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朱 | |||||||||
名: | 重八 | |||||||||
字: | 國瑞 | |||||||||
網筆號: | 興宗;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 | |||||||||
廟號: | 太祖 | |||||||||
籍貫: | 沛縣 | |||||||||
今属: | 安徽省鳳陽縣 | |||||||||
出生地: | 濠州鐘離 | |||||||||
陵墓: | 孝陵 | |||||||||
|
在位期間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諸多辣腕功過難斷,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極權及高壓統治的典型。朱元璋一生高潮迭起,民間傳說甚多,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取名朱興宗,後改現名元璋。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並且統一全國的君主。漢族,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祖籍沛縣(今江蘇省沛縣),與劉邦同鄉,《明史 太祖本紀》稱朱元璋“世傢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實錄》、《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類似記載。1368年——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明孝陵。
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因其友湯和的一封信,被迫參加了起義軍,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徵,有攻必剋,1355年,郭子興死,被韓林兒封為左副元帥。1356年,領兵攻占集慶,改名應天府,建江南行省,稱吳國公。實行“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之計,積蓄實力,1364年,滅陳友諒,自稱吳王,1367年,滅張士誠,後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舉兵北伐,進攻元大都。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在位三十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産、安定民生等一係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於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貧寒,也沒有很高的文化,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竟成為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傳奇皇帝。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産、安定民生等一係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歷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時,即:戊辰年壬戌月丁醜日丁未時,排行第四。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祖居泗州盱眙。元天歷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德裕,最後再改名為元璋,字國瑞。
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衆僧,朱元璋衹得離鄉為遊方僧。少時窮苦,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後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着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産、安定民生等一係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於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休養生息
明朝建立伊始,中華大地經過近二十年戰亂的破壞,一片凋敝。對此情形,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産,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稱帝不久,外地州縣官來朝見,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現在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采取強製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决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産,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成績卓然。朱元璋出身農民,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他即位後,在應天修建宮室,衹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墻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慣例,朱元璋使用的車輿、器具等物,應該用黃金裝飾,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産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産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産的發展。
清除權臣
明初,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了元朝,朱元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病,於是進行了改革。
首先是廢除行省製。1376年,朱元璋宣佈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佈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製,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製。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之手。
在中央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廢除丞相製。明初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政務,地位最高。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鬍惟庸任相後最甚。
鬍惟庸是鳳陽定遠人,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鬍門生故吏遍於朝野,形成一個勢力集團,威脅皇權。1378年,朱元璋對中書省采取行動。一天,鬍惟庸的兒子騎馬在大街上橫衝直撞,結果跌落馬下,被一輛過路的馬車壓了,鬍惟庸將馬夫抓住,隨即殺死。朱元璋十分生氣。十一月又發生了占城貢使事件。占城貢使到南京進貢,把象、馬趕到皇城門口,被守門的太監發現,報與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將左丞相鬍惟庸和右丞相汪廣洋抓進監獄。但是,兩丞相不願承擔罪責,便推說接待貢使是禮部的職責,於是,朱元璋便把禮部官員也全部關了起來。
