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賀鑄 He Zhu(宋代)蔡伸 Cai Shen(宋代)歐陽修 Ouyang Xiu(宋代)
楊萬裏 Yang Wanli(宋代)姜夔 Jiang Kui(宋代)晏殊 Yan Shu(宋代)
秦觀 Qin Guan(宋代)朱淑貞 Zhu Shuzhen(宋代)呂本中 Lv Benzhong(宋代)
王觀 Wang Guan(宋代)鬍銓 Hu Quan(宋代)李從周 Li Congzhou(宋代)
劉辰翁 Liu Chenweng(宋代)辛棄疾 Xin Qiji(宋代)王雱 Wang Pang(宋代)
潘閬 Pan Lang(宋代)張林 Zhang Lin(宋代)蔣捷 Jiang Jie(宋代)
張先 Zhang Xian(宋代)宋祁 Song Qi(宋代)柳永 Liu Yong(宋代)
王之望 Wang Zhiwang(宋代)朱藻 Zhu Zao(宋代)晏幾道 Yan Jidao(宋代)
周邦彥 Zhou Bangyan(宋代)賀鑄 He Zhu(宋代)馬莊父 Ma Zhuangfu(宋代)
俞國寶 Yu Guobao(宋代)無名氏 Mo Mingshi(宋代)李元膺 Li Yuanying(宋代)
陳亮 Chen Liang(宋代)高觀國 Gao Guanguo(宋代)史達祖 Shi Dazu(宋代)
張炎 Zhang Yan(宋代)王安石 Wang Anshi(宋代)王沂孫 Wang Yisun(宋代)
劉剋莊 Liu Kezhuang(宋代)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宋代)仇遠 Chou Yuan(宋代)
彭泰翁 Peng Taiweng(宋代)趙彥端 Zhao Yanduan(宋代)艾申 Ai Shen(宋代)
張掄 Zhang Lun(宋代)李曾伯 Li Cengba(宋代)趙功可 Zhao Gongke(宋代)
呂南公 Lv Nagong(宋代)王之道 Wang Zhidao(宋代)方千裏 Fang Qianli(宋代)
盧祖臯 Lu Zugao(宋代)葛立方 Ge Lifang(宋代)徐伸 Xu Shen(宋代)
毛滂 Mao Pang(宋代)孫光憲 Sun Guangxian(宋代)韓縝 Han Zhen(宋代)
楊無咎 Yang Mojiu(宋代)晁補之 Chao Buzhi(宋代)晁端禮 Chao Duanli(宋代)
許棐 Xu Fei(宋代)韓元吉 Han Yuanji(宋代)趙鼎 Zhao Ding(宋代)
陳與義
宋代  宋(1090年1138年)

詩詞《岸幘 Coast conical cap》   《八關僧房遇雨》   《八音歌 Bayin song》   《八音歌 Bayin song》   《巴丘書事 Baciu Book thing》   《跋江都王馬 travel Another name of yangzhou Wang and Ma》   《跋任纔仲畫兩首》   《跋任纔仲畫兩首》   《跋外祖存誠於帖》   《拜詔》   更多詩歌...

閱讀陳與義在诗海的作品!!!
  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捨甲科,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容齋四筆》捲一四)。謫監陳留酒稅。南渡後,避亂襄漢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遷中書捨人,兼掌內製。拜吏部侍郎,改禮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為給事中(宋《嘉泰吳興志》捲一四)。以病告,提舉江州太平觀。復為中書捨人。六年,拜翰林學士、知製誥。七年,為參知政事。八年,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因病,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卒,年四十九(《紫微集》捲三五《陳公資政墓志銘》)。有《簡齋集》三十捲、《無住詞》一捲傳世。《宋史》捲四四五有傳。陳與義詩,以元刻《增廣箋註簡齋詩集》(此本為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四部叢刊》據以影印,舊說宋刻,藏北京圖書館)及元抄《簡齋外集》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鮮本《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簡稱須溪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簡齋集》(簡稱四庫本)等。編為三十一捲。新輯集外詩,附於捲末。
  
