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的組成及擴張 人物列錶
約翰·亞歷山大·麥剋唐納 Sir John Alexander Macdonald(聯邦的組成及擴張)約翰·約瑟夫·考德威爾·阿伯特爵士 Sir John Joseph Caldwell Abbott(聯邦的組成及擴張)
約翰·斯帕洛·大衛·湯普森爵士 Sir John Sparrow David Thompson(聯邦的組成及擴張)麥肯齊·鮑威爾爵士 Sir Mackenzie Bowell(聯邦的組成及擴張)
查爾斯·塔珀爵士 Sir Charles Tupper(聯邦的組成及擴張)威爾弗裏德·勞雷爾爵士 Sir Wilfrid Laurier(聯邦的組成及擴張)
約翰·亞歷山大·麥剋唐納 Sir John Alexander Macdonald
聯邦的組成及擴張  (1815年元月11日1891年六月6日)
出生地: 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
去世地: 加拿大自治領安大略省渥太華
開端終結
在位1867年七月1日1873年十一月5日


約翰·亞歷山大·麥剋唐納爵士GCBKCMGPCPC (Can)QCSir John Alexander Macdonald,1815年1月11日-1891年6月6日),加拿大首位總理。其政治生涯長達四十多年,在加拿大聯邦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麥剋唐納總共擔任了長達十九年的總理,時至今日,衹有威廉·萊昂·麥肯齊·金打破了此紀錄。

麥剋唐納生於蘇格蘭,在兒時隨傢人移民上加拿大金斯頓(今東安大略省)。成年後,他隨當地一位律師學習法律,但這位律師在他沒有取得律師資格的時侯就逝世了。雖然沒有正式取得律師資格,他還是開辦了自己的律師樓。麥剋唐納隨後捲入了數宗知名的訴訟中,使他在當地名噪一時,他也因此在1844年取得了議會席位。1857年,他當選為聯合副總理(Joint Premier)。

1864年,為了實現建立穩定的政府,以及延長執政時間、推行聯邦和政治改革,麥剋唐納與政敵喬治·布朗(George Brown)一起,組成了大聯合政府(Great Coalition)。在隨後進行的各種會議當中,他扮演着領袖角色。這些會議結束後,英國國會通過了英屬北美法令(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加拿大也隨着法令的通過而正式立國。

麥剋唐納獲選為加拿大首任總理,他餘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擔任總理。19世紀70年代,麥剋唐納因太平洋醜聞(Pacific Scandal,一件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有關的貪污醜聞)下野,在五年後再次上臺執政。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鐵路橫跨了加拿大東西部,這不僅促進了物流運輸還團结了各地人民。他因為其為加拿大做出的貢獻受到後人贊譽:第一,在障礙重重的情況下,建立了加拿大聯邦;第二個是,擴大了加拿大領土,使得加拿大由一個相對較小的殖民地,發展為一個覆蓋北美北半部的國傢。1891年,麥剋唐納逝世,這時加拿大的領土已經與今日的領土相差無幾。

早年

約翰·亞歷山大·麥剋唐納,1815年1月11日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他的父親休·麥剋唐納(Hugh Macdonald)是不成功的商人,他的母親名為海倫·肖恩(Helen Shaw)。1811年10月21日他的父母結婚。麥剋唐納在傢中排行第三,有四個兄弟姊妹。1820年,他的父親生意失敗並附上了債務,於是攜帶妻兒移民上加拿大金斯頓,投靠那裏的親戚朋友。

麥剋唐納最初與另一傢人同住,後來他們住在自傢的雜貨店裏。初到加拿大不久,約翰的幼弟詹姆斯就被照顧他的僕人打死。雜貨店破産後,他們遷居至金斯頓西面的海伊灣(大納潘尼以南),又開了一間商店。1829年,麥剋唐納的父親成為為美德蘭地區法院法官。約翰·麥剋唐納的母親對他有畢生影響,曾幫助他渡過婚姻難關,在死前都是他的動力。

十歲前,麥剋唐納在當地學校讀書。十歲後,他傢湊錢供他到金斯頓美德蘭區文法學校讀書。五年後,麥剋唐納自學校畢業,但沒有進入大學深造。在當時,衹有富裕家庭的子弟能進入大學深造。他後來為此感到後悔,還對秘書約瑟夫·波普說,如果他能升讀大學的話,他可能會成為作傢。

法律生涯

早年

麥剋唐納的父母希望他畢業後當律師。正如傳記作傢唐納德·剋萊頓所言,“當律師是通往財富、權勢的坦途”,他又寫道“這個選擇,對於有興趣讀書,沒興趣從商的男孩來說,是顯然易見的。”而且麥剋唐納的父親,再次生意失敗,所以他必須馬上開始賺錢養傢。後來,他寫道“我沒有童年,我在十五歲開始,就要自己養活自己。”

麥剋唐納開辦律師樓後不久,就與傢人一起遷入這座位於金斯頓裏多街的房子。

麥剋唐納乘氣船,南下多倫多(舊稱約剋),參加上加拿大律師協會(Law Society of Upper Canada)的考試,考試內容包括數學、拉丁文與歷史。當時加拿大沒有律師學院,學生在開始學習法律時和結業時各參加一次考試。在兩次考試之間,學生會隨已經取得律師資格的人學習法律。麥剋唐納的師傅是喬治·麥肯齊(George Mackenzie),他是年輕有為的律師,受到金斯頓蘇格蘭人擁戴。麥肯齊精通公司法,作為徒弟麥剋唐納後來也很擅長這一方面的訴訟。麥剋唐納是優秀的學生,1833年夏,他在師傅到下加拿大(現在魁北剋省的南部)辦事的時候,替師傅打理律師樓,同年,他又替師傅的表兄弟打理律師樓。

1834年8月,麥肯齊因霍亂病逝,那時麥剋唐納還在替他的表兄弟打理位於皮剋頓(Picton)律師樓。次年,麥剋唐納回到金斯頓,在未夠年齡,未取得律師資格的情況下,開辦自己的律師樓,希望能爭取到師傅的客戶。 麥剋唐納一傢也回到了金斯頓居住,遷居後,他的父親進入當地的銀行當職員。

1836年1月,麥剋唐納取得律師資格,受了兩個人為徒,兩人後來與麥剋唐納一樣,都做了國父。其中一位後來出任安大略省長,另一位後來則出任安大略省督、聯邦內閣部長。伊莉莎(Eliza)是他早期的顧客,她在購買一間商店時,尋求麥剋唐納的法律意見。她是麥剋唐納其中一位最富裕、最忠誠的支持者,兩人之間的關係,可能超出了朋友的範圍。麥剋唐納在金斯頓參與了很多機構,希望這樣做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也參與了數件著名的案件,曾為強姦兒童的罪犯威廉·布拉斯(William Brass)辯護。布拉斯後來被處以極刑,但報界並沒有因此而批評麥剋唐納,相反,他們贊揚麥剋唐納為布拉斯作出了有力的辯護。專集作傢理查德·格溫(Richard Gwyn)寫道:

通過這個案件,麥剋唐納變得廣為人知。他登上了公衆意見的法庭,他將會在這裏渡過大半生,並學會辯論的藝術,勸說的技巧,這對他有很大益處。

聲名大噪

在當時,所有十八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上加拿大男性居民,都是守備民兵(Sedentary Militia)的成員。1837年,不滿政府的人士在威廉姆·萊恩·麥肯西的領導下揭竿而起,政府動員了所有民兵,命令他們參與平亂工作。麥剋唐納也參與了戰事,軍銜是二等兵。他與同袍一起在金斯頓周圍巡邏,但沒有真正參與戰鬥。

大部分對叛亂者的審判,都在多倫多進行,但也有一些在金斯頓進行,麥剋唐納在叛亂平息後,為其中一位叛亂者辯護,這位叛亂者與其他叛亂者一樣,成功脫罪。當地的報紙稱麥剋唐納為“在行內迅速崛起的年輕律師”。

在1838年11月13日爆發的風車戰役。

1838年末,麥剋唐納嚮一群侵犯加拿大邊境的美國人提供法律意見。他們進入加拿大境內後,與叛軍並肩作戰了一段時間後,在風車戰役中被俘。這群美國人在戰役中褻瀆了一位加拿大中尉的遺體,民衆因此侮辱屍體的惡行而十分憤概,正如傳記作傢唐納德·剋雷頓所言,金斯頓在審批進行期間,“既瘋狂又悲傷,既憤怒又恐懼”。是次審判在軍事法庭進行,所以麥剋唐納無法在庭上為他們辯護。其中一位被告丹尼爾·喬治的傢屬請求麥剋唐納,嚮他們提供法律意見,獲得了後者的接納。喬治最後還是判處有罪而處絞 傳記作傢唐納德·斯維森寫道“到了1838年,麥剋唐納已經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已經是公衆人物,受人矚目的年輕人,與一位資深的律師。”

1841年,英國國會上加拿大下加拿大合併為加拿大省,金斯頓成為了加拿大省最初的首府。此後,上、下加拿大改稱東、西加拿大。

麥剋唐納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更獲多間當地公司任命為的董事。他也是米德蘭區商業銀行的董事兼代表律師。在這十年裏,麥剋唐納一直在投資不動産。1841年,在他患病期間,他的父親逝世了。麥剋唐納决定到英國放一個長假,養病散心。他在出國前賭了三天錢,贏了好幾次。麥剋唐納在英國住了兩個月,期間遇上了表姐伊莎貝拉·剋拉剋(1811-1857)。他並未在傢信中提到伊莎貝拉,所以,在此期間發生了什麽事情後人無從得知。1842年末,伊莎貝拉與姊妹一起到訪金斯頓,兩人的行程比計劃中長了接近一年。伊莎貝拉與麥剋唐納最終在次年9月1日結婚。

政壇崛起

初入議會

伊莎貝拉·剋拉剋·麥剋唐納畫像,畫傢不詳。

1843年2月,麥剋唐納宣佈他將會參選地方議會參事(Alderman)。次月29日,他成功當選參事,得票156票,擊敗得票43票的對手傑剋遜。麥剋唐納的支持者在慶祝時舉起他,把他舉到街上,不慎把他跌在地上。

1844年3月,一位金斯頓商人邀請麥剋唐納以保守黨人身份,參加議會議員選舉。他接受了邀請,按照當時的習慣,嚮選民提供大量酒精飲品。同年10月15日,選舉結果公佈,麥剋唐納得票275票,擊敗了得票僅有42票的安東尼·馬納漢(Anthony Manahan)。他到蒙特利爾,參加議會,並未發表演說,卻成了選舉法、議會程序的專傢。麥剋唐納鄙視時人誇誇其談的演說。

同年,伊莎貝拉患病,在康復後不久,又在次年舊病復發。1845年,麥剋唐納與她一起,前往美國養病,以為海風、溫暖的氣候能治愈她的疾病。與妻子一起,在美國渡過六個月後,麥剋唐納獨自返回加拿大。1846年末,麥剋唐納與妻子在紐約重聚,在一起渡過一段時間後,伊莎貝拉有了身孕,夫婦二人因此一起回到加拿大。次年8月,伊莎貝拉抱病為丈夫誕下一子,名小約翰·亞歷山大·麥剋唐納(John Alexander Macdonald Jr.)。伊莎貝拉在此之後,仍未康復,所以,小約翰由親戚照顧。

在妻子患病期間,麥剋唐納的事業得到了發展。1846年,他獲册封為御用大律師。同年,有人邀請他擔任法律政策專員,但遭到他拒絶。1847年,聯合總理威廉·亨利·德雷珀任命麥剋唐納為Receiver General。出任政府職務,迫使他放棄處理律師樓的事務,大部分時間留在蒙特利爾,與伊莎貝拉分別。同年12月的大選中,德雷珀所屬的保守黨獲敗,被迫下野。1848年3月,在新一屆會議召開之前,麥剋唐納回到金斯頓與妻子重聚。同年8月,夫婦二人的長子約翰突然逝世。1850年3月,伊莎貝拉為他誕下次子,名休·約翰·麥剋唐納,麥剋唐納寫道,“小約翰又回來了,幾乎就是他的樣子。”麥剋唐納在這段時間裏,開始酗酒,部分後世學者認為,他染上這個惡習的原因是他傢接連發生不幸事件。

自由黨掌權的時日不久。1851年大選後,自由黨因一件議會醜聞而分裂。同年9月,自由黨政府倒臺,由聯合政府取而代之。新政府由阿倫·麥納卜爵士領導,麥剋唐納在其中擔任總檢察長。四年之後,卡地亞加入內閣,從此成為麥剋唐納的政治盟友。1856年,麥納卜在麥剋唐納的逼迫下,辭去總理一職,取代他的是Sir Étienne-Paschal Taché。不過,掌握大權的是麥剋唐納,而Taché不過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總理。

出任聯合總理

約翰·A·麥剋唐納,1858年

1857年7月,麥剋唐納因公到英國辦事。回到加拿大後,他領導保守黨參加大選,獲得成功,獲任為聯合總理,代替Taché。雖然他再次高票數當選為金斯頓議會議員,但他的所屬的政黨,保守黨,在西加拿大的選情很差。麥剋唐納之所以能上臺執政,是因為他得到法裔加拿大人的支持。12月28日,伊莎貝拉病逝,她的次子,休從此由姨媽照顧。

