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藝復興 人物列錶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意大利文藝復興)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意大利文藝復興  (1452年四月15日1519年五月2日)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列奧納多·達·芬奇
列奧納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
達文西


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儒略歷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註 1],又譯達文西,全名列奧納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為“芬奇城皮耶羅先生之子──列奧納多”),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這使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藝術傢之一,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小行星3000為紀念達·芬奇而被命名為“列奧納多”。

列奧納多·達·芬奇常常被描述成一個博學者中的典型、一個有着“不可遏製的好奇心”和“極其活躍的創造性想象力”的人。他被廣泛地認同為迄今為止最偉大畫傢之一,或許他還是所有人中擁有最多不同類型的天賦的人。按照藝術史學者海倫·加德納的說法,他的興趣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範圍和深度,而且“他的思想和人格似乎是超出常人的,而他本身卻是神秘又疏遠”。Marco Rosci提出儘管現在已經有許多關於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推測,他的世界觀卻是從本質上符合邏輯的而不是神秘的,他使用的經驗主義的手法在那個時期也是不尋常的

達·芬奇是公證員瑟皮耶羅·達芬奇和農民婦女卡特琳娜的非婚生子女,他在意大利佛羅倫薩中一個叫做芬奇的地方出生成長。列奧納多從小在著名的佛羅倫斯畫傢安德烈·德爾·委羅基奧的畫室受教育。他的早期工作生涯都是為米蘭盧多維科·斯福爾紮服務。他後來在羅馬波隆那威尼斯工作,在弗朗索瓦一世授予他的法國的傢中度過了人生中最後一年。

達·芬奇過去與現在都主要以畫傢著稱,並以其畫作寫實性和極具影響力聞名。在他的作品中,《蒙娜麗莎》是最負盛名且最常被模仿的肖像。《最後的晚餐》被認為是所有時期中最多被復製的宗教繪畫,衹有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的聲望能與之媲美。列奧納多的繪畫《維特魯威人》也被認為是一個文化的象徵,他被復製在各種各樣的物品上,如歐元、教科書和T恤衫上。他的繪畫中有15張遺留了下來,之所以數量這麽少,是因為他持續不斷地,頻繁地用新技術進行災難性的試驗以及他作畫時一貫的拖延[註 2]。不論如何,他的作品,連同他那包含了速寫、科學圖解和關於繪圖本質思想的筆記手稿,使他成為了同時代中衹有米開朗基羅才能與提並論的、對後世的藝術傢有巨大影響的藝術傢。

達·芬奇受到人們的尊崇是因為他技術上的獨創性。他具有超越當時的廣泛構思,其中著名的概念性發明有:直升機機關槍機器人坦剋太陽能聚焦使用、計算器雙層殼,他還勾勒出了板塊構造論的基本理論框架。但達 · 芬奇的作品中衹有極少數畫作流傳下來,加上散布在形形色色收藏中包括了繪畫、科學示意圖、筆記的手稿。達·芬奇的發明大多是超前的,在當時,衹有少數設計在當時被建造出來,而多數設計在當時是不可實現的[註 3]。但達·芬奇的一些小發明,例如一個自動的繞軸機,一個用於測試金屬綫的張力的機器,這些發明第一次預示了一個有製造業的世界[註 4]。他在解剖學土木工程光學流體力學方面都有過重要的探索。

生平

參見:達·芬奇的私人生活

童年(1452-1466)



 

位於芬奇的達·芬奇兒時故居

 

 

已知最早的達·芬奇畫作——《阿莫𠔌》(作於1473年),現藏於烏菲茲美術館

 

達·芬奇出生於1452年的4月15日(儒略歷)“在夜幕降臨三個小時後”[註 5]。在芬奇的托斯卡納小山鎮,阿爾諾河流過的山𠔌附近,當時這個地方是美第奇傢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的領地。達·芬奇的父親叫瑟·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的法律公證員,因此十分富有。他的母親卡泰麗娜是農婦。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註 6]。達·芬奇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的姓,他的全名“Li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鎮皮耶羅先生之子——列奧納多”。他名字中的“ser”衹表明他的父親是一個紳士。

關於達·芬奇的童年所知甚少。他五歲前和母親一起居住在芬奇村鎮,1457年以後他和他的父親、祖父母、叔叔弗朗切斯科居住在芬奇小鎮。他的父親和名叫阿爾比耶拉(Albiera)的十六歲女孩結了婚。她喜愛達·芬奇,但死得很早。達·芬奇16歲時,他的父親和20歲的Francesca Lanfredini結婚。直到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結婚後,達芬奇的父親纔有了合法的子嗣

