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江蘇蘇州 | ||
閱讀毛宗崗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劉備第二次訪問臥竜崗時,來到諸葛亮的草堂,擡頭看見中門上有一副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於是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毛宗崗在這副對聯下批了一句話:“觀此二語,想見其為人。”在這時,諸葛亮雖然還沒有出來,但對聯卻道出了他處世的態度、儉樸的生活,以及不凡的抱負。
在弘治本《三國演義》裏,原來沒有這副對聯,是毛宗崗增補進去的。後人都說補得好,好就好在給草堂添上了風雅的色彩,言簡意賅地介紹了草堂主人的“為人”,起到了未見其面先知其人的作用。
毛宗崗為什麽要加上這麽一副對聯?當然是出於更真實地刻畫諸葛亮的形象。看來,他不但熟讀了諸葛亮的作品,對他的為人也了如指掌。
諸葛亮曾寫有一篇《誡子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誡兒子,要註意思想和學問修養,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而在這篇《誡子書》中,最著名的就是這樣幾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纔須學也,非學無以廣纔,非志無以成學。”“寧靜”,就是專心緻志,不受幹擾;“淡泊”,就是不務虛榮,安貧樂道,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志嚮始終如一。有了志嚮,還須學習,“非學無以廣纔”,學習才能增長才幹。要學習好,須要明確的方向和動力,這就是“志 ”,“非志無以成學”。很明顯,諸葛亮草堂的這副對聯,就是從這段話中提煉出來的。
實際上,這兩句話也是諸葛亮的座右銘,是對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毛宗崗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書裏批道:“淡泊寧靜之語是孔明一生本領。”諸葛亮出山之後,受到劉備的重用,當了西蜀的丞相,位極人臣。可是,他仍始終保持着昔日草堂的淡泊生活,矢志不移地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除公傢供給的俸祿之外,別無他求。經常是“傢無餘財”,“妾無副服”。也就是說,除了身上穿的,妻子連多一套的衣服都沒有。用功的時候,諸葛亮更是全神貫註,廢寢忘食,“食不知味”。臨終,又提出對自己的喪事從簡,不要厚葬。由此可見,在當時,諸葛亮的的確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毛宗崗增補的這副對聯,不僅使茅廬生輝,也讓人對諸葛亮肅然起敬,堪稱點睛之筆。而且這兩句對後人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
毛氏父子修訂、評點的《三國演義》刊刻以後,逐漸取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以及明末清初的其他版本而風行全國。今天流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就是毛氏父子的修訂本。
現今通行的三國演義,大部分是依據毛宗崗本為底本,毛宗崗依據明代版本加以修訂成通行本,現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就是毛宗崗修訂的版本。由於毛本流傳已久,文字亦有許多優點,較便於一般大衆閱讀。因此成為目前最為通行的版本,儘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但是仍不減其影響力。
曾評刻《三國演義 》,將羅貫中原本加以修訂:整頓回目,改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成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修改和評語,依據朱熹的《通鑒綱目》,增強了尊劉黜曹的封建正統觀念,藝術分析也多本八股文作法,不脫當時評點派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