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章提出著名的“學貴知疑”教育理論,強調“提出問題”之於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意義,逐漸形江門學派。陳獻章的
白沙心學打破
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啓明代心學先河,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啓後、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嚮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陳獻章學說高揚“宇宙在我”的主體自我價值,突出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存在意義,對整個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嚮産生了深刻影響。
求學拜師
陳獻章 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
廣州府新會縣白沙裏人,故又稱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家、教育傢、書法傢、詩人。陳獻章本是新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少年時隨祖父遷居白沙鄉的小廬山下
。白沙村瀕臨西江入海之江門,所以明清學者稱其學說為江門之學。
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陳獻章參加鄉試獲第九名,時年20歲。次年入京參加禮部會試,中
副榜,選入
國子監讀書。景泰二年(1451年)再次參加會試,又落第。但陳獻章對於追求學問卻始終鍥而不捨。27歲那年,他聞說
撫州臨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學者康齋先生(原名
吳與弼),學識造詣很高深,讀透了
朱熹編輯的《
伊洛淵源錄》之後,還精究宋、明理學的源流,明聖人之道,復孔、孟之傳。陳獻章為了拜訪名師,不怕長途跋涉,越
庾嶺,過
梅關,抵達
贛州(今江西省)。他先順贛水而上,經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陸路來到崇仁縣,終於找到那位棄官不做,寧願在傢講學的吳與弼先生。
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必須專心一致,不容精神渙散,思想要集中,靜時修養,動時省察,務使內心湛然虛明。陳獻章見了很受啓發,得益不少,但對於吳與弼關於《
易經》的分析,陳獻章未得滿意。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回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築成一間頗具規模的書捨,題名“春陽臺”。從此,陳獻章一心隱居,專心讀書,足不出戶。為了減少對他的幹擾,傢人就在墻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均由此洞遞進。陳獻章隱居春陽臺苦讀經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經過十年苦學,靜坐冥思,捨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學問與修養,獲得飛躍的進步。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陳獻章决定在春陽臺設館教學,鄉村鄰邑的學生慕名而來。
再上京師
陳白沙祠(8張)
公元1466年,陳獻章接到順德縣錢溥一封信,規勸他趁新任皇帝復禮施教,整頓朝綱,考取功名,為社稷效力。於是决定再上京師,復遊太學。時年陳白沙38歲。抵京後不久,國子監祭酒
邢讓以“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為題試陳獻章。陳獻章於是寫了《
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受到邢讓的贊賞,由是名振京師。一時間,京師名士如
羅倫、
章懋、
莊昶、
賀欽等人欣然與之交往、同遊。其中賀欽還辭官,行拜跪禮,事之為師,畢恭畢敬地為其捧硯磨墨,足見陳獻章在當時士人中的聲望。
邢讓嚮吏部尚書
王翺推薦陳獻章到部裏當司吏。然而,在等級森嚴的社會裏,這樣一位才華出衆的人仍得不到重用,陳獻章接到任職是吏部衙門當個日捧案牘、抄繕校核、封發遞送的低級小吏。這是陳獻章的首任官職,也是其一生中到任的唯一官職,在任職期間勤勤懇懇,不敢稍有怠慢。陳獻章為人耿直,由於不屑巴結朝中的權貴人物,觸怒了當時官居禮部侍郎的
尹旻,受到權臣的暗算和陷害。
治學江門
成化五年(1469年),陳獻章已經42歲,再次參加會試,也就因姦臣弄權應考失敗了,陳獻章放懷一笑,决定南歸。陳獻章返回江門,與老母妻兒及兄長獻文共敘天倫之樂。從此,陳獻章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壇。這時候,陳獻章的名聲遠播,四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弟子之禮,入學受教。陳獻章設教十餘年,不少學生得益於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梁柱石,“江門學派”亦於此形成。