達·芬奇沒有正式地學過拉丁語、幾何和數學。後來,達芬奇記錄了他小時候的兩次小意外。一隻隼(獵鷹)在他的搖籃上空盤旋,它尾巴上的羽毛掃到了他的臉。還有一次,他在山裏探索時發現了一個洞穴,雖然害怕裏面會藏有怪獸,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最後還是進去一探究竟

達·芬奇的童年已成歷史疑案。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傢喬爾喬·瓦薩裏,記述了一個當地的農民做了一個盾牌,請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在盾牌上作畫。兒子達·芬奇在上面畫了一個吐着火舌的怪獸。這張畫栩栩如生,令人覺得十分恐怖,皮耶羅便把它賣給了佛羅倫薩的藝術中介,藝術中介又把這幅畫賣給了米蘭的公爵。然後皮耶羅纔用轉讓這幅畫賺的錢給那個農夫買了一個新盾牌,上面繪有一個被箭穿過的紅心。

這幅畫描繪了衹穿着遮羞布的耶穌,站在凹凸不平的淺溪邊上。他的右邊是為他進行洗禮的聖若翰洗者,手執十字架,把水灑在耶穌的頭上。耶穌的左邊是兩個跪着的天使。耶穌頭頂上的是上帝的手和滑翔的白鴿。

 

耶穌受洗(1472–1475)—Uffizi,由委羅基奧和達芬奇共同作畫

 

職業生涯

目前已知最早有日期記錄的達·芬奇作品是1473年8月5日以阿諾河𠔌(Arno valley)的筆及墨水繪成的畫作。在1476年至1478年間達·芬奇接受了兩件畫約,由此臆斷當時他有一間自己的工作室。

大約在1482年至1498年間,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紮聘雇達·芬奇並允許他和學徒開設工作室。這個位置就是1495年米蘭公爵企圖拯救米蘭避免被法國查理斯八世統治,將70噸青銅鑄造成武器的地方,而這些材料原本是達·芬奇打算用來製作馬雕塑

1498年,當法國回歸路易斯十二世統治時,米蘭不戰而降,斯福爾紮傢族因此被推翻了。達·芬奇仍在米蘭待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清晨,他發現駿馬的實物大小黏土模型被法國弓箭手拿來當作標靶練習。達·芬奇與他的摯友兼助手沙萊以及第一個描述復式簿記的朋友盧卡·帕西奧利離開米蘭來到曼圖亞,兩個月後到達威尼斯。在威尼斯,達·芬奇被聘為軍事工程師。隨後於1500年4月終回到佛羅倫斯。

在佛羅倫斯,達·芬奇進入教宗亞歷山大六世之子凱薩·波吉耳的部門,擔任軍事建築暨工程師,並隨凱薩·波吉耳遊遍意大利。1506年,達·芬奇回到米蘭,那時繼瑞士傭兵被驅逐出法國後,馬剋西米連·斯福爾紮(Maximilian Sforza)在米蘭復闢。

在1513年至1516年間,達·芬奇住在羅馬,當時著名的畫傢像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在羅馬很活躍,不過達·芬奇並沒與這些藝術傢經常接觸。然而在可能違背藝術傢的想法下,他卻是將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大衛像”重新安置在佛羅倫薩的關鍵人物。

達·芬奇人生最後的三年,受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請,移居到法國昂布瓦斯弗朗索瓦一世贈予達·芬奇剋勞斯·呂斯城堡作為居所,達·芬奇則為香波爾城堡設計了蠃旋雙梯。

1519年達·芬奇病逝,葬於昂布瓦斯城堡的聖·於貝爾小教堂。

科學與工程

主條目:達·芬奇的科學研究與工程發明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在科學與藝術之間並無相互排斥的極端現象。達·芬奇鑽研科學、工程領域就像他的藝術作品般令人難忘與突出。手稿中約13,000頁的筆記與繪畫全是混合藝術與科學所組成的紀錄。這些紀錄是達·芬奇在歐陸行程中透過觀察周遭並不斷的創作而來。左撇子的他終其一生均以鏡像寫字。對左利手作者來說,將羽毛筆由右嚮左拉過來寫比由左嚮右推過去寫容易,而且不會將剛寫好的字弄糊。因此,他的日記都是鏡像字。

