

編輯

孕育

保衛延安保衛延安
1947年初,杜鵬程被調到陝甘寧邊區《群衆文藝》社工作,半年後又奔赴前綫,深入到王震指揮的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獨立第四旅第十團二營六連,做了一名隨軍戰地記者。
當時,鬍宗南指揮的國民黨精銳部隊20多萬人,在數十架飛機的配合下,聲言三天之內攻取延安,而西北野戰軍以裝備很差的2萬餘人,與相差懸殊的敵軍在陝北周旋、拼殺,展開了一場保衛延安的殊死搏鬥。形勢異常險峻,杜鵬程到達部隊纔幾個月,西北野戰軍二縱即減員過半,他所在的六連竟由原來的90多人銳減為十多人。
這些感人的英雄事跡激勵着杜鵬程,他含淚在日記中記下那一個個難忘的戰鬥場面,有時將裝日記的包袱放在膝蓋上寫,有時宿營以後趴在老鄉的鍋臺上寫,即使在硝煙彌漫、子彈橫飛的陣地上,他也照寫不誤。
一次,旅政委楊秀山發現杜鵬程寫作的“武器”竟是一根將筆尖捆紮在樹枝上的東西,需要不停地蘸墨水。就關切地對他說:“筆對你來說,和槍桿子一樣重要,”於是當即批條子給供給部,指示為杜鵬程配發一支好筆,很快,一支“金星牌”鋼筆便到了團裏,團政委將這支筆轉交給杜鵬程時,鄭重地在他的筆記本上寫了一句話:“一支筆,抵得上一支勁旅。”
在行軍途中和群衆、部隊聚會上,杜鵬程不止一次見過彭德懷,而且聽到過有關這位“彭大將軍”的許多戰鬥故事。這些在部隊中廣為流傳的故事令隨軍記者杜鵬程心馳神往,很想近距離接觸這位神話般的人物。
1948年秋,這樣的機會來了,在黃竜山的一個窯洞裏,彭總召集全體前綫記者談話,說了三四個鐘頭,彭德懷談到延安保衛戰的重大意義和新聞工作者的責任,也談到了他自己:“我這個人沒有什麽,要說有一點長處的話,那就是不忘本。”當時,杜鵬程親耳聽到那響如洪鐘般的話,激動不已。采訪中,彭總質樸謙和,平易親切,他說甘願當“掃帚”供人民使用,覺得他自己就是比群衆和戰士多吃一口野菜,也是深為慚愧的!杜鵬程深深感受到:彭總忠心耿耿,時時把人民群衆和戰士們放在心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他的真實寫照,“這一切,在我心裏産生的不是抽象的意念,而是激動人心的巨大形象。偉大的中國革命,造就了許多光輝燦爛的巨人——我是帶着廣大指戰員強烈的崇敬心情來描繪彭德懷將軍的形象的,他來自現實鬥爭生活,也是來自廣大指戰員的心裏。”
1949年他開始構思一部長篇作品,不禁萌生了要將西北戰場這一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訴諸筆端、昭示後人的強烈衝動,他說:“難道這些積壓在我心裏的東西,不說出來,我能過得去嗎?……也許寫不出無愧於這偉大時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誠質樸、視死如歸的人民戰士的令人永生難忘的精神傳達出來,使同時代的和後來者永遠懷念他們,把他們當做自己作人的楷模,這不僅是創作的需要,也是我內心波濤洶涌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1949年底,杜鵬程到達新疆喀什葛爾城後,着手創作《保衛延安》了,他整理了戰場日記,仔細回憶西北戰場,構思着他的小說。他看了《戰爭與和平》、《鐵流》、《日日夜夜》等描寫戰爭的長篇小說,認為這些作品寫得很好,特別是把小部隊寫得很細,他覺得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應該寫一部氣魄大、範圍廣、大兵團指揮的長篇來。在新疆,他寫了100萬字報道文學稿子,裝了兩麻袋,用毛驢馱着回到內地。一位商人說:“你在新疆發財了吧,馱的是金錢吧?”一位大娘說:“你給老娘馱回兩麻袋糧食吧?”杜鵬程搖頭說:“不是,不是,是兩麻袋書稿!”  
杜鵬程在列寫作提綱時,前後反復四次,其間還到隨軍采訪的原獨四旅幾個團進行深入調查。二軍政委、喀什軍區政委兼南疆區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得知情況後,給予杜鵬程極大的支持和關懷,當面勉勵他說“不管有多大睏難,也要把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保衛延安、保衛陝甘寧邊區這部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書寫出來,讓它安慰死者,鼓勵活者,教育後者。”  