兩相入獄,御史們理解了皇上的意圖,便群起攻擊鬍惟庸專權結黨。於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鬍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佈廢除中書省,以後不再設丞相。
朱元璋以專權枉法之罪殺了鬍惟庸後,鬍案就成為他打擊異己的武器,以致受牽連而被殺者達三萬多人,最後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也受牽連,77歲的李善長全家被殺。
接着,朱元璋又於1393年殺掉功臣藍玉。藍玉是明朝開國大將,被朱元璋封為涼國公。1391年,四川建昌發生叛亂,朱元璋命藍玉討伐,臨行前,朱元璋面授機宜,命藍玉手下將領退下,連說三次,竟無一人動身,然而藍玉一揮手,他們卻立刻沒了身影。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藍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結束時,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當吏部尚書詹徽令藍玉招出同黨時,藍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黨!”話音未落,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審判官們目瞪口呆,不再審了。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殺死,爾後,就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鬍、藍兩案,前後共殺四萬人。
對於朱元璋的濫殺,皇太子朱標深表反對,曾進諫說:“陛下誅戮過濫,恐傷和氣。”當時朱元璋沒有說話。第二天,他故意把長滿刺的荊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揀起。朱標怕刺手,沒有立刻去揀,於是朱元璋說:“你怕刺不敢揀,我把這些刺去掉,再交給你,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殺的都是對國傢有危險的人,除去他們,你才能坐穩江山。”然而朱標卻說:“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會有什麽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嚮太子,朱標衹好趕緊逃走。
打擊貪官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及長兄就是死於殘酷剝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從小出傢當和尚。所以,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後就發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先殺盡天下貪官。
後來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的辦法很特別:
首先,朱元璋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當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係拍馬屁私托求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竜顔大怒,立即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决不寬貸。”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衹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决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於從自己身邊“高幹”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傢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大膽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洪武十五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采取預先空白報表蓋印後私自填充虛假支出數額營私肥己貪污財物。朱元璋發現後,立即將各地衙門管印的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三年後,又查出戶部侍郎(相當今天的副部長)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長)、員外郎(副司長)與各地到中央繳納課稅的官員結成貪污團夥,采取多收少納、捏報侵欺手段貪污國庫物資折合糧食達兩千四百萬石的犯罪事實。他將這些貪官統統處死,各省、府、縣牽連人員無一幸免,一時幾萬貪官人頭落地,受到不同處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戶部尚書趙勉夥同老婆內外受賄十幾萬銀兩東窗事發,結果夫妻二人雙雙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書開濟接受一死囚傢賄銀萬兩,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還勒索其他罪囚傢人錢物,並導致一傢20口人全部自殺的悲劇。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員外郎受賄虛報死亡並私放兩死囚。這些大貪官都被朱元璋斬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許多官員藉營建宮廷之機,采取虛報工匠工役人數天數多領工銀,發放時剋扣工匠銀兩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擊檢查中就查處侍郎韓鐸、李楨貪污受賄案,並且帶出中央專門派去監督工部的工科給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徵兵之機當作生財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達23萬兩。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斷頭臺。
洪武十九年,禮部侍郎章祥,夥同員外郎辛欽,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賞賜公主婚禮的銀兩,也被朱元璋拿了個正着。
朱元璋為了監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然而這些監督部門也被腐敗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劉志仁奉命去淮安處理一宗案件。到達後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審,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兩傢許多錢物,還誘姦良傢民女。後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個給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貪污受賄行為,一一做了處理。