在科學上,達·芬奇是一個鉅細靡遺的觀察傢,能以極精細的描述手法表示一個現象,但卻不是透過理論實驗來驗證。因為缺乏拉丁文數學的正式教育,同時期的學者大多未註意到在科學領域中的達·芬奇。而達·芬奇則靠自學懂得拉丁文。也曾有人說達·芬奇打算發表一係列包含各種主題的論文,但終未實現。

解剖學

 

達·芬奇關於人體比例的作品──《維特魯威人》。

 

 

達·芬奇的《胚胎研究》(約在1510年)

 

達·芬奇在師從安德烈·德爾·委羅基奧時開始認識人體解剖學。當時委羅基奧堅持要所有門徒學習解剖學。當達·芬奇成為成功的藝術傢時,得到於佛羅倫斯聖瑪麗亞紐瓦醫院(Ospedale Santa Maria Nuova)解剖人體的許可。之後他在米蘭馬焦雷醫院(Ospedale Maggiore)以及羅馬聖靈醫院(Ospedale Santo Spirito;第一個意大利本土醫院)作業。1510至1511年,則與托爾醫生(dottore Marcantonio della Torre;1481年—1511年)共同工作。30年內,達·芬奇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別年齡的人體。當與托爾醫生共同工作時,達·芬奇準備出版解剖學理作品並製繪了超過200篇畫作。然而,他的書直到1680年(辭世161年)纔以《繪畫論》為名出版。除了人體外,達·芬奇也解剖了禽鳥以作為解剖結構比較。

達·芬奇畫了許多人體骨骼的圖形,同時他也第一個具體描繪脊骨雙S型態的人。他也研究骨盆骶骨的傾斜度,以及強調骶骨不僅非單一形態,而且是5個椎骨組成。達·芬奇也能卓越地表現人類顱骨的形態以及腦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圖,如橫斷面、縱切面、正切面。他畫了許多圖,內容包括肺髒腸係膜泌尿道性器官甚至性交。他是第一個畫出子宮中胎兒(他希望瞭解“生育奇跡”)同時也是第一個畫出腹腔中闌尾的人。此外達·芬奇經常描繪頸部和肩膀的肌肉肌腱。2005年,達·芬奇的畫作激發一位英國心髒外科醫師領先發展一個修補受損心髒的新方法

他可說是局部解剖圖宗師,不僅在研究人體解剖學方面表現傑出,而且在涉獵其他動物解剖時一樣表現出色。達·芬奇不衹關心身體結構,也關心生理功能,這使得他變成解剖學家生理學家。他積極尋找外觀有明顯生理缺陷的人作為模特兒以便畫成滑稽的畫作來突顯生理功能的意義。達·芬奇還可以同時一手作畫一手寫字。

基於人體解剖學研究也使得達·芬奇設計出史上第一個機器人。這個被稱作達·芬奇機器人的設計可能是在1495年完成,這一草稿直到1950年代纔被發現。目前不知這個設計是否要作成實體。

一般均認為達·芬奇對人體構造的瞭解可以說對他在繪畫方面有相當大助益。

發明及工程學

由於着迷飛行現象,達·芬奇做了鳥類飛行的詳細研究,同時策劃了數部飛行機器,包括了以4個人力運作的直升機(但因機體本身亦會旋轉故無法作用)以及輕型滑翔翼。1496年1月3日,他曾測試了一部自製飛行機器但以失敗告終。

1502年,達·芬奇曾為伊斯坦布爾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二世土木工程專案製作單一跨距達240米(720英尺)的橋梁草圖。這個設計打算讓橋梁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口的金角灣。但因巴耶塞特二世認為無法建設而未施行。2001年,奠基於達·芬奇的設計,威卜瓊·山得達·芬奇專案(Vebjørn Sand Da Vinci Project)讓此橋以小橋的形式在挪威付諸實行。而在2006年5月17日,土耳其政府决定在實地建設達·芬奇橋跨越金角灣讓該橋終究成形。

1490年,達·芬奇將無段連續自動變速箱概念繪製成草圖。今日,達·芬奇的變速概念以現代化形式實際使用在汽車上。此外,無段連續自動變速箱也已經在拖拉機雪上摩托車速剋達機車等使用了許多年。