陳獻章墓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陳獻章55歲了。因為得到兩廣總督
朱英、廣東左布政使
彭韶等的推薦,要上京應詔,為朝廷獻力。經過半載旅程,到達北京。那時已晉升為吏部尚書的往日與陳獻章存有矛盾的權臣
尹旻,還心懷仇恨,盛氣凌人。陳獻章衹好稱病,要求延期應詔。最後,寫了一份《乞修養疏》給憲宗皇帝,請求批準他回傢侍奉年老久病的母親。皇帝被《乞修養疏》那篇文章感動了,覺得陳獻章不但學問好,而且孝義堪嘉,准許他回歸養母,還封贈他一個“
翰林院檢討”的官銜。陳獻章自此便居鄉講學,屢薦不起。晚年的他逍遙於自然,養浩然自得之性,心學思想體係臻於完成,提出了“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學原理和“靜坐中養出端倪”的心學方法。
[1-3]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陳獻章病逝於故土,終年72歲,謚號“
文恭”。
明朝初期是一個學術氣氛沉悶的時代,宋以來的
程朱理學占據了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陳獻章在思想學說的創立,打破了程朱理學原有的理論格局,使明代的學術開始了新的階段
。陳獻章晚年心學思想體係臻於完成,提出了“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學原理和“靜坐中養出端倪”的心學方法
。
陳白沙像 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啓,
湛若水完善,
王陽明集大成。可以說,白沙心學、甘泉心學和陽明心學,構成有明一代心學。因湛若水與陳獻章有師承關係,二人學說總體上有繼承性與一致性,可合稱為“
陳湛心學”,是陽明心學的直接源頭。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朱維錚說,“陳獻章,是王陽明學說的真正教父”;“廣東,是王學的策源地”
。
陳獻章創立了江門學派,建構了“為學當求諸心” 的“心學法門”思想體係。“為學當求諸心”是反省內求的心學方法。但白沙心學的方法不僅僅是反省內求的方法,也註重“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的嚮外求索方法,因此可以說白沙心學的為學方法是“求諸心”與“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的內外合一的方法。白沙心學內外合一的為學方法是在剋服程朱理學與陸九淵心學為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白沙心學之法門。
白沙心學“虛明靜一者為之主”表明“心”具有主體、主宰的意義。心的主體、主宰意義表現在心與身、心與事、心與理等的關係中。心與事合,心與理合,形成了心無內外、理無內外的內與外合一關係。心與理、心與事、心與形雖然是合一的,但心對於理、事、形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具有核心價值。天地萬事萬物因心而存在,因心而具有價值。陳白沙學說高揚“宇宙在我”的主體自我價值,突出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存在意義,對整個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嚮産生了深刻影響
。
陳獻章主張“靜中養出端倪”,他看重“靜”的工夫,因為“靜”即不纍於物,不溺於俗。“靜”可以去擾,“靜”能平心氣,“靜”中有思,“靜”中有悟,“靜”中能養出“端倪”。何謂端倪?“心可得而擬,口不可得而言”。這“端倪”能意會到,但還真不好說出來,它實際是對“道”的一種體驗式的理解,這是一種直覺思維,也是一種道德實踐的體驗
。
著學育人
陳獻章提出了著名的“貴疑論”,強調“提出問題”之於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
。陳獻章的教學方法與衆不同:一、先靜坐,後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引教,哲入詩
。陳獻章雖然是大學問傢,卻擅長“詩教”,時與弟子吟詩唱和。他的詩歌通俗易懂,平實動人。為免鄉人好逸惡勞,陳獻章先後編寫《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供子弟作為座右銘。“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饑;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細看萬事乾坤內,衹有懶字最為害。”
書法成就
陳獻章書法作品(3張)
陳獻章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傢,書法的特點和風格是挺拔沉雄,生峭澀辣,自成一格,形成“白沙書派”,開嶺南書法之先河。 晚年喜用茅筆作書,下筆挺健雄奇,時呼為“茅筆字”。陳白沙有詩曰:“茅君頗用事,入手稱神工”。又曰:“茅竜飛出右軍窩”。據陳白沙弟子張詡的《行狀》記載“天下人得其片紙衹字,藏以為傢寶”,深受時人器重。他老師吳康齋先生的女婿因貧睏,求得他數十幅字出售。“每幅易白金數星”。由於陳白沙的書法獨闢蹊徑,從而躋身於明代書法名傢之列。他對書法亦多有造詣。他博取諸傢所長,使嶺表書風為之復振。“天下人得其片紙衹字,藏以為傢寶。”
