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人物列錶
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達摩 Dharma般剌蜜帝 Banlamidi
罽賓沙門佛陀多羅 Fishnet Binsha door Buddha doro迦葉摩騰 Mahākāśyapa Matanga瞿曇般若流支 Gautama stream support Wisdom
維摩詰 Offerings阿育王 Ashoka釋迦牟尼 Sakyamuni
基蘭·德賽 Kiran Desai什維·庫馬爾 什维库马尔拉斯金·邦德 Ruskin Bond
法天 Heaven施護 Dānapāla法賢 Faxian
達摩笈多 Dharma Gupta曇無讖 Dharmaksema求那毗地 Gunaviddhi
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真諦 Paramārtha竺律炎 Zhu Yan Law
僧伽斯那 That monk 伽斯佛陀扇多 Buddhasanta地婆訶羅 Divakara
馬鳴 Asvaghosa僧伽跋澄 Samgha-varti法救 Dharmatata
竺叔蘭 Zhu Shulan月婆首那 Upas/u^nya菩提流支 Bodhiruci
笈多 Dharmagupta法月 Dharmacandra菩提流志 Bodhiruci
金剛智 Vajrabodhi剋裏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佛陀什
奇坦·巴哈特伊恩·麥剋米蘭埃米·清崎
愛德華·盧斯阿瑪蒂亞·森法護 Dharmagupta
阿質達霰 Ajitasena竜樹 Nāgārjuna護法 Dharmapala
世友
菩提流支
印度 北魏 
菩提流支
道希
籍貫: 北印度

釋傢類 Buddhism class《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閱讀菩提流支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菩提流支,意譯為道希,北印度人。是大乘瑜伽係佛教學者,博通經、律、論三藏,又熟悉剛剛興起的密宗教法。志在宏法,於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經西域來到洛陽,受到魏宣武帝的優禮,提供優越的條件讓他從事譯經工作。
菩提流支帶來的梵文經捲多達萬夾,他首先選擇瑜伽係的重要經典進行翻譯。朝廷對於他的譯經非常重視,選拔了先已來華的著名梵僧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和他合作,還撥給通曉佛學的僧侶和儒士1000多人作為譯經助手。譯場就設在皇宮內的太極殿,開譯的第一天,宣武皇帝親臨譯場,親自擔任筆受,第二天起纔由僧人僧辯等接替筆受工作。經過3年多的辛勤勞動,譯出了《究竟一乘寶性論》4捲、《法華經論》2捲、《十地經論》12捲、《寶積經論》4捲等瑜伽係重要著述,多屬瑜伽學的開創者無著、世親的作品。
譯事的初期階段,由於主譯者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不熟悉華言,又缺乏經驗,翻譯技巧還不夠純熟,譯文中有不少錯亂的文句和別字。例如《十地經論》中用了一個“盞子世間”的措詞,後來流支發現盞子、鉢、幞等總名為器,遂將上述譯語改為“器世間”,纔顯得通達雅訓。在翻譯過程中,流支等認真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漢語水平,翻譯技巧隨之不斷熟練,譯文質量也日益提高。
《十地經論》在印度傳誦的過程中,個別字句已産生分歧,因而出現了不同的梵文底本。菩提流支等翻譯時把不同底本的不同字句分別譯出,譯本中相應的出現了某些章節的詞句不盡相同的情況。後人不明底細,附會編造出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爭名而分別譯經的故事。有的說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起初合作翻譯,後來3人聽信流言,各傳本師的學說,互相不通消息,宣武帝遂令3人於3處各譯,譯文中互有詳略優劣,後人把3人譯文合併整理而成了流傳下來的譯本。有的說宣武帝為了試驗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的才學,令菩提在紫極殿、勒那在太極殿分別翻譯,各有禁衛守門,不許互相通消息。譯出來後一對比,衹有一處文字小異,一作“有不二不盡”,一作“定不二不盡”,大傢無不驚訝贊嘆。經現代佛教學者呂澂先生考證,這些傳說並非事實。
