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人物列錶
普希金 Pushkin佚名 Yi Ming
丘特切夫 Qiuteqiefu萊蒙托夫 Mikhail Yuryevich Lermontov
安年斯基 Annenski巴爾蒙特 Balmont
索洛古勃 Suoluogubo梅烈日柯夫斯基 Dimitrij Sergeevic Mereskovskij
安·別雷 An Bely洛赫維茨卡婭 Luoheweici Kaja
赫列勃尼科夫 He Liebo Melnikov庫茲明 Kuzmin
伊戈爾·謝維裏亞寧 伊戈尔谢维里亚 Ning馬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
亞歷山大·勃洛剋 Alexander Blok勃留索夫 Cult Bo
吉皮烏斯 Gippius蒲寧 Ivan Bunin
弗·索洛維約夫 弗索洛维约夫馬·沃洛申 马沃洛 application
霍達謝維奇 Khodasevich波普拉夫斯基 Poplavski
古米廖夫 Gumilyov阿赫瑪托娃 Anna Akhmatova
茨維塔耶娃 Marina Tsvetaeva曼德爾施塔姆 Osip Mandelstam
帕斯捷爾納剋 Boris Pasternak葉賽寧 Sergei Yesenin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維亞·伊萬諾夫 Weiyayiwan Ivanov
安德列·沃茲涅興斯基 安德列沃兹涅 Xing Ski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尤裏·加夫裏科夫 尤里加夫里科夫尤裏·葉梅利亞諾夫 Yuri Emelianov
羅伊·麥德維傑夫 罗伊麦德维 Jeff瓦列金·別列什科夫 Valery Kim Do Leshkov
米哈伊爾·雅羅斯拉維奇·霍羅布裏特 Mikhail Khorobrit鮑裏斯·米哈伊洛維奇 Boris Mihajlovic
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 Daniel尤裏·達尼洛維奇 Yuri
伊凡一世 Ivan I (the Money bag)謝苗一世 Simeon (the Proud)
伊凡二世 Ivan II (the Fair)德米特裏·頓斯科伊 Dimitri I (of the Don)
瓦西裏一世 Vasily I瓦西裏二世 Vasily II (the Blind)
伊凡三世 Ivan III of Russia (the Great)瓦西裏三世 Vasily III
伊凡四世 Ivan IV (the Terrible)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 Fyodor I Ivanovich
鮑裏斯·戈東諾夫 Boris Godunov費多爾二世 Feodor II
偽德米特裏一世 False Dmitriy I瓦西裏四世 Vasili IV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 Mikhail I Fyodorovich Romanov阿列剋謝一世 Alexis I
費奧多爾三世 Feodor III伊凡五世 Ivan V Alekseyevich Romanov
彼得大帝 Peter I葉卡捷琳娜一世 Catherine I
馬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
俄羅斯 蘇聯  (1893年七月19日1930年四月14日)
Vladimir Vladimirovich Mayakovsky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馬雅可夫斯基

閱讀馬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在诗海的作品!!!
马雅可夫斯基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馬雅可夫斯基(俄語: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前蘇聯著名詩人。
著名的俄國詩人,出生在格魯吉亞山區的巴格達吉村的一個林務官的家庭。他童年時代就喜歡文學。1906年隨全家遷居莫斯科,不久即開始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馬雅可夫斯基進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並開始寫詩,早期詩歌具有未來派的色彩。長詩《穿褲子的雲》(1915)是-部愛情詩,但其基調是批判資本主義。

十月革命後,馬雅可夫斯基的創作進入一個新時期。他寫出了短詩《我們的進行麯》(1917)、《革命頌》(1918)和《嚮左進行麯》(1918), 以及劇本《宗教滑稽劇》(1918)和長詩《一億五千萬》(1921)等許多歌頌革命的作品。1919年至1922年期間,馬雅可夫斯基為俄羅斯電訊社的"羅斯塔之窗"工作,他作的詩畫題材廣泛,簡潔鮮明,頗受群衆歡迎。他的諷刺詩《開會迷》(1922)辛辣地諷刺了官僚主義和文牘主義。

