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 鄧雲生 |
籍貫: | 湖南衡陽 |
閱讀唐浩明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
來自湖南的晚清歷史小說傢唐浩明,與臺灣的淵源極深。他的父親唐振楚是前考選部部長,在國民政府時期,曾擔任過老蔣總統的隨侍,在唐浩明三歲時隨國民政府來臺,而將唐浩明三兄弟托付給伯父贍養。
由於唐振楚國民黨大老的身份,使得其兄長在大陸解放之後,被打成黑五類,慘遭批鬥,生活艱難,在不得已的狀況下,伯父將唐浩明送給一位工人收養,因此唐浩明有另一個名字叫「鄧雲生」。
直到唐浩明33歲考上華中師大歷史係碩士時,纔與父母第一次通信,1985年,與母親在香港見面,翌年與父親相見,骨肉分離整整30幾年。
目前,唐浩明許多親友都在臺灣,母親高齡90,在臺北生活。兩位女兒都在臺灣上大學、工作、組成家庭。而他的哥哥唐冀明於80年代中期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師承夏志清教授,90年代赴臺任教,目前是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 也因為如此,即使父母的文化水平極高,但對唐浩明的影響不大,反倒是他生長的湖南,形塑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
楊度曾說過:「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靈山秀水加上重教育的傳統,使得湖南於近代中國人才倍出,屈原,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楊度,譚嗣同,張之洞、齊白石,黃興、毛澤東,劉少奇、朱鎔基、丁玲等,唐浩明就自承,他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至深。
唐浩明 - 結緣曾國藩
唐浩明作品
還有一段奇妙的緣分,似乎在冥冥之間讓兩代的湖南知識精英跨越時空,成就了彼此。唐浩明的老傢與曾國藩的家乡相距衹有15裏地,唐傢的祖先曾經辦了一個私塾,請了個名塾師汪覺庵。
曾國藩年輕時為求這位名師,入唐傢私塾讀書,後來他當了大官,唐傢修族譜,就請曾國藩撰序。而在150多年後,由唐傢子弟唐浩明為曾國藩編全集、寫下歷史長篇。
最初,畢業於文學史研究院的唐浩明,分發到出版社當編輯,負責「曾國藩全集」的編纂計劃,他曾經從曾府百年老檔中整理出約百萬字的曾氏傢書,在完成了30 大册、15百萬字的曾氏全集後,發表了7、8篇研究曾氏的學術論文,並興起了為曾國藩作傳的念頭。隨着120萬字的《曾國藩》完成,唐浩明浸淫於曾國藩的世界,整整十年有餘。
《曾國藩》三部麯《血祭》、《野焚》、《黑雨》先後於90~92年發表,一時間紅遍華人世界,與二月河的清帝係列共同掀起了中國90年代歷史小說熱,也在往後10年帶動了曾國藩研究熱及曾國藩相關題材圖書的出版風潮。不但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兩岸高層政治人物也有不少成了唐浩明的書迷,例如朱鎔基。
曾國藩,這位於清末帶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變的名臣,是近代中國最顯赫也是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曾經被賦與「中興名
唐浩明作品
臣」的形象,然而他也曾被定位成鎮壓人民起義的劊子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這套書生動的還原了曾國藩復雜且豐富的一生,從中折射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優缺點,從另一個角度觀之,也為曾國藩在歷史上的評價起了「翻案」、「正名」的作用。
此外,曾國藩在求學問、人格培養、意志鍛煉、為人處事以及官場的應對之道,有其獨到之處,對現代人生活各層面,都能發揮藉鑒的功能,也因而有了「為官要讀《曾國藩》,經商當讀《鬍雪岩》」的熱門說法。 爾後唐浩明筆下的《楊度》、《張之洞》,也有同樣的神髓。
楊度在中國首推君王立憲政體,也是策動袁世凱稱帝的推手;張之洞在近代中國推行洋務運動,同時也是滿腦儒傢禁錮的封建官僚。這些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晚清知識精英,峰芒畢露,熱情澎湃,然而,他們在歷史上評價,大多功過交錯、善惡難斷。
唐浩明試圖還原他們的面貌,以文學的筆法,強化他們的豪邁與悲劇性,反應了中國知識分子在亂世的處境與選擇,同時也藉由他們,勾勒出晚清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因此人稱他的三部作品為「天下之變激情演繹晚清三部麯,鑒古今世事洞明煌煌九大捲」。
唐浩明作品
也有人評論稱二月河寫的是「明君」,唐浩明寫的是「明臣」。對此種說法,唐浩明是有意見的,他認知裏的曾國藩、楊度、張之洞都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中的一分子,而他想探索的是這些知識分子在大變革時代的精神世界。 不過,三部麯果真有完成,結束的氣味,就在《張之洞》的新書發表會上,這位當紅的歷史小說傢宣佈封筆了。