  [陳與義、曾幾等人的詩歌]
    這裏要介紹的是生活橫跨北宋與南宋的一批詩人。在北宋末年,蘇軾、黃庭堅的詩
  風影響最大,正如劉剋莊在《後村詩話》中說:“元祐以後,詩人疊起,一種則波瀾富
  而句律疏,一種則鍛煉精而情性遠,要之不出蘇黃二體而已。”蘇軾的詩不易學,所以
  這些詩人大都是走黃庭堅的路子。但他們的詩也有兩點重要的變化。一是在時代巨變的
  衝擊下,他們的許多反映時事、抒發感憤的作品,情緒大多表現得直率而強烈,已不是
  “情性遠”的面目了;一是在藝術風格方面,像呂本中、曾幾、陳與義等人,雖然深受
  江西詩派的影響,甚至通常被劃歸於江西詩派,但他們也在不同方向上試圖改變以黃庭
  堅為代表的那種過於艱深拗硬的毛病,使南宋初的詩風開始有所轉變。
    南宋初最出色的詩人是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
  人。在北宋末年曾任文林郎、太學博士等職,金兵南侵,他從陳留嚮南流亡,經數年顛
  沛,纔抵達南宋都城臨安,歷仕至參知政事。有《簡齋集》。
    陳與義很推重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詩,也和江西詩派中人一樣推崇杜甫。但他
  不以追效蘇、黃為止足,而是要通過他們追溯到杜甫。他說:“要必識蘇、黃之所不為,
  然後可以涉老杜之涯涘。”(見《簡齋詩外集》)意思就是要看到蘇、黃不及於杜甫的
  地方,才能學到杜甫的真諦。他也常常說起崔鶠告誡他的關於作詩的兩個要點:一是
  “忌俗”,一是“不可有意於用事”(見徐度《卻掃編》)。前者是從杜甫到黃庭堅他
  們都很強調的,而後者則已註意到江西派的弊病,與之有所分歧。
    從陳與義對晚唐詩的批評來看,他認為學杜詩主要是學其“韻格”(《韻語陽
  秋》),即杜詩的內在氣質和藝術境界,而不是從表面上去模仿;另外,他還在杜甫和
  江西詩派之外廣采博取,當時人稱他“上下陶、謝、韓、柳之間”(張嵲《陳公資政墓
  志銘》)。所以,陳與義的詩雖然講究字面的研煉,奇巧的構思,但很少是寫得艱深拗
  硬的。劉辰翁《簡齋詩箋序》說他的詩“光景明麗,肌骨勻稱”,葛勝仲《陳去非詩集
  序》又記載說,他的詩為當時人爭相傳誦,“號稱新體”,可見他在江西派詩風籠罩詩
  壇的情況下,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鮮感。
    在陳與義許多抒寫日常生活情懷的詩篇中,常常可以看到既新穎精巧、又顯得自然
  清麗的特點,如“墻頭語鵲衣猶濕,樓外殘雷氣未平”(《雨晴》)寫雨後初晴時的變
  化,“客子光陰詩捲裏,杏花消息雨聲中”(《懷天經智老因訪之》)寫客居他鄉的心
  理,都是如此。《雨》“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前句說燕子在秋日即將南去,感
  覺前跡虛渺如夢,後句說梧桐在雨中凋零,已非昨日之態,都是跳開一層,從景物寫出
  自己的心情,用意是深刻的,語言卻很清俊。這些都吸收了江西派之長,而避免其短處。
  至於下面兩首詩,同一般江西詩派風格的區別更顯著些: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裏榆堤半日風。臥着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襄邑
  道中》)
    山空樵斧響,隔嶺有人傢。日落潭照樹,川明風動花。(《出山二首》之二)
    在陳與義詩中,另一類感懷世變、蒼涼悲憤的作品更引人註目。他在國破傢亡、輾
  轉逃難的經歷中,情感上與杜甫有了直接的契合,也更親切地理解了杜詩的精神內涵。
  在他逃難時所寫的第一首詩《發商水道中》裏,就說到“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詩”,
  而《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虜至》中,更痛感“但恨平生意,輕了少陵詩”,認為自己
  過去對杜詩的理解實是淺薄。所以,他南渡以後所寫的詩中,都出現了杜甫那種憂患意
  識和深沉感慨的風格,如《傷春》: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竜。孤臣霜發
  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稍喜長沙嚮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這是嘆息建炎三年臨安失守、宋高宗逃亡海上,並贊嘆嚮子諲敢於抗金的詩。此外
  如《登嶽陽樓》“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
  悲”;《除夜》“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嚮人明。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又可
  驚”,都是把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錯綜在一起,寫得慷慨悲涼。特別是七絶《牡丹》:
    一自鬍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竜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以十分鮮明的形象寫出深深的傢國之念。牡丹是陳與義故鄉洛陽的名花,離鄉十年,
  人已老去,故鄉猶收復無期,所以當他凝視着異鄉的牡丹時,心中的痛苦難以言說。
    北宋自王安石以後,學杜詩漸漸成為風氣,而隨着黃庭堅的崛起,這種風氣也更加
  興盛。而在同時代人物中,陳與義最能得杜詩的精髓。不過也應該說,杜詩中屬於唐人
  特有的雄壯渾厚,仍然是陳與義很難企及的。另外,由於元代方回把陳與義列為江西詩
  派的“三宗”之一,習慣上多把他劃入這一詩派,但我們必須註意到陳與義和江西詩派
  之間的差異。
    在兩宋之交,以一種悲憤的心情感慨時事、指斥權臣誤國的詩作很多。較著名的,
  像王庭珪有《送鬍邦衡之新州貶所二首》,贊頌鬍銓敢於上疏要求誅秦檜的男兒氣概;
  理學家劉子翬(朱熹之師)有《汴京紀事》二十首,悲嘆北宋的淪亡;朱弁在出使金國
  被扣押的十餘年中,寫了《客懷》、《炕寢三十韻》、《送春》等許多詩篇,抒發對故
  國的懷念;曹勳在出使金國的往返途中,有《入塞》、《出塞》等詩記述在金人統治下
  的漢族民衆的痛苦處境和期望南宋王朝收復失地的心情,這些都反映着那個時代的面貌。
  包括以詞著稱的張元幹、張孝祥,也都寫有類似的詩作,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