第三,朱元璋發明“剝皮實草”的殘酷刑法處置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閱一批處死貪官的捲宗時突發奇想:百姓痛恨的貪官一刀斬首太便宜了他們,何不采取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他還創造了“剝皮實草”刑法,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觸目驚心的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幹部决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産品。朱元璋在斬殺他們時傷心的連連嘆氣。
第五,朱元璋製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决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
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藉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沒有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沒有根除。他晚年衹能發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嘆。
集權統治
由於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較強大,到了明朝中後期則文官的力量變的強大起來。朱元璋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暗中監視。有一次,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在傢喝酒沒有,請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朱元璋聽後滿意地說:“你果然沒有騙朕。”著名儒士錢宰被徵參編《孟子節文》,一日散朝回傢,隨口吟詩道:“四鼓鼕鼕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日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結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問錢宰:“昨天的詩不錯,不過朕沒有‘嫌’遲,改作‘憂’字,如何?”錢宰一聽,嚇得忙磕頭請罪。
1382年,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裏采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朱元璋還讓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工部尚書薛祿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姦偽。
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規定以八股文作為取士的標準,以“四書”、“五經”為題,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必須依照古人的思想。這種考試的內容比較僵化,限製了人們的思想。
同時,對於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識分子,朱元璋則想盡辦法加以鎮壓 。他出生貧寒,並且早年做過和尚,所以十分忌諱“光”、“禿”等字眼,就連“僧”也不喜歡,甚至連和“僧”讀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樣厭惡;他曾參加過紅巾軍,因此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學林元亮替海門衛官作《謝增俸表》,其中有“作則帝憲”一語,杭州府學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便硬說文中的“則”是駡他做“賊”,“光”是光頭,“生”是僧,是駡他做過和尚。據說,有一年元旦夜裏,朱元璋外出,發現一則燈謎:上畫了一個女人,手裏抱着一個西瓜,坐在馬背上,其中馬蹄畫得特別大。對此,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暗諷馬皇后是個大腳,於是即命查緝,將作燈謎的人杖責至死。
文字獄從1384年一直延續到1396年,長達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筆的局面,以致文官們不得不請求設計出一種標準的文牘的措辭,以免犯忌。
緊抓教育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係列強製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衹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衹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捲,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捲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裏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着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實錄》106)
除了政府官員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還要求直接擔任教育工作的各級“教師”必須負起責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吳顒為國子監祭酒。“國立大學”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從全國範圍內選拔出來的有才華的人,因此,對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難度。朱元璋對吳顒說,要搞好教育必須師道嚴而後模範正,師道不立則教化不行,天下學校就無從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膽管理、嚴格教育。(同上,144)然而吳老先生卻沒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為治紀不嚴,放縱不愛學習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罷免了。(同上,151)
朱元璋認為,教育不僅是以文辭為務、記誦為能,從事教育的人要關心時事,關註國計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國各地到了任職年限的學正、教諭、訓導(不同級別的教師)進京考績,等待升遷。朱元璋藉機嚮他們詢問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其中嵐州(屬山西)學正吳從權、山陰(今紹興)教諭張恆都說不知道,聲稱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他們的任務衹是教書。朱元璋聽罷十分生氣,舉了宋朝儒士鬍瑗的故事,並說,聖賢之道是用來濟世安民的,你們連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麽東西呢?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被流放到邊疆去了。(《明史紀事本末》14)
其實,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後,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傢暢所欲言,衹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麽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國榷》6;《明通鑒》6)