由於達·芬奇曾任軍事工程師,筆記中也包含了數種軍事機械的設計:機關槍、人力或以馬拉動的武裝坦剋車子母彈、軍用降落傘、含呼吸軟管以豬皮製成的潛水裝等等。不過,後來他卻認為戰爭是人類最糟的活動。其他的發明包括了潛水艇、被詮譯為第一個機械計算機的齒輪裝置,以及被誤解為發條車的第一部可程序化行動機器人。此外,達·芬奇在梵蒂岡那些年裏,曾計劃應用太陽能而使用凹面鏡來煮水。儘管達·芬奇大多數的發明在他的生平並未實現,但在IBM贊助下,實作了許多模型在昂布瓦斯剋勞斯·呂斯城堡達·芬奇博物館展示

 

達·芬奇繪製的超巨型弩



 

達·芬奇在昂布瓦斯城堡設計出武裝坦剋車



 

達·芬奇手稿中的坦剋



 

達·芬奇的武裝坦剋車內部



 

達·芬奇所繪的菱方八面體(rhombicuboctahedron),1509年出現在盧卡·帕西奧利的《神聖比例》(Divina Proportione)中

手稿

參見:列奧納多·達·芬奇作品列表 § 手稿

達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用左手反寫的手稿,難於解讀。衹有到17世紀中葉,纔有學者整理出小部分達芬奇手稿。達芬奇的主要手稿丟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纔重見天日。

達·芬奇手稿分幾大類:

  • 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現經達·芬奇弟子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整理的繪畫論手稿
  • 論雕刻
  • 論建築:包括教堂草圖、拱型結構分析
  • 論生理:論人的生死、記憶、智力和欲望
  • 論解剖學
  • 論動物學
  • 論天文:論地球、太陽和行星
  • 論地理:論地下水,地質學,意大利運河,法國的道路,論開礦
  • 論哲學
  • 小故事
  • 書信

達·芬奇終其一生每天都做筆記,並以個人獨特的鏡像反寫字書寫。儘管大多數人認為達·芬奇是為了保守秘密,但比較合理的看法則是鏡像反寫纔合乎左撇子書寫的天性。達·芬奇記錄了他的素描發明建築設計力學元素、繪畫構想、人體解剖、物品清單甚至嚮他借錢的人。這些不同形式大小的手稿原先在他辭世後散布在朋友手中,現在主要收藏在盧浮宮西班牙國傢圖書館米蘭盎博羅削圖書館以及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大英博物館將達·芬奇的手稿(位於BL Arundel MS 263)精選上網,放在“Turning the Pages”的分頁中。達·芬奇手中主要的科學紀錄──萊斯特手稿則為比爾·蓋茨所擁有,目前每年在全世界不同的城市展覽。

對那些認為達·芬奇想要將他的觀察普及為大衆知識的人來說,為何達·芬奇不出版或以不同的方式散布手稿內容,至今仍是一個謎。科技歷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認為達·芬奇將手稿有如個人遊記般保存,那麽想將這些成果用於不當之處的人將無所查閱(比方坦剋車)。直到19世紀,這些手稿都一直處於隱匿狀態,但對那時的科技發展而言,已無直接助益。2005年1月,研究人員發現所謂的達·芬奇秘密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用來作飛行及其他先進科技研究,發現的位置在佛羅倫斯市中心的古羅馬佛羅倫薩聖母領報大殿隔壁修道院的一間事先封閉的房間

個人

 

意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外的達·芬奇雕像

 

 

蒙娜麗莎

 

私下,達·芬奇始終保持秘密。並宣稱其厭惡肉體關係,曾說“與生兒育女有關的任何事令人厭惡,人若沒有美好面孔以及美感質素將會早亡”。根據後來佛洛依德分析藝術傢時的解釋,達·芬奇是性冷感

性取嚮

1476年,達·芬奇還在委羅基奧門下時,被匿名指控與一名叫作雅客布·沙特瑞裏的17歲模特兒發生雞姦行為,而這名模特兒還是當時已知有越軌性行為的案例。經過2個月的調查後宣告無罪,雖然表面上看來沒有任何目擊證人出庭,但是也有人宣稱那是由於達·芬奇父親受人敬重的社會地位所致。在那之後,達·芬奇和關係人等一直在佛羅倫斯值夜官的監視下度日。值夜官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執法機關,負責取證雞姦等非法行為,這些案件都保留在當時行政官和值夜官的法律文獻中。

直到16世紀,達·芬奇被指控有戀童癖都一直是人們討論的主題。在《夢之書》(Il Libro dei Sogni)中有一段關於《斷袖之戀》(l'amore masculino)的虛構對話,由同一時代的藝術評論傢兼理論傢吉安·保羅·洛馬奏所寫,書中出現的虛構主角達·芬奇說:“可知男性之愛僅是道德的産物,一起以不同的友情加入男人中,就從幼年進入男人的愛中,如同更多健壯的朋友一樣。”在這段對話中,對談者嚮達·芬奇打聽他與助手沙萊(il Salaino)的關係,“你在那個佛羅倫斯之愛玩背後遊戲嗎?”虛構主角達·芬奇回答:“可真多次呀!在我心裏他可是一個漂亮年輕人,尤其他纔15歲。”