1856年,在經過了一輪投票後,省議會决定魁北剋市是加拿大永久首府。麥剋唐納反對這個做法,用自己在議會中的優勢,迫使議會在次年重新考慮這個問題。麥剋唐納認為,應由維多利亞女王决定加拿大的首府。反對者則認為,女王會在私底下聽取政府官員的建議,不會獨立作出决定。反對者最後接受了麥剋唐納的計劃,但他們的條件是,在遷都的一段時間內,魁北剋必須是加拿大首府。麥剋唐納嚮英國殖民地部提出請求,要他們確保女王不會在十個月內作出回應,不過,也可以在大選介紹後宣佈女王的選擇。1858年1月,女王的選擇宣佈,結果令所有議員失望,因為她選擇了渥太華為加拿大首府。

1858年7月28日,一位來自東加拿大的反對黨成員提議嚮女王情願,希望她能改變選擇。執政黨內的東加拿大人,也支持反對黨的提議,政府因此倒臺。總督埃德蒙·沃剋·黑德爵士邀請反對黨領袖喬治·布朗組成新政府上臺執政。根據當時的法律,議員接受政府職位,必須進行補選,放棄自己的席位,重新參選議員。麥剋唐納因此在議會中取得了優勢地位,議席超過布朗所屬政黨,他趁機拖垮新一屆政府。這屆政府衹維持了兩天,就被他所領導的政府所取代。麥剋唐納再次上臺執政,並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議席,因為當時的法律允許一個在三十天內擔任過內閣級職位的議員,在不放棄自己的議席的情況下,接受另一內閣級職位。布朗要求總督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但遭到後者拒絶。總督黑德在1858年8月6日任命麥剋唐納、卡地亞兩人為正、副聯合總理,為表公正,正聯合總理一職,由卡地亞出任。

加拿大在19世紀50至60年代,出現了一個極度繁榮的時期。鐵路、電報促進了各地的溝通。傳記作傢理查德·格溫寫道“簡而言之,加拿大人開始住在同一個社群裏。”同時間,管理省政府變得越來越難。法律要求執政黨要在東、西加拿大,都取得過半數議席。雖然東加拿大的人口,比起西加拿大,較為稠密,但兩地議席的數量相當,都是65個。布朗的其中一個政治訴求就是改革席位分配的制度,按照人口分配席位,給予東加拿大地區較多的席位。他的主張遭到來自西加拿大的政治傢激烈反對。

同一時期內,南部的美國爆發內戰,加拿大人與英國人都擔心,美國人在內戰結束後會揮軍北上攻占加拿大。英國政府要求加拿大政府負擔一部分駐加英軍軍費,政府也在1862年引入了一個民兵草案。反對黨主張拒絶英國政府的要求,而來自東加拿大的議員則擔心法裔加拿大人要參加一場英國人挑起的戰爭。麥剋唐納在此期間,不斷飲酒,無法在議會中為政府引入的民兵草案保駕護航,最終辭職下野。新一屆政府由與麥剋唐納同姓,但沒有親戚關係的約翰· 桑菲爾德·麥剋唐納領導。保守黨雖然失去了執政地位,但仍然有很大力量,能夠拖垮政府。1863年5月,約翰·桑菲爾德·麥剋唐納的政府倒臺,總督黑德宣佈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大選,令政治局勢出現了一些小的改變。1863年12月,西加拿大議員阿爾伯特·諾頓·理查德斯獲任為法律政策專員,所以要放棄席位,重新參選議員。麥剋唐納趁機親自進行宣傳,攻擊理查德斯,使得他在補選中落敗,他的席位由一位保守黨人頂替。這屆政府又因此在3月垮臺,新一屆政府由Taché出任聯合總理,但由麥剋唐納掌握實權。這屆政府又在6月垮臺。政黨之間的僵持,發展到這個程度,“所有人都很清楚,加拿大省憲製已死。”

加拿大聯邦

加拿大聯邦會議,由左數起第四個人是麥剋唐納。

政府倒臺後,麥剋唐納請求新總督查爾斯·蒙剋,第四代蒙剋子爵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大選。在此之前,他的政敵布朗通過中間人,與他取得聯絡。布朗覺得,自由黨可以趁機加入政府,推進憲政改革。議會有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建立北美英屬殖民地聯邦的可能性,並在政府倒臺之前發表了報告。布朗是這個委員會的主席,但委員會的研究興趣不大,他對改革議會席位分配制度更加有興趣。麥剋唐納反而對建立聯邦有興趣。兩人達成了共識,同意日後兩人合作建立的聯合政府,應該支持“聯邦原則”。麥剋唐納後來公佈了兩人的討論結果,全國都為兩個仇敵,能達成共識而震驚。

除了由Jean-Baptiste-Éric Dorion領導的、來自東加拿大的Parti Rouge之外,各黨各派都加入聯合政府。應殖民地部要求,加拿大各地人士在1864年9月1日,到愛德華王子島夏洛特鎮參與會議。加拿大海洋省份的代表,會議結束之前,曾計劃在西部各省之外,獨立組成一個聯邦。但他們在會議之後,决定加入加拿大聯邦。

1864年10月,代表團又到魁北剋市參加會議。會議通過了七十二决議(Seventy-Two Resolutions),為了加拿大聯邦政府奠下了基石。1865年,Tache逝世,聯合總理一職出現空缺。時任總督蒙剋勳爵建議由麥剋唐納出任聯合總理,但遭到布朗反對,政府因此陷入睏境。問題最後得到瞭解决,因為總督任命了Narcisse-Fortunat Belleau為聯合總理,他與前任總理一樣,都是一個傀儡,沒有實權。

在討論了很長時間後,加拿大議會在1865年,以91票支持,33票反對,通過了支持加拿大聯邦的决議。不過,所有海洋省份都投下了反對票。1866年,新不倫瑞剋舉行大選,麥剋唐納嚮當地親聯邦議員候選人提供金錢援助,效果明顯,親聯邦一派在當地議會取得了多數席位。新斯科捨總理查爾斯·塔珀在大選後,在新斯科捨議會引入了一個法令,支持加拿大聯邦。最後有關組成加拿大聯邦的會議在倫敦召開。會議得出結果後,英國國會會通過有關法令,正式建立加拿大聯邦。海洋省份的代表在1866年7月已經出發前往倫敦,但麥剋唐納很晚纔出發前往倫敦。原因是他在此期間不斷飲酒,無法出行。海洋省份的代表因此十分憤怒。1866年12月,會議在倫敦正式召開,麥剋唐納在會議中的表現,獲得公衆贊賞。在倫敦開會時,他娶了秘書的姊妹阿格尼絲·伯納德為妻。1867年1月,麥剋唐納在酒店坐在椅上睡覺時,蠟燭點着了他坐着的椅子,燒傷了他,但他仍然堅持開會。2月,他與阿格尼絲在漢諾威廣場聖喬治教堂舉行婚禮。3月8日,英國下議院通過了英屬北美法令,維多利亞女皇在同月29日禦準法令。