顯然,對待“高級教師”(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了,除了關註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呵呵,可以想見,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師,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國子學官們,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身葬孝陵
同任何一個皇帝一樣,朱元璋在生前也安排自己的後事。他將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鐘山南麓,稱為孝陵。明孝陵方圓四十五華裏,規模宏偉。1398年6月24日,71歲的朱元璋駕崩,葬於孝陵,謚號“聖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啓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紀念朱元璋
1994年10月24日,在安徽鳳陽成立了朱元璋研究會,會址設於鳳陽。朱元璋研究會是全國性的研究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及明朝歷史的群衆性學術團體。朱元璋研究會隸屬於中國明史學會,並作為中國明史學會的團體會員。
朱元璋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召開三次大規模的學術會議,出版了三部學術專著。三次學會即1995年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召開的朱元璋學術研究討論會和1998年召開的第一屆朱元璋國際學術研討會。三部學術專著是《洪武御制全書》、《明史論文集》和《洪武六百年祭》。
朱元璋差點成了“道爾頓”
什麽是色盲?色盲就是不能分辨顔色。世界上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約翰·道爾頓。他生於1766年。某一年聖誕節,道爾頓到街上去買了一雙長筒襪,作為禮品,送給母親。母親收到這份禮品非常高興,衹是感覺顔色實在太鮮豔了,與自己的年齡不相稱。道爾頓有些奇怪,他問母親:“難道深藍的顔色不穩重嗎?”“什麽?”母親說,“它和櫻桃一樣紅呀!”“不對,這是我親手挑的,是深藍色。”道爾頓大聲說。“是紅色的,媽媽的眼光不壞。”母親重複答道。為了辨出是非,較真的道爾頓找來弟弟、鄰居、朋友看襪子顔色朱元璋頭像。也就是從那天起,道爾頓知道自己的色覺與別人不同。具有科學天賦的道爾頓沒有放過這一偶然的發現,而是做了研究,寫出了一篇論文——《論色覺》,這使道爾頓成為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
在早於道爾頓發現色盲病400年之前,明朝皇帝朱元璋一時興起,揮毫畫了幅雄雞報曉圖,賜給了在側的大臣徐達。徐達受寵若驚,對着畫面贊道:“這雄雞的大黑冠真威風!”朱元璋聞言一愣,心想:畫上明明是紅雞冠,徐達為何說是黑雞冠?如此當庭信口鬍說,豈不是欺君大罪?但朱元璋轉而思量,徐達為人忠厚,决不會故意戲弄,便打個哈哈將話題轉移。徐達走後,朱元璋越想越覺得蹊蹺。無巧不成書,第二天,朱元璋身體患病,美味佳餚放進嘴裏不但味道平平,而且還覺得有點苦。朱元璋猛然醒悟:既然人在病時難辨五味,那麽,倘若人患眼疾,也就難辨六色。朱元璋將此發現求證於太醫。遺憾的是,太醫未加深思,草率作答。
道爾頓、朱元璋,都曾發現了一種特殊眼疾,道爾頓將它命名為色盲,而朱元璋卻止於咨詢太醫。倘若朱元璋將此病命名,留文於世,那麽世界上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將是朱元璋,人類發現色盲史也將提前400年,中國科學發展進程也將有朱元璋光輝一頁。
生殉婦女
殘酷的殉葬制度,在西漢以後,逐漸在中原政權消失。但是在元朝又恢復,朱元璋繼承了此制度,且衹殉葬妃嬪宮女。朱元璋死時生殉46名伺寢宮人;成祖殉30餘人,並且根據朝鮮史籍記載,曾因權賢妃之死疑案而一次處死宮女2800餘人。
但所謂朱棣殺三千宮女,僅僅見於朝鮮的史書,中國浩瀚史籍根本無記錄。
而朝鮮的史書是這樣說的,明朝的官員將一個年老朝鮮宮女送回朝鮮,“暗示”朝鮮官員殺掉她。於是朝鮮官員便追問該朝鮮老宮女,該朝鮮老宮女便將權妃事件、屠殺三千宮女和衆多太監的慘案揭露出來!
這個所謂“驚人內幕”的史料有極大地漏洞,根本經不起推敲:
一、明朝政府既然花了驚人精力掩蓋朱棣大屠殺的事實,為什麽反而把一個知道內情的朝鮮老宮女千裏迢迢的送回朝鮮,而且還“聰明”地暗示朝鮮官員殺人滅口?不知道是明朝官員愚蠢,還是朝鮮官員“精明”?
二、這個朝鮮老宮女到底是什麽“角色”,知道這麽多內幕?知道一點內幕也許並不奇怪,但是作為一個“宮女”這樣低微的人物,怎麽可能知道權妃等人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等高層宮闈鬥爭,並詳詳細細的知道來竜去脈,對大屠殺的經過、內容、人數、死者臨死話語都清清楚楚?!難道這個老宮女是超級間諜、超級計算機?!
仁宗殉葬7名妃嬪;宣宗殉十人。“節烈從殉”的風氣,並嚮下廣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傢、以至民間,至英宗時纔廢止。殺死從殉婦女的方法為將她們吊死,她們的傢屬稱為“朝天女戶”並給予一定待遇。
宰輔
李善長
徐達
李文忠
汪廣洋(時任左丞相,後被鬍惟庸排擠走)
鬍惟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
傢族列表
父親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親 淳皇后陳氏
兄弟姊妹 朱興隆(南昌王)、 太原長公主、曹國長公主。
皇后
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馬氏,宿州人,馬皇后卒於1382年,壽51歲。父馬公母鄭媼(公與媼非正式名字),郭子興義女。
妃嬪
成穆孫貴妃,陳州人,卒於1374年,壽32歲。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生懷慶公主
李淑妃,壽州人,父李傑。
郭寧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 生魯王檀。
鬍充妃,生楚王楨
達定妃,生齊王榑、潭王梓。
郭惠妃,生蜀王椿、代王桂、𠔌王橞、永嘉公主、汝陽公主
鬍順妃,生湘王柏。
趙貴妃,生瀋王模。
李賢妃,生唐王檉。
劉惠妃,生郢王楝。
葛麗妃,生伊王<木彝>
鄭安妃,生福清公主
韓妃,生遼王植。
餘妃,生慶王<木旃>。
楊妃,生寧王權
周妃,生岷王楩、韓王鬆。
子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孝慈高皇后皇后出,一說妃碽妃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鬍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鬍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餘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𠔌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鬆,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瀋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木+彝),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公主
臨安公主,1376年下嫁韓國公李善長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寧國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淮安總兵官),1434年卒。
崇寧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幾薨。
安慶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歐陽倫。