 

達·芬奇的僕人兼助手──沙萊。畫者佚名(1495)

 

吉安·賈可蒙·卡坡蒂·達奧倫諾綽號沙萊(Salai)或依爾·沙萊諾(il Salaino),被喬爾喬·瓦薩裏描述為一位“達·芬奇所陶醉的細捲發優美青年”。1490年,10歲的沙萊方進入達·芬奇傢。但是他們關係並不好,因為在一年後達·芬奇為沙萊作了一個行為不端紀錄,說他是“小偷、騙子、頑固且貪吃”。記錄中說“小惡魔”沙萊至少有5次偷走金錢及值錢的東西,並將錢花在服飾及24雙鞋中。然而過了30年,沙萊仍舊是達·芬奇的同伴、僕人兼助手。在兩人相識的初幾年於達·芬奇的筆記中也發現有捲發俊男圖。

 

印加魅地天使

 

維多利亞女皇的收藏中,有一件1518年所作的情色畫作《印加魅地天使》(Angelo Incarnato),後面也有沙萊的名字。達·芬奇依據沙萊的外觀所繪的主要作品《施洗者聖約翰》看起來有趣詼諧且襢胸露肩,評論傢如馬丁·肯普(Martin Kemp)及詹姆士·沙士羅(James Saslow)批評該畫灌輸同性戀思想。在《亞特蘭堤斯抄本》(Atlantic Codex)書背所發現的情色作品描述沙萊兩腿背後有陰莖隊伍行軍。達·芬奇的畫作也包括男女交媾圖,但是在他死後被一位神父發現並且破壞掉。

1506年,達·芬奇遇到一位倫巴底貴族的15歲兒子Francesco Melzi(Count Francesco Melzi)。梅爾茲曾在信中提到對達·芬奇的感覺,直陳是“深情且至熱的愛”。沙萊事實上也接受梅爾茲存在,而且他們3個還在意大利旅行。梅爾茲也變成達·芬奇的學徒及同伴,甚至是達·芬奇最偏愛的學生。

雖然沙萊稱之為達·芬奇的“學徒”(pupil),他也聲稱達·芬奇“教了他很多繪畫方面的東西”,但和其他學徒相比,例如Marco d'Oggiono和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通常認為他的作品藝術價值很少。1515年,沙萊曾以安得瑞亞·沙萊(Andrea Salai)為名為麗莎·喬宮多(Lisa del Giocondo)畫裸體肖像,即畫作《蒙娜·瓦娜》(Monna Vanna。達·芬奇也為喬康達夫人繪了一幅肖像畫《蒙娜麗莎》,《蒙娜·瓦娜》與之比較相形失色。達·芬奇去世後,他的畫作便歸學徒們和助手沙萊所有。其中達·芬奇遺贈了沙萊《蒙娜麗莎》,在他的遺囑裏《蒙娜麗莎》被估為505意大利裏拉,這對於此幅面積不大的肖像畫來說是非常之高的估值。達·芬奇在佛羅倫斯的日子還有許多在不同領域著名或者影響歷史的朋友。包括在1502年至1503年任職於凱薩·波吉耳之下而結識席撒。在這時間,也認識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後來變成好友。此外,也包括了法蘭西那斯·賈弗黎爾斯伊莎貝拉·黛絲恬,這兩位帶達·芬奇來到曼切華,而達·芬奇也為他們畫肖像

素食主義

從達·芬奇的作品和早期傳記可以知道他是一位剛正不阿的人;也因尊重生命讓他成為一位素食者。尤其當他把嚮乳牛擠奶視為偷竊時,“全素”這個詞剛好適用於他。喬爾喬·瓦薩裏記錄了達·芬奇的一件逸事:當達·芬奇還是青年時,經常在佛羅倫斯購買籠中鳥,然後將其釋放。他也是一位備受尊崇的審美鑒賞傢,特別是露天舞臺創作。達·芬奇應該是在青年時接受素食主義並終此一生

