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陳 |
名: | 衍 |
字: | 叔伊 |
網筆號: | 石遺老人 |
籍貫: | 福建侯官 |
今属: | 福州市 |
閱讀陳衍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陳衍在诗海的作品!!! |
陳衍(1856~1937) 近代文學家。字叔伊,號石遺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入臺灣巡撫劉銘傳幕。二十四年,在京城,為《戊戌變法榷議》十條,提倡維新。政變後,湖廣總督張之洞邀往武昌,任官報局總編纂,與瀋曾植相識。二十八年,應經濟特科試,未中。後為學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清亡後,在南北各大學講授,編修《福建通志》,最後寓居蘇州,與章炳麟、金天翮共倡辦國學會,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簡介
陳衍通經史訓詁之學,特長於詩,與鄭孝胥同為閩派詩的首領人物。光緒十二年(1886)在京時,與鄭孝胥標榜"同光體"。他提倡"三元"之說,即"上元開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他認為這是古近體詩的三個演變階段,第一個高峰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第二個高峰在唐憲宗元和年間,第三個高峰在宋哲宗元祐年間。而繼承"三元"的就是清代同治、光緒間的"同光體",也即他所倡導的詩風。他自己作詩,着重在學習王安石、楊萬裏的麯折用筆,骨力清健,與陳三立、鄭孝胥、瀋曾植、陳寶琛等,風格都不同。他一生宣揚"同光體"成就,對近代舊詩壇,發生過廣泛影響。
主要作品
民國4年(1915年),李厚基聘瀋瑜慶、陳衍為《福建通志》正、副總纂,陳衍與瀋傢為姻親,其姐陳仲容為瀋瑜慶長兄瀋瑋慶的繼室。受聘之後,瀋瑜慶仍留居上海。一切皆由副總纂陳衍負責,
著有《石遺室叢書》,收書18種,116捲,其中除輯錄校補者 8種外,自著10種,包括《石遺室文集》12捲,《石遺室詩集》6捲,《石遺室詩集補遺》1捲,《說文舉列》7捲,《朱絲詞》2捲等。有傢刻本。《叢書》外,又有《石遺室詩話》32捲、《續編》6,《遼詩紀事》12捲、《金詩紀事》16捲、《元詩紀事》24捲,都有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石遺室論文》 5捲、《史漢文學研究法》1册,都有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排印本。又選有《近代詩鈔》24册,《宋詩精華錄》4,皆為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生平簡介
陳衍自幼隨祖父讀書寫字誦詩, 10歲時已讀完《書》、《詩》、《禮》、《易》等國學經典,能將“六朝人文長篇若兩都若哀江南諸賦皆背誦如流”,且“終年為詩,日課一首”,還對唐、元、明人筆記、小說廣有涉獵。但他在考場上並不如意,屢試屢敗,好不容易在光緒八年(1882年)纔中舉,當時二十七歲,同榜者中還有後來的外國名著翻譯傢林紓。
1886年曾入臺灣巡撫劉銘傳幕府,隨軍招撫當地土著。1886年在北京時,與鄭孝胥共同標榜“同光體”,並成為“同光體”閩派的代表人物,其評論著作有《石遺室詩話》。 1895年三、四月間,陳衍到京會試,時值甲午中日戰爭後期,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求和簽署《馬關條約》,舉國嘩然。陳衍起草、並與林紓等人聯名上書都察院,反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等領土。1897年夏,陳衍被公推為《求是報》主筆,在其主事期間,《求是報》的內容包括社論、諭旨恭錄、中外新聞、中外法律法規、譯文和逸聞、理論科學的譯介和小說連載等等,而且每期都有針對中國現狀的論說,因此讀者日多,風行一時。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正是由《求是報》看出陳衍的卓越的才幹,於1898年邀請他到武昌,為其寫作,並任《官報》局總編纂。1898年春,京城會試之際,變法呼聲正高,陳衍作《戊戌變法榷議》,分議相、議兵等十條,提出自己的變法主張。同年,應經濟特科試,不中。戊戌變法失敗後,《官報》停辦,陳衍籌辦《商務報》,以研究實業為主,除了連載他同其下屬河瀨儀太郎翻譯的《銀行論》、《貨幣制度論》、《商業經濟學》、《商業地理》、《商業開化史》、《商業博物志》、《日本商律》、《破産律》等外,還連載了《歐美商業實勢》,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情況做了大量翔實報道。1907年陳衍到北京任學部主事、並兼京師大學堂文科教習。1911年清朝滅亡後,到南北各大學講學。1912年12月起,在梁啓超主辦的《庸言》半月刊上連載,數十萬言的長文,旁徵博引,侃侃而談,甚獲好評。後來《石遺室詩話》結集出版,風靡一時。“煌煌巨帙,聲教遠暨海內外,一時豪俊,奔趨其旗之下。”他要續輯詩話的消息傳出後,各地詩人竟“爭欲得其一言為榮,於是投詩乞品題者無虛日”。他得意地告訴朋友:“海內詩人寄到之集,已閱過者殆滿間一屋,而架上案頭,有已選佳句不及收入者,尚不可勝計。”陳衍的詩歌理論對“同光體”詩人的上述主張作了較為係統的總結與發展,具有集大成的意義。他的詩作則瓣香白居易、楊萬裏,多抒發閑適情趣,涵泳山水妙旨,遣詞造句,頗具新意,於“同光體”中自成一傢。
1916年起編修《福建通志》,5年後《通志》全稿完成,凡600餘捲約1000萬字,除????政、水利等數志外,皆由陳衍一人經營編纂。該《通志》於1938年出版,迄今仍是省志中最為完備的一部。
1933年除夕,錢鐘書拜會他,當時已年過七旬,錢其時尚在清華讀書。可謂忘年之交。錢在英國留學時陳衍還寄給他自己的詩作,其中有“青眼高歌久,於君慰已奢”詩句。錢鐘書早年“好義山、仲則風華綺麗之體,為才子詩,全恃才華為之”,陳衍則批評他:“湯卿謀不可為,黃仲則尤不可為”,因而改弦易轍,奉衍若神明。三十年代初,陳衍仍對錢鐘書到國外念文學大惑不解:“文學又何必嚮國外去學呢!我們中國文學不就很好嗎?”
陳衍晚年寓居蘇州,與章炳麟、金天翮共倡辦國學會,並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1937年8月,陳衍在福州病逝,葬於西門外文筆山。
參考資料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文學分册).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