汝寧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陸仲亨子陸賢。
懷慶公主,母成穆貴妃孫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寧,子王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灤城侯李堅,1426年卒,子李莊。
福清公主,母安妃鄭氏,1385年下嫁鳳翔侯張竜子張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1417年)卒。
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穎國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東川侯鬍海子鬍觀(自縊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鎮,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麗妃韓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壽82歲。
汝陽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謝達(前府都督僉事)。
寶慶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時,年3歲),1413年下嫁趙輝(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興隆),母王氏,嫁王剋恭。王剋恭曾任福建行省參政,後改福州衛指揮使。
慶陽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壽春王之子)女,嫁黃琛(淮安衛指揮使)。
兒媳婦
太子朱標娶常遇春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擴廓貼木兒氏,元王朝皇族之女)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
晉王朱棡娶謝成女
成祖朱棣娶徐達女
潭王朱梓娶於顯女;
魯王朱檀娶湯和女;
代王朱桂娶徐達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達幼女;
郢王朱棟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藍玉女
民間傳說
由於出身民間,有關朱元璋之傳說衆多,如出生時,身上有蟲子在爬,故原名蟲扒,後至皇覺寺纔改重八,不久改為朱興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為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覺寺當小和尚時,老師傅要求朱元璋清理廟堂大殿,朱元璋趁着師傅不在寺內,開金口對着衆尊佛像,要諸佛自行清洗幹淨,並且也要打理大殿內一切。話剛說完,諸佛便慌慌張張行動起來。
另外,傳說朱元璋曾為明教徒,故立國後以“明”為國號(小說倚天屠竜記亦曾以此為題材)。值得推薦的傳記有吳晗1949年出版白話文朱元璋傳等。
同名電視
片名:朱元璋
類型:大型歷史正劇
時間:2004年
片長:46集
導演:馮小寧
編劇:朱蘇進
主要演員:
鬍軍--飾朱元璋
劇雪--飾馬皇后
The Hongwu Emperor (21 October 1328 – 24 June 1398) Zhu Yuanzhang (Chinese: 朱元璋; Wade–Giles: Chu Yuan-chang), was the founding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reigning from 1368 to 1398.
As famine, plagues and peasant revolts swept across China in the 14th century, Zhu Yuanzhang rose to command the forces that conquered China, ending the Mongol-led Yuan dynasty and forcing the Mongols to retreat to the Eurasian Steppe. Zhu claimed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established the Ming dynasty at the beginning of 1368 and occupied the Yuan capital, Khanbaliq (present-day Beijing), with his army that same year. Trusting only his family, he made his many sons powerful feudal princes along the northern marches and the Yangtze valley. Having outlived his eldest son Zhu Biao, Hongwu enthroned Zhu Biao's son via a series of instructions. This ended in failure when the Jianwen Emperor's attempts to unseat his uncles led to the Jingnan Rebellion.
The reign of the Hongwu Emperor is notable for his unprecedented political reforms. The emperor abolished the position of chancellor, drastically reduced the role of court eunuchs, and adopted draconian measures to address corruption. He also established the Embroidered Uniform Guard, one of the best known secret police organizations in imperial China. In the 1380s and 1390s a series of purges were launched to eliminate his high-ranked officials and generals; tens of thousands were executed.
The emperor encouraged agriculture, reduced taxes, incentivize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land, and established laws protecting peasants' property. He also confiscated land held by large estates and forbade private slavery. At the same time, he banned free movement in the empire and assigned hereditary occupational categories to households. Through these measures, Zhu Yuanzhang attempted to rebuild a country that had been ravaged by war, limit and control its social groups, and instill orthodox values in his subjects, eventually creating a strictly regimented society of self-sufficient farming communities.
<< 前一君主: 仁祖 淳皇帝 朱世珍 | 明代朱元璋 Zhu Yuanzhang (1368年~1398年) | 後一君主 >>: 興宗 朱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