指紋

2006年12月,人類學家宣佈已重建達·芬奇左手食指指紋。達·芬奇的母親是從君士坦丁堡來的奴隸,證據是鑒定出60%中東裔人口都有相同的指紋蠃旋特徵。人類學家預期可以證實達·芬奇日常生活作息的細節。但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犯罪學副教授Simon Cole對此反駁說:“你不能憑這些統計去預測一個種族,尤其是衹看一根手指時。”

睡眠

達·芬奇睡眠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單次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以額外頻繁的打盹減少睡眠時間。

異教信仰

人們廣泛推測達·芬奇信仰正統基督教或者異教

 

施洗者聖約翰

 

評價

 

救世主》(Salvator Mundi),2017年以4億5000萬美元售出,創下單一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

 

“……在那些典範中,於佛羅倫斯任官職的有為百姓前,唯有他不斷的展現該如何擡昇喬凡尼(S.Giovanni)洗禮池,而能涉足其中不損壞之,並且在激烈的爭論中說服其他人這是可能的,雖然之後他又讓每個已恍然大悟的人知道其實再怎麽努力也不可能實現。”

──喬爾喬·瓦薩裏,《達·芬奇的一生》

代表性作品

更多信息:列奧納多·達·芬奇作品列表

圖集

 

聖母領報》(Annunciation),1472年–1475年,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岩間聖母》(Virgin of the Rocks),1483年–1486年,收藏於巴黎盧浮宮

 

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1498年,收藏於意大利米蘭恩寵聖母

 

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1499年—1500年,收藏於英國國傢美術館

 

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 (La Gioconda)),1503年—1507年,收藏於巴黎盧浮宮

 

聖母子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1508年,收藏於巴黎盧浮宮

 

施洗者聖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1513年-1516年,收藏於巴黎盧浮宮



 

抱銀鼠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1485年-1490年,收藏於波蘭剋拉科恰爾托雷斯基博物館



 

女子肖像》(Ginevra de' Benci),1474年-1476年,收藏於美國華盛頓國傢藝廊

 

三博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1481年-1482年,收藏於意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基督受洗》(Battesimo di Cristo),1470年-1475年,收藏於意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大衆文化

  • 達·芬奇密碼》 ——美國作傢丹·布朗的小說與改編電影
  • 手機遊戲《Fate/Grand Order》——2015年以“Caster”職階、2019年以“Rider”職階登場,在遊戲中被描述為使用某種手段讓自己變成如蒙娜麗莎的女性外觀的男性,作為“Caster”職的寶具為“萬能之人”、“Rider”職則是“超越界限”。

