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吉林伊通 | ||
閱讀穆木天在诗海的作品!!! |
穆木天,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傢。
生平1918年畢業於南開中學。1926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1931年加入左聯。1952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1918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1920年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文科。同年在《新潮》第3捲第1期上發表處女作《薔薇花》。1921年加入創造社。1923年考入東京大學攻讀法國文學,在創造社刊物上發表不少詩作。受法國象徵派詩歌影響,註重聲、色律動與內容、情調的統一,情調憂鬱、感傷。同期還發表了許多理論文章和翻譯作品。1926年夏回國,先後在廣東中山大學、北京孔德學校、吉林省立大學任教。九一八事變前,思想感情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寫給東北的青年朋友們》、《奉天譯中》等詩作,成為在創作上走嚮現實主義的標志。1931年加入“左聯”,九月與楊搔、浦風等發起成立中國詩歌會。1933年2月創辦《新詩歌》旬刊,倡導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詩歌大衆化。1937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主編詩刊《時調》和《五月》寫了不少關於詩歌的理論文章,並創作了10餘篇宣傳抗日的大鼓詞。1938年後,輾轉昆明、廣州、桂林、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和創作。解放後先後在東北師大、北京師大任教。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化革命”中,受四人幫迫害,1971年10月病故。
穆木天曾經指出:“詩的世界是潛在意識的世界。詩是要有大的暗示能。詩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處。詩是要暗示的,詩最忌說明的。說明是散文的世界裏的東西。詩的背後要有大的哲學,但詩不能說明哲學。”這段話強調了暗示對於詩歌創作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充分運用暗示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象徵詩派極為重要的詩學策略。在《蒼白的鐘聲》一詩中,詩人充分利用了形式與意象上的暗示作用,藉緲緲鐘聲的描摹,傳達了悠悠的感傷之情。
從這首詩來看,詩人啓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調子低沉的詞語來寫飄渺鐘聲,寫出了鐘聲的蒼白、衰朽與灰黃。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這首詩對於如此令人感傷的鐘聲的寫照,其旨意何在呢?它要寫出詩人心中的那種惆悵情緒呢?我們再仔細閱讀這首詩時就不難發現,詩歌中反復提到了故鄉,諸如“故鄉之歌”、“永遠的故鄉”、“朦朧之鄉”、“蒼茫之鄉”、“古鄉之歌”等,由此可見,詩人在這首詩裏,要抒發的是對故鄉的懷戀之情,正是那種揪心的鄉愁撩發了詩人的詩情,進而催生了這首獨具風格的新詩。
穆木天是著名文學社團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五四時期他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專攻法國文學。由於他具有相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又有一定的詩歌創作經驗,所以他對西方的象徵主義詩潮,不是生搬硬套、食洋不化,而是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悟。穆木天融匯西方象徵派詩論與中國傳統詩歌理論,並適當吸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現代觀念的指導下,構建出了自己的象徵派詩論。對穆木天的這一創造性的建樹,目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一致給予高度的評價。如北京大學教授孫玉石就說過:“《譚詩》以論題的新穎和見解的精闢成為中國現代詩論史上的重要文獻。由於這一論文以及作者當時的其他文字,穆木天也當之無愧地成了中國象徵派詩歌理論的奠基者。”
從20年代到40年代,穆木天在詩的旅途上對新詩的創作方法進行了麯折的探索:20年代,他以象徵主義為主導,創作了《旅心》;30年代,他以現實主義為主導,創作了《流亡者之歌》;40年代,他努力貫徹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了《新的旅途》。采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並適當吸取象徵主義的某些表現手法,可以把詩歌創作嚮前推進一步,這是穆木天經過艱苦探索而達到的新的認識。
主要作品《旅心》(1927)
《流亡者之歌》(1937)
《新的旅途》(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