誕生

自1950年動筆,杜鵬程經常通宵達旦,與昏暗的小煤油燈相伴150多個日日夜夜,終於完成一部上百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初稿。
“寫着,寫着,有多少次,遇到難以跨越的睏難,便不斷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國人民苦難的過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戰友,撫摸烈士遺物,便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氣來……鋼筆把手指磨起硬繭,眼珠上布滿血絲,餓了啃一口冷饅頭,纍了頭上敷上塊濕毛巾。寫到那些激動人心的場景時,筆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熱血衝擊胸膛,眼淚滴在稿紙上……”杜鵬程這樣回憶當時艱苦創作的情景。以至草稿完成的當天,他倒頭便睡,直至兩天兩夜後,纔從睡夢中驚醒,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他饑餓之極,便拉上幾個記者一同上街吃羊肉包子,他的食量和狼吞虎咽的樣子令同事們大驚失色,過後有位記者告訴杜鵬程妻子張文彬說:“你這老杜可不得了,一下子吃了那麽多包子,這哪兒是吃,簡直在喝油。”
四年間,這部作品先後歷經9次修改,由最初的上百萬字的報告文學,修改為60萬字的長篇小說,繼之又壓縮為17萬字,最後又變成30多萬字,前後被杜鵬程塗改過的稿紙足可以拉一大馬車。杜鵬程小心翼翼地呵護着凝聚他心血的手稿,“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時序交錯,似乎和我無關,調我到大城市學習,我就把稿子帶到大城市;讓我到草原上工作,我就把稿子馱到馬背上……”
當初,這本書從初稿、定稿、審查、出版都是由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負責的,1953年春,總政文化部設法將杜鵬程從新華社新疆分社藉調出來,到北京住了一年,集中精力反復修改,確定以小說形式反映1947年3月至7月延安保衛戰的歷史進程,其間還將書稿送給國防部長彭德懷徵求意見。當年底書稿就完全定下來了,列為“解放軍文藝叢書”之一,《解放軍文藝》1954年第1、2期分別選發了“蟠竜鎮”和“沙傢店’兩章,後由總政文化部交給了人民文學出版社。杜鵬程對自己的書稿牽挂如子女,希望它能夠得到重視,所以,又將一份打印稿寄給了素不相識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馮雪峰,並寫了信,馮連回兩封信,約他到自己傢裏一談,杜鵬程知道,馮雪峰不僅是一位參加過二萬五千裏長徵的老革命,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藝理論傢,在文壇上地位頗高。
當得知杜鵬程衹有32歲時,馮雪峰感嘆地說:“還是個青年,不過,像這樣年紀就能寫出這樣的作品,尤其是能寫出描繪彭德懷將軍形象的文章,真是不容易,要我寫我也不一定能寫出來,”馮從總體上對這部作品做了估價,說:“這是一部史詩,雖然在藝術上還比不上《鐵流》、《水滸》及《戰爭與和平》那樣的輝煌,可以說這是一部史詩的初稿,將來還可以不斷修改……你自然有能力把它搞成和古典傑作爭輝的作品。”當晚他們談到凌晨三點。第二天馮雪峰又打電話給杜鵬程,約他再談一次,並說他已經嚮《人民文學》編輯部做過推薦,希望他們先刊發該書的部分章節,還說,他已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幾位負責同志商量過了,希望作者用兩周時間,將一些地方做點修改,在1954年元月十日左右交出版社,然後加快印刷,爭取在三月份能與讀者見面,這使杜鵬程“心裏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濤”。
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初版印數達到近百萬册,這部作品出版後引起強烈反響。出現了爭購爭讀的可喜景象,有評論說,作者以澎湃的激情。高昂的筆調,刻畫了一批豐滿而生動的解放軍指戰員的人物群像,展現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傢的高瞻遠矚,其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鋼鐵般的意志,成為鼓舞和教育中華兒女的楷模,為這部小說付出心血的著名文藝理論傢馮雪峰,撰寫了兩萬字的長文《論(保衛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發表在當年《文藝報》第14、15期上,該文指出:“這本書的很大的成就,我覺得是無疑的。它描寫了一幅真正動人的人民革命戰爭的圖畫,成功地寫出了人民如何戰勝敵人的生動的歷史中的一頁。對於這樣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說明作品的實質、精神和成就……它的英雄史詩的基礎已經確定的了。”還說“作者以戰鬥的精神,寫出了這樣的革命戰爭,於是作品就具有迫人的鼓舞力量。”文化部長茅盾先生也評論說:“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是用巨斧砍削出來的,粗獷而雄壯;他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尖端,構成了緊張熱烈的氣氛,筆力頗為挺拔。”    