1924年以後,他的創作進入成熟期,先後發表了長詩《列寧》(1925)和《好!》 (1927),長詩序麯《放開喉嚨歌唱》(1930),諷刺喜劇《臭蟲》(1928)和《澡堂》(1929),以及美國組詩和特寫《我發現了美洲》等。長詩《列寧》從正面描寫列寧的光輝一生,描寫群衆對列寧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劇諷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義,並在戲劇藝術上有創新。

由於長期受到宗派主義的打擊,加上愛情遭遇的挫折,詩人開槍自殺,身後留下13捲詩文


Vladimir Vladimirovich Mayakovsky (/ˌmɑːjəˈkɔːfski, -ˈkɒf-/; Russian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 19 July [O.S. 7 July] 1893 – 14 April 1930) was a Soviet poetplaywright, artist, and actor.

During his early, pre-Revolution period leading into 1917, Mayakovsky became renowned as a prominent figure of the Russian Futurist movement, being among the signers of the Futurist manifesto, A Slap in the Face of Public Taste (1913), and writing such poems as "A Cloud in Trousers" (1915) and "Backbone Flute" (1916). Mayakovsky produced a large and diverse body of work during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 he wrote poems, wrote and directed plays, appeared in films, edited the art journal LEF, and created agitprop posters in suppo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Russian Civil War. Though Mayakovsky's work regularly demonstrated ideological and patriotic support for the ideolo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a strong admiration of Vladimir Lenin, Mayakovsky'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viet state was always complex and often tumultuous. Mayakovsky often found himself engaged i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involvement of the Soviet State in cultural censor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doctrine of Socialist realism. Works that contained criticism or satire of aspects of the Soviet system, such as the poem "Talking With the Taxman About Poetry" (1926), and the plays The Bedbug (1929) and The Bathhouse (1929), were met with scorn by the Soviet state and literary establishment.

In 1930 Mayakovsky committed suicide. Even after death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viet state remained unsteady. Though Mayakovsky had previously been harshly criticized by Soviet governmental bodies such as the Russian Association of Proletarian Writers (RAPP), Premier Joseph Stalin described Mayakovsky after his death as "the best and the most talented poet of our Soviet epoch."


    

評論 (1)

hepingdao 寫到 (2008-06-20 20:05:55):