麥剋唐納希望聯邦在7月15日正式成立,但英國人希望聯邦早些成立。5月22日,有關人士宣佈加拿大聯邦將會在7月1日正式成立。蒙剋勳爵任命麥剋唐納為聯邦第一任總理。東、西加拿大隨着聯邦建立,分割為兩個獨立省份,分別稱為魁北剋與安大略。麥剋唐納在1867年7月1日,聯邦正式成立之時,獲册封為下級勳位爵士

加拿大總理

第一任期

加拿大聯邦成立後邊界的變化

麥剋唐納上任後,就要立即處理衆多問題。他要建立聯邦政府,還要處理以下問題:第一個是新斯科捨威脅退出聯邦,第二個是連接各地促進聯邦統一的鐵路還未建成,第三個是英美關係惡劣,加拿大也因此受到影響,美國政府對進入美國市場的加拿大商品徵收更多入口稅。而且當時加拿大版圖比現在的小,愛德華王子島紐芬蘭不列顛哥倫比亞仍然是英國殖民地。聯邦西北面的土地,分別由英國人和哈德遜灣公司控製。英國人和美國人對聯邦的觀點一致,都認為聯邦很快會瓦解,各地最後會被美國吸收。

1867年8月,聯邦舉行首屆大選。麥剋唐納所屬政黨輕易勝出,在各省都得到了大量選民支持。議會在11月召開。麥剋唐納的政敵布朗在大選中落敗。1869年,新斯科捨得到了經濟利益後,同意留在聯邦內,不再要求退出聯邦。同年10月,紐芬蘭舉行大選,反聯邦派得勢,紐芬蘭因此沒有加入聯邦。

麥剋唐納,1870年,時年55歲

1869年,阿格尼絲為麥剋唐納誕下一女,名瑪麗。瑪麗患有先天性腦水腫,無法跑步、說話、嬉戲,也無法照顧自己。阿格尼絲的兄弟休伊特,也就是麥剋唐納的秘書,也和姊妹、母親一起住在麥剋唐納的宅邸。1870年,麥剋唐納患上了膽石病,在兩個月之後纔康復。康復後,他到愛德華王子島,遊說當地人民加入聯邦,而不是加入美國。愛德華王子島最後在1873年加入聯邦。

起初,麥剋唐納並不熱衷於嚮西北擴張。擔任總理後,他希望聯邦的領土能擴張到西海岸。麥剋唐納派人到倫敦,商討將魯珀特地(Rupert's Land)與西北地區(North-Western Territory)移交給加拿大聯邦的事宜。哈德遜灣公司同意將公司控製的魯珀特地帶交給加拿大聯邦,條件是聯邦必須嚮公司交付1,500,000英鎊,也要允許公司保留一些貿易站和農場。在魯伯特地帶內的紅河殖民地(Red River Colony)的居民在得悉這筆交易後,産生了不滿情緒。在當地居住的梅蒂人擔心新政府的管治會對他們不利,最終在1869年爆發了紅河叛亂(Red River Rebellion)。麥剋唐納迅速派兵平亂,不過為了安撫當地人民,他允許當地人民居住的地區以曼尼托巴省的形式加入聯邦,其他地區仍然以地區形式加入聯邦,即現今西北地區

“我們不想你在這裏。”在加拿大成立之初,與美國合併是一個政治問題。在這幅由“Grinchuckle”所繪的漫畫中,小加拿大踢了山姆大叔一腳,而約翰牛則顯得很滿意。

麥剋唐納也想將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納入聯邦的版圖。當地部分居民希望不列顛哥倫比亞與美國合併,因為殖民地如果加入了聯邦,將會面臨沉重的債務負擔。雙方在1870年進行了協商,加拿大代表團由Cartier帶領,麥剋唐納在協商期間患病,正在修養。Cartier嚮對方保證,他們會在十年內修建一條鐵路,把不列顛哥倫比亞與加拿大東部省份連接起來。對方接受了Cartier的要求,在1871年加入了聯邦。Cartier的承諾在加拿大國會引發了爭議,因為修建如此漫長的鐵路,所需要的費用將會相當高昂。內閣成員亞歷山大·莫裏斯更稱之為保守黨人自加拿大開國以來,最差的决定。

加拿大與美國在深海捕魚權利上存在紛爭。1871年初,英美雙方召開了會議,解决雙方之間懸而未决的問題。加拿大希望能得到賠償金,彌補Fenians造成的損失。Fenians是一群爭取愛爾蘭獨立的激進主義者,他們在美國北部設置基地,不時越境進入加拿大進行破壞,希望藉此迫使英國政府承認愛爾蘭獨立。麥剋唐納被迫接受任命,在會議中擔任英方專員。他之所以不情願擔任這一職務,是因為他覺得加拿大可能要為母國英國作出犧牲。結果如他所料,加拿大沒有任何得益:沒有賠償金,也沒有經濟方面的得益。加拿大更要開發水域,供美國漁民捕魚。會議雙方簽署的條約名為華盛頓條約。麥剋唐納回到加拿大後,要面對因條約而起的政治風暴。

第二任期

麥剋唐納在1872年大選之後,纔製定鐵路政策,籌集資金,確保工程順利完成。1871年,他與幾個有可能投資鐵路的商人見了面,進行了討論。麥剋唐納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應對華盛頓條約所帶來的政治風暴。

1872年初,下議院通過了麥剋唐納引入的法令。大選由八月初一直進行到九月末。法令通過後,安大略在下議院的席位增加了。麥剋唐納花了很多時間在安大略拉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選舉舞弊的情況,候選人賄賂選民,改變選民的投票意嚮。當時加拿大還未采用不記名投票,選民的名字會被人大聲讀出。麥剋唐納所屬的政黨在國會對在野黨的優勢變小了,保守黨的席位在大選前比在野黨多出35個,在大選後,衹多出8個。自由黨在大選中的表現更佳,執政黨唯有依靠來自西部和海洋省份的議員來維持統治。

在這幅名為“我們到哪裏去?”漫畫中,喝醉了酒的麥剋唐納,得意洋洋地踩在代表加拿大的女子身上。另外,他在漫畫中自稱“兩袖清風”,沒有貪污,但他的手掌上就寫着“再給我一萬英鎊”的字樣。1873年8月漫畫,由約翰·威爾遜·本戈夫所繪。