內容簡介

《保衛延安》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被譽為“英雄史詩”。首先,它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規模、磅礴的氣勢,出色地反映瞭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延安保衛戰,描繪出一幅真實、壯麗的人民戰爭的歷史畫捲。
作品圍繞西北戰場我軍正規部隊與千倍於我軍的敵人的浴血奮戰,以我軍主力縱隊的一個連所參加的青化砭、蟠竜鎮榆林、沙傢店等戰役為主綫,藝術地概括了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歷史性進程,作品所描寫的人民戰爭的場面,規模宏大,頭緒紛繁,從高級將領的重大决策到基層連隊的戰鬥生活,大大小小戰鬥的組織和進行,以及根據地人民和遊擊隊的鬥爭,都有真實、正面的描寫。作品不諱飾當時嚴峻的鬥爭形勢,不回避敵強我弱形勢下戰爭的空前殘酷和激烈,每次戰鬥都有無數英雄戰士壯烈犧牲,“一片土地一片血”,勝利的得來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作品還深刻地揭示了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黨中央、毛主席對整個戰局的正確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懷司令員的正確部署和指揮,我軍將士從高級指揮員到普通戰士為誓死保衛黨中央而浴血奮戰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着充分而精彩的描繪;陝甘寧邊區群衆和全國人民對戰爭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現。作品始終洋溢着熾熱的戰鬥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戰爭具有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筆調,遒勁的筆力,刻畫了一批豐滿而生動的人物形象。

主要形象

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濃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過一係列戰鬥和細節描寫,突出地描繪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徵:對黨、對領袖、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偉大的獻身精神。聽到黨中央撤離延安,看到陝北的群衆倒在血泊之中,“慘烈的痛苦和憤怒煎熬着他的心”。強烈的愛憎、高度的階級自覺性成為他為人民奮不顧身、創造驚天動地英雄業績的強大動力。戰鬥中他總是主動請求承擔最危險、最艱巨的任務。在長城綫上的突圍戰中,他身負重傷,帶着傷病員和疲憊不堪的戰士,被圍困在一個小山洞裏。面臨絶境,他想的是怎樣“緊張地為自己階級的事業戰鬥下去”,終於率領戰士闖出險境。誠如團政委李誠所說,周大勇是一個“渾身汗毛孔裏都滲透着忠誠”的人。對於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鋼鐵的意志,勇猛、機智、沉着、靈活的戰鬥作風,作品有着淋漓酣暢的描繪。青化砭戰鬥,他衝鋒陷陣,個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竜鎮攻堅,他智勇雙全,出色地完成誘擊敵人的任務;尤其是在長城綫上,連隊陷入敵軍重圍,與主力失去聯繫,他以無比的剛毅和勇猛,無比的機智和沉着,指揮戰士在敵群中左衝右突,周大勇是在緊張的戰鬥和嚴酷的考驗中,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民英雄,作品很註意表現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過程,使得這個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也更加真實可信。

