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趙執信在诗海的作品!!! |
童年的趙執信,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才。九歲寫的文章,就“以奇語驚其長老。”十四歲考中秀纔。十七歲,中山東鄉試第二名舉人。十八歲,中會試第六名,殿試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二十三歲就擔任了山西鄉試正考官;二十五歲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名躁京都。其時,名士朱彝尊、陳維崧、毛奇齡非常賞識趙執信的才華,“尤相引重,訂為忘年交”(《清史稿、趙執信傳》)。一代詩宗王漁洋也心折其纔和他相互酬答。“朝貴皆願納交,而先生性傲岸,恥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纔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黃叔琳《趙執信墓表》),“士以詩文贄者,合則投分訂交,不合則略視數行,揮手謝去,是以大得狂名於長安”(陳恭尹《觀海集序》)。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即趙執信二十八歲時,發生了“《長生殿》劇禍案”。在這個暴露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南北黨爭的案件中,趙執信成為被排陷的主要對象。這年八月中旬,趙執信被該劇的作者、友人洪升邀請觀演《長生殿》傳奇。由於這次宴飲觀劇是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舉行的,被給事中黃六鴻乘機彈劾,趙執信被以“國恤張樂大不敬”的罪名革職除名,結束了他在北京的十年仕宦生涯。當時京都有人對趙執信的才華和遭遇發出了“秋𠔌才華嚮絶儔,少年科弟盡風流,可憐一麯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的感嘆。
從削職還鄉到六十三歲是趙執信的漫遊時期,期間,除斷續傢居外,大部分時間浪跡江湖。他東至黃海,西到嵩山,南到廣州,北至天津。遊歷的地區除山東外,有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特別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他前後到過五次,最後一次竟在蘇州住了四年。多次的漫遊,使他逐漸深入社會,接近人民。他由官場的黑暗逐漸認識到社會的黑暗;由個人的不幸逐漸認識到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詩篇。如:反映蟲災的《紀蝗》;反映水災的《大堤嘆》、《碧波行》;反映旱災的《紀旱》、《久旱》;反映雹災的《刈麥二十韻》。反映農民暴動的《氓入城行》則是他現實主義詩篇的頂峰。在詩歌理論上,他對王士禎的“神韻說”持不同見解,這些不同見解,主要收集在他的詩話《談竜錄》裏。
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歲的趙執信結束了他的漫遊生活。返回故裏。次年,他退居因園到乾隆九年(1744年),隱居終身,以隱晦麯折的筆法繼續在反映現實。
趙執信的著作已經刊行的有《飴山詩集》十九捲,《飴山文集》十二捲,《詩餘》一捲,《談竜錄》一捲,《聲調譜》一捲,《禮俗權衡》兩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