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筆號: | 巴人 | ||
出生地: | 浙江省寧波奉化市大堰鎮大堰村 | ||
去世地: | 浙江省寧波奉化市大堰鎮大堰村 | ||
閱讀王任叔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
生平
王任叔8歲上學。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五四運動時任寧波學生聯合會秘書。1920年畢業後在鎮海、鄞縣、慈溪、奉化等地小學任教,其間,參加當地進步團體剡社。1922年5月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並由鄭振鐸介紹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完成短篇小說傑作《河豚子》,以極短的篇幅,平淡的語言對描繪了當時掙紮在死亡邊緣的農村百姓的絶望與無助,控訴了社會的黑暗與荒誕。同年他的長詩《洪爐》修訂完畢。1925年開始主編剡社月刊《新奉化》,11月小說《疲憊者》在《小說月報》發表,引起文化界重視。
1926年7月去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處機要科秘書、代科長,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曾將機密材料告知共産黨。次年6月被捕,由莊崧甫保釋。同年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監獄》出版。1929年1月去日本,研究社會科學與普羅文學。10月日本當局逮捕中國進步留學生和共産黨人,被迫回國。翌年在上海參與發起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參加中國左翼作傢聯盟。1931年4月第二次被捕,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與中國共産黨失去聯繫。1935年因《娜拉》案牽連,第三次被捕,旋由毛思誠等保釋。次年7月在上海參與發起中國文藝傢協會,參加營救“七君子”的活動。
1937年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秘書長、參與夏衍創建的《救亡日報》的編輯工作,任編委。翌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産黨,任中共江蘇省委文委委員。8月開始以巴人筆名發表文章,與許廣平、鄭振鐸、鬍愈之等共同編輯《魯迅全集》。1939年春起領導上海文藝工作。1941年3月奉命去香港,7月赴新加坡,執教南洋華僑師範,與鬍愈之、鬱達夫等領導文化界開展反法西斯鬥爭。1942年2月與雷德容等飄泊到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1943年遭侵印尼日軍通緝,隱居原始叢林中泅拉巴耶小村,以刀耕火種維生。日本投降後,參加蘇島華僑民主同盟,主編《前進周刊》、印尼文《民主日報》,寫成大型話劇《五祖廟》,並為對被殺害的鬱達夫撰寫悼文,要求嚴懲兇手。1947年7月被荷蘭軍隊逮捕,經組織營救獲釋,10月到香港。
1948年8月奉命去河北省平山縣,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第三室綜合研究組組長等職。翌年出席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195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尼西亞特命全權大使。因天熱,在使館招待會時見無人,赤膊喝飲料,被記者拍下,造成惡劣國際影響。故於1952年1月被調回國,任外交部黨組成員、政策研究委員會委員。1954年雜文集《文學論稿》問世,對官僚主義教條主義進行了批評。同年4月調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總編輯,1957年任社長兼黨委書記,為出版社的發展擴大作了大量的工作,曾積極參與“反右傾”運動,主持了馮雪峰,聶紺弩等的批判。
1959年康生點名批評巴人,指出巴人和蔣介石是同鄉,且巴人曾在國民黨任職,從而導致巴人作為文學界的代表人物,與史學界的尚鉞,經濟學界孫冶方開始共同受嚴重批判,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被剝奪文學創作權利後,他轉嚮史學研究。於1966年初完成160萬字史學專著《印度尼西亞歷史》的初稿。“文化大革命”中遭批鬥、隔離審查。1966年被抄傢,受盡折磨。1968年開始有大字報宣傳巴人是鬱達夫被害事件中嚮日本人告密的叛徒,使得巴人遭到更嚴重的迫害。1970年3月被遣返家乡,安置在村西頭的兩間舊茅屋裏,嚴重的摧殘使得他精神崩潰。1972年7月25日病逝。葬大堰村後山。
1979年6月巴人獲得平反,恢復政治名譽。作品《巴人雜文選》、長篇歷史小說《莽秀纔造反記》及《印度尼西亞史》等相繼出版。在大堰村北面瓦屋山腳的巴人墓重修,墓碑上刻着老友鬍愈之題的“王任叔巴人同志之墓”大字。 2001年10月19日紀念王任叔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
作品
短篇小說集
* 《監獄》、《破屋》、《在沒落中》、《殉》
中篇小說
* 《阿貴流浪記》、《證章》
長篇小說
* 《莽秀纔造反記》
文學理論
* 《巴人文藝論集》
* 《文學論稿》
* 《文藝短論》
* 《文學初步》
雜文
* 《巴人雜文選》
* 《邊風錄》
史學
* 《印度尼西亞史》
翻譯
* 《彌爾塞的幻象》
* 《一個行路者死了》
* 《十二個犧牲者》
* 《耶奴朗斯之死》
* 《和平》
* 《賽跑》
* 《爪哇現代史》
* 《荷屬東印度史》
* 《印度時代》
* 《女教師日記》
參考
* 《巴人自傳》
* 《巴人研究》 全國巴人學術討論會編 上海書店 1992 ISBN 7-80569-6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