註釋

  1. ^ 達·芬奇是聞一多首創翻譯名,乃按意大利語音譯。舊譯“達文西”乃按英語翻譯;意大利語“ci”應讀成“奇”(普通話)或“遲”(粵語),而非“西”(普通話)或“思”(粵語)。
  2. ^ 有15幅重要的畫作,有的是整張有的是大部分,被大多數藝術史學者認可為列奧納多的畫作。這個作品數原則上衹包括在板上的油畫,但它卻包括了一幅壁畫,一幅畫在紙上的大規格畫作以及兩幅衹有初步處理的作品。還有一定數量的其他作品被或多或少認為是列奧納多的作品。
  3. ^ 文藝復興時期,冶金術和工程學的現代科學方法衹處於萌芽階段。
  4. ^ 達·芬奇的許多有實用意義的發明都被視作可作為基礎的模型陳列在芬奇博物館。
  5. ^ 在達·芬奇祖父瑟·安東尼奧的日記裏寫到:“4月15日,星期六,入夜三個小時,我的一個孫子誕生。”這個日期是按照儒略歷記載的。佛羅倫薩地方時下午6時40分日落,日落後三小時大約是晚上9時40分,按照現在的計算方法應該算是4月14日。把這個日期轉換到新的歷法應該加9天,所以按照現代的歷法達·芬奇是在4月23日出生的
  6. ^ 有資料顯示,卡泰麗娜或許是一個來自中東地區的奴隸,或者“最起碼來自地中海沿岸地區”。根據在芬奇的列奧納多博物館的館長歷桑德羅·維佐西的說法,有證據表明皮耶羅有一個中東奴隸叫作Caterina。至於達·芬奇的中東血統是根據復原的指紋得知的。正如文章中所說,60%的中東原住民復原指紋都有這種迴旋。但文中還表示,這個說法被加利福利亞大學的犯罪學、法學和社會學教授西蒙·科爾所否定:“人們不能用這種證據判定一個人的種族,況且是人們衹有他一個手指的指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跳轉至:1.0 1.1 1.2 Gardner, Helen. Art through the Ages. 1970: 450–456.
  2. ^ 跳轉至:2.0 2.1 2.2 Vasari, Boltraffio, Castiglione, "Anonimo" Gaddiano, Berensen, Taine, Fuseli, Rio, Bortolon.
  3. ^ Rosci, Marco. Leonardo. 1977: 8.
  4. ^ John Lichfield, The Moving of the Mona Lisa, The Independent, 2005-04-02(accessed 2012-03-09)
  5. ^ Vitruvian Man在以下繼續多其他網站中被以"iconic"提及Vitruvian Man, Fine Art Classics, Key Imag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uriosity and differenc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30.; The Guardian: The Real da Vinci Code
  6. ^ The Controversial Replica of Leonardo's Adding Machine. [2010-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9).
  7. ^ 跳轉至:7.0 7.1 Vezzosi, Alessandro. Leonardo da Vinci: Renaissance Man. 1997.
  8. ^ 跳轉至:8.0 8.1 達·芬奇的誕生被記錄在其祖父瑟·安東尼奧的日記裏,安吉拉·歐提諾·德拉·基耶薩(Angela Ottino della Chiesa)在《列奧納多·達·芬奇》(雷納爾公司)和《列奧納多·達·芬奇》(威廉·摩羅出版公司,1956年)中都曾引用這個日志。
  9. ^ della Chiesa, Angela Ottino. The Complete Paintings of Leonardo da Vinci. 1967: 83.
  10. ^ Falconi, Marta. Experts Reconstruct Leonardo Fingerprint. USA: Fox. Associated Press. 2006-12-01 [2010-01-06] (英語).
  11. ^ 跳轉至:11.0 11.1 Bortolon, Liana. 達芬奇所生活的年代. London: Paul Hamlyn. 1967.
  12. ^ Rosci, p. 20.
  13. ^ Rosci, p. 21.
  14. ^ Brigstoke, Hugh. The Oxford Companion the Western Art. Oxford, ENG, UK. 2001.
  15. ^ Vasari, Giorgio. Lives of the Artists. Penguin Classics. 1568: 258–9.
  16. ^ BBC NEWS | Health | Da Vinci clue for heart surgeon
  17. ^ The U.S. 公共電視網(PBS), aired in October 2005, a television programme called "Leonardo's Dream Machines", about the building and successful flight of a glider based on Leonardo's design
  18. ^ 存檔副本. [2007-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10).
  19. ^ 存檔副本. [2006年12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8月22日).
  20. ^ http://auto.howstuffworks.com/cvt.htm
  21. ^ 存檔副本. [2006-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03).
  22. ^ http://www.bl.uk/onlinegallery/ttp/ttpbooks.html
  23. ^ 存檔副本. [2006-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2).
  24. ^ Sigmund Freud, Gesammelte Werke, bd VIII, 1909–1913
  25. ^ Saslow, Ganymede in the Renaissance: Homosexuality in Art and Society, 1986, p.197
  26. ^ E quante volte! Considera che egli era uno bellissimo giovane, e massime ne' 15 anni. Giovanni Paolo Lomazzo, "Il Libro dei Sogni;"(1563) in Scritti sulle arti; Centro DI, Firenze, 1974; vol 2, dialogue 5
  27. ^ Oreno website (Italian)
  28. ^ Saslow, ibid., passim
  29. ^ Augusto Marinoni, in "Io Leonardo", Mondadori, Milano 1974, pp.288,310
  30. ^ Crompton, Louis: Homosexuality and Civilization. NY, 2003. p.269
  31. ^ Giorgio Vasari. Lives of the Artists. Penguin Classics, trans. George Bull 1965. 1568: 265. ISBN 0-14-044164-6.
  32. ^ 存檔副本. [2007-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3).
  33.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marvel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61–262 [10 October 2010]. ISBN 978-0-19-280725-0.
  34. ^ Rossiter, Nick. Could this be the secret of her smile?. London: Telegraph.co.UK. 2003-07-04[2007-10-03]. ... It's a probate document listing the possessions of Leonardo's life-long companion, Salai ... It includes a painting valued at 505 lire, which was a small fortune in those days. So it must have been a masterpiece, almost certainly left to Salai by Leonardo himself...
  35. ^ Michael Rocke, Forbidden Friendships epigraph, p. 148 & N120 p.298
  36. ^ Leonardo da Vinci's Ethical Vegetarianism
  37. ^ History of Vegetarianism - Leonardo da Vinci
  38. ^ Maria Falconi, Experts reconstruct Leonardo fingerprint, Associated Press, December 1, 2006.
  39. ^ 何謂達·芬奇睡眠法
  40. ^ “愛午睡一族”較放鬆、抗壓力強

