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人物列錶
歌德 Goethe荷爾德林 Friedrich Hölderlin海涅 Heinrich Heine
拉斯剋—許勒 Else Lasker-Schüler艾興多爾夫 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朋霍費爾 Dietrich Bonhoeffer葛瑞夫 Dieter M. Gräf
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曼弗雷德·馬伊 Manfred Mai卡爾·威特 Carl Weter
康拉特·賽茨 Konrad Seitz萊內爾·埃爾林格 莱内尔埃尔林 grid哥爾特·朗古特 哥尔特朗古特
霍爾格·萊納斯 Holger Reiners烏特·艾爾哈特 Ute Ehrhardt戴特·奧藤 Dieter Otten
約爾格·艾剋曼 Jorge Ikmann赫爾曼·約瑟夫·左赫 Hermann-Josef Zoche洛塔爾·賽韋特 Lothar J. Seiwert
彼得·馬丁 Bidemading布魯諾·霍爾納格 布鲁诺霍尔 Nag花映紅 Flowers Yinghong
格哈德·施羅德 Gerhard Schroeder剋裏斯塔·施羅德 Christa Schroder羅鬍斯·米施 Rochus Misch
安格拉·默剋爾 Angela Merkel鬍戈·米勒-福格 Hugo Muller-Vogg韋爾納·比爾曼 Werner Bierman
佩特拉·納格爾 Petra Nagel特勞德爾·容格 Telaodeer Jung梅麗莎·米勒 梅丽莎米勒
埃米爾·路德維希 Emil Ludwig享利剋·埃伯利 Enjoy 利克埃伯利馬蒂亞斯·烏爾 Matthias Uhl
埃裏希·沙剋 埃里希沙克邁剋爾·舒馬赫 Michael Schumacher邁剋爾·舒馬赫 Michael Schumacher
海德格爾 Heidegger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布萊姆·斯托剋 Bram Stoker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
雅科布·格林 Jacob Grimm威廉·格林 Wilhelm Grimm卡爾·馬剋思 Karl Marx
剋勞斯·曼 Klaus Mann埃裏希·馬裏亞·雷馬剋 Erich Maria Remarque特奧多·施托姆 Theodor Storm
托馬斯·曼 Thomas Mann安妮·弗蘭剋 Anne Frank威廉·豪夫 Wilhelm Hauff
施篤姆 Theodor Storm漢斯·裏鮑 Hansilibao孔薩利剋 Heinz G. Konsalik
赫拉·琳德 Hera Lind威德爾·埃彭多夫 Wade Acres Peng Dorf卡爾·麥 Karl May
格哈德·施羅德
德國 現代中國  (1944年)

閱讀格哈德·施羅德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格哈德·施羅德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1944年4月7日出身於德國北威州德特莫爾德市莫森貝格鎮的一個工人家庭,自幼傢境貧寒。生活的艱辛磨煉了施羅德自立、自強的性格。
  1963年,施羅德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1969年,他當選為德國社民黨哥廷根地區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1978年,他當選為德國青年社會民主黨主席。1978年至1980年,他擔任社民黨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1980年至1986年,他擔任聯邦議院議員。1984年,他擔任社民黨下薩剋森州主席。1986年至1990年,他擔任下薩剋森州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1990年至1998年,他擔任下薩剋森州州長。
  1998年4月17日,施羅德在德國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上被正式推舉為該黨聯邦總理候選人。同年9月27日,他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科爾,當選為德國總理。1999年4月12日,他當選為社民黨主席。2001年11月19日,他再次當選連任。2002年10月22日,他蟬聯總理(至2005年11月)。2003年11月17日,他再次當選為社民黨主席。2004年2月6日,施羅德宣佈辭去該黨主席職務。2005年11月21日電,施羅德宣佈他於23日正式退出議會,並從此告別日常政治事務。2006年3月,施羅德被選為北歐輸氣管道建設公司監事會(股東委員會)主席 。
  2008年6月,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邀請訪華。
  2008年8月8日,中國國傢主席鬍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為出席北京奧運會的貴賓舉行歡迎宴會。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出席歡迎宴會。
  
  中國之緣
  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在任時曾六次訪問中國,2008年8月8日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近,他在媒體撰寫文章論述《為什麽我們需要北京》。德國《時代》周報日前刊發了施羅德的這篇文章。
  施羅德說:“擔任聯邦總理時,我每年都會到中國一次。現在,自從我結束任期以來,我每年都要到中國三四次。由於不再受職務决定的緊密行程的約束,現在我有機會比以往更加頻繁,而且是更加詳盡地與政治傢、企業傢和知識分子會談。我把這些會談視為珍貴的禮物,因為它們總是會發展成為有趣的討論,使我對這個國傢的瞭解更多,加深我對中國的認識,同時令我確信自己的看法,即我們需要中國這個夥伴。”
  