「封筆」是指不再創作歷史長篇小說。唐浩明稱自己的寫作像是「帶着鐐銬在跳舞」,寫得太纍了,也自謙才情尚嫌不足,超越自己。歷史長篇動輒百萬字以上的規模,唐浩明形容自己就像農民一樣,一筆一劃,實實在在的耕耘了幾百萬字。
再寫一部,又是五六年的光陰,年紀大了,精力不濟,能不能寫好沒有把握。不過,能有耐心將這種大部頭歷史長篇看完的讀者愈來愈少,這也是唐浩明决定封筆時真心的嘆語。
唐浩明目前是長沙嶽麓書社擔任編審,正着手進行《曾國藩傢書》的點評工作。 他以16年的歲月耕耘《曾國藩》、《楊度》、《張之洞》三部作品。
唐浩明 - 心路歷程
唐浩明文集
在又一個收穫季節到來的時候,《唐浩明文集》走嚮了讀者。文集由《曾國藩》、《楊度》、《張之洞》三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組成。在經歷了《曾國藩》的風靡海內外,一時洛陽紙貴,看過了《楊度》連獲國傢圖書奬、中國圖書奬、全國優秀長篇小說奬,驚異於《張之洞》銷量竟達百萬之後,人們的興趣轉嚮了創造了這一切的唐浩明的內心:他走進歷史的心路歷程。
唐浩明認為:“所謂“敬畏”,要求作傢不能隨心所欲地去杜撰歷史、麯解歷史,衹能在把握筆下那個時代和所要描繪的主要人物的歷史基調的前提下,去充實歷史、提煉歷史、鮮活歷史。
因種種原因,史料打上了濃厚的個人色彩,作傢則要站在文化和人文的立場上,去掉人為的包裝而恢復其本來的面目。這就需要作傢既具有史傢的德與識,又具有藝術傢的敏銳眼光和非功利的良知。
尊重歷史的本真狀態,在此基礎上去飛揚作傢的藝術才思。這便是歷史小說大師留給我們的啓示。
中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共同創造出來的,作為一個民族的共同所有,一旦遭遇輕侮,就會犯衆怒,惹公憤。對於不尊重中華歷史的人,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譴責的權利。常言說“千夫所指,不疾而死”。戲弄歷史的人,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
唐浩明文集
作為編輯,唐浩明在十多年的潛心創作生涯中,翻閱了數以千萬字的各種史料。歷史上那些波譎雲詭的大事件,那些趕風逐浪的頭面人物,以及許許多多的掌故軼事,都會激起他的創作情緒,但讓他從內心深處發出擊節之嘆的,還是前人所遺留下來的那些寶貴的人生智慧。
正是在這些深藏在古舊發黃捲帙和枯燥無味文字中的智慧的吸引下,唐浩明走進了歷史,走近了對他充滿魅力的一個個歷史人物。
早在少年時代,唐浩明就對文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壓抑的興趣在他三十七八歲上一發而不可收,是因為他心中的那無法擺脫的情結。“晚清是與中國現代社會關聯最大的一個時期,因為有晚清的劇變,纔有今日中國之選擇。這個歷史的轉折點現實意義最強,最值得思想傢去思索,歷史學家去總結,小說傢去表現,老百姓去回顧。”
二月河寫的是明君,唐浩明寫的是明臣。對此種說法,唐浩明不以為然。他視野中的曾國藩、楊度、張之洞是中國傳統的“士人”,是知識分子中的一分子,唐浩明要用文學的手段探索他們在大變革時代的精神世界。在他的筆下,曾國藩被更多地從政治學、傳統文化的層面表現,楊度被更多地着墨於精神世界的復雜,而張之洞人物性格的展現,則兩者兼而有之。
唐浩明想做的,就是濃墨重彩寫出知識分子的本質色彩,為讀者增加一個觀察歷史的視角。
唐浩明 - 主要作品
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
長篇歷史小說《曠代逸纔——楊度》
長篇歷史小說《張之洞》
隨筆集《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傢書》
隨筆集《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摺》
長篇歷史小說《彭玉麟集》
《曾國藩全集》、《從湘軍士兵到共和國元帥》 、《寶慶竹刻》
唐浩明 - 主要學術論文
《樸素——莊子美學思想的重要內容》、
《曾國藩對人才的重視與知人善用》、
《曾國藩非漢姦賣國賊辨》、
《歷史人物的文學形象塑造》、
《從詩歌創作看張之洞的真性情》、
《帝王之學:封建末世的背時學問》、
《千金不換的回頭浪子》、
《歷史上的曾文正公與小說中的曾國藩》
唐浩明 - 奬項與榮譽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
《曾國藩》2003年獲得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奬,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二十世紀華文小說百強之一;《楊度》一書曾獲中國國傢圖書奬、中國圖書奬及中國優秀長篇小說奬。
《張之洞》榮獲第二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奬。
先後被評選為:全國首屆中青年優秀編輯、中國書業界十大新聞人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湖南省首屆優秀出版專傢。
主要兼職有: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南文史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湘潭大學及湖南商學院客座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