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揚州儀徵 | ||
閱讀阮元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
他畢生仕宦特達,但撰述編纂工作未嘗稍輟。他學問淵博,在經學、方志、金石學及詩詞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尤以音韻訓詁之學為長。著書180餘種,編著有《皇清經解》《 經室集》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時,阮元標領文壇數十年,海內尊之為學界泰鬥。早歲編集金石書畫目錄,為《石渠隨筆》、《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任浙江學政時邀臧庸兄弟、何元錫、陳鱣等學者編《經籍纂詁》一百一十六捲,於嘉慶五年(1800)刊行,翌年刊刻清初以降浙江詩人作品為《兩浙輶軒錄》四十捲。又翌年立詁經精捨,刊《詁經精捨文集》十四捲。喪父守製期間,刊《十三經校勘記》,又蒐羅《四庫全書》未收書,編為《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目錄進呈御覽。數年後,撰成《疇人傳》五十九捲,為中國歷代天文歷算傢之專門史。道光二十一年(1816)刊刻宋本《十三經註疏》;創立學海堂期間,刊《學海堂叢刻》。阮氏亦重視修志,所修志書著名者有《浙江通志》、《廣東通志》、《雲南通志》、《揚州圖經》等。其中《揚州圖經》以圖為經,可稱創例。阮元的文集,為《揅經室集》五十七捲 所作《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均是書學史上的重要著述 。
阮元硯
“自有天然硯,山林景可嘉”,這是以前讀過的阮元麻子坑石硯銘文的首句。但未見過此硯。不想那日竟在北京古玩書畫城的“藏硯齋”,見到了一方阮元硯,硯橢圓形,素池無紋飾,有銘文。
據清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載,阮元確曾藏有此硯,“石之出於端州者,概而名之曰端。端非一種,種非一類,衹要質理細,發墨易,便是佳硯。其他名色甚多,如鴝鵒眼、黃竜紋、蕉葉白之類,而石質粗笨,不發墨,則亦安用其名色耶?近日阮雲臺宮保在粵東,又得恩平茶坑石,甚發墨,五色俱有,較端州新坑為優,此前人之所未見。”《恩平縣志》上說,恩平茶坑産異石,嘉慶初年的時候就有人掘之,並請硯工製作為硯。其名氣不如端硯。不過錢泳對名硯的看法,與阮元正合。
阮元的硯銘是這樣寫的:“此恩平茶坑緑石,質潤而堅,有黃竜氣,與端溪北石之緑端,枯而無氣不同”。
文選樓為其藏書處,樓在揚州文選巷。嘉慶十年鼕,阮元遵照父親遺志,在文選巷傢廟西邊築建了“ 文選樓”,樓的下面是私塾,樓的上面祀隋代著名文選學家曹憲,並且以唐代著名文選學家李善等人相配。阮元個人認為曹憲是文選學得以創立的開山者,唐代李善則是文選學得以成為顯學的集大成者。阮元的文選因其藏有宋版《文選》,加上樓以“曹李”而聞名,故名“文選樓”。
阮元和他同時代的藏書傢一樣,都喜歡把自己收藏的善本加以刻印,以利傳播。他刻的書就取名為《文選樓叢書》。《清史稿》對他的評價是:“元博學淹通,……刊當代名宿著述數十傢為《文選樓叢書》。”阮元好藏硯,並以“九十九硯齋”名其室,其作品收入《揅經室集》。
《宛委別藏》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巡撫浙江時,留心搜訪《四庫全書》未收之書,先後求得175種,依《四庫全書總目》例,為每書撰寫提要,隨書奏進。嘉慶帝十分高興 , 遂據傳說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親筆賜名《宛委別藏》。
所收多為世所罕覯之珍本秘笈,或不見於公私着錄,如《皇宋通鑒紀事本末》、《釣磯文集》、《招捕總錄》等;或在中土久已失傳,如《難經集註》、《五行大義》、《文館詞林》等;或可補《四庫全書》之缺佚,如《尚書要義》補足四庫所缺三捲,《夷堅志》補足四庫所缺甲乙
丙丁四志,《墨客揮犀》補足四庫所缺續編等。同時《宛委別藏》所收各書均據舊本精鈔影寫,其中源於宋刻的有30餘種,源於元刊的有10多種,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
書成後原本一直存於宮中,世間並無刊刻流傳。80年代臺灣商務始將原書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書僅得161種,其餘12種不知去嚮。
宛委別藏: 係嘉慶帝在故宮養心殿的藏書總稱。《四庫全書》修纂結束後,著名學者阮元在南方供職時,發現大量《四庫全書》未收的精本善本書籍。他除了收集到部分原版書外,又雇人抄錄了部分精品,進呈給皇帝。並仿照《四庫全書》每書撰寫提要一篇附於捲首。
嘉慶對這些書籍十分欣賞,遂在養心殿闢一隅藏之,並鈐以"嘉慶禦賞之寶",成後世所傳之《宛委別藏》。
考"宛委"二字源自浙江紹興(古稱會稽)之宛委山。宛委山乃會稽山的支峰,上有石匱,故亦稱石匱山。其山勢陡峻,聳入雲霄,又稱天柱。
登者需拾級而上。傳說禹曾得金笥玉字於此地,所以此山又名玉笥。無論石匱抑或玉笥,均與置放書籍的器物有關,故冠之於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