麥剋唐納希望在1872年初,嚮鐵路公司發出特許,但一直未能與投資者達成共識,到了1872年末纔嚮鐵路公司發出特許。1873年,議會開幕,自由黨黨員盧修斯·塞思·亨廷頓(Lucius Seth Huntington)在會上指責政府官員腐敗受賄,收受鐵路公司政治獻金。有關文件很快曝光,這一事件稱為太平洋醜聞(Pacific Scandal)。以休·阿倫爵士(Sir Hugh Allan)為首的投資者,在美國北太平洋鐵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 Railway)的秘密支持下,嚮保守黨交出179,000英鎊的競選經費,然後獲得執政保守黨頒發特許。支持反對黨的報紙,開始刊登政府官員簽署的文件,可以從文件看出,官員要求鐵路公司交出大筆金錢。麥剋唐納嚮鐵路公司索要了45,000英鎊。Cartier收受金額最大,因為他在參選蒙特利爾東議員,競選耗資巨大。Cartier在競選中落敗,不過,他後來以普羅文議員的身份,重回議會。競選期間,Cartier患上了腎髒部位的疾病,到倫敦求醫,最終在1873年5月病逝。

麥剋唐納一直沒有回應事件。在野黨將有關文件交給反對政府的報紙。7月18日,三份報紙刊登了一份文件,文件日期為1872年8月,來自麥剋唐納處,可以從文件看出,他要求鐵路公司在交給他10,000英鎊,並保證這是“最後一次索要”金錢。總督在他的建議下組成了皇傢委員會,調查這個事件,並宣佈議會休會。10月,議會復會,自由黨覺得可以趁機擊敗麥剋唐納,就開始對搖擺不定的人施加壓力。

11月3日,麥剋唐納在下議院發表演說,為政府和自己辯護,傳記作傢P·B·懷特(P.B. Waite)稱他發表了“他人生的演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為他的人生發表了演說”。他在早上九點開始發表演說,一開始顯得無精打采,但很快就恢復了狀態。麥剋唐納一邊演說一邊飲水、飲酒。他認為政府官員沒有貪污腐敗,還說執政、在野兩黨都經常收受類似的政治獻金。在經過五個小時的演說後,麥剋唐納總結道:

我把這個問題交給議會處理。我可以接受議會利於我或不利於我的决定,但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要老實地說,我為加拿大花的時間、心靈、才智、財富與力量極多,以至於沒有人比得上。

麥剋唐納的演說被視為個人的勝利。但演說並未輓救政府的命運。在逐漸失去下議院與公衆的支持的情況下,麥剋唐納在12月5日嚮總督達費林勳爵提出請辭。自由黨黨魁亞歷山大·麥肯齊因此成為加拿大第二任總理。麥剋唐納回到傢後,告訴妻子這個消息,還說“這樣解脫是個慰藉”。自從以後,都沒有記錄顯示,他再提及過此事。麥剋唐納辭職,他所領導的保守黨也隨他下野。但不列顛哥倫比亞的Amor de Cosmos加入了自由黨,避免了離職。

1873年11月6日,麥剋唐納引咎辭去保守黨黨魁職務,遭到拒絶。麥肯齊在1874年1月舉行了大選,成功削減了保守黨在下議院的席位,他所屬的自由黨在下議院取得了多數席位。除了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外,保守黨在各地的選情都不容樂觀。麥剋唐納回到了金斯頓參選議員,但因為貪污受賄沒有取得席位。他在隨後的補選中成功取得席位,重返議會。傳記作傢斯維森(Swainson)寫到,當時大部分的觀察傢都認為麥剋唐納的仕途已經完結,是“江郎纔盡、沒有榮譽的人”。

出任反對黨領袖

麥剋唐納以輕鬆的方式,帶領在野保守黨,等待執政自由黨犯錯。他放了一段長假,遷居多倫多,與兒子休一起繼續經營律師樓。1874年,自由黨政府與美國政府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麥剋唐納認為此舉有誤,他覺得衹有提高關稅,才能讓加拿大建立起自己的製造業。1873年,世界範圍內出現金融危機,危機持續時間很長,導致執政自由黨難以繼續推動鐵路建設。自由黨政府沒有足夠資金繼續進行鐵路工程,唯有靠盡量拖慢進度來應對這一問題。聯邦先前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承諾,很有可能無法實現。

1876年,麥剋唐納决定采取保護主義,作為保守黨的經濟政策。保守黨在同年夏季舉行的多個政治野餐上,宣傳了這個政策。這個政策得到了公衆的支持,保守黨議員候選人在多個補選中勝出。1876年末,保守黨在下議院的席位,已經增多了14席,與自由黨的差距收窄。麥剋唐納考慮過從此退休,並選定查爾斯·塔珀為自己的接班人。

在這幅漫畫中,麥剋唐納坐在寫有“國傢政策”一字的大象上,在1878年大選中走嚮權力,再次上臺執政。大象腳下的人物是自由黨成員,而自由黨的黨魁麥肯齊也被象鼻勒住。

1877年,議會開幕,保守黨人信心十足,自由黨在議會內采取守態。保守黨接連在全國各地進行宣傳活動。麥剋唐納更親身出現在魁北剋,極為罕見。保守黨在次年繼續進行宣傳,保守黨宣傳的政策可稱為“國傢政策”:調高關稅,加快建設連接全國各地的鐵路,運用鐵路加快發展加拿大西部,推行吸引移民的政策。麥剋唐納在這些輕鬆愉快的宣傳活動上大展所長。有一次,他指責自由黨引來了害蟲破壞農作物,並承諾在保守黨上臺後,害蟲都會消失。

第三屆加拿大國會最後一日會議充滿火藥味。會上,麥剋唐納和塔珀在會上指責自由黨政府,給予鐵路工程投資者唐納德·史密斯(Donald Smith)在彭比納建造鐵路的權利。兩人認為,這是自由黨對史密斯在太平洋醜聞中背叛保守黨,投嚮自由黨的奬勵。這一場風波甚至影響了上議院。麥剋唐納最後說:“史密斯是我有生而來見過的最大的騙子!”這是加拿大第三屆國會最後一句有記錄的發言。

1878年9月17日,加拿大舉行大選。麥剋唐納的支持者擔心他會在金斯頓選區落選議員,建議他改為出選選民傾嚮保守黨的卡德韋爾(Cardwell)選區。他並未聽取支持者的意見,繼續留在金斯頓選區參選議員。結果被自由黨人亞歷山大·岡恩(Alexander Gunn)擊敗。不過,保守黨候選人在各地取得了成功,麥剋唐納隨後也在馬凱特(Marquette)選區參選議員成功,保住議席。大選過後,他接受了首相職位,放棄馬凱特席位,重新在維多利亞(Victoria)選區參選議員。所以,在國會正式召開之時,麥剋唐納是以維多利亞選區議員身份與會。