菩提流支譯出《十地經論》後不久,被安置在新建成的永寧寺中。這是當時海內規模最大、建築最精美的一座皇傢寺院。同處此寺受到國傢供養的梵僧有700多人,勒那與佛陀也一度被安置在這座寺院,而菩提流支被敕命為寺中翻譯方面的領袖。他在此寺譯經為時很久,直到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國,纔於東魏天平元年(534年)遷到東魏都城鄴城,並在那裏繼續了一段時間的譯經工作。在前後將近30年的譯經事業中,他共譯出經論30部,101捲。其中重要的經論除前面所舉之外,還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捲,《彌勒菩薩所問經》1捲,《勝思惟梵天所問經》6捲,《深密解脫經》5捲,《入楞伽經》10捲,《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10捲,《彌勒菩薩所問經論》5捲,《金剛般若經論》3捲,《文殊問菩提經論》2捲,《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4捲,《無量壽經論》1捲,《百字論》1捲等。據說他的譯稿足足堆滿了一間房屋。
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共同翻譯了《十地經論》,但在義學方面卻各有傳授。菩提流支的弟子主要有道寵,俗名張賓,原為大儒雄安生弟子,後出傢從流支學《地論》深義,受教3年,一邊聽講一邊將筆記整理成義疏,後來成為很有成就的《地論》師,在鄴城講學,可以造就的學士達數千餘,最突出的有僧休、法繼、誕禮、牢宜等人。勒那摩提的主要弟子為慧光、道房、定義3人。慧光先已精通律學,從勒那受業,又成《地論》名傢。其門下也是人才濟濟,突出者有法上、道憑、僧範、曇遵等人。道房、定義則承傳了勒那摩提的禪法。
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分別培養出了一大批《地論師》,形成了在北朝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論》學派。而兩人的門下又各成派中之派,菩提流支門下被稱為道北學派,勒那摩提門下被稱為道南學派。兩派得名的原因,佛教史上存在不同的說法。舊說認為自鄴城至洛陽有南、北兩道,菩提門徒自道寵以下散處在道北,故稱北道派;勒那門徒自慧光以下分佈於道南,故稱南道派。一些現代佛教學者則提出新說,認為菩提流支住在永寧寺,在洛陽城西第三門道北;勒那摩提後來可能住在白馬寺,在西郊第二門道南,北道、南道兩派由此得名。在教義上,兩派也有些不同。北道派主張佛性始有,南道派主張佛性本有;另外在判教學說上,也就是對現有佛教各種派別的歸類劃分上,南道派把佛教分判為四宗,即:《毗曇》學為因緣宗,《成實學》為假名宗,《般若》學為不真宗,《華嚴》、《涅槃》學為真宗。北道派則於上述四宗之外加了一個《華嚴》學為法界宗,成為五宗。這樣,菩提流支就成為主張佛性始有、判教為五宗的《地論》學北道派的祖師。
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在譯經成就與促進中國《地論》學建立發展方面難分高下,但在密宗法術上,卻是獨步一時,無人可與抗衡。據說有一次他曾經誦咒使井水滿至井欄,用鉢舀水盥洗,被人崇拜為神聖。他看到當時中國尚不具備推行密宗的條件,擔心世人為密宗法術所惑,不能領會掌握密宗的宗教精神,所以密而不傳。
另外,菩提流支對中國淨土宗的形成也有貢獻。中國淨土宗的祖師曇鸞,未服膺淨土法門之前,曾到江南嚮道士陶弘靖求得長生仙方,回北方途中在洛陽得遇菩提流支,流支嚮他說明長生不如解脫的道理,並授給他《觀無量壽佛經》及自己譯出的《無量壽經論》(通稱《往生論》)。曇鸞得此啓示和經、論,便廢棄仙方,按《經論》介紹的世親所倡5種念佛法門修行,又加以創造發揮,行化各地,為創建淨土宗奠定了基礎。所以佛教史上一般認為曇鸞的淨土學說乃是傳自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到鄴都不久,不知所終,他晚年事跡及何年去世,已無從可考。
    

評論 (0)