藝術風格

《保衛延安》在藝術風格上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澎湃的激情、濃郁的詩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結合;在嚴酷的典型環境中刻畫英雄人物的藝術形象;氣勢恢宏,筆調豪放、粗獷;語言明白曉暢,樸實生動,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群衆風格,又富於激情的力量。但就“史詩”作品反映一個時代的全貌的要求而言,《保衛延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還不夠廣阔,對敵人的刻畫顯得單薄,英雄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也不夠豐富多彩,節奏上略嫌單調。作品的這些不足,帶有一定時代在認識和理論上的局限,然而,這衹是白璧微瑕,《保衛延安》在長篇小說創作中達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為我國當代文學寶庫中的一件瑰寶。
1978年12月,隨着彭德懷冤案的平反,1979年這部書第4次重新出版,並被譯成多種外文,杜鵬程將馮雪峰的2萬字長文《論(保衛延安)》放在小說捲首,以表達對這位文學前輩的深切懷念。《保衛延安》的聲譽一路飆升:“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懷的藝術形象”、“建國初期第一部謳歌人民解放戰爭的名著”、“我國描寫現代戰爭的長篇小說的里程碑”。 [12-13] 

個人評價

編輯
杜鵬程杜鵬程
作傢路遙在《杜鵬程:燃燒的烈火》一文中高度評價杜鵬程的一生:
“在人類所有的不幸中,最不忍目睹的就是死亡引起的悲痛,尤其是對一個你所熟識而敬重的人。”
“我不願目睹沒有氣息的杜鵬程。我願意他在我的記憶中永遠是一團燃燒的烈火,一個用嚴峻的神色審視這個世界的哲學家,一個氣勢磅礴的敘事詩人。”
“老杜的價值不可能在某種儀式上體現。他在半個世紀中構成的巨大內容需要一代人乃至未來的歷史給予詳盡詮釋。”
“在和他同時代的作傢中,杜鵬程是少數屬於敢踏入“無人區”的勇士,並敢在文學的荒原上樹起自己標幟的人物。他是我們行業的斯巴達剋斯。這一切首先體現在他的史詩《保衛延安》之中。這部書使他聲名遠播,也給他帶來過無窮的災難。而屬於巨人的災難不也是另是一種勳章嗎?”
“杜鵬程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幾乎是赤手空拳走進生活和戰爭的暴風雨。不久,他就擁有槍和筆兩種武器。其中的槍和敵對的勢力作戰,而筆主要和自己作戰。對他來說,後一種作戰更為艱難。從《保衛延安》的創作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和自己作過多麽無情的鬥爭。以後,這部書先使他榮耀接着便讓他忍氣吞聲地生活。從未來得及完成的大書《太平年月》的題旨就完全使我們意識到,作傢已經進入了思想和藝術的大境界,可是,沒等這座宏大的工程竣工,他就逝世了。正如他最後所言,這是一個‘悲劇’。”
“二十多年相處的日子裏,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偉大勞動精神,都曾強烈地影響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過他,默默地學習過他。…… ”
“杜鵬程遠離我們而去,但他勞動者繁忙的身影卻永遠會出現在我們眼前。對於這樣一個畢生出盡了力氣的人,我們現在真正出於內心的真誠對他說一聲:安息吧!”  