第三第四任期

麥剋唐納,1883年11月,時年68歲

保守黨在上臺執政後,在第一財政年度實現了部分“國傢政策”。加拿大在這個政策下大幅調高關稅,拉近了加拿大和美國、德國等高關稅國傢之間的距離。調高關稅的目的是保護加拿大工業,令加拿大工業有機會成長。海關嚮經過加工的紡織品徵收高達34%的關稅,但入口加工紡織品的機器則不需要繳納任何關稅。麥剋唐納並未滿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繼續嚮公衆宣傳調高關稅的好處,希望能進一步調高關稅。在處理了預算問題後,麥剋唐納開始處理鐵路問題。他發現鐵路工程的進度未如理想。在上一屆政府執政期間,鐵路公司雖然建造了幾百公裏的鐵路,勘探鐵路所經的地區,但是鐵路工程所得資金很少。1880年,麥剋唐納找到了一個由喬治·史提芬(George Stephen)領導的辛迪加繼續這個工程。遭到麥剋唐納猛烈批評的唐納德·史密斯是辛迪加的大股東。這一事實不為公衆所知,但麥剋唐納對此一清二楚。同年,加拿大聯邦接管了英屬北極群島,國土與今日加拿大的國土相比,衹缺少了最後加入聯邦的紐芬蘭。加拿大亦於同年派出了第一位駐外外交代表。這位外交代表就是駐英高級專員(High Commissioner to Britain)亞歷山大·高爾特(Alexander Galt)。1882年,大選在經濟良好的環境下舉行,結果保守黨在下議院的優勢不再明顯。麥剋唐納這次出選查爾頓(Carleton)選區議員。

政府在鐵路工程上投入了很多資金。政府嚮鐵路公司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撥款25,000,000英鎊,撥地25,000,000英畝。此外,政府又投資32,000,000英鎊,建造與CPR連接的其他鐵路。在1881年對於僅有四百萬人口的國傢來說,整個計劃的耗資是十分高昂的。在1880年至1885年間,工程進展極慢,鐵路公司多次瀕臨破産。落基山脈的地形,對施工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經過蘇必利爾湖北岸的綫路,也遇到了施工睏難,因為當地存在沼澤,鐵路和機車都陷入其中。麥剋唐納從國庫撥出資金,藉給鐵路公司,以免公司無力還債。

在這幅漫畫中,麥剋唐納利用自己在議會內的優勢壓倒自由黨黨魁愛德華·布萊剋。

鐵路工程即將完成之時,加拿大西北部民情起伏。很多原先居住在曼尼托巴省的梅蒂人進入了這個地區居住。政府與梅蒂人之間關於土地權的談判進展緩慢。政府從美國召回被流放的梅蒂人領袖路易·裏爾,以為他能解决這一問題。裏爾不但沒有為政府解决問題,還在1885年帶領當地人揭竿而起。麥剋唐納用鐵路運送民兵,迅速平定叛亂,瑞爾亦被政府軍俘虜,被判叛國罪,施以絞刑。麥剋唐納不願推遲處决患有精神病的瑞爾。處决瑞爾一事極具爭議性,令不少來自魁北剋的保守黨人不滿,魁北剋人逐漸疏遠保守黨,到了20世紀,甚至投嚮自由黨陣型。鐵路公司在叛亂期間,通過運輸政府軍部隊,改善了自身的環境。鐵路最終在1885年11月7日完成,鐵路公司的經理通知麥剋唐納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參加鐵路完成典禮。

1886年夏,麥剋唐納乘私人列車,西巡不列顛哥倫比亞等地。麥剋唐納在停站時嚮當地人發表演說。他的妻子也與他一同西巡,夫婦二人有時候會在車頭看風景。1886年8月13日,麥剋唐納在一個典禮上,用銀製錘子釘下Esquimalt and Nanaimo Railway的最後一根釘子。

1886年,加美兩國在捕魚權利上再起紛爭。美國漁船以補充木材、食水為藉口,到加拿大沿岸淺水地區捕魚。有幾條漁船因此被加拿大人扣留。美國人要求加拿大人釋放逮捕的漁民,歸還扣留的漁船。麥剋唐納引入了一條法令,企圖推翻此前的簽訂的華盛頓條約,令英國人不悅。總督蘭斯多恩勳爵聽從英國政府指示,不禦準法令。法令因此沒有生效,但也沒有遭到否决。經過一輪協商後,英國政府准許法令生效,並承諾,如果英美雙方未能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的話,就會派遣戰艦保護加拿大漁船。

第五與六個任期

一幅保守黨選舉海報

麥剋唐納擔心經濟持續不景氣會削弱他的政治力量,所以,他計劃在1886年末提前發起大選。安大略自由黨省長又在他之前,發起了省內大選。自由黨在大選中表現不俗,其省議會席位亦因此增加。1887年1月15日,麥剋唐納解散國會,並在2月22日舉行聯邦大選。大選期間,自由黨在魁北剋省議會取得多數席位,組成省政府,對保守黨在聯邦大選中的表現,造成了負面影響。麥剋唐納等人都努力宣傳保守黨,連新任駐英專員都推遲出國日期,留在加拿大進行宣傳活動。自由黨黨魁宣傳不力,令保守黨人在睏難重重的情況下再次勝出。麥剋唐納也回到了金斯頓選區出選議員。連新一代保守黨人都承認他對保守黨吸納選票有極大幫助。

自由黨黨魁在大選後引咎辭職,新一任黨魁是威爾弗裏德·勞裏埃(Wilfrid Laurier)。新黨魁改變了政黨政策,不再如以往一般,接受“國傢政策”,要求與美國自由貿易。他認為與其利用票價高昂的CPR,橫跨加拿大空曠的草原,與西北貿易,還不如直接與南部的美國進行貿易。麥剋唐納認為,加拿大可以和美國互惠互利,但不應該調低關稅。支持這一主張的美國人毫無顧忌的說,這一“商業聯盟”是政治聯盟的雛形,在加拿大引起了不少爭議。

約翰·A·麥剋唐納的棺木在1891年6月8日陳列於加拿大參議院。

1891年3月5日,加拿大舉行聯邦大選。自由黨在大選中,收受大量來自美國的政治獻金。保守黨則得到CPR的支持。麥剋唐納在大選期間暈倒,事後繼續在金斯頓親戚傢中指揮競選活動。保守黨得票明顯比自由黨多,但保守黨的優勢還是被削弱了。保守黨在加拿大中部選區失勢,不過保住了東西部的議席。自由黨在大選後勉強接受了國傢政策。

麥剋唐納在大選後休養了幾個星期,表面上回覆了健康。5月末,他突然中風,半身癱瘓。經過麥剋唐納傢的車輛船衹,都盡可能地減低噪音,以免打擾他養病,全國各地的人都在留意他的病情。麥剋唐納最終於1891年6月6日病逝,病逝前十分清醒。成千人都參議院瞻仰了他的遺體。火車將麥剋唐納的遺體運送到金斯頓,在路上停站時,有不少人前來哀悼。火車抵達金斯頓後,有關人員安排麥剋唐納的遺體身着樞密院官服在市政廳展示。他葬於金斯頓Cataraqui Cemetery,就在第一任妻子的墓旁邊。

