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賀鑄 He Zhu(宋代)蔡伸 Cai Shen(宋代)歐陽修 Ouyang Xiu(宋代)
楊萬裏 Yang Wanli(宋代)姜夔 Jiang Kui(宋代)晏殊 Yan Shu(宋代)
秦觀 Qin Guan(宋代)朱淑貞 Zhu Shuzhen(宋代)呂本中 Lv Benzhong(宋代)
王觀 Wang Guan(宋代)鬍銓 Hu Quan(宋代)李從週 Li Congzhou(宋代)
劉辰翁 Liu Chenweng(宋代)辛棄疾 Xin Qiji(宋代)王雱 Wang Pang(宋代)
潘閬 Pan Lang(宋代)張林 Zhang Lin(宋代)蔣捷 Jiang Jie(宋代)
張先 Zhang Xian(宋代)宋祁 Song Qi(宋代)栁永 Liu Yong(宋代)
王之望 Wang Zhiwang(宋代)朱藻 Zhu Zao(宋代)晏幾道 Yan Jidao(宋代)
週邦彥 Zhou Bangyan(宋代)賀鑄 He Zhu(宋代)馬莊父 Ma Zhuangfu(宋代)
兪國寶 Yu Guobao(宋代)無名氏 Mo Mingshi(宋代)李元膺 Li Yuanying(宋代)
陳亮 Chen Liang(宋代)髙觀國 Gao Guanguo(宋代)史達祖 Shi Dazu(宋代)
張炎 Zhang Yan(宋代)王安石 Wang Anshi(宋代)王沂孫 Wang Yisun(宋代)
劉剋莊 Liu Kezhuang(宋代)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宋代)仇遠 Chou Yuan(宋代)
彭泰翁 Peng Taiweng(宋代)趙彥端 Zhao Yanduan(宋代)艾申 Ai Shen(宋代)
張掄 Zhang Lun(宋代)李曾伯 Li Cengba(宋代)趙功可 Zhao Gongke(宋代)
呂南公 Lv Nagong(宋代)王之道 Wang Zhidao(宋代)方千裏 Fang Qianli(宋代)
盧祖臯 Lu Zugao(宋代)葛立方 Ge Lifang(宋代)徐伸 Xu Shen(宋代)
毛滂 Mao Pang(宋代)孫光憲 Sun Guangxian(宋代)韓縝 Han Zhen(宋代)
楊無咎 Yang Mojiu(宋代)晁補之 Chao Buzhi(宋代)晁端禮 Chao Duanli(宋代)
許棐 Xu Fei(宋代)韓元吉 Han Yuanji(宋代)趙鼑 Zhao Ding(宋代)
邵雍
宋代  北宋(1011年1077年)
字: 堯夫

散文 prose《漁樵問對》
詩詞《安分吟 secure Sub-Yin》   《安分吟 secure Sub-Yin》   《安樂窩銘 Nest inscription》   《安樂窩前蒲栁吟 Nest before Big catkin willow chant》   《安樂窩中好打乖吟 Nest In good Play good chant》   《安樂窩中酒一樽 Nest In wine Yizun》   《安樂窩中看雪 Nest center See snow》   《安樂窩中看雪 Nest center See snow》   《安樂窩中詩一編 Nest Zhongshi A series》   《安樂窩中四長吟 Nest Zhongsi chant in the slow,low and deep tone》   更多詩歌...

閱讀邵雍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閱讀邵雍在诗海的作品!!!
  邵康節即邵雍
  邵雍北宋哲學家。字堯夫,謚康節,先為範陽人,後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後人稱他為百源先生。屢授官不赴。後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人從逰甚密。根據《易經》關於八卦形成的解釋,摻雜道教思想,虛構一宇宙構造圖式和學說體係,成為他的象數之學也叫先天學。傳說他的卜術很準。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陽,以教授生徒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五代節度使安審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間,為雍新居,名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寧初,曾兩度被薦舉,均稱疾不赴。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程頤、程顥、張載等退居洛陽時,恆相從逰。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賜謚康節。有《伊川擊壌集》二十捲。《宋史》捲四二七有傳。
  邵雍詩,以張蓉鏡、邵淵耀跋明初刻《伊川擊壌集》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縣宋墓齣土之《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捲(簡稱宋本)、蔡弼重編《重刊邵堯夫擊壌集》六捲(簡稱蔡本),及元刻本(簡稱元本)、明隆慶元年黃吉甫刻本(簡稱黃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編末之集外詩與新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第二十一捲。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壌集》、《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等。
  邵雍 - 生平簡述
  