來源

  • 《芬奇論繪畫》,(意)達芬奇 著,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11,1983.6,1986.9(包含列奧納多的Codex Urbinas Latinus全文)
  • 《達·芬奇論繪畫》(意)列奧納多·達芬奇 著;戴勉 編譯,朱竜華 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633-3848-1
  •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朱竜華 著,人民出版社,2004 ISBN 978-7-01-004025-7
  • The Notebooks of Leonardo da Vinci, Vol I,II compiled and tr. by J.P. Richter,Dover ISBN 978-0-486-22572-2(英、意對照)

延伸閱讀

  • Jean Paul Richter. The Notebooks of Leonardo da Vinci. Dover. 1970. ISBN 978-0-486-22572-2 and ISBN 978-0-486-22573-9 (paperback). 2 volumes. A reprint of the original 1883 edition.
  • Frank Zollner & Johannes Nathan. Leonardo da Vinci: The Complete Paintings and Drawings. Taschen. 2003. ISBN 978-3-8228-1734-6 (hardback).
  • Fred Bérence. Léonard de Vinci, L'homme et son oeuvre. Somogy. 1965. Dépot légal 4° trimestre 1965.
  • Charles Nicholl. Leonardo da Vinci, The Flights of the mind. Penguin. 2005. ISBN 978-0-14-029681-5.
  • Simona Cremante. Leonardo da Vinci: Artist, Scientist, Inventor. Giunti. 2005. ISBN 978-88-09-03891-2 (hardback).
  • John N. Lupia, "The Secret Revealed: How to Look at Italian Renaissance Painting,"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Times, Vol. 1, no. 2(Summer, 1994): 6-17.(ISSN 1075–2110)
  • Sherwin B. Nuland, "Leonardo Da Vinci." 176 P. Phoenix Press. 2001. ISBN 978-0-7538-1269-3
  • Michael H. Hart. The 100. Carol Publishing Group. 1992. ISBN 0-8065-1350-0 (paperback).

外部鏈接


Leonardo da Vinci (English: /ˌləˈnɑːrd də ˈvɪni, ˌlˈ-, ˌlˈ-/;[a] 14/15 April 1452[b] – 2 May 1519) was an Italian polymath of the High Renaissance who is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painters of all time (despite fewer than 25 of his paintings having survived).[c] The Mona Lisa is the most famous of Leonardo's works and the most famous portrait ever made. The Last Supper is the most reproduced religious painting of all time and his Vitruvian Man drawing is also regarded as a cultural icon. He is also known for his notebooks, in which he made drawings and notes on science and invention; these involve a variety of subjects including anatomy, cartography, painting, and palaeontology. Leonardo's collective works compose a contribution to later generations of artists rivalled only by that of his contemporary Michelangelo.

Properly named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d] Leonardo was born out of wedlock to a notary, Piero da Vinci, and a peasant woman, Caterina, in Vinci, in the region of FlorenceItaly. Leonardo was educated in the studio of the renowned Italian painter Andrea del Verrocchio. Much of his earlier working life was spent in the service of Ludovico il Moro in Milan, and he later worked in Rome, Bologna and Venice. He spent his last three years in France, where he died in 1519.

Although he had no formal academic training, many historians and scholars regard Leonardo as the prime exemplar of the "Renaissance Man" or "Universal Genius", an individual of "unquenchable curiosity" and "feverishly inventive imagination." He is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diversely talented individuals ever to have lived. According to art historian Helen Gardner, the scope and depth of his interests were without precedent in recorded history, and "his mind and personality seem to us superhuman, while the man himself mysterious and remote." Scholars interpret his view of the world as being based in logic, though the empirical methods he used were unorthodox for his time.

Leonardo is revered for his technological ingenuity. He conceptualized flying machines, a type of armoured fighting vehicle, 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an adding machine, and the double hull. Relatively few of his designs were constructed or even feasible during his lifetime, as the modern 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metallurgy and engineering were only in their infancy during the Renaissance. Some of his smaller inventions, however, entered the world of manufacturing unheralded, such as an automated bobbin winder and a machine for testing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wire. He is also sometimes credited with the inventions of the parachute, helicopter, and tank. He made substantial discoveries in anatomy, civil engineering, geology, optics, and hydrodynamics, but he did not publish his findings and they had little to no direct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science.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