自由黨黨魁在下議院發表了如下悼詞:

約翰·A·麥剋唐納爵士在這個國傢所占的位置,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難以想象,沒有了他的國政和國運會繼續下去。他的逝世令我們悲痛萬分。

紀念與評價

麥剋唐納擔任總理的時間,達十九年之久,加拿大歷任總理中,衹有威廉·萊昂·麥肯齊·金一人能打破這一記錄。麥剋唐納身為加拿大國父,卻沒有城市政區以他為名,也沒有為紀念他而建造的建築物,與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不同。不過落基山脈有一座山峰以他為名。加拿大國會在2001年定1月11日為約翰·A·麥剋唐納爵士日,不過,這一節日並非聯邦節日,也不受民衆重視。加拿大十元紙鈔上,印有麥剋唐納的肖像。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機場——渥太華麥剋唐納-卡蒂埃國際機場以麥剋唐納和蒙特利爾東選區首位國會議員喬治-艾蒂安·卡蒂埃的名字命名。此外,加拿大境內有多條道路以麥剋唐納為名,不過很少有人以正式名稱稱呼這些道路。

紀念麥剋唐納的郵票

不少地方都與麥剋唐納有聯繫。他的墓和他的故居都是加拿大歷史古跡。麥剋唐納在渥太華的宅邸恩斯剋利夫(Earnscliffe)是當今英國駐加高級專員的官邸。加拿大各地,如渥太華國會山,多倫多女王公園,金斯頓市公園都有他的雕像。

保守黨參議員休·西格爾認為,加拿大本身就是麥剋唐納的紀念碑:“沒有麥剋唐納,加拿大今日的國界,可能就是曼尼托巴、安大略兩省的邊界。紐芬蘭可能像阿拉斯加一樣,落入美國人手中,曼尼托巴,薩斯喀徹溫,阿爾伯塔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命運,可能也是一樣。沒有了麥剋唐納,我們要買美國人的石油。我們的生活質量會變差,事業的前途也是一樣,我們在世界的地位也會隨之降低。”為麥剋唐納作傳的人都註意到,他對建立加拿大民族的貢獻。斯維森寫道:“他不但在建立加拿大的過程中出力,還對這個國傢的性格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格溫寫道:

他的成就非凡。創建聯邦是他最重要的成就,不過,拓展國土,修建鐵路,觀察事物的角度客觀,在財政和經濟方面貢獻良多的重要度也不低。另一邊廂,他要為太平洋醜聞,處决路易斯·瑞爾,嚮華工徵收人頭稅負責。因此,他的功過難以斷定。他的私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大部分加拿大領袖都是如此,衹有少數幾個例外,如皮埃爾·特魯多,約翰·迪芬貝剋,威爾弗裏德·勞裏埃也算半個。