陳白沙有詩曰:“茅君頗用事,入手稱神工”。又曰:“茅竜飛出右軍窩”。據陳白沙弟子張詡的《行狀》記載“天下人得其片紙衹字,藏以為傢寶”,深受時人器重。他老師吳康齋先生的女婿因貧睏,求得他數十幅字出售。“每幅易白金數星”。由於陳白沙的書法獨闢蹊徑,從而躋身於明代書法名傢之列。
陳獻章的23代後人陳勝,嚮記者展示了陳白沙首創的“茅竜筆”。茅竜筆取材於圭峰山白茅,吸墨飽滿,堅韌耐用。陳勝即席揮毫,衹見茅竜書法蒼勁有力,筆劃中常常留有空隙,形成“飛白”,更顯變化無窮。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勁,以茅心束縛為筆,字多樸野之致,白沙當稱為茅君,又稱茅竜”。(屈大均《廣東新語》)。“白沙茅竜筆製作技藝”在2008年入選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文學成就
《白沙先生文集》書影 陳獻章精擅詩文,工書法,善畫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詩人,留存各種體裁的詩作1977首。他的詩格調很高,詩作雅健平易,他用詩來教育弟子,也用詩來傳播他的學術思想。從他的詩文創作,可以證明陳獻章是一位善於運用“詩教”的名士,他的思想都寓藏在詩裏面,將那些抽象的道理用詩來表達,從而以詩為教。他的詩文著述,由他的學生輯成《白沙子全集》出版傳世。
古琴成就
陳獻章的“滄海竜吟”琴(3張)
陳獻章不僅是一位鴻儒,同時還是一位古琴傢。陳獻章將元代刊刻的《
古岡遺譜》手抄本傳給他的門徒,並構建自己的白沙琴學,該琴學成為清代乾隆年間誕生的嶺南琴派立派的重要思想來源。陳獻章雅好古琴,在江門講學數十年,時常與友人門生攜琴遊於風煙水月之間,有不少琴誼琴事收錄在詩文中,如他為英年早逝的首徒而作的《伍光宇行狀》中寫道:“遇良夜,皓魄當空,水天一色,君乘艇獨釣,或設茗招予共綴,君悠然在艇尾賦詩,傲睨八極,予亦扣舷而歌,仰天而嘯,飄飄乎任情去來,不知天壤之大也。”
江門學派的門生大多能琴,如白沙之子陳景雲、新會伍光宇、番禺張詡等。他們不但傳承江門心學,而且還將白沙琴學和手抄的《古岡遺譜》在嶺南廣泛傳播。明中葉時期,元刊本的《古岡遺譜》已難得一見,故白沙及其當地琴人大都以手抄本流傳。該譜收錄二十四麯,其中“鷗鷺忘機”一麯最能契合白沙心學的審美趣味。自15世紀下半葉白沙琴學形成之後,經過300年的醖釀發酵,終於在18世紀末的廣府地區産生極具地域特點的嶺南琴派,嶺南琴派的開山祖師是生於清代乾隆初的香山縣何琴齋,何琴齋以‘友石’為琴譜命名,凸顯出他的立派思想是以白沙心學琴學為依歸的。
陳獻章生平作有大量的性理詩,由門人整理成《
陳獻章集》刊行,有《白沙子集》、《白沙詩教解》傳世。
陳獻章母親林太夫人 陳獻章的父親早逝,成了遺腹子的陳獻章由母親林氏獨力撫養成人。特殊的家庭環境,使陳獻章對母親特別孝順。他的詩文字裏行間,也充滿了報答親恩的赤子之心。成化十九年(1483年),在應詔上京期間,陳獻章收到了母親病重念兒的傢書,遂嚮憲宗皇帝上《乞終養疏》,請求歸傢奉養母親。“天下母子之愛雖一,未有如臣母憂臣之至、念臣之深也。”感人至深的話語,至今讀來讓人仍覺滿紙戚戚。陳白沙祠牌樓的正中木匾書有“聖旨”、“貞節”字樣,而在背面木匾的題字裏有:“母節子贒”。牌坊上的“贒”就是“賢”異體字,意即“忠臣為國傢之寶”,反映出朝廷對陳獻章母子的嘉許。
陳獻章以“宗自然”、“貴自得”的思想體係,打破
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啓明朝心學先河,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啓後、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白沙學說高揚“宇宙在我”的主體自我價值,突出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存在意義,宛若明代學術界的一股清新空氣,對整個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嚮産生了深刻影響,也催發了明末清初學術界的繁榮。近人繆天綬評論雲:“在這個因循蹈襲的空氣彌漫一時的時候,而白沙獨擺脫一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末著名學者
黃宗羲評論陳白沙的理學為“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喜恕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王守仁)而至大”,甚為贊譽白沙學說為“獨開門戶,超然不凡”!概括陳白沙的理學思想面貌時說:“先生之學,以虛為基本,以靜為門戶,以四方上下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為匡郭。以日用常行為殊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間為體認之則,以未當致力面應用不為實得。”
黃宗羲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陽明而後大。兩先生之學,最為相近,不知陽明後來從不說起,其故何也。
薛中離,陽明之高第弟子也,於正德十四年上疏請白沙從祀孔廟,是必有以知師門之學同矣”。與黃宗羲同時代的
屈大均說:“陽明之學,多繇甘泉啓發,而陽明亦未嘗數言甘泉之師為白沙,則又何故?”