  長期以來,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自殺身亡被視作百年不
  解的謎團,各種猜度和臆斷繪紜迭出,令人莫衷一是。他為什麽
  要自殺?是什麽原因導致他走自殺這條駭世驚俗之絶路呢?人們
  無法回答這些問題。這當中的詳細過程衹有詩人生前最熱戀的女
  友,同時也是他的死亡見證人女演員娜拉-波隆斯卡婭最最清楚,
  她回憶了自己和詩人的戀愛過程以及她所瞭解的詩人的情況。
  他們的最初相識是在1929年5月。在蘇聯最大的城市莫斯科,
  他們偶然地相遇了,並且很快互相就熟悉了,接着就相約,就共
  同去散步,兩人時常在一起,彼此間增進了友誼,也互相有了深
  入的瞭解。
  感情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加深着。馬雅可夫斯基開始邀女
  友波隆斯卡婭去他傢作客。她很高興同馬雅可夫斯基在一起。在
  他傢,馬雅可夫斯基把自己出版的書拿給她看,把自己寫的詩朗
  誦給她聽。他的嗓音低沉渾厚,他非常激動,真的動了感情,那
  詩從他的嘴裏朗讀出來,有着感人的魅力,他富於激情而又幽默
  風趣,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是一位出色的天才演員。波隆斯卡
  婭被眼前的這個男人徵服了,她的心開始和他貼近了,和他産生
  共鳴,她被馬雅可夫斯基的才華和熱情深深地吸引住了。
  波隆斯卡婭開始天天去詩人在魯比亞卡的傢,他們相愛了。
  在一天晚上,波隆斯卡婭和馬雅可夫斯基一同去漫步,他們並肩
  走在魯比亞大街上。當走到廣場時,突然,當着過往行人的面,
  馬雅可夫斯基跳起了馬祖卡舞,他興奮極了,高興得手舞足蹈,
  那本來高大笨拙的身體,此時卻顯得那麽輕盈、滑稽、動人。
  和馬雅可夫斯基在一起,波隆斯卡婭覺得既有歡樂也有痛苦
  和憂傷。馬雅可夫斯基是個極不安分的人,他從沒有過安詳、平
  靜的時刻,有時候,波隆斯卡婭正處在歡樂之顛時,他卻不知為
  什麽憂鬱起來,要麽連續幾小時一言不發,要麽神不守捨,像是
  為某件事發愁,這使得波隆斯卡婭的情緒也隨之而一落千丈。像
  這樣大煞風景的事是常有的,可是馬雅可夫斯基有時候又神采奕
  奕,莫名其妙地興奮,每到這時候,他便反復朗讀幾行詩,吟詠
  着他自己即興而作的麯調。
  有一段時間,馬雅可夫斯基的情緒處於“最低波𠔌”,他常
  棠一個人獨自坐着發愁,緘默不語。這使波隆斯卡婭很着急,便
  關心地問他究竟出了什麽事,他總是吱吱唔唔搪塞過去。他開始
  吃起波隆斯卡婭丈夫雅辛的醋來。有好幾次,為這事他的波隆斯
  卡婭發生齦齬。30年代初,他嚮波隆斯卡婭提出要她與雅辛離
  婚,退出戲劇界,做他的妻子的要求。波隆斯卡婭沒有答應。這
  一段時期,又是詩人最“倒黴”的時候,他的創作開始受到評論
  界的冷遇,這使得他心情苦悶,無所適從。
  沉默和孤寂壓得詩人透不過氣來,詩人的身體也愈來愈糟。
  回想當年自己曾寫出轟動一時的輝煌長詩《列寧》和《好!》,
  因為這他被公認為一切重大事件和社會進程的代言人。而今天,
  他已力不從心,他的作品逐漸不被重視,已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跫
  跫足音,把握不住時代的脈搏了,他於此雖不甘心,卻也無奈。
  波隆斯卡婭的排演越來越忙,她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她對
  自己扮演的角色總不滿意,成天想着如何演好。為此,她和馬雅
  可夫斯基的會面明顯減少了,有時,甚至一個星期乃至半個月不
  見上一面。這很使馬雅可夫斯基多心,他開始為波隆斯卡婭同他
  和疏遠而憂心忡仲,他再次要波隆斯卡婭放棄演戲,和雅辛離
  婚,這使得波隆斯卡婭很為難。她開始被激怒了,隨之而來的是
  兩人無休止的爭吵、埋怨。波隆斯卡婭開始有意避開和他見面
  了,他們的關係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天,波隆斯卡婭幕間休息時,接到了馬雅可夫斯基打來的
  一個電話,他在電話裏說自己很孤單,很痛苦,衹有心愛的波隆
  斯卡婭能拯救他。波隆斯卡婭聽了很感動,安慰他說:她同樣不
  能沒有馬雅可夫斯基,她很想見他一面;一俟戲演完,她馬上就
  去他那兒。波隆斯卡婭聽到報幕的鈴聲,想挂斷電話急着上場,
  就聽到話筒裏馬雅可夫斯基又說話了:“娜拉,我親愛的,我現
  在信中嚮政府提出,把你看作是我傢成員之一,你不會反對
  吧?”波隆斯卡婭聽不懂他說這話的意思,也從沒想到過他要自
  殺,她衹是在電話裏委婉地說:“我的上帝,我什麽都不明白,
  你到底想說什麽!”說完,挂斷電話,就去演出了。
  演出結束之後,波隆斯卡婭馬上去了馬雅可夫斯基那兒,她
  請求他不要因為她而過分擔憂,要保重身體,她遲早會做他的妻
  子的,這她已鐵了心。衹是,她想慎重、周全地考慮如何做得更
  策略些。她擔心他的神經出了問題,要他去找醫生看一看。她說
  完這些,又同他呆了一會兒,便告辭而去。
  時隔一天,在波隆斯卡婭重又見到馬雅可夫斯基後,馬雅可
  夫斯基已開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