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梁 | ||||
名: | 思成 | ||||
籍貫: | 廣東新會 | ||||
出生地: | 日本東京 | ||||
閱讀梁思成 Liang Saicheng在旅游地理的作品!!! |
建築學家,廣東新會人。
【個人簡歷】
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東京,梁啓超長子。曾在日本神戶同文學校讀書。
1912年9月,隨父母回國,先後在北京匯文學校、崇文高小及清華學堂肄業。
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
1924年6月赴美留學入康奈爾大學,不久轉學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
1927年2月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學士學位,當年6月獲碩士學位。7月~1928年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築史。
1928年入美國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3月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經歐洲考察意、法、希臘等國建築藝術返回北京。8月,梁回到東北,到瀋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築係,任東北大學教授兼建築係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北平加入中國營造學社,任研究員、法式部主任(至1946年),致力中國古建築的研究。他到任後,組織調查組到荒山野嶺尋找古建築遺物。6年間,走遍華北十餘省、百餘縣,對二千多處古跡遺存和文物進行勘測研究,獲得重要成果:
1933年在薊縣發現北宋雙層木構建築獨樂寺觀音閣;還有宋初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以及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的銅觀音。
1937年初,他和夫人林徽因(中國第一個女建築學家)到五臺山,發現建於唐代的大佛光寺大殿木構建築以及山西晉祠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梁舉傢南遷,由華北經華中到西南的昆明,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到各處調查勘探古崖墓和佛道教石窟摩崖雕刻。
1939年再從昆明遷往四川南溪縣李莊,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起,以便利用該所的圖書資料研究古建築。在中國營造學社停止野外調查後,他便專研古代專著《營造法式》。
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1942年接受國立編譯館委托編寫《中國建築史》,歷經兩年多才完成。
1944年起,梁被任為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副主任。
1945年,梁為輓救日本古建築嚮美國的魯梅將軍請求不要炸毀京都和奈良(詳見冀教版小學語文課本)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梁回北平,嚮清華大學校長建議增設建築學院,首先開辦建築係,學校當局聘請他任建築係主任到1972年。11月,被派去美國考察,應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應耶魯大學聘請講授《中國藝術史》。
1947年1月-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4月,參加普林斯頓大學“遠東文化與社會”研討會,作了《唐宋雕塑》與《建築發展》兩上學術報告,並獲得該校授予文學博士學位。6月,再次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之後,還出席該校舉辦的“體形環境學術會議”,獲得城市建築整體結構規模方面的知識,回國後建議把建築係改為營建係,更好地培養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專門人材。
1948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4月,被選任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梁仍任清華大學教授兼營建係主任,同時受聘為中央直屬的修建處(建築工程部前身)顧問。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建築學會第一至四屆副理事長,北京市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擔任過國徽的設計組長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長期從事古建築研究和教學工作。歷任北京市都市規劃委員會、城建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全國科協、科聯委員會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委會副主任,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等職務。參加過北京十大建築設計工作,對保護北京古文物建築提出過很多建議,對保存團城和成賢街牌樓作出了貢獻。
1962年,梁思成南下廣西調查,還回到新會故鄉茶坑村與鄉親團聚,在縣城指導華僑大廈改建工程,對縣裏建設提出合理建議。回北京後,又接受為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設計,為促進中日友好作出努力。英國著名建築學者李約瑟說他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他被極“左”勢力迫害, 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而遭受批判,身心受到摧殘。
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終年71歲。打倒“四人幫”後,恢復名譽,並决定整理編輯出版他的著作。
【豐功偉績】
梁思成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可以將中國的傳統建築形式,用類似語言翻譯的方法轉化到西方建築的結構體係上,形成帶有中國特色的新建築。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實地測繪調研中國古代建築,並對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建築史學奠定了基礎。1940年,因抗戰營造學社不得不遷居四川李莊,在非常年代的這一時期,雖有川滇古建築考察,雖完成了多項研究課題,但卻是整體工作睏難重重、慘淡經營,留下許多遺憾,營造學社以致1946 年不得不宣告解體。梁先生強調說:“故研究古建築,非作遺物之實地調查測繪不可。”在這一時期,學社經費匱乏,學社成員生活極度艱辛。梁思成仍強忍着病痛,堅持實地考察,並完成《中國建築史》等重要文稿的寫作。這部《中國建築史》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共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著的,因此可以說它是體現學社治學觀點和方法的代表作,是早期中國建築史學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建國後,梁思成在建築創作理論上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強調新建築要對傳統形式有所繼承。 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運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這些理論觀點,實際上代表了當時多數建築師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對中國建築界有很大影響。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地安門內雙子樓、仁立公司門面、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紀念碑、鑒真和尚紀念堂等。曾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梁思成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傢和建築師,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
【主要著作】
《清式營造則例》、《宋營造法式》、《中國建築史》、《中國藝術雕塑篇》、《中國雕塑史》;
【古建築調查報告】
《薊縣獨樂寺山門考》、《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等17篇;
另外,在報刊發表有90餘篇文章。此外, 用英文撰寫發表在美國百科全書的有《中國建築和藝術》等6篇。其生平著述被收入《梁思成文集》。
Liang Sicheng (Chinese: 梁思成; 20 April 1901 – 9 January 1972) was a Chinese architect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 father, Liang Qichao, w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hinese scholar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is wife was the architect and poet Lin Huiyin. His younger brother, Liang Siyong, was one of China's first archaeologists.
Liang authored the first modern history on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he was the founder of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 1928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46. He was th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sign Board which designed the 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City. He, along with wife Lin Huiyin, Mo Zongjiang, and Ji Yutang, discovered and analyzed the first and second oldest timber structures still standing in China, located at Nanchan Temple and Foguang Temple at Mount Wutai.
He is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which awarded him an honorary doctoral degree in 1947, issued a statement praising him as “a creative architect who has also been a teacher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 pioneer i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nd a leader in the restor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priceless monuments of his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