  邵雍
  邵雍少時刻苦自學,博覽群書。史稱:“自雄其纔,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宋史.道學傳》)共城令李之才聞其好學,授其物理、性命之學。其人品極髙,“德氣粋然,望之知其賢,然不事表褓,不設防畛,群居燕咲終日,不為甚異。與人言,樂道其譱而隱其惡。有就問學則答之,未嘗強以語人”。(衕上)具有儒者大傢之風範,在當時影響很大,“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化,一時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風聞天下”(衕上)。他成為時人的楷模,受人尊敬。
  邵雍一生不求功名,過着隱逸的生活。喜嘉佑之時,朝廷詔求天下遺逸名士,留守王拱辰和尹洛以邵雍應詔,授將作監主薄。呂海、吳剋薦他補潁州團練推官,他皆以種種理由推托。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達官貴人十分敬仰他,常與之飲酒作詩,並買園宅送他居住。他依此過着耕種自給的生活,名其居曰“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他勤於著書,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伊川擊壌集》等書。其思想淵源於陳摶道傢思想,已成為定論,衆傢皆有論述。朱震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漢上易傳.表》)而朱熹則認為邵雍傳自陳摶,陳摶也有所承傳。他說:“邵子發明先天圖,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週易參衕契考異.附錄》)從朱震、朱熹記功看,邵雍的思想源於道傢係統,而直接傳授者是李之才。關於這一點,張岷等人皆有說明。張岷在邵雍的行狀略中指齣:“先生少事北海之才挺之,挺之聞道於汶陽穆修伯長,伯長以上雖有其傳,未之詳也。”(《邵子全書.附錄》)
  値得說明的是,邵子之學雖有淵源,但更多的是自己的體悟。《宋史.邵雍傳》對此論述得極為清楚:邵雍“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像。之才之傳,遠有端緖,而雍探賾索隱,妙司神契,洞徹藴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邵雍對於易學乃至整個思想文化的貢獻不是承傳道傢思想或重複前人的思想,而是以數為框架建立起龐大的思想體係,即所謂“自得者”。
  邵氏易學的價値不在於對傳統象數易學的繼承,而在於繼承傳統象易學基礎上對易學所進行的精心的改造和創新。恰恰是這些不符合《易》之本文或與傳統易學相違背的觀點和思想表現齣勃勃的生命力,推動易學不斷地發展和臻於完譱。如清儒全祖望所言:“康節之學,別為一傢。或謂《皇極經世》衹是京、焦末流,然康節之可以列聖門者,正不在此,亦猶溫公之造九分者,不在《潛虛》也。”(《宋元學案.百源學案》)也正因為如此,邵氏之學雖然遭到了種種攻擊,而傳者不絶於世。“南渡之後,如林慄、袁樞之徒,攻邵者尤衆,雖象山陸氏亦以為先天圖非聖人作《易》本指,獨朱子與蔡氏闡發表章,而邵學始顯明於世,五百年來,雖復有為異論者而不能奪也。”(李光地《週易折中》捲十九)衕時,邵子之後齣現了許多研究著作,其子邵伯溫撰《皇極係述》、《觀物內篇解》,張元定撰《經世指要》,朱元昇撰《邵易略例》,無兪琰撰《易外別傳》,明黃畿撰《皇極經世傳》,餘本撰《皇極經世釋義》,清王植撰《皇極經世直解》等,對邵子之學加以詮釋和闡發,使邵子之學成為專門之學,治此學者成為學蚧一個重要學派。清儒黃宗撰《宋元學案》專立“百源學案”,以述其思想淵流。另外,邵子的思想對義理之學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二程是宋代理學代表人物,而其思想形成從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邵子思想。對於這一點,朱熹早有察覺。他說:“程、邵之學固不衕,然二程所以推尊康節者至矣。蓋信其道而不惑,不雜異端,班如溫公、橫渠之間。”(《宋元學案.百源學案》)這是說,二程之所以能以易學而與司馬光、張載齊名於當時,並對後世發生影響,與他推崇邵氏,“信其道”有關,足見邵氏易學影響之深之遠。
  邵雍 - 代表著作《皇極經世書》
  
  《皇極經世書》
  《皇極經世書》共十二捲六十四篇。首六捲《元會運世》凡三十四篇,次四捲《聲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觀物內篇》凡十二篇,末《觀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門人弟子記述。《皇極經世書》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於世。其中《觀物篇》實乃邵雍之哲學、易理、歷史學的理論大綱。
  
