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D. Salinger | |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 |
出生地: | 美國紐約城 |
閱讀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從一九四○年在《小說》雜志上發表他的頭一個短篇小說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長篇小說《麥田裏的守望者》止,在十餘年中他共發表了二十多個短篇,有些短篇還在《老爺》、《紐約人》等著名刊物上發表,從而使他在文學界有了一點點名氣。成名後他隱居到鄉下,特地為自己造了一個衹有一扇天窗的水泥鬥室作書房,每天早晨八點半就帶了飯盒入內寫作,直到下午五點半纔出來,傢裏任何人都不準進去打擾他;如有要事,衹能用電話聯繫。他寫作的過程據說還十分艱苦,從《麥田裏的守望者》出版後,他寫作的進度越來越慢,
傑羅姆·大衛·“J·D”·塞林格(英語:Jerome David Salinger,J. D. Salinger/ˈsælᵻndʒə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是一位美國作傢,以著作《麥田裏的守望者》而聞名。塞林格在曼哈頓長大,於中學時期開始撰寫短篇小說。其中幾篇在20世紀40年代初於《Story》雜志上發表,接着塞林格因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開始服役。1948年,他在《紐約客》雜志上發表了備受好評的小說《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此後,其雜志成為塞林格多數作品的發表處。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新罕布夏州科爾尼許的傢中自然死亡。
生平
塞林格出生於紐約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他在15歲時就被父親送到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所軍事學校。1936年塞林格從軍事學校畢業,然後進入紐約大學主修特殊教育,但沒多久又放棄離校,1937年被做火腿進口生意的父親送到奧地利維也納學做肉品生意,在納粹統治奧地利前離開。然後塞林格於1938年進入了烏爾辛納斯學院。塞林格為烏爾辛納斯學院學生報紙寫了幾篇名為“ J.D.S.的跳過文憑”的專題文章; 從厚臉皮的觀察到電影評論,大多數包含簡短的內容。 他還曾用筆名“傑羅姆·塞林格”擔任烏爾辛納斯學院戲劇評論傢。在一封1963年給烏爾辛納斯學院的信中,塞林格自稱對學校的學習時光感到“非常高興”。
後來又轉入哥倫比亞大學一般學習學院念夜間部寫作課程,作品得到教授稱贊但未取得學位。塞林格在紐約的時候就開始嚮雜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為了賺錢,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魚的好日子》,不過他投稿紐約客雜志的作品幾乎全被退稿,衹有一篇在1946年纔刊出。塞林格曾和名作傢尤金歐尼爾的女兒烏娜·歐尼爾交往,但之後卻在報上看到她和名演員卓別林結婚的消息。塞林格也曾在郵輪短暫擔任活動領隊。
二戰爆發後,塞林格中斷了他的寫作。1942年塞林格從軍加入陸軍第四步兵師,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猶他海灘等戰役,後來又碰到在巴黎當戰地特派員的名作傢海明威,他認為海明威本人比公衆形象更友善,海明威也稱贊他的作品。1944年他在歐洲戰場轉調任從事反間諜工作,以上士軍銜退伍。戰爭令塞林格恐懼,他之後寫了多本以戰爭為題材的短篇小說。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紐約開始專心創作。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麥田裏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獲得了很大的反響,塞林格一舉成名。塞林格之後已出版的作品包括了收錄了九篇他在紐約客等雜志上發表過的短篇故事的《九個故事》、(1953年)《法蘭妮與卓依》(1961年)、《西摩簡介》(1963年),但反響都不像《麥田裏的守望者》那麽熱烈。塞林格擅長塑造早熟、出衆的青少年的形象。
《麥田裏的守望者》獲得成功之後,塞林格變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爾州鄉間的河邊小山附近買下了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塞林格雖然從未放棄寫作,但在1951年之後,就很少公開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後期的作品也越來越傾嚮於東方哲學和禪宗。
1999年,塞林格在34年沒有發表任何作品後終於發表了新的長篇小說《哈普沃茲16,1924》。《哈普沃茲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現在1965年的《紐約客》上。塞林格將這部作品授權一個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現在他的作品都還沒有出版。
個人生活
塞林格在歐洲期間曾經與一個女醫生結婚,但不久便離異。1953年他與一個叫剋萊爾·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學生相識,兩人後來在1955年結婚,但是後來又離婚。1972年塞林格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個名叫喬伊斯·梅納德(Joyce Maynard)的耶魯大學女學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兩人開始通信。兩人的關係在十個月後破裂。
2000年,塞林格與第二任妻子剋萊爾·道格拉斯的女兒瑪格麗特·塞林格出版了《夢的守望者:一本回憶錄》一書。書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為人知的秘密,像塞林格經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剋萊爾做愛,禁止她走訪親友等。
死亡
塞林格於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夏州的傢中過世,死因為自然死亡,享年91歲。
作品列表
書籍
- 《麥田裏的守望者》(1951年)
- 《九故事》(1953年)
- 《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1948年)
- 《擡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1963年)
- 《法蘭妮與卓依》(1961年)
媒體形象及參考
- 在詹姆斯·史蒂芬·薩德懷執導的2015年電影《走過麥田》中由剋裏斯·庫柏飾演塞林格。
- 在2017年電影《叛逆的麥田裏的守望者》中由尼可拉斯·霍特飾演塞林格。
參考資料
- ^ "J. D. Salinger". EXPLORING Novels. Detroit: Gale, 2003. Web. November 9, 2010.
- ^ J.D. Salinger Is Dead at Age 91.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01-28.
- ^ 3.03.1 Italie, Hillel. 'Catcher in the Rye' Author J.D. Salinger Dies. ABC News. 2010-01-28[2010-01-28].
- ^ JD Salinger, author of Catcher in the Rye, dies at 91. BBC. 2010-01-29 [2010-01-29].
- ^ Lee, Ashley. Chris Cooper Is J.D. Salinger in 'Coming Through the Rye' Clip (Exclusive Video).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10-14 [2016-10-18].
- ^ Child, Ben. Nicholas Hoult to play JD Salinger in new biopic. The Guardian. 2015-09-01[2017-01-09].
外部鏈接
- 哈普沃茲16,1924(中文版) - 塞林格1965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不是他在199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J.D. Salinger - 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 (短篇小說)
Salinger published several short stories in Story magazine in the early 1940s before serving in World War II. In 1948, his critically acclaimed story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er, which became home to much of his later work.
The Catcher in the Rye was published in 1951 and became an immediate popular success. Salinger's depiction of adolescent alienation and loss of innocence in the protagonist Holden Caulfield was influential, especially among adolescent readers. The novel was widely read and controversial.[a]
The succes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led to public attention and scrutiny. Salinger became reclusive, publishing new work less frequently. He followed Catcher with a short story collection, Nine Stories (1953); a volume containing a novella and a short story, Franny and Zooey (1961); and a volume containing two novellas, Raise High the Roof Beam, Carpenters and Seymour: An Introduction (1963). His last published work, a novella entitled "Hapworth 16, 1924,"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er on June 19, 1965. Afterward, Salinger struggled with unwanted attention, including a legal battle in the 1980s with biographer Ian Hamilton and the release in the late 1990s of memoirs written by two people close to him: Joyce Maynard, an ex-lover; and Margaret Salinger, his daugh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