  施羅德評中國:未來政治格局使然
  中國人對我們德國人是十分開放和抱有好感的。我們不能拒絶合作的提議,因為中國對我們來說極其重要,這不僅僅有經濟上同時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冷戰和兩極世界結束後,我們經歷了美國占統治地位的過渡期。現在世界正在尋找一種新秩序,而且一切跡象都表明,未來世界政壇將是多極格局。除美國外,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將上升。統一後的歐洲是否有能力發展成為一個對世界政壇舉足輕重的力量則不得而知。當前所發生的事件和挫折不容我們樂觀。
  事實是,為了戰勝這些重大的國際挑戰,我們需要中國。譬如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移民遷徙失控、打擊恐怖主義或者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挑戰,衹有藉助中國而非反對中國才能戰勝。
  所有瞭解中國的人都清楚,我們衹能通過相互信賴的合作實現這個目標。我的感覺是,在德國,我們自身為中國開放和現代化貢獻力量的機會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所有歐洲國傢當中,德國能夠産生的影響最大,但是目前其它國傢像法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占據了比我們好得多的位置。
  
  施羅德評中國:中國取得巨大進步
  中國在過去30年裏有了十分積極的發展。1978年前,中國社會的特徵是饑餓、貧睏。今天遇到中國人,尤其是在沿海大城市,也包括各個省會城市,所見到的無不是受過教育的、有着開放世界觀和理性開通的人。大多數階層富裕起來保證了社會的安定。談論中國的人不得不承認,過去30年裏中國令大約4 億人擺脫了嚴重的貧睏和饑餓。如果我們對30年前還處於近似水平的中國和非洲的生活標準進行比較,那麽中國無疑邁出了一大步,因為它使國人有可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中國邁出了現代化的步伐,同時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傢它得以保持穩定,這是過去一個世紀來最重大的文明成就之一。但是,中國農村仍舊有人每日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因此,中國領導人優先考慮人權在社會福利方面的實現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可以確信,未來十年中國將成功地消除尤其是籠罩在農村地區的生活貧睏。
  內部的開放和現代化伴隨着對外角色的相應轉變。在與中國發生的所有邊境爭端當中,不管是剋什米爾還是朝鮮,中國領導人都致力於和平解决和談判。中國軍隊自1987年以來裁員1/3,軍費開支是美國的1/10左右。中國加大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力度。
  
  施羅德評中國:政治合作兩大支柱
  自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以來,德國一直註重使這個國傢融入國際社會,幷在這個國傢的現代化進程中擔當夥伴。這以一個中國政策為基礎,沒有一個聯邦政府對此持有異議。繼續這條道路對我們來說是個好主意。因此,2004年我與中國的溫傢寶總理強調了我們兩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
  相反,基民盟/基社盟聯邦議會黨團的所謂亞洲戰略决議造成了重大的外交損失,它無異於與迄今為止(包括科爾政府)的德國對華政策决裂,通過其攻擊性的反華言辭,它激怒、我們完全也可以說奚落、侮辱了中國的政界和社會。在中國,一再有人跟我談起這個捅了大婁子的戰略决議。因此,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在上次2008年6月訪華期間重新改善了遭受這一輕率之舉影響的德中關係是件好事。這使我們現在有可能重新在信賴的基礎上與中國及其領導人合作。但這種信賴不容許再一次被毀。
  德中關係的一個支柱是經濟交流。自2002年起,中國與德國的貿易額從350億歐元左右翻了一番以上,達到750億歐元。繼美國之後,中國是德國在歐洲以外的第二大出口市場。這種經濟交流不僅對德國經濟和就業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對中國社會而言尤其如此,因為經濟現代化也伴隨着社會的開放,這是完全沒有爭議的。
  政治合作的第二個支柱是民間社會領域,尤其是在促進法治上面。
  
  施羅德評中國:希望合作取代對抗
  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繼續支持中國,因為關鍵不能是衹改善少數人的境況,我們的目光必須放在13億中國人身上。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中國。我們德國的影響取决於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我們必須給予它新的推動力,而這方面的信號應當來自德國。
  因此我們必須將中國作為夥伴來平等尊敬地看待,與這個國傢進行充滿信任和公平的對話,從而令法治國傢標準得以實現。隨着布什總統任期的結束,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合作取代對抗重新在國際政治中占據主導。這也涉及西方的對華政策。我們必須重拾夥伴關係道路,幷剋服非友即敵思維模式的阻礙。
  在這種情況下,什麽能比北京奧運會提供更好的機會呢?它對中國和世界而言是個重要的信號。中國希望通過奧運會令世界承認它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成績。我們應當給予這個國傢尊重。我們德國人很清楚這種獲得承認的願望: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我們也曾以一個現代和開放的形象出現,以此來擺脫過去的陰影。所以說,2008年奧運會不僅僅是一場輝煌的體育盛事,它也是一個政治機遇。
  另方面,提前出版的7月17日德國《時代》周報報道說,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發言人證實,施羅德將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該周報還刊登了施羅德撰寫的文章“我們應對這個國傢緻以敬重”,他在文中主張與中國加強對話,幷暗批默剋爾的對華政策。
  施羅德在這篇發表在《時代》周報上的文章中說,奧運會應該被看作是剋服“敵我意識”的好機會。他說:“在所有歐洲國傢中,德國可以對中國産生最大的影響。但是我感覺現在德國卻沒有盡量利用各種可能性為中國的開放和現代化做點什麽。”施羅德寫道,促進中國的開放和現代化,要的是信任與合作,而不是公開地指責這個國傢,“我們應該尊重這個國傢,應該增進與中國的對話”。
  施羅德16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祝願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他說:“北京奧運會將展示中國在過去數十年現代化和開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中國將繼續在這條成功之路上走下去。”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