  今見《道蔵·皇極經世》一書有十二捲,總以“觀物”名其篇,分《觀物篇》五十二篇(一至十二篇為“以元經會”,十三至二十三篇為“以會經運”,二十四至三十四篇為“以運經世”,三十五至四十篇為音律,四十一至五十二篇為雜論)及《觀物外篇》上下篇。從《道蔵》中輯齣之《四庫全書·皇極經世書》有十四捲,分《觀物篇》六十二篇(一至十二篇為“以元經會”,十三至二十四篇為“以會經運”,二十五至三十四篇為“以運經世”,三十五至五十篇為音律,五十一至六十二篇為雜論)及《觀物外篇》上下篇。
  我們讀兩宋間人王湜《易學》及清人王植《皇極經世書解》,即知此十二捲本及十四捲本《皇極經世》皆非邵雍原《皇極經世》之舊。王湜曰:“康節先生遺書,或得於傢之草稿,或得於外之傳聞。草稿則必欲刪而未及,傳聞則有訛謬而不實。”又於“皇極經世節要序”中說:“康節先生衍《易》作《經》,曰《皇極經世》。其書浩大,凡十二冊,積千三百餘板。以元經會二策,以會經運二策,以運經世二策,聲音律呂兩相唱和四冊,準《係辭》而作者二冊。”其實,王湜所見十二捲本的《皇極經世》,已是邵伯溫於邵雍去世後將《皇極經世》與《觀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聲音律呂之學(陳繹《邵古墓銘》:君性簡寡,獨喜文字,學用聲律韻類古今切正,為之解曰正聲正字正音者合三十篇。)與張岷聽邵雍講學時所作的筆錄(邵伯溫定名為《觀物篇》。邵伯溫《易學辨惑》:子望平時記錄先君議論為多,傢人但見其素所寶惜,納之棺中。其後子堅得其遺稿見授,今《觀物外篇》是也。)釐訂而成。一至六捲為元會運世,七至十捲為律呂聲音,十一捲為“觀物篇”,十二捲為“觀物外篇”。對此,清王植已有說明:“《皇極經世》觀物一書,邵伯子以為十二捲。一至六則元會運世,七至十則律呂聲音,十一二則論以上二數之文也,皆為觀物篇。”邵伯溫比之《週易》上下經及十翼釐訂《皇極經世》為十二捲,前六捲元會運世如上經,中四捲聲音律呂如下經,後二捲內外觀物則比之上下《係辭》。其後,趙震又分前六捲為三十四篇,中四捲為十六篇。明初《性理大全》則合內篇十二及外篇二,共為六十四篇,至嘉興徐必達刻《邵子全書》時,分“以元經會”為十二篇、“以會經運”為十二篇、“以運經世”為十篇,前六捲總三十四篇,中四捲仍為十六篇。清王植則總元會運世為三捲、律呂聲音為一捲、觀物內外篇各二捲,總成八捲。
  邵雍 - 詩篇節選
  
  梅花詩
  《梅花詩》
  
  第一節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第二節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竜嚮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第三節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第四節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節 鬍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嚮漢中看。
  
  第六節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吉曜半昇箕鬥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第七節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鬍兒在眼前。
  
  第八節 如棋事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第九節 火竜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需愁。
  
  第十節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傢孰主賓。
  邵雍 - 哲學思想
  
  邵雍
  邵雍的哲學思想基本上屬於客觀唯心主義,也包括一些唯物主義的內容。邵雍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生齣天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動之始生陽,動之極生陰,陰陽交互作用,於是形成日月星辰;靜之始生柔,靜之極生剛,剛柔交互作用,於是形成水火土石。這是說天之動生齣陰陽,地之靜生齣剛柔。他又認為陰陽二者本是一氣,說:“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氣一而已”。他又認為太極是不動的,太極顯發而有變化的功能,於是生齣數、象和器來,說“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復歸於神也”。
  邵雍認為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是按照“先天象數”的圖式展開的。他把這先天象數歸之於心,說:“先天之學,心也”,“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皆生乎心也”。他所說的心既是個人的心,也是宇宙的心。邵雍認為,人是宇宙間“物之至者”,人靈於萬物。萬物具有聲色氣味的特性,人的耳目口鼻具有接受聲色氣味的功用。他提齣“以物觀物”,認為“以物觀物”則明,“以我觀物”則暗,仮對認識客觀事物時加入主觀感情的成分。他還認為人所以靈於萬物,最根本的在於人能知天地萬物之理,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他提倡“仮觀”,要求既不蔽於物,也不蔽於我。但是他又認為,聖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極度誇大“聖人”智慧的作用。
  邵雍按照象數,把天地從始至終的過程區分為元、會、運、世,以此為宇宙歷史的週期,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實際上就是一年的放大(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時辰,一時辰三十時分),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邵雍斷定,世界的歷史,以此為週期,由興盛到衰亡,週而復始,循環不已。天形成於元的子會,地形成於醜會,人産生於寅會。人類歷史發展到第六會已會,即堯之世,達到了興盛的頂點;從午會即第七會開始,便由盛而衰,這是夏、商、週到宋的歷史時期;到了亥會即第十二會,天地歸終,萬物滅絶。另一元,也即再一週期又將開始。在一個週期內,歷史是退化的,由堯至宋,經“皇、帝、王、霸”四個階段,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神秘主義的宿命論的歷史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