參考

文獻

  1. ^ Phenix 2006, p. 6.
  2. ^ Gwyn 2007, p. 13.
  3. ^ Phenix 2006, p. 23.
  4. 跳轉至:4.0 4.1 Smith & McLeod 1989, p. 1.
  5. ^ Creighton 1952, p. 18.
  6. ^ Pope 1894, p. 4.
  7. 跳轉至:7.0 7.1 Swainson 1989, p. 19.
  8. 跳轉至:8.0 8.1 Creighton 1952, p. 19.
  9. ^ Pope 1894, p. 6.
  10. ^ Creighton 1952, pp. 32–34.
  11. ^ Phenix 2006, p. 38.
  12. ^ Phenix 2006, p. 41.
  13. ^ Gwyn 2007, p. 49.
  14. ^ Phenix 2006, p. 43.
  15. ^ Creighton 1952, pp. 53–54.
  16. ^ Creighton 1952, p. 67.
  17. ^ Swainson 1989, p. 21.
  18. ^ Swainson 1989, p. 22.
  19. ^ Gwyn 2007, p. 58.
  20. ^ Swainson 1989, p. 23.
  21. ^ Phenix 2006, p. 56.
  22. ^ Phenix 2006, p. 57.
  23. 跳轉至:23.0 23.1 Phenix 2006, p. 59.
  24. ^ Phenix 2006, pp. 63–64.
  25. ^ Swainson 1989, p. 25.
  26. ^ Gwyn 2007, p. 64.
  27. ^ Swainson 1989, p. 28.
  28. ^ Swainson 1989, pp. 28–29.
  29. ^ Phenix 2006, pp. 79–83.
  30. ^ Swainson 1989, pp. 30–31.
  31. 跳轉至:31.0 31.1 Swainson 1989, p. 31.
  32. ^ Phenix 2006, p. 83.
  33. ^ Gwyn 2007, pp. 85–86.
  34. ^ Phenix 2006, p. 107.
  35. ^ Swainson 1989, pp. 40–42.
  36. ^ Gwyn 2007, p. 162.
  37. ^ Phenix 2006, pp. 124–125.
  38. ^ Swainson 1989, p. 42.
  39. ^ Phenix 2006, p. 129.
  40. ^ Phenix 2006, p. 130.
  41. ^ Creighton 1952, pp. 248–249.
  42. ^ Swainson 1989, pp. 46–47.
  43. ^ Gwyn 2007, pp. 175–177.
  44. ^ Swainson 1989, p. 48.
  45. ^ Gwyn 2007, p. 201.
  46. ^ Swainson 1989, p. 49.
  47. ^ Swainson 1989, pp. 52–53.
  48. ^ Swainson 1989, pp. 54–55.
  49. ^ Gwyn 2007, pp. 286–288.
  50. ^ Gwyn 2007, pp. 288–289.
  51. ^ Swainson 1989, pp. 63–65.
  52. ^ Swainson 1989, pp. 67–69.
  53. ^ Swainson 1989, p. 73.
  54. ^ Swainson 1989, p. 72.
  55. ^ Phenix 2006, p. 172.
  56. ^ Swainson 1989, p. 75.
  57. ^ Smith & McLeod 1989, p. 36.
  58. ^ Phenix 2006, p. 175.
  59. ^ Phenix 2006, pp. 176–177.
  60. ^ Gwyn 2007, p. 416.
  61. ^ Swainson 1989, p. 76.
  62. ^ Creighton 1952, p. 466.
  63. ^ Creighton 1952, pp. 470–471.
  64. ^ Swainson 1989, p. 79.
  65. ^ Swainson 1989, pp. 80–81.
  66. ^ Swainson 1989, pp. 81–82.
  67. ^ Gwyn 2011, p. 3.
  68. ^ Creighton 1955, p. 1.
  69. ^ Creighton 1955, p. 3.
  70. ^ Waite 1975, p. 76.
  71. ^ Gwyn 2011, p. 72.
  72. ^ Waite 1975, pp. 83–84.
  73. ^ Creighton 1955, p. 8.
  74. ^ Waite 1975, pp. 84–85.
  75. ^ Swainson 1989, p. 93.
  76. ^ Swainson 1989, pp. 85–86.
  77. ^ Rupert's Land purchase. The Encyclopedia of Saskatchewan. University of Regina. [25 March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3).
  78. ^ Waite 1975, pp. 80–83.
  79. ^ Swainson 1989, pp. 91–92.
  80. ^ Creighton 1955, pp. 105–106.
  81. ^ Swainson 1989, pp. 93–94.
  82. ^ Creighton 1955, pp. 112–113.
  83. ^ Waite 1975, p. 97.
  84. ^ Waite 1975, pp. 97–100.
  85. ^ Swainson 1989, p. 96.
  86. ^ Gwyn 2011, p. 200.
  87. 跳轉至:87.0 87.1 Swainson 1989, pp. 97–100.
  88. ^ Creighton 1955, p. 156.
  89. ^ Waite 1975, pp. 103–104.
  90. ^ Waite 1975, pp. 105–106.
  91. ^ Swainson 1989, pp. 102–103.
  92. ^ Gwyn 2011, p. 255.
  93. ^ Gwyn 2011, pp. 255–256.
  94. ^ Creighton 1955, pp. 180–183.
  95. ^ Gwyn 2011, p. 256.
  96. ^ Swainson 1989, p. 104.
  97. ^ Swainson 1989, pp. 105–107.
  98. ^ Creighton 1955, pp. 184–185.
  99. ^ Swainson 1989, p. 108.
  100. ^ Waite 1975, pp. 121–122.
  101. ^ Creighton 1955, p. 227.
  102. ^ Creighton 1955, pp. 228–230.
  103. ^ Creighton 1955, pp. 232–234.
  104. ^ Swainson 1989, p. 111.
  105. ^ Swainson 1989, pp. 111–112.
  106. ^ Creighton 1955, pp. 239–240.
  107. ^ Creighton 1955, pp. 241–242.
  108. 跳轉至:108.0 108.1 108.2 "Macdonald, The Right Hon. Sir John Alexander, P.C., G.C.B., Q.C., D.C.L., LL.D.". Parliament of Canada. Retrieved on 2 March 2011.
  109. ^ Bourinot, Sir John George and Thomas Barnard Flint. Parliamentary Procedure and Practice in the Dominion of Canada. Clark, New Jersey: Lawbook Exchange Ltd., Fourth edition, 2008 (reprint), p. 159. (originally published Toronto: Canada Law Book, 1916). ISBN 978-1-58477-881-3. Retrieved on 30 March 2011.
  110. ^ Swainson 1989, p. 115.
  111. ^ Gwyn 2011, p. 307.
  112. ^ Swainson 1989, p. 116.
  113. ^ Swainson 1989, pp. 116–117.
  114. ^ Swainson 1989, p. 12.
  115. ^ Creighton 1955, p. 33.
  116. ^ Waite 1975, pp. 149–150.
  117. ^ Creighton 1955, pp. 370–376.
  118. ^ Creighton 1955, pp. 385–388.
  119. ^ Waite 1975, pp. 159–162.
  120. ^ Swainson 1989, p. 138.
  121. ^ Creighton 1955, p. 436.
  122. ^ Swainson 1989, pp. 119–120.
  123. ^ "Last spik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10-08. Shawinigan Lake Museum.Retrieved on 21 July 2011.
  124. 跳轉至:124.0 124.1 124.2 Creighton 1955, pp. 454–456.
  125. ^ Creighton 1955, pp. 466–470.
  126. ^ Waite 1975, pp. 182–184.
  127. ^ Waite 1975, p. 185.
  128. ^ Gwyn 2011, p. 355.
  129. ^ Swainson 1989, pp. 141–143.
  130. ^ Waite 1975, p. 203.
  131. ^ Waite 1975, pp. 208–209.
  132. ^ Swainson 1989, pp. 147–148.
  133. 跳轉至:133.0 133.1 Swainson 1989, pp. 149–152.
  134. 跳轉至:134.0 134.1 134.2 134.3 "The Legacy: Sir John A. Macdonald."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27 June 2008. Retrieved on 13 March 2011.
  135. ^ John A. Macdonald's Kingston. Kingston Historical Society.[20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24日).
  136. ^ Warkentin, Tim. Creating Memory: A Guide to Toronto's Outdoor Sculpture. Toronto: Becker Associates. 2009: 63–64[20 March 2011]ISBN 978-0-919387-60-7.
  137. ^ "Statue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9-23. Public Works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Canada. 4 August 2009. Retrieved on 20 March 2011.
  138. ^ Sir John A. MacDonald by John Dann. Landmarks — Public Art in the Capital Region. LandmarksPublicArt.ca.[2012-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8).
  139. ^ Swainson 1989, p. 10.
  140. ^ Gwyn 2007, p. 3.

傳記

有關書籍

外部鏈接


 


Sir John Alexander Macdonald[a] (10 or 11 January 1815[b] – 6 June 1891) was 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1867–1873, 1878–1891). The dominant figure of Canadian Confederation, he had a political career which spanned almost half a century.

Macdonald was born in Scotland; when he was a boy his family immigrated to Kingston in the Province of Upper Canada (today in eastern Ontario). As a lawyer he was involved in several high-profile cases and quickly became prominent in Kingston, which elected him in 1844 to the legislature of the Province of Canada. By 1857, he had become premier under the colony's unstable political system.

In 1864, when no party proved capable of governing for long, Macdonald agreed to a proposal from his political rival, George Brown, that the parties unite in a Great Coalition to seek federation and political reform. Macdonald was the leading figure in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s and conferenc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 1867 and the birth of Canada as a nation on 1 July 1867. Macdonald was 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of the new nation, and served 19 years; only 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 served longer.

In 1873, he resigned from office over a scandal in which his party took bribes from businessmen seeking the contract to build the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However, he was re-elected in 1878, continuing until he died in office in 1891. Macdonald's greatest achievements were building and guiding a successful national government for the new Dominion, using patronage to forge a strong Conservative Party, promoting the protective tariff of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completing the railway. He fought to block provincial efforts to take power back from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Ottawa. His most controversial move was to approve the execution of Métis leader Louis Riel for treason in 1885; it alienated many francophones from his Conservative Party.

Macdonald died in 1891, still in office; he remains respected for his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anada. He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his role in the Chinese Head Tax and federal policies towards indigenous peoples, including his actions during the North-West Rebellion that resulted in Riel's execution. Historical rankings in surveys of experts in Canadian political history have consistently placed Macdonald as one of the highest rated Prime Ministers in Canadian history.


聯邦的組成及擴張約翰·亞歷山大·麥剋唐納 Sir John Alexander Macdonald
(1867年1873年)
後一君主 >>: 約翰·約瑟夫·考德威爾·阿伯特爵士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