馮友蘭說,“白沙卒於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時王陽明二十餘歲。甘泉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與陽明時相辯論。陽明之學,雖亦自得,然亦必受此二人之影響也”。
朱維錚說,“陳獻章,是王陽明學說的真正教父”;“廣東,是王學的策源地”。
墓葬
陳獻章原葬於圭峰山,後由門人
湛若水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改葬於杜阮鎮現址。
陳白沙祠
1574年(明萬歷二年),朝廷為紀念陳獻章而下詔於白沙鄉建
陳白沙祠,並賜額聯及祭文肖像。匾額曰“聖代真儒”、“聖道南宗”、“道宗濂洛”、“派接鵝湖”,額曰“
崇正堂”,聯曰:“道傳
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
。
從祀孔廟
1585年(明萬歷十三年),皇帝又詔準其從祀
孔廟,據考證在嶺南地區的歷史人物中,能從祀於孔廟者,衹有陳白沙一人而已,故有“嶺南一人”、“嶺學儒宗”之譽,而在明朝二百七十餘年的歷史中,也僅有
薛瑄、
鬍居仁、陳獻章、
王守仁四人獲此殊榮
。
《南越筆記》捲四
陳獻章字公甫,
新會人。正統間鄉薦第九,兩上春官。過臨州謁
吳與弼,有解悟。比歸,聲名蔚起。時錢浦謫順德,見而知其醇儒,雅重之,勸之竟業。成均時,祭酒
邢讓命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覽之,驚曰:“警敏絶倫,青於藍矣。”闕下競傳之。南歸,從學日益衆。於是天下無不知有陳白沙也。有司屢薦,勉起赴京,以母老身病上疏,詔許之,授翰林檢討,得傢居,以紹明聖學為己任。及門如遼東
賀欽之、嘉魚李承基、番禺
張詡、增城
湛若水、東莞
林光皆紹江門之緒。其詩自名其傢,書法宗晉唐。晚喜為苑筆書,世競珍焉。《通志》廬阜精捨在新會縣南小廬山上,距江門二裏,陳獻章建白沙村名。
《明史》列傳
白沙先生坐像 獻章之學,以靜為主。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或勸之著述,不答。嘗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從吳聘君學,於古聖賢之書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專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於是捨繁求約,
靜坐久之,然後見吾心之體隱然呈露,日用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禦勒也。”其學灑然獨得,論者謂有鳶飛魚躍之樂,而蘭溪薑麟至以為“活孟子”雲。
獻
章儀幹修偉,右頰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節,獻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輒心動,即歸。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萬歷初,從祀孔廟,追謚
文恭。
《堯山堂外紀》
陳白沙下第,有神見夢於人曰:“陳先生捲為某投之水矣。”先是,獻章寓居神樂觀,科道群公往來請益,既而某被劾,疑出白沙,故特惡之,且曰:“彼戴秀纔頭巾爾,動人若是,脫居要路,當何如耶?”揭曉,編修
李東陽為同考官,主《
書經》房,索落捲,不可得,欲上章自劾,冀根究焉,不果。時京師有“會元未必如劉戩,及第何人似獻章”之謠,以及輿夫、販卒莫不嘖嘖嘆恨。(戩,字
景元,安福人。後乙未榜眼及第。)
成化壬寅,陳白沙應詔之京,道過南安,太守
張東海欲用曹參禮
蓋公故事,款留數月受教,白沙不可,東海不能強。
按察使薛綱始疑白沙,及見,即欲解官從學,有詩曰:“欲拋事業留門下,老驥那能學駿奔。”進士薑麟以史事使貴州,特取道如白沙,以師禮見,至京師,有問之,對曰:“活孟子!活孟子!”
新會慈元廟碑 陳獻章在
新會的遺跡很多,除“楚雲臺”、“春陽臺”、“廬山
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築。其中貞節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
釣臺故址”、“ 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白沙祠建於明萬歷二年(1574年),乃朝廷為紀念陳獻章而詔建。祠堂梁上懸挂高高低低的大小匾額。
陳獻章是一個不求功名利祿的人,他的後人也多選擇務農,而沒有走上科舉功名之路。”原江門市博物館副館長梁炳堯如此解釋。不過,陳白沙的治傢精神卻為族人所銘記。從2003年開始,族人選擇重陽節舉辦紀念陳白沙誕辰活動,旨在凸顯陳白沙的孝德精神。2010年至今,白沙祠已舉辦五屆以“開筆破蒙”為主題的“白沙文化節”,參與學童為數衆多。白沙後人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弘揚百載相傳的儒者之風。
在陳氏族人留下的歷史遺存中,不能忽略的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建築——陳氏書院,又稱“陳傢祠”。該祠是由來自廣東72縣的陳氏族人在廣州城西門外集資興建而成。陳氏書院坐北朝南,呈“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佈局。陳氏書院規整對稱,主次分明,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建築,也成為當今嶺南文化的重要地標之一。從乾隆中期開始,各地政府采取多次禁祠行動。廣東陳氏閤族祠便得到了“陳氏書院”的雅號 。
- 參考資料
- 展開全部
- 學術論文
內容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