研究評論

編輯
最早對杜鵬程的文學作品進行係統研究的,當是馮雪峰寫的兩萬字長文《論(保衛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發表在1954年《文藝報》第14、15期上。確如馮雪峰所說,杜鵬程的作品給文學創作帶來了新的元素,隨着《保衛延安》的發表,研究杜鵬程開始多起來了。下面再例舉一小部分(不含參考文獻部分),以時間為順:
姚虹.寫和讀,都是為了戰鬥!——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人民文學,1958.1.
陳堅,陳桂芳,王仲鑫等. 談杜鵬程短篇小說人物的創造,杭州大學學報,1959.6.
在《和平的日子裏》提出一個極有教育意義的問題,讀書,1960.1.
範伯群.杜鵬程小說中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上海文學,1963.3.
陳紓,餘水清.杜鵬程同志談《保衛延安》的創作問題,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7.
陳紓.杜杜鵬程的生活與創作道,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10.
潘旭瀾.論杜鵬程的小說創作,文學評論,1980.3.
孫光萱,曾文淵.努力塑造社會主義創業者的光輝形象——讀杜鵬程的短篇小說,社會科學,1980.3.
思基.論杜鵬程的藝術獨創性,社會科學戰綫,1980.4.
孫光萱,曾文淵.努力塑造社會主義創業者的光輝形象——讀杜鵬程的短篇小說,社會科學,1980.3.
康繼賢.杜鵬程蔣子竜工業小說初探,人文雜志,1983.1.
潘旭瀾.《論杜鵬程小說》引言,文藝理論研究,1983.5.
潘旭瀾.《杜鵬程的生活和創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1.
汪名凡.論杜鵬程創作的藝術特點,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3.
趙俊賢.論杜鵬程作品審美價值與局限,人文雜志,1984.3.
張捷.淺談杜鵬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成,求是學刊,1984.4.
趙俊賢.杜鵬程小說的人物形象體係,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9.
潘旭瀾.杜鵬程短篇小說片論,當代作傢評論,1984.12.
趙俊賢.杜鵬程作品審美特色的統一性與多樣性,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0.
費秉勳.杜鵬程風格新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
杜鵬程.杜鵬程緻潘旭瀾——書信十一封,小說評論,1987.12.
段國超.杜鵬程與魯迅,武漢教育學報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6.
趙俊賢.論杜鵬程的審美理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11.
杜鵬程. 在“杜鵬程創作研討會”上的發言,新文學史料,1992.2.
趙俊賢.執着探求的小說藝術傢——為杜鵬程創作學術講座會作,小說評論,1992.3.
小雨. 悼念杜鵬程 研究杜鵬程 學習杜鵬程——陝西省作協召開杜鵬程創作學術講座會,小說評論,1992.3.
田心季.杜鵬程研究四十年評述,唐都學刊,1996.1.
李漢雄.雄壯 豪放 崇高 宏大——杜鵬程《保衛延安》,語文天地,2001.8.
楊常聞.我心中的杜鵬程,中華魂,2002.1
牛振華.五見杜鵬程,延安文學,2002.4.
郭楚偉;歷史與人生的交響——杜鵬程《戰爭日記》簡評,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4.
陳繼禮,我與杜鵬程的書信往來,文史春秋,2009.4.
杜尚儒,梁林森. 杜鵬程與《保衛延安》,新西部,2010.9.
陳繼禮. 我沒齒不忘杜鵬程, 世紀,2010.11.
參考資料
  • 1.  《平凡的世界》等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  吉春.杜鵬程傳奇.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1993:pp.1-69.
  • 3.  問彬.作傢杜鵬程夫人深情憶初戀,西安日報,2000.9.4.
  • 4.  白麟.杜鵬程的愛情與創作,報刊薈萃,2003.1.
  • 5.  白麟.愛情是生命裏一件最耐用的東西——杜鵬程夫人問彬追憶與丈夫的悲歡離合,金秋,2003.5.
  • 6.  問彬.作傢杜鵬程夫人深情憶初戀,現代婦女,1998.6.
  • 7.  黃塵:遠去的背影 懷念著名作傢杜鵬程  .文化藝術報.2012-10-24[引用日期2013-08-10]
  • 8.  雷敢,呂世民.論杜鵬程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人文雜志,1983.8.
  • 9.  範伯群.杜鵬程小說中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上海文學,1963.4.
  • 10.  韓文輝.杜鵬程在新疆,新疆新聞界,1992.4.
  • 11.  王樂飛.杜鵬程創作《保衛延安》後的悲喜人生,檔案天地,2012.5.
  • 12.  楊剋現.杜鵬程在新疆,新文學史料,1992.2.
  • 13.  費秉勳.杜鵬程創作特質論,小說評論,1992.3.
  • 14.  路遙.杜鵬程:燃燒的烈火,延河,1992.1.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