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 人物列錶
蘇曼殊 Su Manshu(近代中國)王國維 Wang Guowei(近代中國)
趙爾巽 Zhao Erxun(近代中國)李定夷 Li Dingyi(近代中國)
梁啓超 Liang Qichao(近代中國)蔡東藩 Cai Dongfan(近代中國)
李寶嘉 Li Baojia(近代中國)張祖翼(梁溪坐觀老人) Zhang Zuyiliangxizuoguanlaoren(近代中國)
孫希孟 Sun Ximeng(近代中國)黃小配 Huang Xiaopei(近代中國)
徐枕亞 Xu Zhenya(近代中國)劉鶚 Liu E(近代中國)
吳趼人 Wu Jianren(近代中國)頤瑣 Yi Suo(近代中國)
林紓 Lin Shu(近代中國)儲仁遜 Chu Renxun(近代中國)
黃世仲 Huang Shizhong(近代中國)遁廬 Dun Lu(近代中國)
雲間天贅生 Yun Jiantianzhuisheng(近代中國)黃南丁氏 Huang Nadingshi(近代中國)
冷佛 Leng Fo(近代中國)蘇輿 Su Yu(近代中國)
王先謙 Wang Xianqian(近代中國)徐珂 Xu Ke(近代中國)
孫詒讓 Sun Yirang(近代中國)易順鼎 Yi Shunding(近代中國)
宋玉卿 Song Yuqing(近代中國)羅惇曧 Luo Dunrong(近代中國)
張謇 Zhang Jian(近代中國)馬建忠 Ma Jianzhong(近代中國)
許南英 Xu Naying(近代中國)葉德輝 She Dehui(近代中國)
李葭榮 Li Jiarong(近代中國)孟森 Meng Sen(近代中國)
佚名 Yi Ming(近代中國)黎遂球美周 Li Suiqiumeizhou(近代中國)
夏仁虎 Xia Renhu(近代中國)許國英 Xu Guoying(近代中國)
黃瀎 Huang Jun(近代中國)虞公 Yu Gong(近代中國)
黃質 Huang Zhi(近代中國)錢基博 Qian Jibo(近代中國)
陶希聖 Tao Xisheng(近代中國)蔣芷儕 Jiang Zhichai(近代中國)
辜鴻銘 Gu Hongming(近代中國)鬍開明 Hu Kaiming(近代中國)
陳蓮痕 Chen Lianhen(近代中國)漢史氏 Han Shishi(近代中國)
宣南吏隱 Xuan Naliyin(近代中國)張春帆 Zhang Chunfan(近代中國)
吳沃堯 Wu Woyao(近代中國)程善之 Cheng Shanzhi(近代中國)
周大荒 Zhou Dahuang(近代中國)韻清女史呂逸 Yun Qingnvshilvyi(近代中國)
李涵秋 Li Hanqiu(近代中國)張恨水 Zhang Henshui(近代中國)
葉楚傖 She Chucang(近代中國)蔡元培 Cai Yuanpei(近代中國)
韓兆琦 Han Zhaoqi(近代中國)許地山 Xu Dishan(近代中國)
蘇輿
近代中國  (?~1914年)

春秋類 Spring classes《春秋繁露義證》

閱讀蘇輿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字厚康,一字厚庵,湖南平江人。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改庶吉士,官郵傳部郎中。曾學於王先謙之門,反對變法維新派的民權平等說,此書即其所輯反對變法維新的文章匯編。自序謂“邪說橫溢、人心浮動,其禍實肇於南海康有為”,“其言以康之《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為主.而平等、民權、孔子紀年諸謬說輔之。偽六籍,滅至經也;托改製.亂成憲也;倡平等,墮綱常也;伸民權,無君上也;孔子紀年,欲人不知有本朝也”。蘇輿“以為匪發其覆,衆醉不可醒也。爰倡輯諸公論說,及朝臣奏牘,有關教學者,都為叢編,命之《翼教》”,“專以明教正學為義”。所收均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七月以前朱一新、洪良品、安維峻、許應□、文悌、孫傢鼐、孫寶箴、張之洞、王仁俊、屠仁守、葉德輝、梁鼎芬、王先謙等十三人反對變法維新的文章。其中有張之洞《勸學篇》中《教忠》、《明綱》、《知類》、《正權》、《非強兵》諸篇,安維峻的《請毀<新學偽經考>折》,葉德輝的《□軒今語評》、《<長興學記>駁義》,朱一新的《答康有為書》,《湘紳公呈》等,均猛烈攻擊康梁變法主張,特別是民權思想,竭力維護封建綱常名教思想,以維護封建統治。《湘紳公報》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董子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之義本此”。《朱一新答康有為第五書》謂“理則實宰乎氣,人得是理以生,苟無是理以宰是氣,則人物之生,渾然一致,而人之性真同於犬牛之性矣。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有此五常之全理”,以宋明理學的“理在氣先”及先驗人性論作為綱常名教的理論基礎。《<長興學記>駁議》攻擊康有為“居光天之下而無父無君,與周、孔為仇敵,苟非稟禽獸之性,何以狂悖如此”。反映了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與頑固派、新學與舊學在政治、學術方面的激烈鬥爭情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